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坐拥八座海拔八千米以上的高峰,佛教盛行,是有着独特人文色彩的高山王国。近年来,由西藏转道前往尼泊尔的旅友多不胜数,而曾热映的喜剧电影《等风来》,则几乎是全片取景于尼泊尔,将尼泊尔热推至高潮。
三步一寺五步一庙,佛教文化的历史与传承无声的流转于这古老国度。安娜普纳山峰及费瓦湖,动人心魄的自然美景引人向往。《初见尼泊尔》作者张云背包游历尼泊尔,将出行路线、住宿饮食、文化遗产及传统风情通通集结于笔下,力求展现出尼泊尔的独特风情。远离城市喧嚣、体验异国人文,穿行尼泊尔,在路上寻找不一样的自己。
张云所著的《初见尼泊尔》是一部尼泊尔的游记。讲述了作者在尼泊尔单身旅游的各种见闻,在作者眼中尼泊尔的文化氛围,风土人情,以及一路所遇见的种种兴奋与感动。作者行文流畅,语言风趣新颖,配上自行拍摄的插图,比起一般笼统介绍文化和景点的旅游书更有趣味和可读性。
一蓝毗尼,佛祖出生的地方
(一)不言谢,其实是心底最深的感激
结束印度之行,我在印、尼边境过关,来到了下一站目的地——尼泊尔。自从《等风来》热映之后,这个安静且神秘的国度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作为中国的近邻,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我的到来有点迟。
办完入关手续,同车的人都已租车离开,我坐在口岸办事处外面的长椅上想着怎么去蓝毗尼。Lumpinī,又译岚毗尼、腊伐尼、林微尼等,释迦牟尼佛的诞生地,佛教的主要圣地之一,被称为“佛祖的故乡”。
这时,一位当地黑车司机上前询问要去的地方和人数,得知只有我一人,便说自己的出租车现在被一位印度富二代包下,我算是搭车,车费可以便宜很多。我心里无惧,再看司机面相还算善良,便虎着胆坐上了车。
车很快就上路了,印度富二代与同行的朋友都在韩国留学,这次放假回国顺便去蓝毗尼游玩。他们说话的语调和举止处处显示他们的优越感,实在让人反感,所幸,当得知我是来自中国的旅行者,并且一个人去蓝毗尼,他们没有把我赶下车,下车时我表达了谢意。
蓝毗尼寺院的大门口,距离园区的中国寺还有很长很长的距离。沉重的背包压在身上,似有千斤压顶之感,想想还要负重步行3公里,真有些惧怕。那时,我的腿跟脚都有些发软打颤了,我一副蔫茄子相站在门口,十分疲惫。
树荫处几位闲坐的僧人见我这般狼狈,都乐得笑出声了。想来,我真是有喜剧天分,站着都能变成别人的笑话。而后这几人热情地上前询问,还伸手去掂量了一下我那半人高的背包。他们“哇哇”地感叹起它的重量,还热心肠地表示,可以骑自行车送我去中国寺。
于是,他们一个车驮行李,一个车载我,组成一支“送亲”队伍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从远处看,行李的高度比车上的我还高出一截,他们调侃说,那是你的嫁妆。这背包对我来说确实很重要,它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它的功能,累时可以倚靠,困时可以依偎,像亲人一样离不开它,更何况里面还有我记载旅程的两本日记。
他们把我送到中国寺门口,又去把主管住宿的僧人叫来安顿一番,才安心地骑车回去。这一路走来,遇到太多无偿帮助我的人,我想要多说几句感谢的话,但他们都微微一笑。
现在回想起来还暖暖的,感动在心中流淌……
(二)有缘人,何处不相逢
蓝毗尼寺院群面积最大的要数韩国寺、日本寺、缅甸寺和泰国寺,建筑风格各有千秋,尽显本国风范。中国在蓝毗尼建造的寺庙叫作“中国寺”,面积虽然只有前几国寺庙的二分之一,却是最受游客津津乐道的寺庙之一,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在国外建造的第一座正式寺院,于2000年5月隆重落成开光。
