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罗布泊归来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叶永烈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东张西望》《晚风徐来》是作者晚报作品的选集。作者给各晚报写作的文章,贴近读者,生动活泼,短小精悍,富有可读性,“飞入寻常百姓家”。 《东张西望》系列选集收入国内港澳台和国外游历见闻,共分为《罗布泊归来》(国内篇)和《相反的国度》(国外篇)两本。《晚风徐来》收入名人故事速写、知识之花,共分为《穿越历史:叶永烈说他们的故事》《走过人生:叶永烈谈生命的精彩》两本。叶永烈编著的《罗布泊归来》为《东张西望》系列的国内游行散记,记述作者在国内包括港澳台的游历见闻,内容丰富多彩。

内容推荐

叶永烈编著的《罗布泊归来》讲述了:“汽车坏啦?“我问坐在身边的一位战士。

“准是‘开锅’!”

“什么‘开锅’?”

“白天在这儿开车,开一会儿,水箱里的水就会沸腾一一开锅,汽车只好停下来,打开车盖。不过,沙漠里的风,也是热的!汽车开20分钟,就得歇10分钟!如果不是任务紧急,他们用不着白天也赶路,光是夜里开车就行了。司机们说这叫‘日以继夜’……”

目录

走进中南海

 重返北大

 走进中南海

 住在四合院

 与纪晓岚比邻而居

 中国现代文学馆

 在北京协和医院看孙中山、蒋介石病历

 “东方莫斯科”

 探访长春汽车城

 大帅府的传奇故事

上海的城市记忆

 老屋旧照忆故人

 上海的城市记忆

 徐家汇藏书楼历尽沧桑

 旧墙往事

 细瞰上海

 世博会是浓缩的世界

 目击中国首富村

 寻访钱穆两岸故居

 “穿越”镇江

 西子湖畔品茶香

 贴西湖而居

 秋雨绵绵访绍兴

 回乡之旅

 不游夜雁荡是虚生

 毛泽东的故乡——韶山

三亚归来不看海

 福州数日

 “敢拼才会赢”的新城石狮

 羊城寻旧

 起飞的东莞

 五指山下的小城

 走访海瑞墓

 海口看房记

 亲历海口空中春运

 椰子树下吃海鲜

 横渡琼州海峡

 三亚归来不看海

台北老街风情

 遭遇香港“约克”台风

 来来去去香港

 漫谈澳门

 热心的澳门人

 台湾感人的细节

 台北老街

 在台湾看电影

 两岸语言的差异

 走访邓丽君“成长之故乡”

 三访梁实秋台北故居

 “外婆的澎湖湾”在哪里?

 金门印象

 碧海仙岛——绿岛

秦岭深处

 “黄土金字塔”

 尘埃不见咸阳桥

 行走古都西安

 延安巨变

 走马山西

 平遥客栈

 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大院

 秦岭深处

 漫步古城保定

 天下第一桥

 “文武双全”的登封

 冬日济南

 合肥新颜

记忆中的汶川

 雾锁成都

 记忆中的汶川

 小平故里行

 中山四路

 锡的故乡

 丽江古城

 翠湖飞鸥

 骑行桂林

 清清漓江水

 为贵州孩子做“送书大使”

罗布泊归来

 “海陆空”游兰州

 千里飞沙走敦煌

 塞上明珠银川

 草原钢都——包头

 “扬眉吐气”的鄂尔多斯

 细微之处看新疆

 吐鲁番之“最”

 喀什风情

 罗布泊归来

试读章节

一回回去北京,都是客随主便,邀请方安排我住哪里,我就住哪里。就这样,我住过北京城各个角落大大小小的宾馆。不久前去北京,前来接我的小孙告诉我,安排我住在珠市口西大街的晋阳饭庄。那里底下三层是名副其实的饭庄。乘电梯上了四楼,却是旅馆。小孙领着我来到尽头的一问客房。我刚放下拉竿箱,小孙便叫我来到窗口。我朝下一望,那是一个非常精致的二进四合院,院子里除了花花草草之外,还有几尊铜像。原来那是纪晓岚故居,我万分欣喜。

晋阳饭庄是北京老字号饭店。据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北京各帮菜馆应有尽有,唯缺山西风味的饭店。北京市不少党政干部都是山西人,都希望在北京能有一家正宗的山西菜馆。当时宣武区的积极性颇高。愿意将位于珠市口西大街宣武党校迁走,用来开办山西菜馆。太原的晋阳饭庄闻言.挑选30多名晋菜高手前往北京掌勺。就这样,花了8万元人民币把宣武区党校装修成饭馆。在1959年的国庆节——建国十周年的大喜日子里,晋阳饭庄开张了。

