纽约时报畅销书。
经久不衰,被译作几十种文字。此为25周年纪念版。
在这个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里,我们对于自身的认知远未跟上外界变化的速度。梅洛迪·贝蒂所著的《放手(走出关怀强迫症的迷思)》就是要帮你找到自己,并且爱他/她。
适读人群 :身陷共生依存,或希望活出自我的读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放手(走出关怀强迫症的迷思) |
分类 | 经济金融-管理-公共关系 |
作者 | (美)梅洛迪·贝蒂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纽约时报畅销书。 经久不衰,被译作几十种文字。此为25周年纪念版。 在这个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里,我们对于自身的认知远未跟上外界变化的速度。梅洛迪·贝蒂所著的《放手(走出关怀强迫症的迷思)》就是要帮你找到自己,并且爱他/她。 适读人群 :身陷共生依存,或希望活出自我的读者。 内容推荐 关心自己,这是最重要又最容易为人所轻忽的责任,也是梅洛迪·贝蒂所著的《放手(走出关怀强迫症的迷思)》所要揭示的主题。情感依赖者满脑子只有他们所关心的人,内心总是被担忧的焦虑所盘踞,但对自己的思想和感觉却一无所知,或者漠不关心,整个人就像傀儡一般,任由他人和事件操纵。然而合理的关怀是要从自己开始的,我们唯有真诚坦率地看待自己的感觉和责任,放任他人的责任回归到他们自己身边,并且让自己从不健康的纠葛中超然独立,我们关心的人才能面对真正的自己,然后自由地对自己负责并成长。 目录 第一部分 什么是共生依存?什么样的人是共生依存者? 01 杰西卡的故事 02 其他人的故事 03 共生依存 04 共生依存者的特点 第二部分 自我照顾的基础 05 超脱 06 不要随着每阵风而摇摆 07 放自己自由 08 不做受害者 12 学习接纳的艺术 13 面对你的感觉 14 愤怒 15 是的,你能够思考 16 设立你自己的目标 17 沟通 18 实施十二阶段疗法 19 杂项花絮 20 重新学会生活,学会爱 尾声 试读章节 疲劳如影随形地跟着我,压迫着我。我走向卧室,休息虽然奢侈,但是我现在已经不得不休息了。现在我除了睡觉什么也做不了。我的活力去哪里了?曾经我是个有着用不完的精力的人,现在我连梳梳头、化化妆都需要拿出十二万分的气力了,所以我常常索性就蓬头垢面。 我躺在床上沉沉地睡了一觉。当我醒来时,痛苦随即袭击了我,这对我来说已经是常事了。我不知道哪种痛苦对我来说更加剧烈,是我的婚姻几近灭亡——爱已逝,剩下的只是谎言、酒精、不满,以及经济赤字;还是我对丈夫的极端愤怒——他是所有问题的根源;还是我对神的绝望,我曾经那么信任他,他却抛弃了我,让我的生活如此糟糕;还是我那混合着恐惧、无助、无望等消极情绪的感受。 我想我恨我的丈夫,他为什么非要喝酒?他为什么不能清醒一点?他为什么非要说谎?他为什么不能像我爱他那样爱我?他为什么不能在多年前我还关心他的时候就停止酗酒和说谎? 我从未想过要嫁给一个酒鬼。我的父亲就是个酒鬼。我在挑选丈夫的时候相当谨慎。结果却挑到这样一个人!弗兰克的酗酒问题在我们度蜜月的时候就凸显出来了。有一天傍晚,他离开我们住的酒店,直到第二天早晨六点半才回来。我那个时候为什么就没看出来?回头想想,其实问题早就摆在那里了。我真是个笨人!“噢,不,他不是个酒鬼,怎么也不会是他。”我一次又一次地给他找借口,我相信他的谎言,同时我也相信我为自己编织的谎言。为什么我就不能离开他,索性离婚?大约是因为内疚、恐惧、犹豫、不愿改变吧。而且我之前曾经试着离开他,当我们分开的时候,我只感到了沮丧,我不停想着他,想着他的钱够不够用,我鄙视我自己。 看看表,三点一刻了。孩子们很快就要放学回来了,他也要回来了,回来吃晚饭。今天我什么家务都没有做,现在我也不打算做了。一切都是他的错,他的错! 突然,我转念一想,他真的是在工作吗?也许他带着其他女人去吃午餐了。也许他有了我不知道的风流韵事。也许他早退去喝酒了。也许他是在工作,惹了一堆麻烦。他还能保住他的工作多久?一星期?一个月?然后他就会辞职或者被炒鱿鱼,就跟往常一样。 这个时候电话响了,打断了我的思考。来电话的是我的一个邻居兼朋友。我们交谈了一会儿,我和她讲了我这一天是怎么度过的。 “我明天要去戒酒互助会,”她说,“你想和我一起吗?” 我之前听说过这个,这是一群嫁给酒鬼的女人们的小团体。