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北京大院的熊孩子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肖长春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肖长春编著的《北京大院的熊孩子》是一位生在大院长大大院的大院人,采访数位儿时的小伙伴,历时数年完成的一部泣心之作。北京大院是建国初期各单位兴建的家属区,不同于北京胡同、城乡结合部的居民区和现在的公寓小区。1949年解放后,北京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精英,在旧城周边开始了自成一体的生活。大院里一切设施都是公有的,房屋平米数和家具的配置依级别而定。当时有色院所在的羊坊店地区是农村,西边有军队大院,东边不远是老城墙。大院里家长相互熟知,孩子一起玩乐、打斗,六七十年代走向社会,经历了军垦、插队、八十年代的经商潮、出国热。有色院子弟或功成名就或失意而归。半个世纪过去了,有色院子弟把生于斯、长于斯的大院当做精神家园,如斯的逝者,是河流般的时代,梦一样的人生。自20世纪90年代改革深入,福利分房取消,大批新公寓、新社区建立,包括拆迁占地,城市改造,北京大院这种居住形式行将消亡。北京大院其特独特的社会形态,赋予大院人一种难以磨灭的精神特质。

本书通过有色院半个多世纪的兴衰史,反映大院人的生存状态以及中国社会的大变迁。

内容推荐

《北京大院的熊孩子》由肖长春编著。

随着“大北京”的扩张、城市内部改造、大批新社区建立,大院处于迅速地衰落和消亡中。昔日的“神人”、“老炮儿”不知去向或风光不再,真切的人生变为嘴上传奇,只有老楼印证着大院半个世纪的骄傲与辉煌,是没落,也是重生。

目录

第一章 1961年—1966年

 1.老人问题

 2.旧商道与“王八驮石碑”

 3.三姐妹

 4.废品收购站

第二章 1967年—1979年

 5.学生班

 6.大院里的疯人

 7.豪秃子

 8.斗兽场

 9.逃犯上门

 10.1栋楼下的吉普车

 11.新华社的乱罐子

 12.十人集团

 13.土地的表情:难掩忧伤

 14.写在大地的人名

 15.三姐的长辛店

 16.老八路

 17.月娥发疯

 18.越狱者

 19.临河日落

 20.疯妈仙去

第三章 1980年—2014年

 21.话说20世纪80年代

 22.茶炉房的常客

 23.情圣、情缺和情种

 24.大熊、二熊和三熊

 25.六安转圈儿

 26.章鱼逃遁

 27.老熊

 28.三攸

 29.方嘉

 30.跟圆朔一帮画画的

 31.东坝那一片荒原

 32.宣武门8号楼

 33.长春走长城

 34.安安和乱乱

 35.米剩

 36.大江湖

 37.圆朔撞鬼

 38.韩四咣当和小哥小弟

 39.酒仙的疯婆子和那不怕疼的傻儿子

 40.血红的傍晚

 41.清朝人

 42.大小黑鲨

 43.老鱼头的新华社三位大哥

 44.高兴与大杆儿

 45.老妖现身佛山

 46.金蛤蟆是怎么烂掉的

 47.父亲回乡

 48.最后的团结湖

 49.二七厂背后的荒原

 50.三姐妹的游魂

 51.暮色中的挽歌

 52.寓言:酒仙与设计师

 53.悲戚

 54.二胃

第四章 2015年

 55.本书之后

 56.耗子洞两口子说凶杀案

 57.羊坊店今日老炮儿

 58.网络上的有色人

 59.来自乡村的追问

 60.永远的大叶杨

后记

 长春其人

试读章节

1.老人问题

有色院新一轮跳楼热潮,在近年。

一连有五六个。居委会主任抱怨说有鬼招的,拦也拦不住。18栋跳得多,也有从10栋西头往下跳的。有色院宿舍西北角过去有棵怪树,一眼枯井。据说这地界阴气重,早年的冤魂不散。

第一轮跳楼热潮在1967年。刚解放时,全国各地的精英汇聚有色院,到了20世纪60年代人们被突如其来的动荡打懵了头。住10栋的跳,不住10栋的专门来跳——那时还没有18栋。接连地跳。

我走过10栋背对院外空地的楼下,“咚”的一声一个大活人落在我旁边,感觉这人从天上飞下来了。那年我十一岁,第一次看见死人,飞死的人。第二天雨后再从那儿过,跳楼地点的积水自成一具人体形状。泥坑里残留着血污和一撮秀发,水面闪现出1967年的蓝天。当时10栋背后属于有色院北缘,外围荒地圈着铁丝网。2008年奥运会过后,有色院空巢老人发现自己已人风烛残年,一种集体的抑郁蔓延。怪的是,新一轮寻死者不朝院外跳——按说归西归西该朝18栋外侧的羊坊店大街,朝着夕阳迈下去。半个世纪后有色院人已回到内心,向内,向大院内侧跳。“砰”的一下把余音留给活了一辈子的大院。

