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扬、葛怡然主编的《大家写安徽》这部书。展现了作者的努力:不仅以文字逼近山水之间的精灵,进而参透山水奥妙,呈现徽风皖韵,而且在解读山水之际,将目光频频投向历史、文化、哲学诸领域,以求得广阔视野上的探索、思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文地理宛如巨大的母胎,孕育出涂满地方釉彩的个体。地域文化的特色与魅力,大概于此。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家写安徽(第1辑)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扬//葛怡然 |
出版社 |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扬、葛怡然主编的《大家写安徽》这部书。展现了作者的努力:不仅以文字逼近山水之间的精灵,进而参透山水奥妙,呈现徽风皖韵,而且在解读山水之际,将目光频频投向历史、文化、哲学诸领域,以求得广阔视野上的探索、思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文地理宛如巨大的母胎,孕育出涂满地方釉彩的个体。地域文化的特色与魅力,大概于此。 内容推荐 为促进美好安徽、文化强省建设,安徽商报发起并主办名为《大家写安徽》的大型文化地理笔会,邀请省内外20多位名作家与有实力的青年写手,以文化的情怀、个性化的视角,丈量安徽地理,发现人文之光。主编张扬、葛怡然依循当时作品发表的先后顺序,一一梳理,力求精益求精。 目录 前言秋天里。饮一杯果酒 和悦洲往事 水火交融安庆人 一座大湖和它倡导的生活方式 伏岭记 血性周潭 徽杭古道上 青山之阳,九华后山 好大一个村 湖山好处便为家 张老圩走出“四姊妹” 大皖北·大平原 自居易·冬小麦·符离集 沉睡的运河,遗忘的小镇 梅村纪事 焚烟亭纪事 那远处,龙山凤水 诸山此处是龙眠 岳西册页:山水寺亭 在任家坡看长江 黄宾虹:笑在最后的艺术大家 皖西古意 山灵应秘惜不许俗人看 行走涡河 一座山,一条河 石台之魅 后记夜读 试读章节 当刘备一次次像孤狼一样在中原大地漫无目的地逡巡,并且不得不怨妇一样念叨着“中山靖王刘胜玄孙”这样无法考证的帝王龙种旗号时,他沮丧地发现,偌大的中原,竟然没有一块立锥之地,而且豪强们似乎没有谁在意他的“皇叔”身份,门阀世家的代表人物袁术的评价大约可以代表当时军阀们较为一致的看法,“术生年以来,不闻天下有刘备”。 谁都无法相信,这个靠编制草鞋谋生的汉子日后竟然成为一国之君。不怪他们眼力浅,实在是刘备除了长着一对硕大的耳垂外,没有任何逐鹿中原能力的先兆。 只有一个人,在刘备最为灰心、最为落魄的时候,不但收留了他。而且不遗余力地向着世人推荐:“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对的,他就是曹操,一位从涡河边走出来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 河面上那一声历史深处的叹息 在中国.一条河在流淌的过程中,就会形成一种文化,尤其在农耕时代,河一定就是文明的源头,河床的形状决定着文明的气质,河水的流向左右着文明的归宿。正因为如此,无论从风骨上,还是从文化的外衣上,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文化气质迥异,风骨各存。