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参战是一件好事,但对我们来说暂时还于事无补。强大的德军似乎在陆来的几个月中仍可以一边保持对英国的侵略威胁,一边在苏联境内长驱直几乎所有可信任的军事专家都认为苏军不久便会被击溃。苏联政府猝不及号,飞机未起飞即遭袭击,军事准备远为不足,这一切使得苏联在卷人大战之初巨步履维艰,部队一直遭受着可怕的伤亡。尽管苏军在不容抗拒的军令下不顾命、奋力拼杀,并在德军后方展开了无情的游击战,但列宁格勒以南长达一千可百英里的苏军防线还是后退了四五百英里。苏联政府的坚强、苏联人的坚韧、更之不竭的人力、广袤的国土以及严酷的寒冬最终毁灭了希特勒的军队,但这一切在1941年尚未显露端倪。罗斯福总统在9月份宣称苏军前线不至于崩溃、芝斯科不会沦陷,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极其大胆的判断,但苏联人民的伟大力量和爱国主义精神证实了罗斯福总统的断言。
即使在1942年8月份,在我首次前往莫斯科出席会议时,和我随行的布鲁云将军仍坚持认为德军将横穿高加索山脉、占领里海,我们必须准备在叙利亚波斯(今伊朗)展开大规模的防御战。但自始至终我对苏联的抵抗能力比我的吾事顾问们要乐观。我对斯大林在莫斯科对我的允诺毫无置疑:他保证守住高索防线、德军决不会攻到里海。但我们对苏军力量及其军事意图知之甚少,所无论乐观还是悲观的判断都不过是猜测。
苏联人的参战的确分散了德军对英国的空袭力量,也减少了德军对英国入侵的威胁,减轻了我们在地中海的压力。但从另一方面看,苏军参战也给我们带来了最大的牺牲和消耗:我们好不容易终于可以改善我们的装备了,各种各样的军需品从我们的军工厂涌出,在埃及和利比亚浴血奋战的我军将士争先恐后要求配备最新武器,首先是坦克和飞机;国内士兵焦急等待的现代装备也终于得以兑现,以从未有过的各种复杂渠道运抵各地。而在这一时刻,我们的武器和各种至关重要的必需品,包括橡胶和石油,却必须外运。我们必须承担护送这些物资,其中包括更多的美国物资至苏联的任务,穿过危险四伏的北极通道运至摩尔曼斯克和阿尔汉格尔斯克。美国的物资由大西洋运抵英国,我们再将其中一部分运往苏联。为了对付日渐增长的来自日本的威胁,我们本来作了谨慎的准备,以保卫马来半岛和我们的东方帝国及我们在东方的财产,但为了完成大量的外援任务,在不影响埃及西部沙漠战役的情况下放弃源源不断的美国援助,我们被迫打乱了我们的准备计划。
我们对历史将要证实的结论毫不置疑,苏联人的抵抗摧毁了德军,致命地击伤了德国的生命力,但有必要指出的是,苏联在参战之初的一年多时间里,对我们来说不是帮助而是负担。但这样一个大国同我们并肩战斗给我们带来的欣喜并不因此而减弱;我们都认为,即使苏军被驱至乌拉尔山脉,只要坚持抵抗,仍不失为一股巨大的、具有最终决定意义的力量。P3-4
一项文学奖本来意在把荣誉给予作者,而这一次却相反,是作者给了这项文学奖以荣誉。
——瑞典丈学院院卜在为丘吉尔颁发诺贝尔奖时的敛辞
在黑暗的年代里,他的言语以及与之相应的行动,唤起了世界各地千百万人心中的信念和希望。
——瑞典文学院院十利列斯特兰德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全六卷的删节版,适合想了解过程但无暇详知细节,尤其是军事细节的人。
再回首,十二年转瞬即逝,其间发生了很多重要事件,借此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
1945年7月25日,我离开波茨坦时,想当然地认为我会取得选举票数的绝大多数,但事实令我吃惊,战争即将胜利,我却被彻底地卷入民众对战争的控诉当中。我不知道在英国发生了什么,否则,我想我本可以对事情做截然不同的处置。毕竟,诸多良好迹象显示,军队中绝大部分的意见对我来说是个惊喜。选举结果和选举人选对欧洲和美国来说甚至是更大的惊喜,对苏联来说更是如此。能够在1940年残酷的战争中生存下来,经过五年的奋战,已经胜利在望,他们本能地认同大不列颠民族的坚定立场。这个民族仍旧是不可动摇的,政府也将一如既往地执政下去。
