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如箭所著《雨水中的库恩巴》是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位远赴非洲某国的中国工程师在当地的生活与工作,展现了该国内战给这个国家带来的巨大创伤,以及战后重建的重大社会变革。也描述了中资企业对该国的巨大影响和当地的民风民俗。
本书用质朴的文笔,描写了一个被战争创伤的国家,一个纷乱的小镇,讲述这些社会底层的人民们如何在战乱中坚强的生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雨水中的库恩巴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马如箭 |
出版社 | 学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马如箭所著《雨水中的库恩巴》是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位远赴非洲某国的中国工程师在当地的生活与工作,展现了该国内战给这个国家带来的巨大创伤,以及战后重建的重大社会变革。也描述了中资企业对该国的巨大影响和当地的民风民俗。 本书用质朴的文笔,描写了一个被战争创伤的国家,一个纷乱的小镇,讲述这些社会底层的人民们如何在战乱中坚强的生活。 内容推荐 马如箭所著《雨水中的库恩巴》讲述一位远赴非洲的中国工程师在当地的生活与工作,并通过描写两家库恩巴人的生活境遇和悲惨经历,展现了漫长的内战给这个国家带来的巨大创伤,以及战后重建的重大社会变革。同时描写了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发展,在经济和文化上对非洲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那天晚上我一夜难眠,第二天一早,我起来去看望玛莲娜,走进帐篷发现床上空空如也,被套床单都已换成了干净的。我问老徐人呢,老徐说天没亮就走了。我心下怅然,呆立良久,走到外面发现天色惨白,小雨淅淅沥沥,整个人没精打采。后来一连几天我要么躺在床上发呆,要么在门口闲坐,什么事都不想干,偶尔也曾想过去看望一下玛莲娜到底怎样了,或者送一点东西过去,以尽人事,但不知为何却始终鼓不起勇气。我知道这件事对玛莲娜的打击无疑是难以弥补的。他们夺走了上帝赐给她睢一珍爱的礼物,同时也夺走了她的勇气和希望。我不知道该怎样安慰她,怎样面对她,甚至在平时我都会刻意回避小桑的目光。因此,我选择了逃避。 大概到了初十的样子,雨总算是收住了。那天上午我和老徐、老杨把快要发霉的被子、衣服都挂出来晾晒。比耶高原万里无云,烈日当空,一扫几天来的阴霾。晒完衣被,我打算出去走走,换一换心情。这时莱列多过来邀请我一同去打猎,我一想不错,便回去换了衣服鞋袜,把皮卡车开出来,带上他们两个一同往萨温吉拉开去。穿过那个孤独的小村庄,我们来到上次那片开阔的草地,结果搜寻了一个多小时仍旧一无所获,后来莱列多说他还知道个地方,提议去那边碰碰运气。于是我们回到车上,在他的指引下一直开到穆尼扬戈附近,下车走了半天,将近中午,肚子饿得咕咕叫,我也失去了耐心,不断地催促莱列多。这时他一打手势,前面不远处正好一只浑身脏兮兮的小鹿在低头吃草,我们三个人随即警觉起来。他们两个悄悄摸过去,结果那只小鹿似乎警觉性非常高,还没走近就跳了开去,莱列多和法比奥你一枪我一枪一共放了四五枪,惊起周围一大群麻雀,最终还是被它跑了。我一看表都十二点多了,回去不知道要几点,黑着脸朝他们两个直打手势,赶紧上车走人。 路上我闷闷不乐,一门心思赶着回去,油门也踩得失去了分寸,在这颠簸起伏的山路上竟然开到了八十多码,副驾上的莱列多抓紧了扶手紧张地看着我。后来想想却是十分后悔,考驾照的时候教练告诉我们开车的一个大忌就是带着情绪开车。当时我不知怎么的,竟然在这种路上飚起车来,像是在发泄心中的郁闷,又像是在虐待自己,那一瞬间我承认自己失去了理智。后来在过一个急转弯的时候没能控制住车身,哗地一下整辆车甩了出去,也不知道翻了多少个跟头,后脑勺给一撞,我失去了知觉。 当我醒来的时候我已经在老徐的帐篷里了,莱列多则躺在另外一张床上痛得大呼小叫。后来我听说那天运气很好,正好从穆尼扬戈过来一辆兵车,有几个当兵的认识莱列多和法比奥,于是他们就七手八脚把我们救了送来基地,老杨搬了两箱啤酒送给他们作为酬谢。