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修权同志是我国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他曾亲历了党内外和国际上许多重大事件,他的回忆不仅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还是一部真实而生动的党史、国史资料和革命传统教育教材,相信读者和研究者都会从中获得不少的启示和教益。
本书是他比较完整的回忆录,主要是他对个人经历的全面回顾,读者可以从中厂解他怎样从一个贫民之子,成长为一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国革命斗争的艰苦、曲折历程;了解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党和政府对外工作中一些鲜为人知的事件;特别是“文革”后,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把握政策,顺乎民意,胜利完成了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工作。
本书为老一辈革命家伍修权的自传体回忆录,真实记录了他所参与和见证的重大历史事件与国内国际政治风云。从参加红军长征到出使联合国,从“文革”被囚牛棚到亲历审判林彪、江青两个集团要案,一一叙说历史端详,披露了鲜为人知的历史秘密。全书配有插图照片百余幅,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武汉三镇之一的武昌城内,离江边不远有一条弄堂,其中住着一户姓伍的人家。这家不是武昌的老住户,伍家的先人曾居大冶,后来又辗转到了阳新。那里有着伍家的祠堂,按照当时的规矩,每隔三年要修一次宗谱,凡伍氏家族,届时都要去上报这几年中出生的男丁,一一列名上谱入册,以示其后嗣不断,繁衍流长。不过宗谱是续上了,祠堂再大也不管给儿孙后代们开饭,还得各家各户自谋生路。我家这支伍氏儿孙,不知怎么离开了原籍故土,同许多外出逃生的破产农民一样,背井离乡,流人城镇,渐渐在武昌落脚站定。据说是靠了祖上的阴德,其实是仅凭自己的努力,到我祖父那一辈,居然混得颇有起色。我的祖父伍伦奎和父亲伍理钊,都在大清朝驻武昌的湖广总督衙门下属的一个小机构里,谋到了一个专管抄抄写写的文书之类的差事。虽然俸禄有限,倒也收入固定,生活正常,全家人衣食有靠,一度达到了小康之家的生活水平。
就在这时,即1908年3月,伍家又添了一名男丁,这就是我。我的母亲朱三姑,原是湖北阳新的农家女儿,19岁就来到伍家,一共生过八儿二女,我是其中的老四。可惜我以后的一弟一妹幼年时就不幸天亡,留下的七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一半没能活到解放,只有我和一位七弟幸存至今。可喜的是我们的老母在古稀之年盼到了解放,活到104岁,~1985年去世。至于她的另八个儿女,为何不是幼年夭亡,就是先她而去,自是一部辛酸家史,这里先说说我出生后的事。
我国有句老话,叫做“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可是我来到人间时,正是国不泰,民不安,天下更不太平。就在我出生的这一年,正赶上光绪皇帝“驾崩”,慈禧太后“归天”,3岁的溥仪登基称帝,帝国主义列强势力大肆侵入神州大地,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在水深火热中煎熬挣扎。终于,1911年10月10日,在我的家乡武昌爆发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我当时3岁半,自然什么也不懂,只知道那年那月和那天晚上,忽然又打枪又开炮,吓得我们全家娃娃不敢动弹,大人不敢出门。很久以后,才逐渐从大人们口中知道,那次是“孙文造反”和“武昌首义”,是改变我国历.史面貌的一次伟大革命。
家境的衰落
开始我们没有意识到,这次革命不仅震动了全国,还将极大地影响我们一家。就在10月10日夜吓人的枪炮声之后,所有的男人就都不准留辫子了。在此以前,按照清朝王法,除了女人蓄发,男人都得留辫子,是谁也不能动的。辛亥革命一起,首先革了辫子的命,革命党人满街上拖人剪辫子,见到拖着“猪尾巴”的男人,拉过去就是几剪刀。平民百姓倒也听之任之,有些恪守古训的遗老遗少,都被弄得十分狼狈。除此以外,还有一些趣事性的“革命行动”,如起义以后,革命党到处搜捕捉拿清朝官兵,因为这些人大都是外来的满族人,虽然换了装,口音却改不了,起义军就拦在城门口一一盘查,遇有可疑的人,就命他念几遍“六百六十六”这几个数字,凡湖北人都念成“陆百陆十陆”,外地人特别是来自北方的满族人一念就露馅了,有不少人就这样被查获抓走了,其中有的确实是欺压过百姓的贪官恶棍,有的却是一般的小吏以至清兵,结果都被不分青红皂白地砍了头。那时正是八月中秋节前后,这次大肆捕杀清朝官兵中的满人,被武昌当地的人称为我国历史上的又一次“八月十五杀鞑子”。
我们一家人作为武昌的本地居民,当然没有当“鞑子”之嫌,还以能流畅准确地连说几个“陆”而自慰,但是“武昌首义”很快直接影响了我们全家的经济生活。随着清朝总督衙门的突然垮台,它的下属机构也树倒猢狲散,我祖父和父亲在那里的差事一下子也被“革”掉了,我们全家人赖以生存的惟一经济来源,同时宣告中断。最初几个月还靠一点可怜的积蓄勉强生活着,后来就得靠变卖一些东西才能维持大大降低了的生活,再往后的日子就越来越不好过了,家境迅速降为城市贫民。我的祖父又愁又急,再受了些饥寒,一病不起,1913年溘然长逝。我们家支撑门面的一根最重要的顶梁柱突然倒下了,全家的生活每况愈下,从此与贫困结下了不解之缘。
尚留人间的老祖母同我的父母一起,拖着我们一群嗷嗷待哺的娃娃,过起了捉襟见肘的艰苦生活。我的一弟一妹,就是在这种困境中,相继病死的。由于我们无力交付原来的房租,全家只得搬出住了多年的较好的房子,换到一处差些的屋里安家。不想住了一阵,这样的房子也住不起了,又被迫搬到更差的房子里住。后来就连这更差的地方也不能住了,就一搬再搬,一连搬了四次家,才在一处实际上的贫民窟里安下身来。我家的连续搬迁,是我家生活急遽下降的明显例证,也给我这个开始知道世事的娃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2-3
伍修权同志是我国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他于1923年参加革命后,曾去苏联学习和工作多年。1930年回国,历任红军三军团副参谋长、八路军总部一局(作战局)局长、东北局委员、东北民主联军和东北军区参谋长;建国后历任外交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等职。他是党的八届、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十二届、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又曾是中国国际战略学会会长、欧美同学会常务副会长和中苏(后为中俄)友好协会会长。他曾亲历了党内外和国际上许多重大事件,他的回忆不仅有很高的史学价值,也有很强的可读性,是一部真实而生动的党史、国史资料和革命传统教育教材,相信读者和研究者都会从中获得不少的启示和教益。
