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细看历史有学问(精)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乔楚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金圣叹:从“问题学生”到“问题人士”》、《作为纵欲狂的纪晓岚》、《和珅是一头圈养的兽》、《李鸿章:夹缝中的悲情英雄》、《陆徵祥:从“卖国贼”到洋和尚》、《“泥菩萨”黎元洪的另一面》、《蔡元培先生的另一面》、《中国近代史上最爱国的反动军阀》……乔楚创作的《细看历史有学问(精)》从细微之处着手,搜寻历史的蛛丝马迹,力求见微知著,去伪存真。

内容推荐

历史总是由诸多细节构成。细节虽然不能代表全部历史,但细节能真实地体现历史、反映历史,从而能更好地探索历史。传统的史学中,历史研究的焦点集中于王朝的更替、社会的变迁等。而细节中的历史,多是从某个特定历史片断或某些历史人群中进行微观探究,更加关注历史中的个案。乔楚创作的《细看历史有学问(精)》从细微之处着手,搜寻历史的蛛丝马迹,力求见微知著,去伪存真。作为观察历史的放大镜、透视镜和显微镜,不求从宏观上把握历史,但求从细微之处发现历史,帮助读者学习历史,增长见识。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以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述一个个历史人物、事件或场景;以一篇篇小文童反映大历史,展现五千年世界风貌;以细腻感性的文字讲述历史,通过栩栩如生的描写见证人类文明的足迹。

目录

第一篇 历史不忍细看

 从“诛十族”到“瓜蔓抄”

 “黔首”的户口本

 “两朵金莲”的咒语

 “矫诏”为什么如此容易

 笨法制胜

 成败皆由私家兵

 双枪兵与双枪将

 美人计的成本和风险

 “高贵”的无知

 道一声“请教”

 醉里挑灯看剑

 历史不忍细看

 古代都城选址——风水抑或科学

 中国皇帝的寿命

 宋徽宗与明崇祯帝

 历史上的太上皇现象

 历史上的平反周期率

 汉武帝和司马迁:究竟谁阉割了谁

 司马迁之惑

 唐代人的衣食住行

 道德丰碑下的殉葬品

 中国古代飞天梦:明朝万户被称为“世界航天第一人”

 从康熙与西学谈起

 敌人的敌人还是敌人

 中国近代史之细节

 曾赵之辩:清朝能撑多久

 李鸿章何以东山再起

 康有为的作用有那么大吗——回望戊戌变法110年

第二篇 历史现场调查

 毛遂其实还有自惭

 刘邦之所以得天下,在于比项羽更会花钱

 唐朝“楼市”也曾崩盘,朝廷没有救市

 宋代私家菜

 朱熹虐娼事件

 朱元璋的反贪运动

 大明朝的“金粉世家”

 疯狂屠四川:张献忠的血腥记录

 靖难:六百年前的一声叹息

 1644年,中国的三个皇帝

 细说清军人关之战

 《四库全书》的风波

 美国总统胡佛经历的义和团运动

 1834年的世界首富

 一边借款,一边抓人——1910年清政府拯救股市始末

 停滞的帝国:清朝GDP占世界总额1/3

 清代监狱千奇百怪的敲诈勒索花样

 慈禧太后洗澡和梳妆

 光绪三年,不堪回首的一页

 巴夏礼的膝盖与圆明园的大火

 追寻失落的圆明园

 一个八国联军军官在陷落的北京

 李鸿章日本议和秘闻录

 北大旁听生中的历史名人

 鲁迅一生的经济收入

 故宫怎样收回国宝

第三篇 往事新知

 项羽究竟死于何地

 夜郎:被世人误解两千年的古国

 “另类”奇才:东方朔那些事儿

 光武帝刘秀蒙受“不白之冤”

 三国毁于关羽

 天才诗人自居易的生活秘闻

 豆腐渣战舰坏事——忽必烈两次出征日本失败

 明朝曾铸造出世界最先进的大炮

 郑成功被人毒死?

