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围炉夜话/中华人生智慧经典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清)王永彬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围炉夜话》是中国古代众多劝世之书中的一种,它以短小精辟,富有哲理见长的格言体之作。文辞浅近明晰,言语言简意赅,情真意切,如同一德高望重的长者和一群后辈围着火炉,娓娓而谈,品味人生,意境深远,富有哲理,颇有启发性。书中的许多话语虽以劝诫为主,但读来却无艰涩枯燥之感,反而觉得生动平实,将本来会令人觉得比较高深的哲理融入日常生活中,使人容易为其所感染而产生共鸣。全书分为二百二十一则,以随笔的形式阐发了安身立命的主旨,涉及到人生的诸多方面,如修身养性、为人处事、持身立业、读书立志、安贫乐道、济世助人、持家教子、忠孝节义、为官执政等等。书中体现出作者王永彬身上具有浓厚的儒家思想的烙印,他在本书中以大量的语言文字阐释了“立德、立功、立言”的要旨,揭示了人生价值的深刻内涵。

内容推荐

王永彬所著的《围炉夜话》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文学品评著作,全书分为221则,以“安身立业”为主旨,分别从道德、修身、读书、教子、忠孝、勤俭等十个方面,揭示了人生的深刻含义,其独到见解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与《菜根谭》、《小窗幽记》并称为中国人修身养性的三大奇书。这《围炉夜话(精装典藏本)》是清朝王永彬“于咸丰甲寅二月,于桥西馆一经堂”完成,作者虚拟了一个冬日拥着火炉,与至交好友畅谈文艺的情境,使《围炉夜话(精装典藏本)》语言亲切、自然、易读,全书分为221则,以“安身立业”为总话题,分别从道德、修身、读书、安贫乐道、教子、忠孝、勤俭等十个方面,揭示了“立德、立功、立言”皆以“立业”为本的深刻含义,与《菜根谭》、《小窗幽记》并称处世三大奇书。