但恰是这种差异,才让中国的文化缤纷多姿,内涵极其丰富。 当年,年幼的曹操在涡河边游戏的时候,他肯定想不到,若干年后,那里的风俗和人情会被他植入一种文学流派,后人称之为“建安文学”。 至今,在涡河南岸,一座叫作亳州的城市,还留有据说曹操当年活动过的地名.运兵道、拦马墙、饮马坑、八角台,甚至还有条街道叫作“斗武营”,顾名思义,当与曹操的军事活动有关。而在今日毫州市内,还有东西两座观稼台,据说,是曹操在家乡推行屯田制时所建,而屯田,是曹操得以积蓄力量.从而获得西征南讨的资本。选择亳州作为屯田基地。不仅因为毫州是他的故乡,更因为毫州丰饶的物产和膏腴的沃土。还因为家乡的涡河可以让他卸下征伐的劳累,为他治愈杀伐的伤痕,重新燃起“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壮志。 涡河发源于河南省尉氏县.东南流经开封、通许、扶沟、太康、鹿邑和安徽省亳州、涡阳、蒙城,于怀远县城附近注入淮河。全长380公里,流域面积1.59万平方公里。涡河历来是豫、皖间水运要道,历史上屡受黄河决口泛滥之害,支流惠济河口以下的中下游河槽,原本宽深,排水能力较好。有“水不逾涡”之说。 至于涡河名称的由来,至今仍然是一桩悬案。流行于民间的传说有两个。一则说为纪念大禹治水时曾用一口大锅镇住了兴风作浪的恶龙,取“锅”的谐音为涡河(也有‘说谐音源于老子用炼丹锅镇水防止河水泛滥);一则说谐音取自于“过”,东夷寒浞的两个儿子有过氏、有戈氏部落霸河灭夏,而被后人称为“过河”或“戈河”。《汉书地理志》载:“涡河,戈也。”唐宋以后就写成现在的“涡”了。 P302-P303 序言 秋风带动了湖面,湖面映出白云朵朵的蓝色天空。天宇澄净高远,缘于秋后飘然而至的一场雨。再过些时日,皖南有满山的红叶,层林尽染,河水深流。烂漫的诗意秋色不输于春天;皖北则有遍地的高梁,大豆鼓胀,毫菊盛开,极目之下,隐约有苍茫之气。居中江淮的合肥,秋如春日,节奏短促急切,妙在城中花香若有若无地飘溢,尤其桂花香满城,仿佛为急管繁弦之城蒙上了一层轻纱。 春华秋实,浮云朝露,各有各的天机趣味。这是时令之魅,地理之魅。皖之风流,南有长江,北有淮河,烟波浩渺的巢湖荡漾其间。黄山九华,以奇绝形胜倾倒众生,人文佳话更是说不尽。山水之间,似乎潜藏着无穷无尽的玄妙。当文字与山水一碰撞,即生出龙吟虎啸之声。天光抑制不住地倾泻而出。文字得以舒畅地伸展拳脚.并增添前所未有的张力与深邃之感,山水也因此笼上云光日影。有了影影绰绰的魅力。 喜欢文字或长期与文字打交道的人们,或许更能理解文字对于个体.对于生活、生命的意义。古往今来,文章之道,难在“究天地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亦难在使“鬼夜哭”。当下多数写作者孜孜践行的,在于盘整“小宇宙”,以及启迪心灵,延续中国式的气脉。正如许绰云所指出,(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学者主要关怀自己的内心,而对心以外的世界却不十分关心。但《大家写安徽》这部书。展现了写作者的努力:不仅以文字逼近山水之间的精灵,进而参透山水奥妙,呈现徽风皖韵,而且在解读山水之际,将目光频频投向历史、文化、哲学诸领域,以求得广阔视野上的探索、思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文地理宛如巨大的母胎,孕育出涂满地方釉彩的个体。地域文化的特色与魅力,大概于此。 一切均有缘起。