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忠于生活(与大卫·霍克尼25年的谈话录)(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美)劳伦斯·韦施勒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忠于生活(与大卫·霍克尼25年的谈话录)》为美国著名杂志《纽约客》的特派记者劳伦斯·韦施勒与当代艺术大师大卫·霍克尼之间持续25年的谈话录。大卫·霍克尼作为一位充满魅力的艺术家,总是探索着最前沿的艺术表现。他与劳伦斯交谈,让劳伦斯记录下他在这几十年里的艺术发现。而劳伦斯也不仅仅是简单地复述霍克尼的观点,他尽力尝试理解并挖掘出艺术家作品的内涵,并在诙谐幽默的前提下给予读者一些艺术方面的指引。

内容推荐

1982年,当艺术家霍克尼读了劳伦斯·韦施勒的著作《忘名于观察:当代艺术家罗伯特·欧文的艺术人生》后,他打电话告诉作者,自己反对书中的某些观点,但对其所述内容却又无法释怀。他邀请韦施勒到他在好莱坞山的工作室进行了一次扣人心弦的谈话。《忠于生活(与大卫·霍克尼25年的谈话录)》也详细地记录了这次谈话的细节。

韦施勒笔下的霍克尼亲切有趣,充满智慧。从霍克尼精彩的拼贴作品入手,作者记录了这位艺术家千变万化的作品风格和他关于艺术的思考:他对毕加索立体主义的精辟见解,对欧洲近代绘画技术的惊人发现,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独到领悟,以及把现代科技作为绘画工具的探索……所有这些都与他的一幅幅充满创意的作品汇聚在一起,娓娓道来,如同身临其境。这些谈话是霍克尼在他一生最具创造力时代的艺术总结,代表了他对艺术最核心的看法。

目录

图片列表

前言

第一章 摄影:照相机也会说谎(1983年)

第二章 拜访霍克尼和斯丹利:好莱坞山(1987年)

第三章 爱之死:特里斯坦的终结(1996年)

第四章 更广阔的视角:描绘约克郡和科罗拉多大峡谷(1998年)

第五章 镜子:在光学中探险(1999年)

第六章 透过镜子:更大的发现(2001年)

第七章 休闲时光:约克郡的水彩(2004年)

第八章 忠于生活:回归油画(2007年)

补记

 大卫·霍克尼的“爱疯”(2009年)

 为什么大卫·霍克尼对科技又爱又恨——关于艺术家两种不同情感的分析(2013年)

注释

感谢词

索引

试读章节

霍克尼第一次见到iphone是在一年前,当时我正在用它打电话,他迫不及待地拿在手里摆弄。很快他自己去买了一部并且用它在互联网中查找艺术作品,以及寻找一些能与朋友分享的图片。

不过很快他发现了一款新的手机软件,名叫Brush(笔刷),用户可以通过这款软件在iphone上随意地绘画和涂抹,甚至可以完成一幅完整的具有丰富色彩的作品,然后把这些作品分享给好友。这款软件拥有一个完整的色谱,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调制出想要的颜色,然后再滑动色谱旁的光标来调整透明度和浓度,接着选择自己需要的笔触,调整好大小后就可以在屏幕上画画了,笔触和笔触之间是可以反复叠加的,这样就和在纸上画画没什么两样。在之后的6个月中,霍克尼画了成百上千张这样的作品,并且每隔三五天就会将新完成的画发送给自己的好友。他认为这些作品并不是数字复印的产品,而是一种数字化的表现形式,它是带有原创性的全新艺术形式。

这些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肖像作品,特别是自画像(图1)。作者将画面的背景调成黑色,这时iphone的显示屏就好像镜子一样反射出作者的脸,这样得到的人物外形要比直接用iphone自拍所得出的画面要大好多。霍克尼说:“这就是肉眼的观察和摄影之间的区别,照片总是将你与真实的世界拉开距离,这是它最大的局限之一。”