 大清朝的仁政报告

 李秀成临终变节质疑

 九票之差和两个错误

 李鸿章所谓卖国的背后

 逼慈禧向全世界宣战的一份假情报

 甲午兵败是因为开枪不瞄准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的背后

第四篇 历史开卷有疑

 虞姬到底是怎么死的

 皇帝为什么要杀功臣

 三国鼎立形成的历史原因

 诸葛亮是如何“借”来东风的

 驰名三国的道德偶像为何羞愧而死

 曹操缘何笼络文人又兴起“文字狱”

 杨广怎样当上太子

 李世民为什么不杀武则天

 唐朝因干旱而灭亡

 “烛影斧声”赵光义登基疑案

 范仲淹的改革是怎样失败的

 《满江红》遭质疑:是岳飞的杰作吗

 岳飞为什么必须死

 北京如何成为明朝的政治中心

 明成祖为什么要捕捉天下尼姑

 “毁灭人欲”的明朝为何盛行色情文学

 崇祯是怎样亡国的

 康熙为什么30多年不葬祖母孝庄皇太后

 《尼布楚条约》是如何签订的

 雍正为何诏令驱逐传教士

 乾隆惩贪缘何愈惩愈贪

 洪秀全为何仇视知识分子

 谁埋葬了北洋水师

 曾国藩与“刺马案”的瓜葛

 戊戌维新派为何求助袁世凯

 段祺瑞为何长跪不起

 孙中山为何要让位给袁世凯

 是谁放弃了南京

 谁藏了中国的流失国宝

第五篇 名人新探

 商鞅:为强秦奠基,为自己掘墓

 “风险投资家”吕不韦

 悲剧英雄——霸王项羽

 换个角度看吕后

 副手中的高手

 卫青的另一面

 东方朔:汉朝的撒娇派教主

 诸葛亮是优秀企业家吗

 真假曹操

 曹、刘、孙三家都是悲剧人物

 一代明主——魏明帝曹教

 天生尤物——冯小怜

 天下谁人识君

 狄仁杰:唐室功臣外衣下的“官油子”

 史上第一阴谋家李林甫

 最是无趣王安石

 萧皇后:半世“女俘”

 宋徽宗的另类解读

 秦桧:我的秘密武器是反贪

 杨门女将:一段美丽的“假历史”

 这个叛臣不合格

 正眼瞧一下“洪武爷”

 重读海瑞

 李贽:明朝第一思想犯

 崇祯:一个破产的帝王

 金圣叹:从“问题学生”到“问题人士”

 作为纵欲狂的纪晓岚

 和珅是一头圈养的兽

 李鸿章:夹缝中的悲情英雄

 陆徵祥:从“卖国贼”到洋和尚

 “泥菩萨”黎元洪的另一面

 蔡元培先生的另一面

 中国近代史上最爱国的反动军阀

第六篇 韵事追踪

 西施与范蠡

 刘备婚姻探秘

 丞相陈平前程从“富婆”开始

 武则天三招俘获高宗心

 诗仙李白身边的女人

 陆游终生牵挂的女人

 有情人终成悲剧——朱见深和万贞儿的忘年恋

第七篇 海外纵横

 最可怕的堕落

 历史上真实的埃及艳后

 日本妓女间谍祸害中国50年

 夭折的日军“性病战术”

 1964,日本睁开双眼

 刺客们的悲剧

 被误读的新加坡

 历史的经验不值得注意

 十二月党人的妻子们:风雪中那美丽的坚守

 “猴”的胜利——苏德军工思路大比拼

 斯大林在苏德战争前的失误

 马岛之战阿根廷输在哪里

试读章节

就像我们把家乡称作“桑梓”,书上解释说是古人喜欢在家门口种这两种树,所以用来指代家乡。可是当你知道古人同时认为桑木和梓木是打制棺材的上好木材,因为这两种木材鬼很畏惧,才会发现这简单的词语中也蕴涵那么浓郁的文化色彩,生和死的准备早在这么不经意中就都做好了。

再如这《陌上桑》里,罗敷闭着眼睛夸自己丈夫“洁白皙”,那自然不在“黔首”之列,可是那调戏她的太守就这么傻?一个非“黔首”的老婆还需要亲自采桑?(当然,那个时代皇后亲自采桑的也有,不过多是装装样子)我要是那太守,就要向罗敷两手一摊:“拿户口本来看”——那么一切都真相大白了。

