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惶恐滩
吉安县城有一座文天祥纪念馆,正门上的题词是书法家舒同的手迹,纪念馆匾额为启功所题,馆两侧门柱的楹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则是毛泽东手书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中的两句。国家最高领导和两位一流书法家同时为一个人题词,这样高规格的纪念馆在国内不多见。吉安县是文天祥的家乡,古时叫庐陵。
中国的英烈很多,从古到今,多到难以计数,如果统计出来,也一定是个天文数字。所以多年来我一直在想,那么多的英烈,为什么文天祥能被后人牢牢记住,千古传颂?
当然,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得气贯长虹,立意高远,一直作为激励后人的经典并常常被引用,这是一个重要原因,但不是全部。
还有,文天祥是个文人,他的文学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我重新翻看了一下三十多年前我上大学时用的课本——朱东润先生主编的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其中收录了文天祥的一首词、两首诗、一篇文。一首诗是《正气歌》,文是《指南录后序》。翻到书上《正气歌》那一页,有我当年写下的密密麻麻的注解。但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多了去了,苏轼、辛弃疾、范仲淹、王安石、李清照、欧阳修、黄庭坚、陆游、晏殊、范成大等等,可以开出一长串的名单,单就文学成就而言,文天祥不一定在他们之上。
一定另有原因,让文天祥一直在人们的心里活着。
在和元军的抗争中,文天祥被俘过两次。第一次是在景炎元年(1276)。这年正月,元军兵临临安,文武官员纷纷出逃。谢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派他出城与元将伯颜谈判,企图讲和。文天祥到了元军大营,希望以谈判的方式来刺探蒙古军情。但万万没料到的是,这是一次万分憋气的出使。他后来在《指南录后序》中回忆:“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 文天祥作为大宋朝廷代表,来到元军驻地,一见到伯颜,文天祥就问:你们大兵压境,是打算要消灭宋室、吞掉我朝呢,还是另有所谋?伯颜没料到文天祥会这样单刀直入,一时间语塞,他支支吾吾地说:这个这个,我们还是坐下慢慢谈吧。文天祥态度鲜明地说:交战与议和由你们选择。议和,双方同修于好,对大家有利,以免生灵涂炭;要战,我大宋还有大片土地,还有数十万军队,输赢还未定,你要想清楚。见文天祥义正词严,伯颜一时气馁,还摸不清对方底细。而就在双方谈判胶着时,文天祥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宋朝左丞相吴坚和刚任命的右丞相贾余庆来了,他们不是来帮文天祥谈判,而是带着皇帝的《降诏》,向元军投降的。《降诏》说:“……我皇削去帝号,以两浙、福建、江西、湖南、两广、四川、两淮现存州郡,悉上元朝。……”此时元军占领了临安,但两淮、江南、闽广等地还未被元军完全控制和占领。没想到,朝廷这一帮奸臣贪生怕死,竟欺骗蛊惑小皇上不战而降。就这样,两个降臣回去了,而文天祥被元军扣押。伯颜企图诱降文天祥,利用他的声望来尽快收拾残局。但文天祥宁死不降,伯颜只好将他押解北方。途经镇江时,文天祥在随从帮助下逃脱。
这一路上文天祥思绪万千感慨万分。他踏人官场时,大宋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的局面了。宝祜六年(1258),元军分三路大举进攻南宋,朝廷畏敌如虎,宦官董宋臣主张迁都逃跑,京城弥漫着一片迁都逃跑的鼓噪声。次年,刚守孝三年回京任承事郎、签书宁海军事节度判官厅公事的文天祥见此怒不可遏,立即就奏了一篇《己未上皇帝书》,旗帜鲜明地反对迁都逃跑。他在奏中说:陛下为中国主,则当守中国;为百姓父母,则当卫百姓。要求立即斩董宋臣以安定人心,并提出强国御敌的四项建议:一、皇帝“用马上治”,实行战时体制;二、建立方镇,加强地方官的权力;三、实行征兵制度,加强军事力量;四、打破用人专重资格的习惯,主张“进英豪与资格之外”。文天祥一入官场就犯大忌,不仅高调亮相,而且内含杀气。可想而知,文天祥的诤言不仅没被采纳,还和官场的权贵结了怨。才十几年光景,朝廷就被元军逼上绝路了。时至今日,大宋王朝落到这种地步,责任在谁呢?
