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文忠给孩子的国学励志书系列”图书由国学名师钱文忠先生专为8-14岁孩子撰写。作者以对国学的长年研究为根基,在国学不是背诵、而应融会贯通、为今所用的理念下,从孩子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出发,摒弃了从原文出发单纯解析经典的讲述方式,风趣幽默地讲故事,画龙点睛地说道理,适合孩子理解和接受。
这本由钱文忠编写的《谢谢你如此爱我(孝悌篇)》是其中一册。
百善以孝为先,孝悌为人之本,自孔子以来,国人就强调孝敬父母、和兄弟姊妹及亲朋友爱。这本由钱文忠编写的《谢谢你如此爱我(孝悌篇)》从传统文化典籍中选取了卧冰求鲤、怀橘遗亲、伯俞泣杖等三十多个关于孝悌的国学故事,为少年儿童讲述了孝悌的由来,孝道的内涵,引领少年儿童学会与父母、兄弟姊妹、亲友和谐友爱相处。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里边最有名的一个,他老来得子,自然很喜爱这个儿子,但他对自己的孩子绝不溺爱。
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他老来得子,却不溺爱孩子,他一贯要求孩子不要只顾埋头读死书,而要在读书、学文以外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不要五谷不分、四体不勤。可是这个儿子不理解父亲的一番苦心,郑板桥非常着急,他担心自己将来走了,这个孩子还没有完全成年,无法自立。所以郑板桥在临终前,把儿子叫到病床旁边,说: “我快不行了,现在我只有一个愿望,你做儿子的要满足我,那就是我想吃你亲手做的馒头。”这个孩子是个孝子,当然要满足自己父亲的最后一个愿望。但是郑板桥做过知县,他的儿子在过去也算是官宦子弟,什么时候下厨房做过馒头啊?于是这个孩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去请教厨师怎么和面,怎么蒸馒头,等把馒头做好了,端上来的时候,郑板桥已经去世了。郑板桥的儿子当然非常悲痛,但发现自己的父亲在临终前还硬撑着留下了几个字:“淌自己汗,吃自己饭,自己事情自己干。不靠老天,不靠祖宗,才算真正好汉。”这个孩子一下子明白了父亲为什么那么久以来一直对自己有这样的要求,不要只顾学问,还是要努力掌握一些生活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那种只会读死书的人,今天也有一个词来形容,就是“高分低能”,家长现在也越来越注意到这一点,因为一个只懂得书本知识而没有实践能力的人走进社会也是很难有所作为的。
如果只顾在实践中培养锻炼自己,而不读书又会怎么样呢?你只顾去实践,但是你不读书,那么你就只有自己的私见,你不知道别人怎么看,不知道别人有哪些经验教训,你就会连最根本的道理都不知道了。通俗地说,就是只顾低头拉车,不顾抬头看路。
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玩耍,务令忠厚悱恻,毋为刻急也。(引自《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
【译文】我五十二岁才有了一个儿子,哪有不爱他的道理!但爱子必须有个原则,即使平时嬉戏玩耍,也一定要注意培养他忠诚厚道,富于同情心的品质,不可使其成为刻薄急躁之人。
孩子应该从小养成一种良好的>--j~,这种习惯在古人那里叫什么呢?临事而惧。你碰到一件事情,先要存一点畏惧之心,你要非常认真,非常踏实、仔细地做好准备,去处理某件事情。如果太畏难,或是太轻忽,那么结果都不会理想。这样的故事在历史上比比皆是。
唐朝开元初年,唐玄宗比较注意选拔人才。当时有四个人非常优秀,其中有一个人叫李杰,这个人当河南尹。唐朝的河南郡相当于现在的洛阳,河南尹是一个地方的长官。既然他当了这个地方长官,就要审案子。有一天,来了一个寡妇告状,她告自己的儿子,罪名是不孝。P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