霍克尼还喜欢描绘在花瓶、陶器或者玻璃缸中的插花。这也是他用这种新媒介进行表现的第二种题材。他说:“用这种方法作画是很快的,但是选择合适的画笔却要费很长时间,有时候为了一个颜色、明度或者笔触我要调整几个小时。这些作品看起来层次非常丰富,颜色也很鲜嫩,同时充满着情感的寄托。”

转眼几个月过去,到了夏天,海湾黄昏的美景映射在霍克尼卧室的窗户上,这也引起了他的注意。他说:“我一直想要画黄昏的景色,我想看看究竟我能表现出多少黄昏的光晕,特别是那些从海平面上升起的光辉,它们和我在加州看见的很不一样。不过用常规的方法不容易做到,因为到黄昏时画布就看不清了,而就算能在室内开灯作画,但那样天空中的一些细微的色调就很难捕捉。但有了iphone情况就不一样了,我只要打开软件,调整好色彩和大色调就能很轻松地画画了。”现在霍克尼已经完成了很多这样的作品,并且实时地发给自己在加州的好友,有时候是2个、5个,甚至8个不同的角度,每隔几分钟就发一幅。

有很多人用Brush画画时将照片或者网上的图片作为底版,再用手指将底版描摹一遍。不过霍克尼因为单点透视的局限性不愿意那么做。Brush还能让用户在作画时将局部放大,进行细节的描绘,但霍克尼也不愿意这么做。他告诉我,他喜欢纯直观地去画。我还发现很多人喜欢用食指来画画,而霍克尼也拒绝这样,几次看他画画都是用大拇指来完成。他告诉我:“事实上,你用食指或其他手指画画时,需要借助肘部的力量,而大拇指则可以避免这样做,他能够用最快的速度从画面的这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他告诉我,人们担心计算机有一天会代替我们的双手,但是有了iphone,我们的手指又有了用武之地。

霍克尼在学生时代就习惯将速写本、铅笔、钢笔或者水彩颜料随身携带,但现在他更喜欢这种新媒介所提供的便捷性。他说:“它总是在我口袋里,不会产生垃圾,我总能调制出正确的颜色,并且很快投入到创作中,画一些即兴的小稿子。它们很真实也很生动,完成以后也不需要清理工具,只要关上屏幕就行了,而且我只要点一下‘发送’,就能给我远在千里外的好朋友欣赏。这些过程非常连贯轻松。”

我问霍克尼是否愿意将这些作品影印出来给更多人欣赏。他说他并不喜欢这样,他认为这些作品只有在一对一的环境下才会有更好的欣赏价值。他说:“我发现这些作品在显示屏上的效果要比纸上的好很多,因为显示屏是发亮的,没有墨水或者颜料,就好像在玻璃窗上的颜色总要比在纸上好看一些。”

他拿起了那包烟,抽出一根来点燃后深深地吸了一口说:“这就是一种对于图形的冲动。你看见世界以后就必须做出某种反应并予以回复,这就是一种原始的语言,就好像回到了最古老的洞穴壁画里。人们常常问我,你继承的是谁的绘画传统?我告诉他们,在我之前一定有一些洞穴壁画的画家,他们在洞穴的墙上画画,而我则在iphone上画,我们都有着一样的冲动。”

他笑了笑,掐灭了烟头,关上iphone,回到了墙边巨幅的油画旁。画中描绘了一片森林中的小路,周围都是落叶。这幅画由3幅横的画布和5幅竖的画布组成。他用一支很长的画笔蘸了一些新鲜的颜料画了起来。他说:“当地的村民有时候会到我这里来,略带嘲笑地问我:‘为什么要在自己的电话上画画?’我告诉他们:‘不!我只是在和我的素描本对话而已。’”

