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关于海洋起源过程的想象是艰难的,这是由民族文化心态所决定的。当我们在研读盘古开天地和女娲补天的故事时,心里难免会铅一般地沉重。
盘古最早见于三国时徐整著的《三五历纪》。其后,题为南朝(梁)任畴撰的《述异记》称盘古身体化为天地各物。《五运历年纪》(撰成年代不详,徐整著)及《古小说钩沉》辑的《玄中记》亦有类似记载。明代董斯张撰写的《广博物志》卷九行引《五运历年纪》这样记载:“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死后骨节为山林,体为江海,血为淮渎,毛发为草木。”
传说在天地还没有开辟以前,有一个叫作混沌(也有人叫他帝江)的东西,它没有七窍,样子如同一个没有洞的口袋。它有两个好友,一个叫倏一个叫忽。有一天,倏和忽商量为帝江凿开七窍,帝江同意了。倏和忽用了七天为帝江凿开了七窍,但是帝江却因为凿七窍死了。
帝江死后,它的肚子里出现了一个人,名字叫盘古。盘古在这个“大口袋”中一直酣睡了约一万八千年,当他睁开朦胧的睡眼时,眼前除了黑暗还是黑暗。他想伸展一下筋骨,但“大口袋”紧紧包裹着身子,他感到浑身燥热不堪,呼吸非常困难。天哪!这该死的地方!
盘古很难想象自己可以在这种环境中忍辱地生存下去。他火冒三丈,勃然大怒,拔下自己的一颗牙齿,把它变成威力巨大的神斧,抡起来用力向周围劈砍。
“哗啦啦啦……”一阵巨响过后,“大口袋”中一股清新的气体散发开来,飘飘扬扬升到高处,变成天空;另外一些浑浊的东西缓缓下沉,变成大地。从此,混沌不分的宇宙一变而为天和地,不再是漆黑一片。人置身其中,只觉得神清气爽。盘古仍不罢休,继续施展法术,不知又过了多少年,天终于不能再高了,地也不能再厚了。
这时,盘古已耗尽全身力气,他疲倦地睁开双眼,满怀深情地望了望自己亲手开辟的天地。太伟大了,自己竟然创造出这样一个崭新的世界!从此,天地再也不会处于永恒的黑暗中了。盘古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慢慢地躺在地上,闭上沉重的眼皮,与世长辞了。
伟大的英雄死了,但他的遗体并没有消失。盘古临死前嘴里呼出的气变成了春风和天空的云雾:声音变成了天空的雷霆;左眼变成太阳,照耀大地;右眼变成皎洁的月亮,给夜晚带来光明;千万缕头发变成点点繁星,点缀美丽的夜空;鲜血变成江河湖海,奔腾不息;肌肉变成千里沃野,供万物生存;骨骼变成树木花草,供人们欣赏;筋脉变成了道路;牙齿变成石头和金属,供人们使用;精髓变成明亮的珍珠,供人们收藏;汗水变成雨露,滋润禾苗;他的头化作东岳泰山(山东),脚化作西岳华山(陕西),左臂化作南岳衡山(湖南),右臂化作北岳恒山(山西),腹部化作中岳嵩山(河南)。传说盘古的精灵魂魄也在他死后变成了人类,所以,都说人类是世上的万物之灵。
盘古是中国古代传说时期开天辟地的神,是中国历史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祖先,他用自己的生命演化出生机勃勃的大干世界,为千秋万代的后人景仰。盘古是自然大道的化身,在开天辟地的传说中蕴含了极为丰富而深刻的文化、科学和哲学等内涵,是研究宇宙起源、创世说和人类起源的重要线索。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更是人类精神的至高境界,历来为仁人志士所效尤。千百年来,盘古文化在这片他以自己的生命所化的热土上,流传不息,不断繁衍,延续古今,传播中外,成为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上古时代,天上逐渐产生了神,地上有了圣。这些神和圣,有的是人的模样,有的既像人又像兽,还有像鸟、蛇和虫的。其实,天上的神和地上的圣没有太大的差别,他们经常把西边的昆仑山当作天梯,你上我下来来往往。除了山岳可以作他们的梯子以外,西南方向还有一棵叫作“建木”的大树,也是可以通天的。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