我躺在床上感觉浑身疼痛,虽然几处伤口老徐已经给我止了血,但是腰椎、大腿和手臂都疼痛不已,还有后脑勺也感觉像是被人敲了一记闷棍,脑子浑浑噩噩,有种恶心的感觉。老徐说叫我不要乱动,说我手臂似乎有点骨折,但是这要照X光才行,脑子可能有点轻微脑震荡,最好得做个CT,看看有没有血块之类的,否则落下后遗症就不好了。老杨在一旁说,那可咋办,要送到万市医院去吧?老徐说要不送到万市,要不就得去罗市,在这边耽误肯定不行的。后来我让老徐帮我拨通了局指李总指挥的电话,跟领导汇报了这个事情,当然我飙车的这段自然瞒着不说,只说路况恶劣,出了交通意外。李总对此极为关心,立刻叫我到罗市养病,他会亲自联系罗市工地医院的刘院长,提供最好的医疗设备。叩首谢恩之后我立刻打电话给库伊瓦的老张,让他明天过来接我。老杨、老徐两个人一听我明天就要走,心里替我高兴,好像又有点不舍。老杨说,要不迟一天走,老哥给你整治一桌酒菜,也算是送个行。老徐正色道,哎?病是能拖的吗?况且这样子了还喝得动酒吗?又不是不回来了,我看养上一个月应该就差不多了。老杨笑着说,也对也对,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那就等你回来再接风好了。我脸上笑笑,并不答话。那天晚上,我全身剧痛,根本无法人睡,老徐陪在我的床边,我看着布窗外黑夜寂寥,积蓄已久的疲惫汹涌向我袭来。也许是这段时间来目睹了太多悲剧,也可能是人在受伤的时候会格外脆弱,不知怎的我泪水直流,心力交瘁,感觉像是被掏空了一般,整个人瞬间苍老了千年,听着外面奔腾的宽扎河水和呼啸的库恩巴瀑布,当初是那么热爱这里的人和物,而如今竟然说不出的厌倦,说不出的疲惫,真想立刻就抛下一切回到家里,什么都不管不问。我拉住老徐的手恳求道,老徐,帮帮我,我想回家。老徐被我搞得不知所措,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还道我发烧了说胡话。我说老徐,看在我们兄弟一场,你帮帮我,我真地想回家,我好想我爸妈,我好想见见他们。说着眼泪哗哗直流。老徐一看慌了,忙说别急别急,咱们从长计议,从长计议,你好好说,怎么帮你,力所能及我一定帮。老徐看着我就像看着他自己的儿子一般,我抓着他的手,低声说,你帮我跟罗市医院那边联系一下,让他们帮我弄一张血吸虫病的证明,这样我就能回国了。 P150-P152 序言 2009年初,我被派遣到非洲库恩巴从事勘测设计工作,基地驻扎在小镇库恩巴附近,一个多月的时间,住着破旧的帐篷,正值雨季,差不多每天都是狂风暴雨。中间去卢市过了个年,大年初三就出发到萨温吉拉——离库恩巴四十公里——继续勘测工作,那里条件更加艰苦。这两个月的时间,留给我许多回忆,同时也给了我这部小说大量的生活素材。 不过当时并没有创作这部小说的意识,.那时我仍然热衷于诗歌。看到这片苦难深重的土地,我深受震动,尤其是在萨温吉拉。那里有个车站,但是方圆十里荒无人烟,我第一天到那里的时候,对此感到非常困惑,问几位老师傅,这么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怎么会有个车站呢?老师傅告诉,听说很早以前这里有个小镇,就叫萨温吉拉,内战的时候被毁掉了,如今连一片瓦都找不见了。我听了默默无语,心里无比沉重,回去立刻写一首诗叫《萨温吉拉》。当然我把这个情节也编人了小说当中。 当时我在本子上乱写乱画,写了一大堆蹩脚的诗,其中有一首写了很久都没有写完,左改右改,始终不能满意,最终只好放弃了。只有这个开头留了下来: 这是一座雨水中荒芜的小镇 破败的房屋前野草丛生 绿苔在露水的指引下爬上剥落的墙根 带着雨季的荒凉去问候这里的人们 这首诗的题目就叫《雨水中的库恩巴》,应该算是创作这部小说的初衷了吧。 真正有念头开始写这个小说是在两年后。2011年我第三次来到这个非洲国家,随身行李除了满满一箱子的零食外,还带了一本奈保尔的《河湾》。当初为什么带这本书,可能是因为这本书写的也是非洲的生活,觉得带到非洲看正好。看完这本《河湾》,我对奈保尔钦佩得五体投地:平实的文风,深刻的洞察力,一位真正伟大的作家。《河湾》这本书写的是刚果河畔的一个小镇,主人公在这里盘了一家店,准备自己创业、生活,可是由于动荡的政局、统治者的腐败荒唐,最终以失败告终,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充满悲观情绪的故事。故事一开始有一个女性角色启发了我的灵感,名字已经忘了,这是个当地的黑人妇女,精明能干,自己撑着一条小船,每周都会到主人公的店里来批发货物,运到村子里贩卖,所需采购的货物清单全都记在她脑子里,从来不会搞错,对新鲜的事物十分好奇,会从店里买一些新潮的东西回去,所有的钱都放在她腰间的小包里,有人跟她开玩笑说不怕被人抢走吗?