当年人们也知道这里曾经住过纪晓岚。纪晓岚虽说是乾隆进士,《四库全书》总纂官,可是在华盖云集、名流毕至的北京,纪晓岚实在算不了什么。再说。那二进四合院,也不是纪晓岚建造的。在清雍正初年,这里住的是岳飞的后裔——奋威将军岳钟琪。到了乾隆年问,这儿的主人才是纪晓岚.纪晓岚在此的居住时间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从ll一39岁和48—82岁,共计62年。200年前——嘉庆十年(1805年),纪晓岚病逝于此。之后,屡换屋主。1930年,爱同民主人士刘少白成为这里的主人,此屋成为“刘公馆”,中共地下组织以“刘公馆”为掩护,在此秘密接头。就连梅兰芳,也曾经一度居住于此。所以,纪晓岚不过是先后入住此屋的众多主人中的一个而已。倘若由于纪晓岚住过此处便要在此建故居纪念馆.那么北京的名人故居纪念馆恐怕要铺天盖地。正因为这样,晋阳饭庄占用了这二进四合院,也稀松平常。每当有人问起此屋来历,也只是答日:“原先这里是宣武党校。”如果再深加追究,则回答说,此前曾是运输公司、民主建同会所在地。

使纪晓岚“咸鱼翻身”的,是张国立、张铁林、王刚这“铁三角”。自从他们仨主演的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热播以来,纪晓岚名声大振,家喻户晓。于是,许多人开始“追踪”纪晓岚在北京的足迹。这些“纪粉们”得知晋阳饭庄所在地竟然就是大名鼎鼎的纪晓岚的故居,于是纷纷在报纸上呼吁,要求恢复纪晓岚故居原貌。挟电视连续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的“威风”,“纪大人”的故居受到北京市政府的重视。2001年10月9日,这里挂起“‘阅微草堂’旧址修复工程开工典礼”的红色横幅,北京市常务副市长来此主持典礼。所谓“阅微草堂”,亦即纪晓岚故居别称。2002年11月30日,修复工程结束,门口挂起了“纪晓岚故居”的招牌。

与此同时,晋阳饭庄东移,移入紧挨纪晓岚故居一侧的大楼。这座大楼其实还是占据了纪晓岚故居的一部分。按照产权,纪晓岚故居属于晋阳饭庄。于是,纪晓岚故居也就由晋阳饭庄管理。参观纪晓岚故居,要买门票。不过,晋阳饭庄规定,凡是在晋阳饭庄用餐的客人,均可免费领取一张纪晓岚故居的参观门票。晋阳饭庄也因此说自己是“文化搭台”。于是,我在晋阳饭庄吃过中餐之后,就拿到了纪晓岚故居的参观门票。

纪晓岚故居,红柱绿梁,已经油漆一新。这二进四合院,南于珠市口西大街拓宽,不得不拆除了原先的大门,那本来在大门之后院子之内南纪晓岚亲手所植的一架紫藤,变成了裸露在人行道上的行道树!二进四合院。等于少了一进。我步人纪晓岚故居,觉得这里虽然没有北京王府那样宏大的气派,倒也小巧玲珑,典雅精致。院子里,矗立着纪晓岚和他的夫人以及那位侍女兼小妾的铜像。在纪晓岚的书房里.则有仿制的纪晓岚那又长又大的铜炯杆。

我在晋阳饭庄住的那几天,几乎天天都到纪晓岚故居转一圈。由于电视剧的广泛影响,纪晓岚的大名如雷贯耳,参观者络绎不绝。我与纪晓岚为邻,常可以从窗口看见in二两两的游客进进出出。纪晓岚的大红大紫,也让晋阳饭庄的生意火了一把:很多人从远处赶来,先在晋阳饭庄吃一顿饭,然后领取参观票参观纪晓岚故居,可谓用餐、游览两不误。

P11-12

序言

“东张西望”系列《罗布泊归来》、《相反的国度》与“晚风徐来”系列《穿越历史:叶永烈说他们的故事》、《走过人生:叶永烈谈生命的精彩》,选入我为各家晚报所写的文章。

多年来,我跟多家晚报保持密切的联系,自称是“晚报作家”,用的是“晚报笔法”。

在1999年,《北京晚报》为了庆祝出报一万期,邀请了当年为《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积极撰稿的两位作者参加纪念大会,一位是刘心武,另一位便是在下。