我脑海里顿时出现了一群“小妇人”在一起叽叽喳喳的场景,互相抱怨着丈夫们的酗酒问题,再争相表达自己的宽容,然后想一些毫无用处的办法来帮助他们。 “我考虑一下,”我敷衍她,“我有很多事情要做。”我只是解释我为什么不去,不是撒谎。 愤怒突然攫取了我,我几乎听不到她说了些什么。当然我不想去什么戒酒互助会。我不停地帮助他,我对他做得还不够多吗?她的建议无非是要让我继续不停付出来填补他的无底洞,从而维持我这个所谓的婚姻,这让我感到愤怒。我已经不想再背负婚姻的全部责任了。我暗自咒骂,这是他的问题,让他自己想办法解决,别把我卷进去,别再让我做这做那,只要他把他自己的事解决好,我自然就没有问题了。 放下电话,我强迫自己进厨房准备晚餐。不管怎么说,需要帮助的人不是我。我既没酗酒,也没嗑药,我没有失业,我也没向我爱的人撒谎。是我在操持这个家,虽然这个家似乎已经摇摇欲坠。我支付账单,我节衣缩食,我随时为紧急事件做好准备(嫁给一个酒鬼,紧急事件总会层出不穷),我独自熬过最艰难的时光,甚至担忧到了让自己疾病缠身。不,我确信,我不是不负责任的人。相反,我担负起了对所有人、所有事的责任。我什么错也没有,我不需要去参加什么互助会,我只要完成我的日常杂务就可以了。我不需要去见什么人,如果我出门却什么家务也不做的话,我一定会内疚。天知道,我的内疚已经足够了。明天,明天我一起床就让自己忙碌起来,什么问题就都会解决——明天! 当孩子们回到家时,我发现自己在不停和他们抱怨。这对我、对他们来说都是常事了。我的丈夫是个老好人,而我则是个唠叨的麻烦女人。我试着让自己愉快起来,但是这真不容易。我的愤怒总是会一下子就涌出来,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不是一天两天了。我忍受得够久了,我一点也不想、当然也不能再忍受任何事情了。我觉得我总是在不停地战斗,和自己的生活进行抗争,事实也确实如此。 我意兴寡然地做了晚饭,之后他回来了,我们坐下吃晚饭,几乎没有交流。 “今天我过得不错。”弗兰克说。 这能说明什么?我很怀疑。你做了什么?我甚至怀疑你都去没去上班。再说,谁关心你过得好不好。 “那很好啊。”我这样回应。 “你今天过得怎么样?”他问。 见鬼的,你觉得怎么样?我内心暗骂。就你对我所做的一切,你觉得我会过得怎么样?我飞给他一眼刀,挤出一个微笑来,说:“我今天过得还行,谢谢你的关心。” 弗兰克把眼神挪开了,他当然听出了我话里有话。他知道此时对他而言,沉默是金,对我自然也是。我们经常会争吵,彼此翻旧账并威胁对方要离婚。我们之前曾以吵架为乐,但是我们现在厌倦了,所以我们总是沉默相对。 孩子们打破了我们这种带有敌意的沉默。儿子说他想到几个街区外的游乐场去玩,我不准,我可不想让他在没有我或他爸爸陪伴的情况下去那里。他哭闹着说想去、要去,还说我从不让他做任何事。我咆哮着告诉他不准去,我说到做到。他哭叫着说:“请让我去,我必须去,所有别人家的孩子都去的。”和往常一样,我退让了。“好吧,去吧,但是要小心。”我这么警告他。我突然觉得很无力。我总是会有这样的无力感——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丈夫。没有人听我的,没有人把我当回事,其实我也不把自己当回事。 P4-7 序言 我首次遇到所谓的“共生依存者”大约是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当时,这些因他人行为而饱受折磨的人尚且不被称为“共生依存者”,那时对酒精或药物成瘾的人们也还未被贴上“化学依赖者”的标签。虽然当时我并不明白什么是“共生依存者”,但是我总能迅速识别出这样的人来。本身作为一个酒精与药物成瘾者,我的人生之路自然也是走得跌跌撞撞,同时也就不可避免地造就了不少其他共生依存者。 共生依存者带来了不可避免的麻烦。他们充满敌意和控制欲,总是拐弯抹角,诱发你的内疚,难以沟通,令人不快,有时他们简直彻头彻尾地令人厌恶,是我追求快乐的绊脚石。他们不停对我抱怨,藏起我的药,用令人讨厌的嘴脸对着我,倒光我的酒,试图阻止我加大药量,总是追问我为何如此对待他们,并且总是问我到底怎么了。而且他们无处不在,随时准备把我从自我毁灭的灾难中拯救出来。我生命中的共生依存者并不懂我,我似乎也在误解他们。我并不了解我自己,也不了解他们。 我在职业生涯中首次遇到共生依存者是在1976年。在当时的明尼苏达州,药物与酒精成瘾者已被称为“化学依赖者”,当时我自己也正在努力从酒精及药物成瘾中摆脱出来。那时,我还在担任化学依赖领域的咨询员。这个领域是一个巨大的网络化体系,包含很多机构、项目,以及顾问,目标就在于帮助那些化学依赖者们康复。