P1-3
2012年初,我向单位领导递交了一份报告,报告的内容是我正着手写一本书,一本以若干单篇组合的文化散文集。这本书和我们单位的工作内容相关,我在报告中是这样表述的:“运用丰富的地方志资料,对江西的历史名人、历史事件、历史名胜,从文化的视角切入,作深度发掘。”我请求领导给予我更多的时间和外出考察调研的机会,以便集中精力完成这项工作。
我进一步在报告中阐述了我能完成这项工作的三个有利条件:一、有二十年在省级报纸当记者、编辑,十年从事地方志工作的经历,对全省的历史文化和基本情况比较熟悉;二、有数十篇新闻、报告文学、散文作品和专业论文在全国、全省获奖,有熟练驾驭各类文体的文字功底;三、在从事地方志工作的这些年,集中看了历史文化方面的书,做了必要和充分的理论准备。所以,我在报告最后说了一句不给自己留余地的话:我能做好这件事。
本单位领导对我的要求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于是,我开始行走在赣鄱大地,一边考察搜集资料、拍照片,一边酝酿、写作。这些地方大多数原来去过,但这次去因视角不同而收获不一样。这样,我边走边思考、写作,除本省外,足迹还到达上海、河北、台湾。
但我估计不足的是,赣鄱大地上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名胜资料太过丰富,堪称浩瀚,搜集、阅读、分析、筛选这些资料的工作量太大,以至于原计划用一年左右时间完成的这部书,前后竟耗时两年。
选择的标尺是文化,这是这本书的主线。赣鄱大地上的先贤、名胜和历史事件太多,各有特色,也很有文化品位,我要做的是从这些浩瀚的素材中找到那些对中华文化的创建起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人,和他们做的这方面的事。这些先贤不仅属于赣鄱,毫无疑问,他们也属于中华民族,属于中华文化,他们所做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创新和创造,这是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也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这是赣鄱大地的骄傲。
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学习思考的过程,一个和先辈前贤心灵对话的过程。历史早已存在,资料堆积如山,还有很多当代人运用这些资料编写的书。我从文化的角度去细细发掘,拂去历史尘埃,拔除粉彩泥污,每每有新的发现、新的认识、新的观点跳出来,把这些我们熟悉的历史人物、事件、名胜的突出部位打磨擦拭得焕发出本真的光泽,内心的兴奋和喜悦无可比拟。
尽管搜集资料和创作是我的事,但能完成这本书,得到了许多同行和朋友的鼎力帮助。除我供职的江西省地方志办公室领导给予支持外,下属单位江西省方志馆为我查阅资料提供了全力帮助;南昌、九江、抚州、萍乡市史志办,赣州、吉安、宜春、上饶市地方志办,瑞金、大余、龙南、宁都、吉州、青原、吉安、井冈山、永新、万安、泰和、安福、信州、万年、婺源、铅山、鄱阳、湘东、莲花、临川、乐安等县(市、区)的地方志机构也给予了大力帮助,在此,向给予过我帮助的单位、同仁和朋友表示诚挚的感谢!由于涉及人员众多,未能一一点出,祈望理解。
对于这样一本涉及历史文化的书,由于时代久远,资料浩瀚,去伪存真是一件难度较大的工作。在资料的筛选上,我的基本原则是,信史书、志书,即正史;信当地编写的书或文字档案资料;信权威机构或经过专家科学论证并被认可的史实。对一些存在两种以上说法的史料,则按上述原则采信一种;而对一些野史、传说,尽量不用或少用,如有必要采用以点缀文章,则在文中加以说明。尽管如此,书中可能在某些细节上仍然存在错误,还望读者予以指正、谅解。
二〇一四年春
写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琢磨“文化软实力”这个词组。
能显示实力的,通常是经济和军事,加上个“软”字,就说明不是通常所说的经济和军事力量了。是什么呢?就是前面那介词:文化。
提升文化软实力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共识。
将文化转化为实力,这一点美国做得很突出。他们的好莱坞、迪士尼、肯德基,在风靡全世界的同时,悄悄地卷走了大把大把的银子,而且你还心甘情愿,乐意。真的好“软”。
其实,美国建国才二百多年,是一个缺少文化底蕴的国家,所以他们对自己短暂历史中的纸角片语都格外珍惜,精心打扮,尽量放大,人人熟记,成为一种民族自觉。
美国只有二百年多的历史,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但美国的文化产业占了这个世界经济“老大”国内生产总值的约四分之一,而中国的文化产业还不足它的零头,这似乎有点不相称。
但认真一分析,我们不应该妄自菲薄,而更应该信心十足。你看,美国的文化输出巨头好莱坞、迪士尼、肯德基,沿着这些元素一勾勒,这样的文化等级并不高,处于儿童或少年时代。
而中国呢?远古的神话就有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加上那一个盘古开天,我们民族的文化一出场就惊天动地、气吞寰宇。稍往后,启蒙第一课就是朗朗《诗经》。这样的内容等级无论是重量还是品位,美国文化和我们都不在一个层级上。而现在,从2004年11月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成立,至2014年9月,全世界已有122个国家开办了457所孔子学院和707个孔子课堂,这些学院和课堂成为汉语教学推广与中国文化传播的全球品牌和平台。