名列全国都市报30强的安徽商报,多年来竭诚团结省内外重点作家,并着力培养自己的写作团队,曾组织多个文学笔会、文化创意活动,为宣传安徽,积累文化能量不遗余力。两年前的秋季,正逢盛会,为促进美好安徽、文化强省建设,安徽商报发起并主办名为“大家写安徽”的大型文化地理笔会,邀请省内外20多位名作家与有实力的青年写手,以文化的情怀、个性化的视角,丈量安徽地理,发现人文之光。从2012年11月初到2013年7月份,安徽商报旗下新锐文化周刊《橙周刊》,先后刊登作家们精心创作的25篇作品。为了将这批写作成果集中起来并进行展示,扩大安徽文化宣传,笔会结束后即商议如何结集出版,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资深编辑疏利民先生闻讯。力促此事并费心安排。依循当时作品发表的先后顺序,编者一一梳理,力求精益求精。 从缘起到瓜熟蒂落,两年的时光沉淀在纸上。这个秋天,拿到《大家写安徽》的清样,沉甸甸的感觉油然而生。当一帮朋友相聚在一起,主人端上一坛果酒,各样的果子漂浮其间,人人都兴奋起来,各舀了一大勺盛放在高脚杯里。秋之味,慢慢绽放在味蕾之上。 四季轮换之中,春主打绿,冬以素颜见人,唯秋,如高超的作曲家,将喜庆与忧伤的调子合成明晃晃的金黄色。金秋之际,大地上的谷物惹火一般,天空是深蓝色的海,飞鸟衔枝掠过。弯腰劳作的人间或直起身,拭一拭渗出的汗珠。这样的景象,颇有《诗经》里的古风。 长久以来.古典意象或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占据着文人们的心灵。这也是中国人素朴的宇宙观的一种体现。中国人的宇宙观.向来是整体性的宇宙观,最典型的说法就是“天人合一”。在茫茫宇宙中要安放人心,见到人的力量,又以为人的力量可以影响宇宙的整体运行。至于天文地理,也都是相互感应,浑然一体的。 不可否认,纵然沧海桑田,对于季节的轮换,人类仍藉由周遭植物生态变化加以分辨、体味。在日日维新的这个古城,秋天可以去环城河畔看树,凭吊姜夔客居的赤阑桥,也可徜徉于滨湖大道,观巢湖夕照,听渔歌唱晚。抬眼看天,俯首读书,个中三昧,尽在其中。 2014年9月于合肥 后记 梁实秋说,一个人便有一种散文。他说的是个性,是文调的美。“文调的美纯粹是作者的性格的流露,所以有一种不可形容的妙处:或如奔涛澎湃,能令人惊心动魄;或是委婉流利,有飘逸之致;或是简练雅洁,如斩钉截铁……”梁先生还特意点出,散文美妙多端,然而最高的理想也不过是“简单”二字而已。 既流露性情,又得简单,不大容易的。时下流行快餐,流行骂俏,其面目看不真切,其性情也难捉摸。 读吴宓讲课提纲《文学与人生》,是在十八年前,懵懵懂懂。如痴如醉。文学对于人生的意义,如饮茶,冷暖自知。个中的况味,大抵只有为文字谋的人体味一二。前段时间找郁达夫的文章来读,他的日记有些嚼头,日记中见得年少时的自卑、自负以及他生性的浪漫多思。 我也写点日记,写得杂乱,纸质的还留有小学五年级的日记,翻出来看,哑然失笑,里面竟有“奋斗终身”的誓言与表达。 近来习惯用手机记点杂感。随手记的多是短章,寥寥几句。即兴的文字未免毛糙,但妙在“保鲜”,闻得气味,见得光影。隔夜茶的味道终究寡淡,不喝也罢。 人殊文异。至于我,常有感伤的调子,为着时光的流逝,为着一些人一些事。 摘几段: 某年某月某日某夜,大雨,宿于滨水旅舍,孤坐,无援,翻一本小书,不久,竟掷书而眠,应酣然如婴。 今日,晨已至,醒目,无语,看得几页书,放下。唯有飞振想象之翅,过山过水过云烟。三番五次,五次三番。 《雨声心声》2014,1,8 昨夜与今夜,两读《寒食帖》,又觉滋味,如他年避雨湖畔,孤室裹衣。