我是一名女性,而那时很多化学依赖者的重要他人都是女性,再加上我资历最浅,因此我接下了别人都不肯做的事情——明尼阿波利斯治疗中心的雇主要求我为那些成瘾者的妻子们建立一个支持性的团体。 我对这份工作并没有什么准备,但是我依然发现了那些共生依存者的敌意、控制欲、拐弯抹角、激发别人的内疚的能力,以及难以沟通的特质。 在我的团体里,我不断见到想为整个世界负责,却又拒绝为自己的生活负责的人。 我见到不断“施”,却不懂得“受”的人。我见到有人不断付出,直到愤怒、筋疲力尽、被完全掏空而不得不放弃。我甚至看到一位女士不断付出、受伤,以至于在33岁的时候就因“自然因素”和“衰老”而故去。她是五个孩子的母亲,也是一位酗酒者的妻子,她的丈夫曾三次入狱。 这些团体中的女性是照顾所有人的专家,但是她们却不确信该如何照顾好自己。 我见到过空壳型的人,总是盲目地投入到一个又一个的活动中。我看到过取悦他人者、殉教者、苦行僧、暴君、萎靡不振者、依附型的人,还有一种人我需要借助H.ackler在《拳王奋斗史》中的一句台词来描述——“总是把脸挤成一副散发痛苦的样子”。 大多数的共生依存者总是一门心思地关注其他人。他们能够事无巨细地详述出成瘾者的行为或是他们不会出现的行为:他或她的想法、感觉、所言、所行;他或她不可能出现的想法、感觉、言行。共生依存者知道成瘾者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他们还会时常疑惑成瘾者为什么不按照“应该/不应该”的规则来做。 然而,这些能够洞察他人的共生依存者却缺乏体察自身的能力。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感受,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想法,他们也不知道怎么解决自己的问题——事实上,他们不知道自己身上也存在着问题,只是和成瘾者的问题不同而已。 这些共生依存者是令人畏惧的一群人。他们痛并抱怨着,他们试图控制自己之外的每个人、每件事。然而,除了家庭治疗界的几位并不起眼的先锋人物外,许多咨询员(包括我在内)对他们都束手无策。化学依赖者的人数越来越多,但援助大多只集中在严重成瘾者身上。关于关注共生依存者的家庭治疗的文献与训练少得可怜。共生依存者需要什么?他们想要什么?难道他们只是成瘾者问题的分支,治疗中心的参观访客?他们为什么不肯合作,反而不断制造麻烦?酗酒者有疯狂的借口——他喝醉了。这些重要他人却没有借口——从酒精的角度来看他们是清醒的。 我很快接纳了两个主流观点:一、这些疯狂的共生依存者(重要他人)的问题比酗酒者还要严重。二、酗酒者酗酒的原因似乎也显而易见——身边的配偶如此疯狂,喝醉自然成了让自己舒服的良方。 在那之前,我曾有过一段清醒的岁月。我开始了解自己,但仍无法真正理解共生依存者。我尝试过,却没有成功。直到数年之后,我身边的酗酒者把我的生活弄得一团糟,我再也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我停止了思考,那些积极的情绪也离我远去,我感到愤怒、痛苦、怨恨、恐惧、沮丧、无助、绝望和内疚。有时,我甚至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我已精疲力竭,我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为他人担心、试图找出控制他人的方法上。而如果我的生活依附于某个人,那么我就无法拒绝这个人——事实也的确如此。我与朋友和家人的关系岌岌可危。我觉得自己深受其害,我迷失了自我,而且我还不知道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我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我想自己快疯了。之后,我开始指责周围的人,把自己身上的问题全归咎于他们。 令人伤心的是,除了我自己,没有人知道我的感觉有多么糟糕。我的问题成了我的秘密。与酗酒者和其他问题人物不同,我并没有四处制造麻烦,也不期望某个人来替我收拾残局。事实上,当我坐在酗酒者的身旁时,我看起来非常好。我显得富有责任感,显得如此可靠。有时候我也不确定自己是否真的有问题。我知道我觉得自己很悲惨,但是我不了解为什么。 在绝望中挣扎了一段时间之后,我终于明白了。