记得以前读本什么书,里面提到治水的大禹也是“黑色”的,那当然是他东奔西跑的缘故。可笑的是孔子的弟子曾点,他的“点”就是黑色的意思,可取表字却硬要叫“皙”。唉!他是多么希望永远逃出那“黔首”的行列啊。

观看一个小脚女人走路,就像在看一个走钢丝绳的演员,使你每时每刻都在被她揪着心。

——林语堂《中国人-缠足》

有句经典的骂人话,用以批评演说者大而无当的演说,那就是:“王母娘娘的裹脚布。”这实际上是个歇后语,后半句是“又臭又长”。臭而且长的裹脚布,自然是懒人所为,为什么会给“王母娘娘”扣上,实在令人费解。难道这句歇后语中蕴涵了裹脚的历史?中国女人裹脚的历史,要从王母娘娘那时候算起吗?如果依照考古学的观点,认定王母娘娘便是西王母,那么,这裹脚的历史当在5000年前。

可是,考古学的发掘证明,一千年前的女尸脚骨并不弯曲,依旧是天足。于是这个漫无边际的考证宣告失败。那么,裹脚的历史究竟应该从哪里算起呢?

史学家依据现有的文献提出了一个假说,如果这假说不被某个突然出土的时代更加久远的小脚女人的尸体驳诘的话,则会成为公认的事实。这事实的残酷之处在于:我们不得不对那个毫无政绩的天才词人皇帝——南唐后主李煜产生一个全新的认识。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告诉我们,南唐后主李煜在唐人对“弓鞋”痴迷的审美基础上,别出心裁地将这种弓鞋用长长的布帛缠起来以代替袜子,并在他的妃子娘娘身上做试验,始行缠足之法,开创了中国女性缠足的纪录。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缠足一事自唐代开始,起源于波斯人的舞蹈。南唐与大唐相距不远,况且,缠足起源于舞蹈一说的可信性也较之前者尤甚。或许李后主的娘娘只是一个著名的缠足者,而非开创者?

小脚与天足相比,究竟有何不同凡响之处,居然成为一种风尚,流传了如许漫长的年代?又是如何停下它的脚步?

在男人们呼喊着“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而不肯伤及自己一根毫毛的时候,却被一种近乎变态的性心理驱使着,口耳相传着女人小脚的千般妙处,“瘦欲无形,看越生怜惜”、“三寸金莲”、“柔若无骨,愈亲愈耐摩抚”。更有人将两只严重变形了的小脚中部所形成的塌陷,形容为“两轮弯月”,实在是处心积虑到极点了。吴承恩在《西游记》里把本是男身的观音菩萨化为美丽的女子而且是小足观音: “玉环穿绣扣,金莲足下深。”可见明朝的风气对小足是何等着魔!明朝时期男子择偶第一标准,就是看女人的脚是否够小。男子嫖妓也多玩妓女的一双纤足,因此被戏称为“逐臭之夫”。

更有甚者,清朝有个叫方绚的,自称“评花御史”,又称“香莲博士”,对古代女子缠足一事从诸多角度和方位予以分题描绘,可以说是关于中国女子小足的“专著”。同时,这也反映了封建文人和士大夫们对女子“香莲”充满丰富联想意会和封建历史积累的“审美欣赏”、“审美感受”及“审美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品藻》亦可谓是一部“香莲美学”之作。如此书中《香莲五观》一节说: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观莲有术,必观其步。然小人闲居工于糜著,操此五术,攻其无备,乃得别戴伪体,毕露端倪。

所谓五术,就是:临风,踏梯,下阶,上轿,过桥。

什么意思呢?方大博士说:观察大海有术的人,必观察其波涛;观察小脚有术的人,必观察其步姿。然而小人家居无事,只会掩盖其坏处而显示其好处。如果操此五术,攻其不备,就可“取真去伪”,使其端倪毕露。“五术”分别为:临风行走之步,登楼梯之步,下台阶之步,上轿之步,过桥之步。这可以说是体现他作为“评花御史”和“香莲博士”水平的一段文字,是教给众人在什么时机看女人的小脚可以看到“毕露端倪”的真货。细想来,这“五术”原本是人的脚最无处躲藏的地方。方绚对生活观察之细致、用心之良苦、非常人所能及。P4-5

