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海权诸要素之探讨
从政治和社会的观点来看,海洋首先并且最为明显地呈现给人们的就是,它是一条广袤的通途;或者更准确一点来说,是一条宽广的公用通道,人们可以在这条通道上向四面八方通行。但其中存在着一些交通繁忙的线路,这表明还是有着一些控制性的原因,才使得人们选择了这些交通路线而不是其他的路线。这些交通路线被称作“商路”;而决定它们成为商路的原因,则应从世界历史中去寻找。
虽说海洋上有着人类所熟知或者不熟知的种种危险,但经由水路旅行或者说水上交通,一向都比陆路更容易,花费也更少。荷兰的贸易业之所以获得了伟大的成就,非但是由于其海上航运,也是由于它有着无数风平浪静的水道,使得人们可以经由费用不高而快捷的通道进入荷兰以及德国内地。水路运输相对于陆路运输的这一优势,在陆路数量很少、路况又不佳、战乱频繁、社会不安定的历史时期,则显得更为突出,就像200年前的情况那样。虽说那时的海上交通有遭遇海盗的危险,但还是比陆上交通更加安全和快捷。当时的一位荷兰史学家在评估荷兰与英国开战的可能性时,从中注意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英国的水道并未充分深入到该国内陆;由于陆路状况糟糕,故要将货物从英国的一地运往另一地,就必须经由海路,所以在途中就有可能被敌军夺取。至于纯粹的内陆贸易,如今通常都已不再存在这种危险了。目前,在大多数文明国家,即便沿海贸易遭到破坏或者没有沿海贸易,也只是会让人觉得不方便罢了;但是,水上交通依然是费用较低的一种运输方式。虽说如此,晚至法兰西共和国与法兰西第一帝国的战争期间,那些熟悉这一时期历史的人都知道,而从发展于这一时期的一些消遣性海军文学作品当中也可看出,人们经常提及沿着法国海岸线到处劫掠的私掠船队,尽管此时海上到处都是英国的巡逻舰船,而英国国内也有着良好的内陆道路。
然而,在现代环境下,国内贸易只是沿海国家商业的一部分罢了。外国出产的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都得用本国船只或外国船只运送到本国的港口来;然后,这些船只又会载上该国的产品返航,或是农产品,或是手工艺品;而每一个国家,都希望这种海上运输由本国的船只来进行。如此往来航行的船只,必须拥有安全的返航港口,并且在整个航行过程中,必须充分得到本国的保护才行。
在战争时期,就必须由武装运送来实施此种护卫了。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之所以需要海军,原因即在于存在和平海运这一事实;并且,海军会随着和平海运的消失而消失,除非是一个国家有着侵略野心,纯粹将它作为军事编制中的一个分支。由于美国目前并无侵略目标,由于其海上贸易已经消失,所以其武装舰船数量减少、民众对海军兴趣渐失,完全是一种合乎逻辑的结果。但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只要人们再次发现海上贸易有利可图,就会重新出现一种规模巨大的海运事业,迫使军事舰队重新发展起来。有可能,当穿过中美地峡的运河开通之后,那种侵略的欲望可能会很强大,从而导致出现相同的结果。然而,这一点还是未知之数,因为一个太平而趋利的国家是不会眼光远大的;而要做好充分的军事准备,则需要远大的眼光,尤其是在如今这个时代。
一旦一个国家的非武装舰船或者武装舰船从本国海岸起航,人们很快就会感受到船只赖以进行和平贸易、避难和补给的种种需要了。如今,世界各地都可找到虽说陌生、态度却很友好的港口;当和平是世界主流的时候,有这些港口的庇护就足够了。不过,虽说美国已经得天独厚,享受了长久的和平形势,但情况不会总是这样,而和平也并非总能永远持续下去。在早期,那些希望同新的、未开发的地区进行贸易的海上商务人士,是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冒着在猜忌或者怀有敌意的国度上岸的危险出海的;并且,要想采集到能够装满船只、有利可赚的货物,往往耗时甚久。因此,他们会本能地在商路的尽头寻找一个或者多个驻地,无论是通过武力取得还是通过好感获取,以便让自己或代办们在该地拥有合理的安全保障,以便让自己的船只能够安全地泊锚,并且能够持续采集该地的适销商品,然后等着本国舰队到来,带领他们回国。由于利润巨大,风险也高,所在这些早期的航海活动中,这样的驻地自然就越来越多,最后变成了各个殖民地;这些殖民地的最终发展和成功,则取决于其所属国家当中的天才人物和政策,而其发展与成功又构成了世界历史、尤其是世界海洋史的一大组成部分。殖民地的出现和发展,并非都像上面所描述的那样简单而自然。许多殖民地在其计划与成立之时,都是统治者的行动而非个人行为,所以更多的是一种形式,纯属政治考量;不过,贸易站点及其日后的扩张和探险者唯求谋利的行为,它们的出发点与本质,都跟经过深思熟虑的组织并特许建立起来的殖民地是一样的。在这两种情况下,母国都是在国外获得了据点,找到了出售本国商品的新途径和一种新的海运领域,使本国人民有了新的就业机会,并使本国获得了支援和财富。