就像许多喜欢苛责他人却看不到自身问题的人一样,我意识到我也只看到了别人的毛病,却忽视了自己的问题,我能够理解那些疯狂的共生依存者了,因为我已经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逐渐地,我开始爬出黑暗的深渊。在攀爬的过程中,我开始对共生依存这个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作为一名咨询员(尽管我不再担任全职的咨询员,但我仍然把自己视为其中的一员)和作家,我的研究热情被激发了出来。而作为一名需要帮助的“热情燃烧却又摇摆不定的共生依存者”(借用一位戒酒互助会成员的话),我自然也对这个问题非常关注。我想知道像我这样的人都发生了什么事,事情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会这样。最重要的是,共生依存者需要怎么做才能让自己感觉好起来?怎么才能让自己的生活好转并维持下去? 我和咨询员、治疗师,以及共生依存者都进行了交谈。我阅读了一些相关的文献和书籍。我重温了那些经过岁月考证的经典治疗书籍,试图从中找寻一些可以为我所用的理论观点。我参加了戒酒家庭互助会——一个基于书籍《十二步骤戒酒》(Twelve Steps of Alcoholics Anonymous)而建立起来的自助型团体,这个团体中聚集的是为他人酗酒问题所累的人。 最终,我找到了我希望找寻的东西,我开始去观察、去理解、去改变。我的生活重新回到了正轨。很快,我在明尼阿波利斯市的治疗中心又召集了一个新的团体。这一次我对于要做些什么有了一个大概的设想。 我依然看到了共生依存者身上的敌意、控制欲、拐弯抹角等之前我曾经看到的特点。我仍然看到了他们身上那些人格扭曲的部分。但是这一回,我看得更加透彻深入了。 我观察那些充满敌意的人,他们的敌意是因为觉得自己受伤过重,敌意是他们保护自己的最后武器。他们是如此愤怒,但是任何经历过和他们一样痛楚的人势必都会一样愤怒。 他们想要控制世界,因为他们内在与外在的世界都已脱离了他们的掌控。他们的生活与周围人的生活不断发生着冲突并且对周围的每个人都造成了伤害。似乎除了他们自己,周围的人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更谈不上关心了。 我观察着那些试图控制他人的人,他们之所以想要控制是因为这是唯一可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途径。我接触过那些喜欢拐弯抹角的人,我发现他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在他们的生活系统中,真诚是无法被他人接纳的。 我也曾和那些自认为疯狂的人共处过,他们之所以会这样想,是因为他们之前曾相信过无数谎言,以至于他们现在不知道什么才是真实的现实。 我还看到很多人过于专注于他人的问题,以至于根本没有时间去探索并解决自己的问题。这些人是如此关心周围的人——尽管有时这种关心并没有建设性的意义,以至于他们都忘记了还要关爱自己。共生依存者觉得自己担负着如此重大的责任,因为他们周围的人没有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共生依存者觉得自己应该冲上去补上其中缺失的部分。 我还看到那些深受其害却又困惑迷茫的人们,他们需要安抚、理解和指引。我看到那些为他人酗酒所累的人们,尽管他们自己并不饮酒,但是他们依然成了酒精的间接受害者。我看到那些受害者们在绝望中挣扎着,试图获取摆脱困境的力量。我在他们向我学习的过程中也从他们身上收获良多。 很快,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共生依存者。和酗酒者相比,共生依存者并没有更加疯狂,也没有更加病入膏肓。但是他们所受到的伤害的确更深、更重。他们并不是唯一感到痛苦的人(酗酒者自然也会痛苦),但是他们并没有利用酒精或者其他药物来麻醉自己,他们也没有利用强迫性的某种障碍来让自己陷入虚假的情绪高昂状态。他们眼看着自己深爱之人陷入苦痛之中,这种连带的痛苦本身就十分具有伤害性。 “化学依赖者的感觉已然麻木,而关心他们的人却加倍痛苦——这种痛苦只能依靠愤怒和暂时性的幻想来加以解决。”Janet Geringer Woititz在其著作Co-Dependency,An Emerging Issue中曾这样形容过。 因为共生依存者清醒着迎接所有的苦痛,所以他们算得上是真正的清醒者。 所以难怪共生依存者是疯狂的了。和这样的人一起生活,谁不会疯掉? 对于共生依存者来说,去获得他们需要的、他们理应获得的指引和帮助尤其困难。