P224-226

序言

传承经典开创时代

对中国的读者来说,大卫·霍克尼的名字在十多年之前就已如雷贯耳。他的风景画系列、拼贴摄影系列和人物系列的作品都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近年来,霍克尼在国际画坛的地位又不断提升,“最具影响力英国艺术家”的桂冠和“功绩勋章”纷至沓来,以至于有人感叹,霍克尼若早生100年,他与洛杉矶的情缘,一定像梵·高与阿尔、高更与塔希提那样传为佳话。

大卫·霍克尼最激励人心的便是他永不衰退的创新激情,展现在他眼前的世界就像每天升起的太阳那样充满新意。他自小就受过良好的皇家艺术学院的熏陶与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响,这陶铸了他灵活多变的艺术表现力和极具个性的创作灵感。他对欧洲绘画史了如指掌,他对文艺复兴以来经典油画的暗箱技法的发现,引起了世界画坛的震动,改变了人们对欧洲古典绘画的认知;之后他尝试摆脱光学设备对观察的禁锢,以多个焦点来观察物体,以拼贴摄影为现代绘画别开生面;他甚至还兴致盎然地在歌剧舞台设计领域一展他的创新天赋;任何现代新技术—传真机、宝丽来相机、智能手机以及ipad、iphone,到他手里便神奇地与现代绘画艺术结合起来,形成了新的绘画形式,给人们的心灵以巨大的震撼。

大卫·霍克尼艺术创新的一部分灵感来自中国艺术,这让每个中国读者闻之倍感亲切。他曾多次来到中国,畅游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接触过大量中国古代文人画。他的多焦点拼贴摄影的创作一度陷入困境,正是在看了中国画之后,才让他豁然开朗,形成完整的创新理念。他写道:“中国画里的透视要求观众必须融入画中,而不是站在画前简单地观看。中国画把作品和观众之间的那堵墙给捅破了。”他记下了观赏中国画时独特的体验:“看画时,你会发现你的身体在不断地移动。你看,一开始是一个山上的村庄,而当我慢慢展开时,你也会跟着在动,这里我们好像走到了村庄下的山谷中,然后我们又慢慢地抬起头看到了山顶,接着越走越远,不知不觉又来到了山顶,这里可以看见远处的湖泊……”这种作品和观众互动的艺术效果也正是他的多焦点拼贴摄影的艺术追求。他将先锋艺术的创作观念融入他的绘画之中,并与通俗简洁的视觉效果结合得恰到好处。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这种追求没有中西古今之分,他只抱着一个宗旨:忠于生活,忠于他的观众。

目前国内介绍大卫·霍克尼的画册已经很多,但涉及他的艺术理论的尚嫌不够。霍克尼是一位具有高度审美自觉的画家,其每一幅创作的背后,鲜明的后现代面貌独具特点,意味深长,都浸润着他对艺术理论的思考。只有将作品和艺术理论联系起来,才能读懂他创作的每一个系列。正因为这个缘故,本书的出版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很有意义。作为一个艺术大师的艺术理论,它始终没有脱离创作实践,这正是本书的一个重要特点。用霍克尼自己的话来说,本书“完整地记录了我在艺术上的探索,相当值得一读”,所以我很愿意借这个机会隆重地向大家推荐。

章德明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

2014年12月28日

书评(媒体评论)

劳伦斯·韦施勒是当前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他的文字把科学、图像、诗歌以及其他人类的一切成就变成了一张巨大的网络,这是一位优秀的作家、艺术家的责任,他让人们重新认识了世界。

——戴夫·埃格斯(Dave Eggers)《麦克斯文学》杂志主编

大卫·霍克尼作为一位充满魅力的艺术家,总是探索着最前沿的艺术表现。他与劳伦斯交谈,让劳伦斯记录下他在这几十年里的艺术发现。而劳伦斯也不仅仅是简单地复述霍克尼的观点,他尽力尝试理解并挖掘出艺术家作品的内涵,并在诙谐幽默的前提下给予读者一些艺术方面的指引。

——约翰·沃尔什(John Walsh)

前盖蒂艺术中心负责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0: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