又过几年,有色院的“消息树”韩四咣当发现了生人。

跟老鱼头汇报:说有人频繁进院,拿个相机“咔咔”乱照。破楼、门洞、墙角、垃圾道等,连被私搭乱建包围了的“王八驮石碑”都不放过。拍累了坐在1栋东墙下,喝口水。敲开3栋豪秃子家门,还去过王诗淳家。那天王诗淳不在,他爸出门遛弯,他屁颠屁颠跟着老头,留了电话请老先生转交给他。

这人是我。

一提我爸肃老头、一提捡破烂儿的我疯妈无人不知。我叫长春。我家有好多故事,倒是从人家嘴里零零星星听来的。自1964或1965年,李冲趁我不备一闷棍将我打懵后,我什么都忘了。

这年夏天我汗流浃背地走访有色院。北京西站和世纪坛之间的羊坊店大街一派繁华,沿途的俊男靓女和赶火车的民工摩肩接踵。

韩四咣当像一棵树“长”在人行道上了。假装看报。他常年如此,每天不落,谁进出有色院唯一的西门不被他发现,是不可能的。有色院80年代末盖起的高板楼18栋贴羊坊店大街太近了,路人一扭脸就能窥见窗内人的隐私。一拐进l栋和18栋之间不显眼的院门,顿时回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

1961年的老楼被巨树遮蔽,楼下尽是神情阴郁的老知识分子。坐着轮椅,或三三两两靠墙晒太阳。不能想象,五十年前,他们是新中国的一代精英。不能想象,有色院黄楼当年是整个羊坊店地区最高的建筑,像城堡屹立于庄稼地中间。

早年院中央有个平房,历史早于有色院,坐北朝南,灰砖青瓦。早年4栋那边有松柏,过去是坟圈子。圆朔说,这房子前后盖了大楼压着,住的人家必然败落。后来成了仓库,孙大爷看守。后来孙大爷不见了,平房废弃,成了小孩们打仗的城堡。有时情急竟从房顶跳下,并没人受伤。无数个傍晚,小孩们的打闹声因半封闭楼房的拢音效应而放大,带有梦幻感。

老鱼头的存在是有色院一景儿。1964年,新中国成立后容国团拿了第一个世界冠军后,无数水泥乒乓球案子在各地崛起。

老鱼头成了乒乓球案子上的“神人”。他个小,大锛儿头下两只炯炯巨眼。开口一套一套的:“对虾对虾,一块两毛八……自行车,一人骑,不许公驴带母驴……金箍碌棒,两头亮,一男一女搞对象……”滔滔不绝。大伙欣赏他滑稽的谈吐手势,从开春到深秋他身边总聚集着一群孩子,或坐或躺在乒乓球案子上,仰望星空,抽烟、神哨儿(侃山),他一说笑话,周围就爆发一阵大笑。

P2-3

序言

北京大院的“熊”孩子

所谓“江湖”是一潭浑水,你只要混,这浑水就不能不趟。你混着,被人说起,还被起了外号。有色院几乎人人都有外号,这些乱起外号的家伙是有个性、有思考力的主儿,但你不知道他是谁、住几栋、啥德行?简单地说他就像个影子,一种集体视角。哥们儿一块混着,有“江湖”罩着。

是一种特别的眼光和口吻。这使得有色院的故事听起来有种传奇色彩,而“有色院江湖”也作为一种民间模式在不知不觉中替换了现实。

这种“江湖感”撑起整整一代人的幻想和人生体验,也成为维系彼此关系的准则。有色院人心中有传奇,行动讲仗义,不实际、不势利,一度具有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自诩,却由于失去动荡年代“无法无天”的气候,蜕变成一种“神人”性格和神神道道的习性。老鱼头、老妖、田庄、耗子洞和余力他们混到最惨也抱有“江湖气概”,即使行动没余地了嘴上也有;这同样体现在具有国际身份的圆朔身上。他有种特别的眼光,把有色院置于全球的“大江湖(也就是他的风水)”中,有色院就更有色(特色),江湖也就更“江湖”了。

写这本书的人,是我。不认识我的总该知道我妈吧?我妈是疯子。书里的“有色院”是个消亡的名字,只存在于羊坊店一代人的脑海里,这单位现称貌似外国名的什么公司;老大院楼牌号叫作羊坊店大街多少多少号;书中人物除了我都不是真的,那些生动的外号也被我弄得张冠李戴乱套了,老住户大多搬走,没走的也不在原先的楼门号。对号入座大可不必。仅存的几位老人已日薄西山,历史正翻篇儿。