然而,当商路另一端的安全得到了保障之后,所有的贸易需求并非全都就此得到了满足。航程既遥远又危险,而海上经常到处都是敌人。在各国纷纷进行殖民的那些年代,海洋基本上处于一种无法无天的状况,可如今的人几乎都已完全忘记这种情况了;当时的海洋国家之间通过和平解决争端的情况,是极为罕见的。这样一来,就需要在商路沿线设立驻地了,比如好望角、圣海伦那以及毛里求斯,其主要目的原本并非是为了贸易,而是为了防卫和作战;这样一来,也就需要占据诸如直布罗陀、马耳他和圣劳伦斯湾入口的路易斯堡等要塞了——占领这些要塞的意义,主要是战略性的,虽说情况并非一概如此。从特征上来看,殖民地和殖民据点有的时候是商业性的,有的时候又是军事性的;同一个地方从两个方面来看都同等重要,比如纽约,则属于例外情况。
在这三个方面——产品与商品贸易的必要性,实施商品贸易的海运,促进和扩大海运规模并且通过增加安全地点而有助于保护海运的殖民地——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历史、政策以及临海国家的关键线索。政策既会随着时代精神的不同而改变,也会随着历任统治者的性格与眼光不同而改变;但沿海国家的历史,却较少由政府的英明与远见所决定,更多的是取决于其地理位置、国土范围、资源配置、人口数量以及民族性格——总而言之,即是由我们所称的自然条件所决定。然而,我们非但必须承认,而将来也会看到,个人在某些特定时期的英明之举或不明智的行为,对于广义上的海权发展产生了一种极大的修正性影响;这种影响,不但包括利用武力统治海洋或其一部分的海上军事力量,还包括了和平贸易,以及使得军事性舰队自然而健全地出现并且是确保军事性舰队安全之基础的海运。P21-23
一般人既不是懦夫,也不是天生的勇士,只在于他是否拥有在关键时刻本能地把握住关键步骤的能力。——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
马汉是美国生活中最伟大、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富兰克林·罗斯福
导论
第一章 海权诸要素之探计
第二章 1660之欧洲形势
第三章 英国革命
第四章 1702—1713年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第五章 法国摄政时期
第六章 1739年的英西战争
第七章 1756—1763年的“七年战争”立战争引起的海战阿申特岛海战
第八章 自《巴黎合约》到1778年间形势的发展
第九章 1778—1781年间北美和西印度群岛区域的海上战争
第十章 1779至1782年间的欧洲海战
第十一章 批判性地讨论1778年海战
本书有着一个确切的目标,那就是具体地根据海权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来审视欧洲和美洲的概史。史学家们通常都不熟悉海洋的情况,他们对海洋既无特殊兴趣,也无专业知识;因此,海权对于一些重大问题所起的深刻而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往往就被他们忽略了。对于某些具体战例与海权总体的发展趋势而言,具体战例甚至更符合这种情况。泛泛而谈,说利用和控制海洋是而且一直是世界历史的一个重要因素,做到这一点并不难;但找出并说明它在某一具体时刻的准确影响,却要棘手得多。然而,不这样做的话,我们对海权整体重要性的认可,就是含糊而空洞的;因为我们本来应当是以一系列特定的、清晰地显示出海权准确影响的战例为基础,并且在分析了某一给定时刻的形势之后,才能进行此种认可的。
从英格兰民族的两位史家身上,即可以看出人们忽视海上力量影响历史事件的这种古怪倾向——英格兰民族之伟大,比其他任何民族都更可归因于海洋。阿诺德…在其《罗马史》中曾说:“历史已经见证过,有两位最重要的个人天才,曾经与两个伟大国家的资源和制度进行斗争;而在这两次斗争中,最终都是国家获胜。汉尼拔与罗马斗争了17年,拿破仑与英国斗争了16年;前者付出了努力,却在扎马折戟,而后者则在滑铁卢败北。”爱德华·克里西勋爵在引用了这种说法之后,又进一步说:“然而,这两场战争相似性当中的一点,却并未得到充分的强调;那就是,最终击败了这位迦太基伟人的罗马将军,与最终给予法兰西皇帝以致命一击的那位英国将领之间,具有显著的相似性。西庇阿与威灵顿二人,虽说都曾身居高位数年,却都根本没有到过主战场。而二者主要的军事成就,也是在同一个国家取得的。西庇阿在西班牙时,跟威灵顿公爵一样,是在相继遭遇并且打败了敌人差不多所有的下级将领之后,才去面对敌军主帅或征服者本人的。西庇阿与威灵顿公爵二人,都在同胞遭遇了一系列挫折而产生动摇之后,重新让这些同胞恢复了对本国武装的信心,并且二者都是通过彻底而压倒性地击败了敌人的精兵强将,从而结束了一场旷日持久、危险可怕的战争。”