目录

前言

第一则

第二则

第三则

第四则

第五则

第六则

第七则

第八则

第九则

第一〇则

第一一则

第一二则

第一三则

第一四则

第一五则

第一六则

第一七则

第一八则

第一九则

第二〇则

第二一则

第二二则

第二三则

第二四则

第二五则

第二六则

第二七则

第二八则

第二九则

第三〇则

第三一则

第三二则

第三三则

第三四则

第三五则

第三六则

第三七则

第三八则

第三九则

第四〇则

第四一则

第四二则

第四三则

第四四则

第四五则

第四六则

第四七则

第四八则

第四九则

第五〇则

第五一则

第五二则

第五三则

第五四则

第五五则

第五六则

第五七则

第五八则

第五九则

第六〇则

第六一则

第六二则

第六三则

第六四则

第六五则

第六六则

第六七则

第六八则

第六九则

第七〇则

第七一则

第七二则

第七三则

第七四则

第七五则

第七六则

第七七则

第七八则

第七九则

第八〇则

第八一则

第八二则

第八三则

第八四则

第八五则

第八六则

第八七则

第八八则

第八九则

第九〇则

第九一则

第九二则

第九三则

第九四则

第九五则

第九六则

第九七则

第九八则

第九九则

第一〇〇则

第一〇一则

第一〇二则

第一〇三则

第一〇四则

第一〇五则

第一〇六则

第一〇七则

第一〇八则

第一〇九则

第一一〇则

第一一一则

第一一二则

第一一三则

第一一四则

第一一五则

第一一六则

第一一七则

第一一八则

第一一九则

第一二〇则

第一二一则

第一二二则

第一二三则

第一二四则

第一二五则

第一二六则

第一二七则

第一二八则

第一二九则

第一三〇则

第一三一则

第一三二则

第一三三则

第一三四则

第一三五则

第一三六则

第一三七则

第一三八则

第一三九则

第一四〇则

第一四一则

第一四二则

第一四三则

第一四四则

第一四五则

第一四六则

第一四七则

第一四八则

第一四九则

第一五〇则

第一五一则

第一五二则

第一五三则

第一五四则

第一五五则

第一五六则

第一五七则

第一五八则

第一五九则

第一六〇则

第一六一则

第一六二则

第一六三则

第一六四则

第一六五则

第一六六则

第一六七则

第一六八则

第一六九则

第一七〇则

第一七一则

第一七二则

第一七三则

第一七四则

第一七五则

第一七六则

第一七七则

第一七八则

第一七九则

第一八〇则

第一八一则

第一八二则

第一八三则

第一八四则

第一八五则

第一八六则

第一八七则

第一八八则

第一八九则

第一九〇则

第一九一则

第一九二则

第一九三则

第一九四则

第一九五则

第一九六则

第一九七则

第一九八则

第一九九则

第二〇〇则

第二〇一则

第二〇二则

第二〇三则

第二〇四则

第二〇五则

第二〇六则

第二〇七则

第二〇八则

第二〇九则

第二一〇则

第二一一则

第二一二则

第二一三则

第二一四则

第二一五则

第二一六则

第二一七则

第二一八则

第二一九则

第二二〇则

第二二一则

试读章节

第一〇则

名利之不宜得者竟得之,福终为祸;困穷之最难耐者能耐之,苦定回甘。生资之高在忠信①,非关机巧②;学业之美在德行,不仅文章。

【注释】

①生姿:资质,风度。

②机巧:机变取巧。

【译文】

不该得到的功名利禄却得到了,福最终会转化成祸;最难忍受的贫困穷苦忍耐过来了,苦必定会转变成甜。为人资质风度之高在于忠诚守信,而并非机变取巧;成就学业之美在于德行高尚,不只是妙笔文章。

【评析】

中国人相信天命,固然有保守的一面,但积极的一面是不做非分之想,应该自己得到的自然不放过,而不该得到的一旦得之,表面上看是福,但长久看是祸患,所以应该懂得放弃。艰难困苦最难忍受,但能够坚持,必能苦尽甘来,如宋儒所说“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菜根谭》),人必须受得住清苦,才能有所成就。人生最重要的资本是忠信,机变取巧只是一时之利,失去了根本,便无以立身。这本是中国人处世之道的核心,但现实社会中却不尽如此,讨巧逐利反倒成了处世哲学的核心。道德沦丧,社会解体,正是以“机巧”立身的直接后果。同样,学习也被功利化了,无关自我,只求达成利益目标。真正的学习应该是先学做人,成就一个道德高尚、德行完美的人,而不是写出好文章去追求功名利禄。曾经看到一句广告词:“学习成为信仰,知识改变人生。”这句话看似没有问题,但却隐含着一个前提,通过学习知识改变人生际遇,知识被功利化了。而在中国古人看来,养成美好德行才是最终目的。知识功利化是附带产物,是应世的工具。这是值得现代中国认真思考的。

第一一则

风俗日趋于奢淫①,靡所底止②,安得有敦古朴之君子③,力挽江河;人心日丧其廉耻,渐至消亡,安得有讲名节之大人④,光争日月⑤。

【注释】

①奢淫:奢侈荒淫。

②靡:无,没有。底:尽头,终极。

③敦:淳厚,笃厚。君子:有才德的人。王安石《君子斋记》:“故天下之有德,通谓之君子。”

④名节:名誉,节操。大人:德行高尚、志行高远的人。

⑤光争日月:可与日月争辉。

【译文】

社会风气越来越趋向奢侈淫靡,没有终极的迹象,怎样才能求得笃厚古朴的君子们,来拯救这江河日下的局面;世人心中的廉明羞耻在渐渐丧失,到了消失灭亡的程度,何时能够出现德行高尚的人们,像日月之光一样普照世间。

【评析】

宋明以来,理欲之辨成为一个思想命题。现代文化是反传统的,故往往反对理学以天理限制人欲,认为天理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力量。在某种意义上,这是对的,因为人的幸福和社会的安宁都仰赖于一种平衡,即理欲平衡。但过度的理性化,特别是以意识形态化的天理限制人性也会造成社会的僵化和虚伪。如果剔除这些,单纯考虑天理的合理性,则欲望应该受到限制。人的欲望是无休止、无穷尽的,如果不加以限制,我们就会看到一个人欲泛滥、日益奢侈荒淫的社会。为了满足个体的欲望,人往往无所不用其极,丧尽廉耻也是必然的了。廉耻是人伦的底线,真正到了丧尽廉耻,社会的解体也就无法避免。作者在这里呼吁真正的古朴君子,讲求名节的“大人”出现,以挽救人心、拯救社会。但不可回避的是,这种以理想化的道德榜样方式改变社会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体制的改变和社会重建才是更重要的。