后记

长春其人

一直想写某个人,在我单位身边的某个人,以春秋笔法,或是按世说新语的体例,有时你觉得一个人在你面前很清晰,等真想去写的时候,却发现很模糊。人心如海,我们看到的往往是水面,一个我们想象大于现实的水面,那上面的浪花很多时候是我们内心的情绪,很难真正抵达一个人的内心。好在人老的时候,就总会絮叨。

坐在岁月的黄昏,去想他的经历,那些年,那些事,那些陈年旧事,以一种活过来的口吻,以一种貌似淡定的心怀,以一种炫耀的姿态。我想那如同一棵老树,其实可以不自夸,那如同树皮一样老的老脸,布满皱纹和沧桑。提到他所经历的那些人,那些女人,还有那些事,那些现在还让他有痛感的事,他总会精神亢奋。有时我觉得我有些心术不正,无聊的时候,就会让他说他的以前,我乐在其中,他也同样乐在其中。相比他荒凉悲凉凄凉又开阔的人生,我过得过于拘谨又平实。一个人,生于那个年代,生于一个大院,那个年代那个大院,会让他在现实和梦里并行走回去,走得他很累。

我们相似的一点仅限于文笔上,他的文风苍凉雄劲,有时没有节制,在那些回忆中,他变得絮叨,如夕阳下的老牛,一直在那反刍回忆。在那样一遍遍地述说过程,他在加深自己的回忆,这是他走向过去的方式,一个年龄大了的人的方式,也如怨妇夜哭,听着心动,说着或心伤。他一直自诩年轻时很帅,在没看到照片前,我一直觉得一个年老时老脸如树皮的人,在年轻时也一定不过尔尔。看到照片我知道我错了,那张年轻的脸,没有如今对生活用过蛮力的沧桑,又俊又帅的脸。这样的脸,注定是命犯桃花的脸,女人如水,流过他内心,也把细沙留在他心里。

在某个下午,我们有过深入的交谈,我知道该为老者讳,这也是我当时的承诺。人老了的时候,有时会喜欢回忆,为了回忆也就没有过多的虚伪和避讳,那是真实的人心,也是真诚的情怀。很多年,我一直不善于坦诚自己,躲在蜗牛一样的壳里,风雨未来,已先规避,我还没有坦诚的勇气,也没到坦诚的年龄。

我能理解年老人的内心,渴望被倾听,喜欢倾诉。那些发生在荒山野岭的事情;那些发生在青葱岁月的情深情浅;那些在某个有雨的夜晚重访的陈年旧事,会不再隐于内心,而显于文字,还有那些来回说不完也说不够的言语。不平凡的经历,更不平静的心里,身外的山野,心内的狂野,合于一人。

山河有岁,人有年。我不明白,人置身在山野间,行走在荒蛮中,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内心。他曾经对我说,这暗合他母亲的人生。走在路上,我想他会觉得踏实而有力。一个靠读书,让自己的笔力很遒劲的人,一个靠行走,让自己的人生很不凡的人,一个靠疗伤,让自己生命变得很妩媚的人,按他自己所说不枉一生的人。

在和他闲谈的下午,窗外云朵叆叇,树木青葱。我们都有各自对生活的感受,他有他的痛,我有我的悔。大多时候,我只是一个倾听者,我不习惯做诉说者。听他说他经历的人和事,心有凉风吹过。一个人活到这样的年龄,内心一定是布满老茧的,老茧开裂在这个下午,有血渗出。

我接触的写作者不多,有些人文笔轻盈,不够厚重,有些人剑走偏锋,不够正大。他的文笔亦正亦邪,正多于邪,所以还算厚重和正大。我读的书很多也很杂,他读的书也很多也很杂。很多年,他一直在读,在写,在走。如果行走对他来说可以镇痛,读书可以让他心有愉悦,写作让他兼顾了两者。

他写的那些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有时会如同细的木刺扎进人肉里,刻薄又率性。姓名谐音,文字却无所顾忌。内心敏感,老眼毒辣,手法几近白描,往往一击而中。他写了很多年,身边的人被写了很多年。这样的坚持这样的写法,他似乎乐此不疲。浮面的生活,是他走向别人心里的方式,不请自到的方式。

为了验证他年轻时很帅,比我帅,他特意从家里拿来了他年轻时的照片,让大家评判。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被别人认同,被周围的人,被最亲近的人,这是人的天性,不过他是更强烈些了。他曾经和我说他是一个很悲悯的人,我也是这样的人。正是因为这点,我们有些事可以坦诚相见。

有时我在想,一个老人,心总不老,也是件很悲哀的事。因为内心总还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他的一系列写作,都带有这样的烙印。对我们这些生活在俗世里的人,总会时常感受到生活的悲凉却无处排解,他正是通过这样的写作,去排解心中的块垒。那些在激情状态下写的文字,落在纸上,算是他以为的解脱。

