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首届“新慨念作文大赛”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的出发点不是挖掘几个文学新人,推出几个明星,而是与年轻人贴近,让年轻人走近文学,领悟到文学的魅力,迈出亲近文学的“第一步”,探索一条还语文教学以应有的人文性和审美性之路,让充满崇高的理想情操、充满创造历、想象力的语文学科,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学科。
良石编著的《盛放(指尖的晨露新概念获奖者佳作经典散文卷)》收录历届”全国新慨念作文大赛“部分获奖作者(12名),获奖作品27篇(小说类),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缕清新的文学之风,共同感悟亲情、友情、爱情……
它不像小说那样有波澜起伏的情节;它没有诗歌抑扬顿挫的节奏;它不经意道来的一己感受,零星杂碎的片段经历,就可以让人感受到诗意的美,这就是“新概念”散文——真正的“集诸美于一身”的万人迷。这本《盛放(指尖的晨露新概念获奖者佳作经典散文卷)》里,编者良石收录第十三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人气作者15名,获奖作品27篇,看青年一代怎样将纯真的灵魂、深邃的思想、细腻的情感,通过灵动的笔法轻触读者内心,一起感受青春的美好!我们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缕清新的文学之风,共同感悟亲情、友情、爱情……
三心斯可见
⊙马璐瑶
周汝昌在《千秋一寸心》中曾有“三心”之说:“以我之诗心,鉴照古人之诗心,又以你之诗心,鉴照我之诗心。三心映鉴,真情斯见;虽隔千秋,欣如晤面。”后一句是能从诗词里寻觅知己后才能说的话,看似平常,其实底蕴深厚。所以给这篇文章起名字的时候化用了周先生这句话,便觉不妥,现在还有多少人能达到“三心”的境界?然而不妥也终归不妥了,总要有一个名字。我要是叫《无题》,冒犯了李商隐,更不妥了。
期末考试,西瓜太郎君的鉴赏出了《牡丹亭》中的“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是所谓名句。西瓜太郎君一向有古风,是厦大我敬重的几位学者之一,想也不会太执拗于对错是非,便在卷子上写“这曲子写成了对联,杀风景”,然后给多少分,就请西瓜太郎君随意了。这句曲子写得确实不招我喜欢。本来元人的散曲就独创不多,化用前人的东西占十之三四,尽管偶尔有些化用得传神的句子,但读来不觉让人厌弃。我见过最极品的是薛昂夫的《楚天遥过清江引》,掂了前人的句子倒腾在一起,把曲子当大锅菜熬。味道虽也不错,终究不入流。“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句体是用了谢灵运所说的“四美”,“奈何天”、“谁家院”六字加得也略带生硬。总之,不喜欢。
我记得有人问王敖觉得北岛的“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如何,王敖威武,只说“那不是诗,是对联”。这句话真棒,如此像对联的东西古诗词里面甚多。究其原因不过永明体之后讲求格律对偶,倘若一旦“文贵形式”,难免会有写成对联的对偶句(但也有佳句,比如“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比如说“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当年初读此句和同学开玩笑说这句词在整首里面不太搭调,而且写得真像联子。后来才知,这两句就是晏殊游赏大明寺时与王琪对的一个联子,同叔本是纤侬之人,拿了这联子非常高兴,后来索性作了一首《浣溪沙》,把这好联子嵌进去,觉得玉珠宝椟美钗珍匣,算是所得其所了。我读却总感觉这首词太雕琢,有意为之,浓妆艳抹的美人有什么看头?