不过,这两位英国人都没有提及一种更为显著的一致性,那就是:获胜的一方控制了海洋。罗马人控制了水上,迫使汉尼拔不得不经由高卢进行遥远而危机四伏的行军,从而令其手下身经百战的部队损失过半;这也使得大西庇阿既能够让军队从罗纳河沿河而上前往西班牙,以切断汉尼拔的交通运输,同时还能亲自返回来,在特雷比亚面对入侵者。在整个战争期间,罗马军团都是经由水路,不受袭扰且毫不疲惫地往来于西班牙和意大利之间,可西班牙本来却是汉尼拔的大本营;而梅陶罗决战,则取决于罗马国内的军队对哈斯德鲁巴与汉尼拔所率军队的态度,且最终原因还是在于汉尼拔的这位弟弟无法从海路带来援兵,只能经由高卢的陆路对其进行增援的事实。在如此关键的时刻.迦太基的两支军队却被长长的意大利分割开来,于是其中一支就被罗马将领们联合起来消灭了。
另一方面,研究海军的历史学家们,却又很少努力去了解普通历史与他们所研究专题之间的联系,通常都只让自己成为海军历史事件的简单记录者。对于这一点,法国史学家的情况并不像英国的史学家那样绝对;因为法兰西民族的天赋和法国史学家所受的训练,使得他们能够更加细心地去探究特定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各个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
然而,据笔者所知,还没有哪一部著作阐述了此处我们所要探究的这个特殊目标;也就是说,评估海权对历史进程和各国繁荣的影响。由于其他历史科目在研究战争、政治以及各国的社会与经济状况时,对海洋事件都只会顺带涉及,并且通常都是淡然置之,所以本书之目标,便是将海洋利益推向前台,但又不将它们与普通历史的因果环境割裂开来,而是力图表明它们如何改变了普通历史的因果环境,以及它们是如何被普通历史的因果环境所改变的。
本书所选的时间段,是从具有显著特征的帆船时代已然开始的1660年,到美国革命结束时的1783年。虽说维系接连发生的那些海洋事件的普通历史线索都被人们有意地忽略掉了,但本书还是想努力为它们呈现出一个清晰而不失准确的轮廓来。作为一名对自己的职业深有感触的海军军官,笔者在写作本书时,会毫不犹豫、自由自在地去探究那些与海洋军事政策、战略以及战术相关的问题:不过,本书略去了一些太过专业的术语,寄望这些简单平实地呈现出来的事情,能够引起非专业读者的兴趣。
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
1889年12月
《海权论》是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的关于海战史及海权理论的名著,马汉在本书中划时代地提出了“海权”的概念,将控制海洋提高到国家兴衰的最高战略层面。他认为海权与国家兴衰休戚与共,海洋利益对于一个国家的强大至关重要,同时主张大力发展海军、发展商船队、发展海洋贸易、建设海军基地和商港。
本书从地理位置、自然结构、国家疆域、人口数量、民族特性、政府性质等六大视角解读了“海权至上”的观点。
作为一部海权名著的同时,本书也不乏文学性,客观而生动地再现了历次海战的过程,不露声色地表达了对那些卓越海军将领的赞美,详细阐述了海权在历史,尤其是1660年地理大发现至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结束的世界史的发展中起到的作用,同时论述了制海权的一些必要因素。
该书一出版即引起关注,美国、日本、德国与前苏联等国都先后将其作为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方向指导。自马汉去世以后,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世界战略格局的变化,已充分验证了海权论的观点。
海权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政治、军事、经济、外交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海洋不但有丰富的资源,更维系着国家的安全。《海权论》作者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说:“海上力量决定国家力量,谁能有效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美国用事实告诉世界:“海权维系着一个国家的命脉,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掌握了世界的命运!”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十大巨著之一,唤醒民族海洋意识的一本书。一本书看懂世界格局,一本书让你紧握世纪变革大潮,一本书让你从容面对21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