他曾经对我说,他是一个习惯对生活预设目标的人,一个个去完成。我想这样的过程会让他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社会的变化,没有多少人会去关注一个小人物,如同我和他这样的小人物。我们只能在最朴素的爱和被爱间让自己活得充实。一个写作者,本该具有的才华他都有,悲凉又悲悯的人生观。

深沉厚实的文字,还有总也摆脱不了的过去的岁月。在出去玩的时候,他时常不忘展示他的身体,我想写作对他来说是精神的一种展示。即使以赤裸的方式他也不会在意。在这样的社会里,抵达别人的内心困难重重,可以做的似乎只有让自己赤身。很多年,他坚守他的写作,从没远离,坚持看书,从没懈怠。

我很佩服他这样的人,世事有很多我们究其一生也参悟不透,却可以坚持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直到年老。这是小人生大智慧。红尘滚滚里,他似乎总想活出自己的姿态,发出自己的声音,即使那声音很微弱,但至少那声音很真诚。我也曾对他说,小说该具有感情才会真正打动人。  为生活,活得谨小慎微,为生活,以写作的方式来缓解。人生识字忧患始,他并没有读大学,但读的书多到超过我的想象。在他身上,没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情愫。我曾给他推荐看奥尼尔的戏剧。在奥尼尔的戏剧中,人很难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身份和位置。我们都在渴望被认同,却总找不到正确的途径。

他老了,在把最后的生活的激情投射在回忆中。他曾经熬夜写,晨星终会隐灭在阳光中。回忆会让人生变得舒展和延时。他让自己的回忆变得繁复和絮叨。有时原生态的语言脱口而出,我对他说,那是一碗米饭里的沙子,很硌牙。

他很少关心国之大事,也关心,却不够热忱。他的生活扎实又具体。时代流转,他生活过,体验过,写出来,也就会有时代感。我曾对他说,写作对生活的改变不如过去,已没助力,尤其不是流行的。这是我本于实用主义的看法。天高海阔,这是他人生济度的舟楫。他想通过写作让自己停下来,靠岸歇息。

年轻时,他喜欢到处走,在没有人迹的地方走。他说他喜欢走在路上的感觉。我私心揣度,那些行走会有让他冷硬的生命变软的艳遇。对山川的渴望,有最原始的心理。我想那是和他现实生活并行的另一个人生。这样的经历也让他的人生,看上去不平凡。被人瞩目,被人称许,这是年老了也没有改变的思维。

在他身上,有着强烈的家园情怀,浓酽如茶的家园情怀。对我这样一直生活在家庭温暖中的人来说,那些讲述家族史的文字过于残酷。那些生活在那个大院里的芸芸众生,那些生命的脆弱、顽强和卑微。那是让我感到有些灰蒙蒙的大院,乍现的阳光会有刺眼的光芒。那些众人生活过,依然活在他的记忆里。

这是一个有悲悯情怀的人才会有的回忆,他在咀嚼那些回忆,把他们的故事串联在一起,把他的感情连接成文。破损的往事被他小心拼接着,人物众多,故事细碎。我对他说,这部小说的质量很不错。我想是因为我如今看的小说太少了,我只能凭直感说。我的感觉变得迟钝,内在的素养让我有这样的判断。

我们的生活都不易,社会大环境如此,有一次快下班的时候,他走到我眼前,翻开衣服,肚子上有红肿隆起。我想对我们这样的小人物来说,反击更多的时候是自保和自卫,我们没有能力去害人,更没有坏心思去坏人。我们只想平稳又平安去生活,而有时这确是我们的奢望。

他读书,写作,未尝不是对现实的消解。我想艺术之于人生,也有类似的功效。在平凡平实和不愉快的现实中,我们需要找到让自己开心的事。为小事开心,这是我们所需要的。我算是一个生活的蛰伏者,遇到危险时,我会把鲜艳颜色亮给人看。他是在体制下,小心过活的人,他的雄心和激情给了行走和写作。

海浪过去,会有礁石露出,这些文字算是水落石出的礁石吧。基于这么多年一起走过的看法,关于生活,关于生活外的事情,关于真实或是虚构,都是姑妄言之,姑妄听之。你会看到这些文字。也算是我对你那部小说说得比较多的看法。你老了,我也将老,这些年,这些事,可以随风却还会如风而来。

李至涛

书评(媒体评论)

本人是一个生在有色院、长在有色院,还可能死在有色院的大院人。生命中很多故事也和这个大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记忆随着时间推移渐渐模糊。长春写《北京大院的“熊”孩子》帮我缕清脑海中的片片记忆,也将让我的一切,与这个大院长存!

——喻广德

有色院——万里之遥魂牵梦绕的地方。满世界转悠多半辈子了,每当回来都感觉没有醒。长春这本书,呈现出我们这一代人半个世纪的大院梦。

——扬朔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8 6: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