因为说服他们身边的酗酒者(或者其他深陷麻烦中的人物)去寻求帮助就已经够难了,说服这些共生依存者——和酗酒者相比,他们看起来是多么正常(尽管他们的感觉并非如此)——相信他们自身就有麻烦岂不是更加困难? 共生依存者的痛苦被掩盖在了他人的麻烦背后。如果他人的麻烦得以解决,那么共生依存者本身的问题自然也就会得到解决。一直以来,很多咨询员(比如我)并不知道如何去帮助他们。有时共生依存者会备受责备,有时他们会被完全忽略,有时人们甚至预期他们可以奇迹般地自己好转(这种过时的观点对酗酒者而言根本没用,更别说对共生依存者了)。几乎没有人会将共生依存者看作需要帮助才能好转的个体。也没有人会为他们的问题或苦痛寻找解决的办法。然而,从本质上来看,酗酒者和其他存在强迫性障碍的人会将身边的人都卷入麻烦之中,这些不喝酒、不嗑药、不赌博、不暴饮暴食、没有强迫障碍的人一样需要帮助。 这就是我写这本书的原因所在。我的研究、我的经历(无论是个人经历还是职业经历),以及对这个问题的关注都激发了我写这本书的热情。当然,这些都是我个人的意见,从某些方面来看,或者这些可能也是我的个人偏见也说不定。 我不是专家,本书也不是供专家们阅读的技术类专著。无论对你造成影响的是一个酗酒者、赌徒、暴饮暴食者、工作狂、性爱狂、罪犯、叛逆的青少年、神经质的父母、其他共生依存者还是以上的综合体,这本书都适合你——适合属于共生依存者群体的你。 尽管如果你的问题得到解决,你身边的酗酒者或者其他麻烦人物好转的几率也会增加,但是这本书的目标并不是要告诉你如何去帮助你身边的人。关于如何帮助这样的人的书籍成百上千,不缺我这一本。这本书是要提醒你最为关键却最容易被你忽视的责任——照顾好你自己。这本书是要告诉你怎么做才能让你自己的感觉好起来。 我在努力为共生依存者们提供最有效的、最好的理念。我在书中也借用了一些我认定为专家的人的至理名言以说明他们的观点。我还在书中提及了一些个案,用以说明人们是如何处理特定问题的。我已经把个案中涉及的人名进行了替换、更改,以保护其隐私,不过其中所有的故事都是真实的,绝非杜撰或拼凑的结果。我还在其中穿插了一些附注,以提供额外信息、提供参考阅读、标注该材料的来源等。其中很多我的所得都凝结了许多人的智慧,这样的观点经过口口相传而广泛流传下来,但是其真正的源头已经难以追寻。我尽可能准确地追溯其源头,但是在这个领域中做到这一点的确很难。尽管这是一本自助型的实用手册,但是请记住这不是一本心理健康食谱。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遇到的情况也各有不同。请不要照搬书中的内容,你应该开发符合你自己特点的、独特的治愈之路。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你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参加类似戒酒互助会这样的组织,寻找其他更加强大的力量来帮助你。 我的一位朋友,也是一位心理健康专家Scott Egleston告诉过我一个治愈系的故事(这个故事是他听来的),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以前,有位妇女到山洞中向一位大师求助。她希望能够学到世间所有的知识。这位大师给了她一摞书,然后留她一个人在山洞中学习。每天早晨,大师都会回到山洞里检查这位妇女的进展,他还随身携带一根沉重的木棍。每天早晨大师都会问这位妇女同样的问题:“你是不是已经学到了所有的知识?”而每次这位妇女的回答都是:“还没有。”于是大师就会用木棍敲打这位妇女的脑袋。 这个情况一直持续了好几个月。有一天,大师又来到了山洞里询问同样的问题,在听到了同样的答案之后,大师举起木棍像往常一样敲了下去,而妇女在大师抡起木棍的刹那抢过了木棍。 虽然没有挨到木棍,但是妇女却恐惧于自己刚才的报复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于是她赶紧抬眼看大师。令她惊奇的是,大师笑了起来:“恭喜你,你毕业了。你已经掌握了所有的知识。” “怎么可能?”妇女问。 “你已经知道了你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大师说,“而且你知道了应该怎样去摆脱痛苦。” 这就是我的书想要告诉你的:摆脱痛苦,然后掌控你自己的生活。 很多人都已经学会了这一点,你也一定能!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