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岁,人称“耄耋之年”,只有不多的人可以幸运地活到这样的年纪,一旦到了这样的年龄,夫复何求呢?而且也没有人再要求你做什么了,“活着”就是你所要做的所有的事了。但是黄永玉可不这样想,恐怕不是不这样想,而是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他只是不停顿地做,他的创造力让他停不下来。2013年7月28日,《黄永玉全集》首发式在北京饭店举行,全集收录了黄永玉的美术与文学创作作品共14卷。其中,美术编8卷,文学编6卷。2013年8月16日,“黄永玉九十画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展出作品300余件,共分为五个部分。其中两个展厅所展出的作品是其近十年的新作。2013年9月3日,黄永玉首部长篇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在国家博物馆举行了新书发布会。
在大家纷纷祝贺他新书出版的时候,黄永玉却说:“你想想看,一个老头到了90岁,脸上、全身都长了‘青苔’的时候才能出这部书,是个喜剧还是个悲剧?为什么到今天才能出版呢?我现在就想,如果在50岁,哪怕是60岁来写多好呢!真是想起来就遗憾。”
他的创作力之旺盛给所有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点,承办这次黄永玉九十岁画展的国家博物馆的副馆长陈履生先生感触最深:“在他的这次90岁画展之前的一个月,黄先生还花了四天的时间画了一幅(丈二)白描荷花。因为在他看来呢,一位画家最能见功力的是白描。在这次展览会有两幅白描,最近一个月画的白描荷花是最新的,是整个全场三百多件作品中最新的一件作品。我曾经说过,这件作品是黄先生的体检表。因为能够花四天时间画出这样巨幅的一幅画,他就不需要体检了,他身体很好。”
黄永玉的画涉猎很广,但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荷花,他也由此被人称为“荷痴”。陈履生说黄永玉爱荷花真的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他在北京通州构筑了万荷堂,他为自己取名叫万荷堂主人,也表明了他对荷花特别的欣赏。重要的是当代画家构筑一个万荷堂,作为自己的一个生活基地,整天能够见到荷花,能够感悟荷花,能够体会出这个朝阳和夕照的不同的感觉。雨中的荷花、风中的荷花各有不同,那么这种情态正如当年郑板桥画竹子一样,‘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因此,他一以贯之地去画荷花,而且做这个近20年,从来没有停顿过,并且画幅越来越大。”
黄永玉画的荷花,没有那种清高、出世的孤傲,而是给人一种绚丽灿烂、蓬勃丰满的感觉。
这种对荷花的感情和由此而生的画风源自于他童年时期的经历,因为茂密的荷塘曾经是黄永玉幼年温暖的避难所。在他小时候,外婆家城门外就是一个荷塘,每当小黄永玉出了什么事或调皮了,外婆要找他算账的时候,他就把一个高大的脚盆滚到荷塘,自己躲在里头,一动不动地待两三个钟头。 荷叶婆娑、荷花无语、流水潺潺,那一池荷花留给小小少年的该是怎样一种温暖的感觉呀!
P0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