她说,谁敢!(原话不是这样,时间久远,记不清楚,大概是这个意思)这个人物并不是主角,甚至不能算是配角,只有短短的篇幅是描写她的,但一个想法已经在我脑海里面形成:我也要创造这么一个角色,一个当地的黑人女性,坚强,勇敢,精明,能干,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地生存,乐观地生活,但终究因为这个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导致了悲剧的命运。 这个角色就是马莲娜。这似乎不是个葡语国家的名字,但确实是有的。我在外面测量的时候,有一次在一个村庄里看守基站,碰见一大群天真浪漫的小黑娃,他们围着我玩了整整一天,一个个给我自我介绍。我至今还记得,一个男孩叫赫米,一个女孩叫米娜,米娜的妹妹就叫马莲娜,我一听到这个名字,惊为天人,立刻想到了《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贝鲁奇扮演的马莲娜,结果眼前的这个小女孩一团漆黑,鼻涕邋遢,头发也乱糟糟的,让我非常失望。但是我记住了这个名字,同时决定把这个角色塑造成跟贝鲁奇一样的倾国倾城。 写作之初,我列了一个故事大纲,决定把故事背景放在我生活过的小镇库恩巴。其实对于这个小镇,我的印象是极其模糊的,甚至分不清东南西北,因为我们所有人都集中生活在一个大院子里,基本不会外出,与当地人也很少有接触。后来工程结束之后,前前后后有几次路过库恩巴,目睹了这个小镇发生的一些变化,才对这里慢慢有了点概念。我刚到这里的第二天,同事们就领着我去参观库恩巴大瀑布,出基地大概走上一刻钟,就可以来到我小说中描写的观景平台,这个平台在瀑布的斜对面,趴在石栏上,整个瀑布一览无遗,气势宏伟,尤其是一场大雨过后,河水如同千军万马一般奔腾而下,发出巨大的声响。我被这样的景色深深震撼了。让我后悔到死的一件事是竟然没有在这个瀑布前拍个照,后来几次路过,因为不顺路,也再没到过这个观景平台。人生一大憾事。 最初的计划是写一个中篇,大概五六万字的规模,故事情节,结局,也都不是现在这样,然而写着写着,一切都无法控制了。大概写到一半的时候,我预感到这篇小说没有八九万字下不来,后来转念一想,既然都已经八九万字了,再编编改改,加点废话进去,弄点水分进去,凑成十万字,整一部长篇小说,多么拉风。事情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 小说2011年7月动笔,写到9月份,我回国了。毕竟还是在国外自由自在,一到国内便忙得不可开交,写了一半的小说就此搁笔,一直到2012年的5月,我第四次被派遣到非洲工作。这一次我又带了一本奈保尔的小说《抵达之谜》,这是一部非常奇特的小说,艰涩难懂,像散文,像日记,又像哲学,像回忆录,让人捉摸不透,小说几乎没有情节可言,主人公似乎永远都在散步,一边散步一边描写四周的景物,一边发表议论看法。学术界把奈保尔这类的作家归为“流散文学”,指的奈保尔多重文化的身份特征,而我则开玩笑说奈保尔是“散步文学”,没完没了地散步,聊天。玩笑归玩笑,没想到我自己不知不觉中已经受了这个老家伙的影响,当我再次动笔写这部小说时,我笔下的主人公也开始没完没了地散步起来——在小镇里面散步,到瀑布散步,到教堂散步。不得不承认,奈保尔对于我这部小说的影响是巨大的,于是我一不做二不休,小说的结束语直接照抄《抵达之谜》,算是对这位文学大师的致敬。 2012年10月的某一天,是个值得欢庆的日子,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以我慢得令人发指的写作速度,终于完成了这部小说。刚一写完,便立刻满心欢喜地四处嚅瑟,发给许多朋友欣赏,大多朋友都客气地给予好评,有的看了个开头就大加赞赏,但后面便没了声音。虎头蛇尾,我自己也有这种感觉,驾驭长篇小说需要深厚的功底,我这样一个不是科班毕业的业余爱好者,还差得很远。 写完之后我曾找人帮忙,看看能否出版,结果没有下文。今年有幸认识了一位朋友,在他的大力帮助下,小说得以顺利地出版,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另外还得感谢学林出版社的诸位编辑,还有关心我写作的各位朋友,感谢你们让我有幸在而立之年过了一把作家瘾。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