大一暑假曾经在我们省博物馆听了一场编钟音乐会,感觉不错。最难忘的是伴了古琴唱李白的《子夜吴歌》。李白的《子夜吴歌》承袭了乐府吴声,古题新作本来就是旧有之传统。陆机就写了很多拟古诗,大有化简为繁之功力,繁缛之后,读之索然无味。仿古诗本就难有突破,更何况是仿了诗坛上不可逾越的高峰呢?然而李白就是有这个功底,吴歌本是吴越一带演唱的浓情艳句,四时往复恰配了唱相思。只是“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这种相思实在开阔,是北方的格调,却用了吴越的旧例。李白写过,谁还在意是不是乐府旧题,人间万姓,只以为《子夜吴歌》就是“长安一片月”这一首,暗淡了多少人咳出来的心血?才华这种东西,不是苦吟出来的。文章本天生,囊萤映雪之流,只能成个小家。
文质彬彬是上乘,不行就天然去雕饰,再不然只有等而下之了,难免被人说成对联。不是所有竖着写的话都叫新诗,不是所有古文堆出来的五七句都叫近体诗。
初中高中时候不知天高地厚写过一些所谓近体诗,把尾句押了韵,把五七言码成排,用点柳啊月啊的意象,就是近体诗了。现在想想都觉得有趣,跟小孩子过家家似的,当不得真。况且,就算真的写得像了古人又如何?一出发就奔着别人足迹去的东西,就算穷尽极致也不过如此。后来见今人仿古之作,只能笑而不语。难得见有些灵气的,格律经不起推敲,大多是少年之作。有的格律上苦下工夫,文字又像干柴,比如说,咏三角梅。最近见的最棒的是聂绀弩先生的自寿诗:“犹是太公垂钓日,早非亚子献章时。平生自省无他短,短在庸凡老始知。”老先生八十岁说出这种话,真是一句一把泪。除了老一辈的,文化节时候收了个山大青衿文学社的稿子,里面一学长赵同学的诗是真不错,尾联最出彩。我暑假给老马吟了几句,他笑笑说,你们以前写古诗都是小打小闹,现在知道差距了?我说,是格调的问题。雕饰得没了真情,一看就是浇了尿和泔水泡出来铜绿的仿古铜钱,让人耻笑。有次下课跟西瓜太郎君说到赵同学的诗,我说“谁谓朝廷终不复,将军死后有文臣”一句写范仲淹我蛮喜欢的。西瓜君沉思一会儿,然后说,这句不好,化了前人的句子。之后我又说“几度梦中将海阔,今朝都到水云边”,西瓜君就笑了,我至今不知道他这笑是什么意思。前几日莫名其妙地跟一要补考西瓜君科目的学长说起诗词来,我说活着的人写的难见深情,又说现在觉得文笔都是浮云,最重要的是深情。然后给他看了山大那位学长的诗作,说不做作,有真情。补考学长不服,跟我争论到半夜。跟傻根儿当年在火车站一样一直问我:“什么叫深情?什么叫深情?”没办法,深情难见,问一百遍现在也难见这样的人。
P28-30
很长一段时间里,在我国实行的考试制度中,高校没有命题权和考察权,只能接受高考的“统一结果”。同时“唯理性教学模式”、“灌输式教学方法”贯穿于整个中学语文教学过程,原本充满人性之美和生活趣味的语文变成了机械枯燥的应试训练,真正具有文学潜能的人才严重匮乏。等等这些,既忽视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也违背了文学本身的人文性、审美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中学语文教育受到社会各界舆论的极大关注,面临众多质疑,它已经不能够适应时代的需要。
1998年,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的出发点不是挖掘几个文学新人,推出几个明星,而是与年轻人贴近,让年轻人走近文学,领悟到文学的魅力,迈出亲近文学的“第一步”,探索一条还语文教学以应有的人文性和审美性之路,让充满崇高的理想情操、充满创造力、想象力的语文学科,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学科。
15年来,参赛人群在变,题材在变,唯一不变的依旧是“文学”。本着“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的创作主旨,、倡导好的文学风气,“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参赛人数已经从最初的4000人次,逐年递增至65万人次,其中有28名优胜者获得保送北大、复旦、厦大等名牌大学的资格,近300名获奖者取得高考加分优惠,职业文学创作青年超过500人,出版图书累计销量超过1800万册,其产生的间接经济效益达数百亿元。《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作品选》成为无数中学生作文写作的优质参考书,累计销售超过400万套,直接经济效益达数亿元。15年间,这里走出的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已经成为当下中国著名的畅销书作家,他们不仅影响了数亿年轻人,而且更新了中国文学的话语体系。
本书收录历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部分获奖作者(15名),获奖作品27篇(散文类),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缕清新的文学之风,共同感悟亲情、友情、爱情……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