上世纪80年代后,伍修权同志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决定,从一线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在中共中央党史办的建议下,他开始陆续撰写一些回忆文章,公开发表后受到广大读者欢迎。现由本社根据伍修权同志所写回忆录,重新增补、修订、编排出版,使本书的内容更为充实、丰富。本书是他比较完整的回忆录,主要是他对个人经历的全面回顾,读者可以从中厂解他怎样从一个贫民之子,成长为一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国革命斗争的艰苦、曲折历程;了解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党和政府对外工作中一些鲜为人知的事件;特别是“文革”后,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把握政策,顺乎民意,胜利完成了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工作。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我们谨以此书的出版表达对这些共和国的缔造者、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的不尽思念与崇高敬意。
1997年的11月9日,这是一个令我们刻骨铭心的日子。我们敬爱的父亲走了,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入院的时候还信心百倍,但就在医生和我们都以为他在好转的时候,却突然病危,遽然离我们而去。
我们的哀伤与悲痛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他带着曾经为祖国的解放而浴血奋斗的历程、带着奉献自己一生无悔无怨的信念、带着对祖国美好未来的祝愿走了。从此我们再也见不到敬爱的爸爸了!
他走得那么匆匆,那么突然,没有留下一句话,但他以自己一生的言行告诉了我们:人应该怎样生,人生的道路应该怎样行!
在父亲去世后的日子里,我们带着深深的哀伤为父亲操办后事。此时,父亲的音容笑貌便时时闪现在我们眼前。我们深切地感到,父亲这一代人所为之奉献一切甚至生命的事业,完全是为了祖国摆脱穷困落后,为了人民摆脱被奴役欺凌,为了多灾多难的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了使中国人民能过上美好富足的生活。他们历尽磨难,九死一生,流血牺牲,在所不辞,谱写了一曲曲历史与人生的壮歌。
他为党的革命事业奋斗了终生,党和人民也没有忘记他。人们始终重视他、关心他、爱戴他。在他生前,江泽民等领导同志亲自到家探望、慰问他。在他去世后,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曾庆红同志第一个赶到30l医院,随后总参、中央军委的领导也到医院与父亲告别。
11月20日,组织上为父亲举行了隆重的告别仪式。江泽民、朱镕基、尉健行、胡锦涛等中央领导都亲自出席。他生前工作过单位的许许多多同志,包括老战友、老同事、老朋友都来向他作最后的告别。我们看到这么多领导和同志来到八宝山,向他表示哀悼和崇敬,一方面万分感谢他们的这一番深情,另一方面也为父亲感到欣慰。他一生七十四年的革命历程有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这个时候,我们才真正懂得,父亲不只属于我们这个家庭,父亲更属于祖国,属于党,属于人民。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和人民,在中国革命和共和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
许多老同志或给我们打电话,或亲自来看望我们。他们曾经与爸爸一起战斗、工作过,有许多话要说,有许多事要写。那都是难忘的历史,都是战友的情谊,再不及时收集、整理,这些珍贵的资料,就可能会湮灭在时间的飞速流转之中。
我们专门征求了当代中国出版社的意见,并向他们求助。在他们的指导、支持下,我们收集、整理了许多父亲的老领导、老战友、老同事的题词和文章,编辑、出版了纪念文集《历史风云中的一代英杰——伍修权》。
但是,还有更多的同志希望我们能够整理出版父亲的回忆录,他们想更完整、更全面、更多地了解父亲,但我们却无能为力。
此时,这个工作得到了父亲家乡大冶市委的大力支持,解决了我们在重新编辑这本书时遇到的许多困难。整理、编辑父亲的回忆录的过程中,我们更加真切地感到他的一生其实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历程的缩影,是革命浪潮中的一束浪花。在革命队伍中,他虽然不是一位权高位重的决策者,但他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执行者和亲历者。由人可以观史,由微观可以了解宏观。从父亲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革命为什么会在神州大地上发生?它又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我们了解了历史,也就更加看清明天。
我们相信这本书的再版对党史研究、对青少年教育、对一些人了解国情和党的知识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我们谨向为本书的出版给予极大支持的中共湖北省大冶市委、中国青年出版社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曾经关注并帮助过我们的甘肃省委、向关注帮助过我们的张长鹰同志、甘肃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杨连德等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曾为《伍修权回忆录》的整理做了许多工作的洪炉和彭加瑾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所有曾对我们工作给予帮助和支持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伍一曼 伍天福 伍望生
伍连连 伍延力 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