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是在夜半,是在流水中。苍凉,沉郁。 《又读》2014,11,6 长夜无形。深沉如海。时有失眠。惊醒,念起过往,如影片回放。潜伏的怀旧症浮上来,按都按不下去。 常常夜读,喜欢夜读。夜读或能调换气息,把白天的灰尘抖落。让心地更温和一些。无须净手焚香,从床头或书柜中抽一两本即可。夜读时,夜气从窗台倾人,与书中的气息氤氲在一起,幽幽渺渺。 内心里,仍爱读大块文章。几本苏东坡传记,都是在夜间读的。 苏东坡言:“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苏属于元气纵横、丰沛敦厚、旷达温润之人。后世中的文人,如林语堂,对他的推崇与喜欢无可救药。我甚至想,他们若穿越时空,聚到一起,怕是要秉烛夜谈并且抵足而眠的。 林语堂写道:“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 在心灵上。林语堂认为自己与苏轼相通。林认为与其相通的不仅有苏子,还有白乐天、袁中郎、李笠翁,以及金圣叹。由这些人物可见,林喜欢的是有蕴藉的人,浪漫潇洒、热情洋溢的人物。 多年前,友人送我一本写林语堂幽默的书。可惜,历经几次搬家不知所踪。 ——在旧时的文化山河海洋里,苏轼登峰造极,抵达彼岸。他经历坎坷,波折频仍,却心胸坦荡,这一点尤为林语堂服膺。林本人倡导幽默,在情感上遭遇不顺,婚姻生活中甘守恬静,未有折腾。林是中西的集萃者,并守着传统薪火自成一派。在孔子的身上,林语堂见识了风趣;在苏子的身上,他见到了旷达。与林语堂同时代的人,有着温和幽默感并能谈笑风生的,梁实秋算一个。钱钟书也风趣,却如孙悟空一样,在地上划圈子,一般人近不了身。高冷而孤独。 读书人的心灵,是不系之舟,在深邃的时空中飘泊着。心灵上的困惑,时代的困惑,兼而有之。夜读博尔赫斯的《诗艺》,他所言及的困惑:“哲学不过是一段记录印度人、中国人、希腊人、学院学者、柏克莱主教、休谟、叔本华,以及所有种种的困惑史而已。我只不过想与你分享这些困惑。”中国先哲如老庄,所处的时代也应有多种困惑缠绕。函谷关令一再请老子留言,当是求解惑之方。 博尔赫斯跟老子一样,做过国家图书馆馆长,也都是智者。在书中,博尔赫斯提及中国的地方很多,也很向往来中国一行。我曾淘得他的几本著作,却都陆续散佚不见了。 有一阵子追看孙郁的文章,他写陈独秀,写民国文人的背影,让人看得过瘾,看得夜不能寐。不像有的书起催眠效果,看不了几页就倦意如潮。 秋虫声远,冬意袭来。前人佳作,字字珠玑,诵读起来,齿颊留芳。夜读《湖心亭看雪》,但觉隐逸气扑面,更有人生渺茫感沁骨透心。若非深夜,当高声诵读。读张岱奇文,勾起记忆: 天边泛着白,继而,泛着浅浅的红。田野上的霜,白茫茫。草叶蒙着霜,菜叶打着霜。踩在霜地上,吱吱的响,时而滑一下,鞋底粘了带霜的草叶、泥土,甩甩脚,继续前行。 晨曦中,万物静好,村庄似睡非睡,弯弯的河面上,不紧不慢地升腾着雾气,浅浅白白的雾气,飘于水面之上,又若有若无地粘贴着河面。 二十多年前的景象,总是挥之不去。我把它写进短文《曾经乡村霜景》里,算是祭了回乡愁。 人生的困惑,大约在于四顾茫然。茫然是常有的。读书可以解忧,哪怕一星半点。 信马由缰至此,回首过往,得致谢诸多燃灯者、栽花人,致谢为这本书做奉献的诸多同仁,致谢好友熊贵阳、奚勇,致谢责编疏利民先生。济人一事,宽心一世。 2014。11。18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