P16-18

序言

一、作者生平及本书定位

本书作者王永彬一直不为人所知,所以之前出版此书时都只含糊地说他是清咸丰时人,生平不详。这其实是根据书前序尾所署“咸丰甲寅二月既望王永彬书于桥西馆之一经堂”一句推测出来的。王洪强、周国林发表在《文献》2012年第1期上的《族谱中关于(围炉夜话)作者王永彬的资料考述》详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现根据文章整理介绍如下:

王永彬,字润芳,号宜山,人多称宜山先生。祖先于唐代从婺源迁至江西南康府,宋代居于饶州府乐平县,明洪武间迁武昌府咸宁县,乾隆间迁荆州府枝江县城西十五里石门村。据《宗谱》所载《墓志》、《传记》、《寿序》可知王永彬少时入私塾读书,因仲兄去世,父令辍学谋生,他跪求修完学业,终得入县学读书,为廪生。光绪《荆州府志》载为贡生,盖“晚始以明经贡于乡”。《宗谱》中《两学详文》载:“由廪生以道光廿三年以恩贡就教职,在籍候选教授终身,考终正寝。”所谓候选终身,即从未就实职,只是有个候选名号。王永彬好读书,至晚年仍“卷不去手”,于经史子集,皆“导源溯流,探究服膺,砣石乞不倦”,“于学无不通,旁涉仓扁及数术家言”。以授徒为生,其授徒“先躬行,后文艺”,“兼励文行,不专尚举子业,凡问业者,咸修饬谨度品概与词艺兼营并进”。王永彬好吟咏,与周梦溪、罗梦生、李月亭结诗社,与周、罗并称“吟坛三友”。

王永彬勤于著述,光绪《荆州府志》记“著有《帝统年表》、《围炉夜话》、《格言集句》,两次修县志”。据王洪强、周国林据资料所补已刻的还有《孝经衬解》、《禊帖楹联》、《六书音义辨》,未刻的有《讲学录》、《说古韵言》、《桥西馆诗文》。现国家图书馆藏有《桥西山馆杂著》八种,除《围炉夜话》外,分别为《音义辨略》、《六书辨略》、《禊帖集字楹联》、《朱子治家格言》、《先正格言集句》、《历代帝统年表》、《孝经衬解》各一卷。他是一位乡间读书人,长期以教授生徒为业,交游不广,所见不深,故这些著述都是普及型的。这也是乡间读书人的常态,他所致力的是通过教育来塑造学生,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参与一些地方事务,如积极参加当地的救灾、防乱、修志等。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被推举为邑西乡团总公训。作为一名乡绅,他最关注的是乡村道德伦理建设,并身体力行,将道德、修身、读书、安贫乐道、教子、忠孝、勤俭理念灌输到社会。而最直接和简单可行的办法是编辑书籍,这类书籍多是格言式的,如他所编除《围炉夜话》外,还有《朱子治家格言》、《先正格言集句》二种,《宗谱》中还有《丈夫诗》、《警心篇》、《弟子八箴》、《醒世歌》等,都属于格言式劝诫。如《弟子八箴》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力行、学文八个方面阐释受业规范。《醒世歌》则是以俚语俗言写成的劝世歌谣。《围炉夜话》是他所有格言式著述中最流行的一个。

这部小书近年来已有多家出版社出版,且往往与陈继儒《小窗幽记》、洪应明《菜根谭》同刻,并称“处世三大奇书”。《小窗幽记》是名士式的超脱,《菜根谭》是哲理式的表述,《围炉夜话》专讲立身处世,从某种意义上可称“处世奇书”。本书细致地讲述立身处世之理,有其普及意义,但人们对这部书的推崇似乎有点过头了,我们先看一下崇文书局版的网络宣传,内容简介里是这样写的:

王永彬身处风雨飘摇的晚清,面对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时局,他以对现实洞若观火的烛照,疾呼政治改良与道德重建,探求修补世道人心的途径,力求用自己的心灵之光照映出一条走出精神困境的道路。《围炉夜话》不以严密的思辨见长,而是以简短精粹的格言取胜,三言两语,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不但使自己清醒,也能使别人警醒。

且不论“风雨飘摇的晚清”对王永彬有什么具体影响,而说他对“时局”有“洞若观火的烛照”却是拔高之论,应该说他只是以非常传统的道德眼光去看待社会。他对整个“时局”缺乏全新的、深刻的认识,书中全然没有任何新知识、新观念的介入,是不可能掌握整个“时局”的。同时,书中没有任何关于政治改良的主张,他所说的一切都是在传统伦理道德层面上展开的,其价值仅在于补救世道人心。但历史证明,道德是传统社会的基石,是儒家思想进入并塑造现实的一个基本途径,而道德能否救世,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王夫之就说过:“风教之兴废,天下有道,则上司之;天下无道,则下存之。下亟去之而不存,而后风教永亡于天下。”(《读通鉴论》卷十七梁武帝条)在相对清明的时代,道德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种种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末世、乱世,道德重建的努力是古代士大夫所致力追求的,但在政治体制僵化、贪腐盛行的社会中,道德重建从来没有取得过好的结果。本书实际上就是下层知识分子通过普及的方式为维护和重建社会伦理所做的一次努力,但对于其作用不可过分夸大,不可一味赞美。

……

这类格言往往从经验的总结出发,表现出一种世俗智慧。因而,这种世俗智慧就决非经典意义上的圣贤智慧,而融入了各种基于自身利益的自保心态、为求得成功而不惜违背原则的非道德之举、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无原则的乡愿心理。于是,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即处世之道变成了处世手段,道可变通,手段无穷,且可以变成讲求机心,通过种种手段甚至是非理的手段获得成功。这种行为在整个社会起到示范作用,逐渐浸人社会肌体,无形中对现实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而消解了儒家道德伦理建构和谐社会的正面作用。这是我们在读此书时应当时刻保持警惕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位学者在网络上批评时下流行的“心灵鸡汤”时说:心灵鸡汤的配方,通常是具有哲理的语录、催人上进的好人好事、抒情的文风和道德的自我感动。只有语录不够生动,只有好人好事又不够深刻,语录相当于鸡骨,再加一些好人好事,这是鸡肉,有骨有肉才好吃耐嚼。再撒上抒情的盐和道德的味精,最后贴上经典读解的商标,每天睡前服用一剂,就是老少咸宜的心灵鸡汤。时移势转,《围炉夜话》似乎也正在变成“心灵鸡汤”式的经典读物,于是,我们也同样得小心不要让“心灵鸡汤”把我们喂得太幸福,因为一些有意无意的误读可能会将我们引向“道德的自我感动”,失去了批判欲念之后,会不自觉地将一些负面的价值观和乡愿哲学的处世方式融入到生活和从政之中,所以需要非常小心。

中国文章体式除了骈散分途之外,还存在着另一个突出现象,即篇章与笔记分途。篇章表示完整写作的观念,即一篇文章要是一个整体,是一种观念、思想、情感的完整表达,一个事件的完整叙述,一个人的完整描述。笔记则以执笔记叙为特征,是一种随意自然的书写方式,它有助于打破篇章的限制,可以自由表达思想、情感,可以简要描述事件、人物。笔记之文的起源也非常早,如先秦时期的“君子日”,如先秦时期就有语类文献。“语”是“一种古老的教材和文类,是古人知识、经验的结晶和为人处世的准则”(余志慧《语:一种古老的文类和教材》)。自宋以来,笔记非常流行,其类型十分丰富,可以分为学术、史料、诗话、杂感等。笔记语体也非常自由,可以是散文式的,可以是骈偶式的,也可以是两者的结合。本书就是一部专讲处世之道的由杂感而生成的格言体笔记,它是骈散结合的,整段为散文,内部往往由骈偶式句子构成。整齐之中寓随意自然,自然之中又有整饬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虽不如《小窗幽记》之飘逸、《菜根谭》之自然,仍自有其特殊趣味,值得仔细体味。

张德建

2014年4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7:3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