…… 我将对从战争以来就困扰我的事做一个简短的总结,但在此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联合国。这个国际政府机构总是无法达到其目的。在战争接近尾声时,我认为这个世界应该由伟人及人类的伟大思想来管理,即如果国家不论大小都要发表意见的话,他们应该被划分为不同的等级。联合国呈现出来的景象不过是徒芳的宣扬影响力和势力的均衡,而这与现状并无关联。结果是一群巧舌之徒试图掌控这个世界。我用了“试图”一词,因为一个拥有百万人口的国家或者一个只有两个居民的国家的投票并不能决定甚至动摇强国的行动。现在的联合国对独裁政权心怀畏惧同时又欺凌弱小。小国家无法为整个人类的权益发言,他们必须接受,退而求其次。世界应该由不同国家的领导者们共同来统治。这些国家调整自己并且不以权力和人口数量来判定别的国家,才能真正地说明并解决问题。
21世纪的今天,世界和平仍旧没有到来,为什么和平如此艰难?为什么局部战争不断?美国与俄罗斯,欧洲与亚洲,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如何发展?乌克兰、克里米亚的前生今世是怎样的?这一切都能在这本书里寻找到蛛丝马迹。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网络阅读大行其道的今天,擎一杯清茶,在淡淡的茶香中与伟人促膝而谈,看他如何在困境中奋起,如何立于世界巅峰而挥斥方遒,如何在功成后华丽转身而急流勇退,这不是一种奢华的享受吗?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是丘吉尔根据他担任英国首相兼国防大臣的亲身经历写成的,对“一战”结束后作为战胜国的英国和法国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的一系列政策进行的深入考量。
这是一本名著,是一部战争史,更是一部名人传记。无论从研究历史的角度,解读战争的角度,还是从追随名人或文学研究的角度,本书都不失为难得的历史资料。作为“二战”亲历者,丘吉尔的记录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但出于政治立场的缘故,他的言论并非全部正确甚至有些是谬误的,带有浓厚的个人感情色彩。作为译者和出版者,我们尊重原著,未对原文进行删削和改动,但这不代表我们赞同他的观点和言论。
希望读者能以一分为二的眼光看待本书和作者,并从中得到收获和阅读的乐趣,进一步客观深入地了解世界历史,明了特定的人站在特定的角度阐发的认识所具有的人文价值。
2014年春
史雪峰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上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温斯顿·S.丘吉尔的基本删节的回忆录。温斯顿·丘吉尔,英国战时首相兼国防大臣,作为世界大战一方最主要的领袖,撰写了这本独特的“回忆录”,作者用他透彻历史的思想,揭示了这场战争的深刻背景,从历史的深处来审视这场人类文明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作者从其独有的视角出发,对这场战争的记叙,达到了空前的详尽,其亲身经历与文献引用相得益彰,从战略全局、重大战役全景,到战场细节,表述得淋漓尽致;更难得的是,如此鸿篇巨制的历史著作,其构思之严密、文笔之优美、语言之精彩,不输文坛巨匠,并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上下)》一举捧得诺贝尔文学奖。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上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温斯顿·S.丘吉尔的基本删节的回忆录。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上下)》是一本名著,是一部战争史,更是一部名人传记。无论从研究历史的角度,解读战争的角度,还是从追随名人或文学研究的角度,本书都不失为难得的历史资料。作为“二战”亲历者,丘吉尔的记录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但出于政治立场的缘故,他的言论并非全部正确甚至有些是谬误的,带有浓厚的个人感情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