1999年9月4日,我为祝贺《北京晚报》一万期,还写了《话说“晚报笔法”》一文,全文如下:

岁月飞逝,《北京晚报》已经出满一万期。屈指算来,我与《北京晚报》的笔墨之交,也已有二十八个春秋。作为一个多年来受到《北京晚报》提携奖掖的作者,我对编辑部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

我在《北京晚报》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1961年2月7日。当时,我21岁,是北京大学化学系的学生,喜欢写作,成为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1961年5月出版)的主要作者。在写作《十万个为什么》的同时,我以笔名“叶艇”在《北京晚报》“科学与卫生”版上发表许多知识小品。

回首往事,我以为给《北京晚报》写稿,最大的收获是从中学得了“晚报笔法”。因为晚报的性质不同于日报,更不同于杂志,为晚报而写的文章,应具有“晚报风格”,要用“晚报笔法”来写。

晚报可以说是一张老百姓的报纸.以普通市民为主要读者对象。给晚报写的文章,要雅俗共赏,老少成宜。动笔之前,先要想一想,要写的文章,是不是一般读者感兴趣的。起初我不懂这一点,往往选题过于冷僻或艰深。编辑部常常给我出题目,约我做文章。编辑成为教我“晚报笔法”的老师。渐渐地,我懂得选一些与市民生活密切的题材写文章.选题务必注意读者的“共同兴趣”。另外,也注意新闻性和季节性。我学会在春天的时候讲春天的话,给《北京晚报》写《阳春3月种树忙》(1961年3月14日),夏天的时候写夏天的文章.如《的确凉》(1964年7月14日),不做“背时工作”(诸如夏日写如何防冻疮之类)。

晚报的文章注意趣味性,寓知识、寓教育于趣味之中,绝不可板起面孔跟读者谈话。文章要写得通俗、活泼、引人入胜。讲究标题,要有新意,讲究一开头就得抓住读者。最初.我写的文章内容枯燥,学术名词太多。写多了.才慢慢知道要用聊天的口气写晚报文章,要讲究构思,多用小故事、掌故,多用比喻、注重文采、注重可读性。

学习“晚报笔法”还使我改掉哆唆的毛病.努力做到短小精练。晚报副刊乃尺幅之地,惜字如金。洋洋万言,无处容身。晚报文章通常是“千字文”,以致数百言终篇。革除空话、废话,每“爬”一个“格子”,都实实在在。写作时只准备两张或三张稿纸,虽纸短意长,但这“长意”必须像压缩饼干或浓缩橘汁似的容纳于“短纸”之中。说给晚报写文章像打电报似的字斟句酌,当然未免有点夸张,但晚报的文章必须挤干一切“水分”.却是确实如此。

“千字文”往往一气呵成。常给晚报写稿。使我变得勤快起来。想到什么好题目,马上构思,马上动笔。如用不蠢的户枢.脑子常用常灵,笔头越写越快。

“晚报笔法”给我以深刻的影响,使我写小说、散文、纪实文学时,也注意可读性,努力出新和讲求简练。另外,还使我的观察力变得敏锐起来.写作也变得勤勉起来。

就此打住吧。谨以这篇新的“千字文”献给《北京晚报》

一万期。  我在为《北京晚报》撰稿的同时,也为上海的《新民晚报》写文章。我在《新民晚报》发表第一篇文章是在1961年1月17日——稍早于《北京晚报》。

到了1962年,由于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出版,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作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的我,收到诸多报刊的约稿信,从1962年4月19 El起我为《合肥晚报》撰稿,1962年5月20日起在《天津晚报》(《今晚报》的前身)发表文章。稍后,我成为《羊城晚报》的作者。

虽然当时我同时为许多日报写稿,如《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解放军报》、《解放日报》、《文汇报》以及《中国青年》等杂志,但是我似乎更加喜欢也更加适合于为各地晚报撰稿。正因为这样,我为各地晚报写的文章,多于日报的文章。

1963年夏,23岁的我从北京大学毕业之后,分配到上海工作。很自然的,我在上海《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发表的文章最多,而且从1961年一直持续到现在,前后达半个多世纪。最近几年,我差不多每月在《新民晚报》上发表一篇散文。

我也经常为天津《今晚报》撰稿。1984年5月31日,我为天津《今晚报》创刊,写下《我爱晚报》一文:

《今晚报》创刊了。我在黄浦江畔遥致祝贺之意。

《今晚报》的前身是《天津晚报》。我是《天津晚报》的老读者、老作者。我虽在上海工作,“文革”前却订了一份《天津晚报》,天天看。从1962年起,我在《天津晚报》发表过近八十篇文章(有的署笔名)。

意想不到.在那人妖颠倒的日子里,突然飞来横祸:就在那“批判”所谓“天津黑会”的消息传到上海的时候.上海文艺界大查与天津文艺界有“黑线”联系的人。我那份《天津晚报》是订在单位里的,在“大揭大议”时,便以为我与天津有“黑线”联系。我被突然抄家,文稿、信件、剪报集、脑海中便马上浮现两句唐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呵,《合肥晚报》曾被“野火”烧毁,如今在春风拂面的日子里,又重生了。

说起来,我与《合肥晚报》渊源颇深,是她的老读者,也是她的老作者。自从1962年4月,我应《合肥晚报》之约,发表了一篇科学小品《蛙声阵阵春正浓》之后,竞与《合肥晚报》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编辑彭铭华等同志的热情鼓励下,我接二连三在《合肥晚报》上发表文章,达一百多篇(其中不少用笔名发表,或与爱人杨蕙芬合写的)。直至1966年4月14日,我还在《合肥晚报》上发表了《玻璃做的“棉花”》,这是我在《合肥晚报》上最后一篇文章,也是我在“野火”漫野之前在报刊上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

我给《合肥晚报》主要是写知识性文章,拉拉杂杂,既给“工业知识”、“科学之春”专栏写过,也给“工业之花”、“气象服务站”、“大众科学”、“非洲杂记”、“运动场上”、“务农篇”、“生活顾问”、“祝你健康”、“谈天”、“在今天的日历上”等专栏写过,还有的文章则标以“科学小品”、“知识小品”之类的题花。这些文章,大都是《合肥晚报》编辑部点题约我写的,“逼”着我写了各种题材的短文。对于一个作者来说,“逼”是一件好事。记得王铁人说过这样的话:“井无压力不喷油,人无压力轻飘飘。”“逼”,就是加压力.给作者“加压”,便“逼”出了作品。如今,当年给《合肥晚报》写的文章,有很多收入我的科学小品选集《知识之花》中,没有《合肥晚报》的“逼”,也就不会有这些作品。

我记得,在上海刚出现一种新的汽车——蓄电池微型客车,《合肥晚报》便约我写了《不用汽油的汽车》一文。在第二届全运会召开的日子里,我应约写了《举重与体重》、《运动场上的颜色》、《竞赛中的争分夺秒》、《塑料的新家族——“乌里当”》等文。当我写了《黏合金属的“糨糊”》一文,介绍当时的新技术无机黏结剂,立即收到许多工厂来信。要求介绍详细配方。于是,又写了《再谈(黏合金属的“糨糊”)》一文……为了约我写这些稿件并告知读者的反应,《合肥晚报》的编辑部给我寄来了数以百计的信件。有人用唐朝诗人秦韬玉的诗句“为他人作嫁衣裳”来贬低编辑工作,我却以为这种“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无私精神是很值得敬佩的。

在“野火”遍野的日子里,《合肥晚报》停刊了。我也被戴上“杂家”、“文艺黑线干将”之类的帽子。剪报集被抄走.并遭“批判”。不久,我下放到干校。彭铭华同志也被下放.来到农村。然而,就在那样乌云压城的日子里,我们之间仍保持通信,我们的友谊并没有中断。

在清除了那帮害人虫之后,彭铭华同志回到《合肥晚报》工作,又约我写稿。我陆续为《合肥晚报》写过些短文。特别是在去年春天,我来到合肥,旧友重逢,分外高兴。

如今,《合肥晚报》又与读者见面了。我为她劫后重生而欣喜,祝愿她越办越好。如今,我依旧是她忠实读者和作者。愿在她的培养和帮助之下,不断写作,不断前进。

值得提及的是,我给各地晚报大都写“干字文”,而《羊城晚报》多次约我写整版文章,5000字上下。

我为全国各晚报写的文章上千篇。我早年为各晚报写的文章以科学小品居多,后来主要是写散文随笔,尤以游记为多。《新民晚报》的办报宗旨是“飞人寻常百姓家”,我也借助于各晚报把我的一篇篇短文在晚风徐来的时刻“飞人寻常百姓家”。

我为自己编过各种选集,却从未编过晚报文选。“晚风徐来”、“东张西望”,但愿给你以别样的文学和科学的感受。

叶永烈  2014年5月14日于上海“沉思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7: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