寺院是由怀善法师亲自设计的,仿明清时代的两层皇家寺庙风格,飞檐翘角,虬龙盘旋,橘黄琉璃瓦与褐红色墙体形成强烈对比,大气明亮,凝重恢弘,无处不凝聚着他的汗水与智慧。
走入中国寺,几位僧人正准备诵经,我轻声问他们寺内能否住宿,他们以目前中国寺人手不够婉拒了我,并指着对面的韩国寺说,那里条件好,住宿也较为便宜。于是我谢过他们,转头向对面的韩国寺走去。
韩国寺在运河西侧,自筹而建的寺庙至今还没有完工,已近十五个年头了,灰色的水泥外表,显露出一种天然淳朴的气质,相比而言,对面的中华寺倒气派多了。
韩国寺住宿条件比较简单,房间地板上放着几张床垫,住客自带睡袋,20卢比一晚,每个床垫对应的上方都挂着一个大蚊帐。晚上睡觉时,才感觉到这个小小功能很贴心。去时虽还不是盛夏,蓝毗尼却已有些炎热,再加上寺庙周围树林茂盛,如果没有这些蚊帐,大概会被蚊虫叮得浑身是包。所以,留宿的几晚,多亏大蚊帐让我免受蚊虫侵扰。我安心地睡了几个好觉,偶尔还有美梦来找我。
在这里住下后,认识了住在隔壁的一位台湾女孩,与我一样是从印度过境后,第一站到达了蓝毗尼,但比我早到几天。聊起两人的经历,发现我们有很多相似点,倍感亲切。她讲自己在印度的种种经历和对印度的留恋,她的经历更有戏剧性,感受更为强烈,因为不舍,她离开的时候蹲在马路边哭了好久才起身出发。
也许有人很难理解她当时的心情,看起来有一点太过矫情,但我懂,只有相同经历的人才有相似的感受。当讲起旅行的某个地方,彼此会有共鸣,对世界,对每一片经过的土地都充满了深情。
P1-5
离开,不说再见
签证时间一再延续,离开的日子终归还是要到来,但尼泊尔行程的结束,不是旅行的结束,而是下一段探访的开始。有人问,为什么选择背包旅行这种方式?在他们看来也许这是一段苦行,对我来说,它却是一种体验,一种生活乐趣,它是一种享受自然本身的过程,是与自己独处认识自己的契机。经历的每一件事,遇见的每一个人,欣赏的每~幅美景都变成生命的一部分,充实丰盈着自己。
从不懂办签证,遇到突发事自己处理,甚至从路盲一样老是迷路到把自己逼着识地图,路上近一年时间的跋涉,在陌生的土地上我把自己完全交了出去,每一步都有成长的印记。
在印度时很多人问到安全问题,我总是告诉他们“在有安全意识的基础上,心有不惧,坏事就会远离你”。为自己定下行为底线,学会分辨可信与不可信的人,分析自己所处的环境,还要相信你的气场是具有震慑力的,所有的安全感都来自自身,你就是你的整个世界。
此书记录的是尼泊尔的旅行,更大程度上也是我对此次旅行的一个总结,尼泊尔有很多细节能让我想起其他国家的片段。在博卡拉小旅馆的阳台上看雪山,总是会想到之前看海时的心情和同伴,不一样的视觉载体,因为对那些人的回忆而有了联系;在博卡拉的酒吧狂欢,我又会想起老挝时的酒吧里的歌声;在加德满都看艺术展,马六甲的画家又出现在脑海里,不同国度不同文化,画风却很相似,细看画家出身,原来与马六甲的画家一样,都曾在澳洲学习过;泰米尔绣品店的老板kami,也让我想起马六甲小店里的印度克什米尔人,一杯茶,一个下午,向我介绍克什米尔的羊绒用品,像kami家族一样,一针一线延续着整个家族的生命。
世界太奇妙,未知太多,我还要继续探索,把自己抛出去独自面对这个世界。我不再惧个白,因为内心越来越强大,不管下一站在那里,那都是我成长的又一个开始。
给三十岁的自己,共勉!
另,特别感谢死党一景以及陈奇、晓亚、邹建平、马艳秋等几位朋友的支持和帮助。有了你们,才有了此书的呈现,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