孔子是和释迦牟尼同时代的中国睿哲先人、儒家学说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他去世十年左右苏格拉底才出生。他一出场,就是一个白髯飘拂的精神文化导师形象。还有那位比孔子年龄还大、孔子向他问过礼的老子,一篇《道德经》影响中国和世界两千多年,至今魅力不减。美国一份很有影响力的大报曾公布过人类自古以来影响世界的十位写作者,中国的这位老子排名第一,正巧应了一句中国的俗语“老子天下第一”。而孔子和老子的出现,并非孤独的高峰,仅仅是同时期在中华大地上密集涌现的诸子百家中的两个代表。所以,今天那些进入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洋学子们,不同颜色的瞳仁里闪烁出的崇敬目光投向孔子这位精神文化导师时,他们的目光还应投射得更深广一些,向中华民族远古的盘古、女娲、夸父、嫦娥投去崇敬的一瞥,因为他们的精神文化养分不仅滋养了像孔子、老子一样的众多华夏先哲,而且历经数千年至今不衰,仍在滋养着更为广阔地域的后人。
你看,作为太爷爷辈的文化智者,其文化力量会比不上一个处于吃着快餐看动漫、热衷于在迪士尼乐园游玩、幻想机器人和外星人打斗层面的少儿?这样说并非有意贬损美国的文化,而是通过比较,我们更有充分理由相信自己文化基因的优秀和生命力,并为之自豪。
或许是因为文化底蕴太过丰厚,因此反而有所忽略;或许还没有真正理解软实力也是实力,因此有所不在意;或许探寻的目光多停留在追赶硬实力上,还没花大气力将丰厚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实力的通道完全打通,所以,时至今日,我们的软实力还硬不起来。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都带有自身历史文化的印记。这个印记就是一种文化基因。
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很优秀的,这一点已经被历史证明,放眼望去,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现存的只剩我中华民族了。这样的文化基因,生命力何等顽强,历经数千年现在依然生机勃勃,这是优势而不是负担,认清这一点很重要,能帮助我们看清前行的方向。
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悠久的历史传承已经让我们触摸到文化的力量:可以让一个人永恒,可以让一种事业复活,可以让一个民族的自信心提振,可以让人类共享其成果。
要将优秀的文化基因培育出更多的果实,当下要做的,是要扯去攀附在我们文化基因上的枯藤朽枝,扫除尘埃污垢,让国民重新认识到我们民族文化是优秀的、依然充满生机的,应当继承和弘扬,让这种共识形成一种文化自觉;由自觉提振我们的文化自信:我们有足够的底气为自己的文化骄傲,有足够的底气能在当下的国际文化背景下将我们的文化发扬光大;由这样的自信转换为动能,将软实力做硬。
要将软实力做硬,最为关键的是创新。创新不是简单的怀旧、复述、模仿,而是在前人成果上的再创造,是继承上的发展,是哲学上的扬弃,是智慧的花朵,是社会发展的推进剂,是一个民族发展强大的根本所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证明了这个一点。你看,远古的神话、《诗经》是创新,诸子百家是创新,四大发明是创新,“车同轨,书同文”是创新。进入近现代,世界范围内的科技创新如井喷式涌出,快速地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社会的发展。如果没有创新,现在出行还只能在马车上或船舱里慢慢晃悠,没有广播电视,连电也没有,只能点上油灯或松明子熬过漫漫长夜……
文化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创新,我们可能还在用利器往龟甲或竹简上刻字,没有绘画、戏剧、小说、电影,更不会有现在的动漫。
现在,当高科技将文化创新带入到一个全新的快速发展轨道时,我们不能抛弃自己的文化基因,不能忽视自己的文化土壤,而应当在这块土壤里播种优秀的文化基因,创新培育出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成果。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应当有不断文化创新的时代,因为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成果和文化创新素材;社会的开放提供了一个开阔的国际视野;文化体制改革业已完成,文化自主创新的领域更为广阔、机制更为灵活、形式更为多样、内容更接地气。当然,文化不像其他科学领域,出成果可能会慢一些,但这不会影响创新,相反,经过深思熟虑的沉淀,我们能将创新的道路看得更为清晰。
我们不能错过、更不能辜负这个充满激情和梦想的时代,这是每一个中国文化人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记录下写这本书时关于文化的一些思考,权当为序。
二〇一四年九月
李目宏所著的《大地星空》主要由十三篇文化散文组成,分别对文天祥、陶渊明、汤显祖、瑞金、欧阳修、王安石、朱熹、陈寅恪、解缙、书院、庐山、方志敏、况钟等十三个元素进行了横向与纵向的探讨,每个元素又与江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内容详细严谨,历史文化等多方面阅读需求都能满足。
赣鄱大地上的先贤、名胜和历史事件太多,各有特色,也很有文化品位,这些先贤不仅属于赣鄱,毫无疑问,他们也属于中华民族,属于中华文化,他们所做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创新和创造,这是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也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荣格说:“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当文化沉淀为集体人格,它也就凝聚成了民族的灵魂。李目宏所著的《大地星空》带我们穿越千年,游历赣鄱大地,寻访先贤的足迹,追忆消逝的文化。作者用丰富的地方志等资料,对江西的历史名人、历史事件、历史名胜,从文化的视角切入,做深度发掘。由于浸淫得深,观察得透,往往能独辟蹊径,以小见大,道常人所不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