序言

英国哲人培根说过:“读史使人睿智。”历史蕴含着经验与真知。学习历史,不是为获得展示儒雅、炫耀渊博的一种资本,也不只是为了掌握过去。了解昨天,更重要的是为了把握今天、创造明天,是为了充实自己的头脑、汲取宝贵的人生启迪。

那么,历史到底是什么?一位著名的史学家这样说:“历史不是秦皇汉武,不是唐宗宋祖,更不是强权暴力和阴谋诡计。历史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大智慧。谁掌握了这种文化和智慧,谁就掌握了历史,谁就能够创造历史。”历史是一门学问,而且是一门会使人聪明的学问,是“察古知今、鉴往思来”的学问,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学问……如果能积极参与学习与探究,我们就会发现,历史同人类的现在和未来紧密相联。

可是,不容忽视的是,历史也有可能欺骗我们。鲁迅先生曾经指出,历史往往是不可靠的,同时代人所写的历史尤其不可靠。这是因为历史大多成书于君主专制的封建王朝,修撰史书的都是御用史官。这种史书重视帝王将相,忽视民族群体;重视军事、政治,忽视经济、文化;重视汉族以及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忽视其他少数民族;重视权力、权术,忽视知识、技术;只记国内史事,忽视海外华人。有了这样显著的五种偏颇,就不可能真实或者比较真实地反映当时的历史真面目。

或许有人会说:相对而言,正史还是较为可靠的。然而正史就句句属实,篇篇可信吗?以大圣人孔子为例,他一面为《春秋》立褒贬大法,为真实史学树立楷模,一面却又宣扬“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即隐恶扬善,不言人之过。仅这一观念就使史官们故意隐去了许多本来不应该避而不提的事实。考察正史之所以会失实的根源,无非出在执笔者和删改者的身上,有的因为害怕秉公直书会得罪权贵,会招致文字狱之类的灾祸,故意隐瞒;有的为了某种私利或者偏见,对事实进行黑白颠倒式的记述和描绘;有的对正面的和反面的东西都肆无忌惮地加以放大,添油加醋;还有的或轻信权威,或道听途说,不做调查研究,不加考证,把演义、衍义和稗官野史、街谈巷议都当作正史,人云亦云地记录;甚至有的公然编造历史,虚构故事情节,或故意张冠李戴,或干脆无中生有。误人百代,贻害千秋。由此可见,“正史”不正、“实录”不实是非常有可能的。正因为此,我们精心选取了众多史家之杰作,打造出《细看历史有学问》一书,以飨爱史之人。

本书选录了150余篇历史随笔性文章,按不同侧重分为“历史不忍细看”、“历史现场调查”、“往事新知”、“历史开卷有疑”、“名人新探”、“韵事追踪”和“海外纵横”七个部分,这些文章将作为观察历史的放大镜、透视镜和显微镜,不求从宏观上把握历史,但求从细微之处发现历史,帮助读者学习历史、增长见识。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以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述一个个历史人物、事件或场景,通过一篇篇小文章反映大历史,展现五千年世界风貌。

《细看历史有学问》主要以大众为阅读对象,拒绝枯燥乏味,注重文采内涵,把平民化、生动性、可读性和趣味性作为遴选的取向,所收录的文章不求学术深度,也不一定是前沿研究,但必须思想开放,无论观点还是材料,都有很多新鲜感,虽是一家之言,却言之有理,言之有物;文字灵动优雅,叙述有节奏并引人人胜。传统的史学中,历史研究的焦点集中于王朝的更替、社会的变迁、英雄造时世等,本书中的历史随笔性文章,多是从某个特定历史片断或某些历史人群中进行微观探究,更加关注历史中的个案。在表述上,除了侧重历史解释的故事性和情节性,同时也强调历史叙事的分析性,即在对史料收集、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历史逻辑对客观历史进行新的解构与重塑、不但向读者提供丰饶的精神资源而且给人们以冲击、震撼和思索,使僵硬的历史充满活力,对发现保持好奇之心。

当然,这些文章只是作者的一家之辞,并不能完全代表编者和出版者的观点而且需要我们咀嚼和回味。但是我们坚信,只有仔细地把历史的问题一个一个提出,我们才会感受到历史因为探寻而富有价值。希望本书能给喜爱历史的朋友一些启迪、一些裨益,在研习历史的路上走得更远更顺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9:5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