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冬青编著的这本《教育基础(社会发展的教育学求索)》以教育基础为核心概念,从教育与社会关系问题出发,清理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中的“亲社会”,即突出教育的社会基础的认识偏差和思维模式问题,突出教育学学科建设中的“亲教育”的学科立场和视角,并以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问题为背景,聚焦社会转型与教育转型中的教育问题,提供“生命·实践”教育学视角下的思考与探索。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教育基础(社会发展的教育学求索)/基本理论研究丛书/生命实践教育学论著系列 |
分类 | |
作者 | 徐冬青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徐冬青编著的这本《教育基础(社会发展的教育学求索)》以教育基础为核心概念,从教育与社会关系问题出发,清理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中的“亲社会”,即突出教育的社会基础的认识偏差和思维模式问题,突出教育学学科建设中的“亲教育”的学科立场和视角,并以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问题为背景,聚焦社会转型与教育转型中的教育问题,提供“生命·实践”教育学视角下的思考与探索。 内容推荐 作者徐冬青在《教育基础(社会发展的教育学求索)》一书中,提出了教育学原理建构的核心概念应该从“教育的社会基础”向“社会的教育基础”转换这一具有原创意义的基本理论命题,借助于对若干政策主题的聚焦分析,作者构建了一个分析和透视社会教育基础的结构框架,对若干中国教育改革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教育基础的自主性、均衡性、发展性、公平性等特征。书中集中从教育学学科发展的角度对“社会的教育基础”这一命题的重大理论改造意义进行了阐述,指出未来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必须依托“社会的教育基础”为关键载体进行探索,拓展理论辐射的空间。该书结合“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实践探索,对什么样的教育学能够触动“社会的教育基础”这样一个时代课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目录 引论:教育现代性的中国困惑 一、教育学学科发展需要寻找新的生长点 二、现代性的西方反思 三、现代性的中国困惑 四、回应中国教育现代性的挑战 第一章 从“教育的社会基础”到“社会的教育基础” 第一节 问题提出 第二节 “教育基础”意识缺失基本表现 一、基本原理中的缺失 二、政策语境中的缺失 三、学科交叉中的缺失 第三节 “教育基础”概念确立的意义 第二章 相关学科视域中的“基础”概念探析 第一节 为基础而战:学科知识合法性 第二节 “学科互涉”:拓展“基础间性”空间 第三节 启示:从“学科他涉”走向“基础自觉” 一、教育学中的“学科他涉” 二、教育学需要“基础自觉” 第三章 社会教育基础的结构分析 第一节 基于词典意义的演绎式分析框架 第二节 基于区域层面的归纳式分析框架 一、教育资源:社会资源结构中的位置变化 二、教育知识:人类知识谱系中的地位变化 三、教育选择:教育标准内向调节的机制变化 四、教育组织:社会组织变革的范式变化 五、教育观念:社会文化精神结构的价值变化 第三节 自主招生:基于制度意义上的教育基础变革 一、教育标准的多元化发展 二、教育竞争的多样化发展 三、权力、地位以及教育资源配置的多向化发展 四、教育选择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加 五、学校法人自主办学逐步落实 第四节 谁之质量?何种质量?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瓶颈问题分析 一、单一与多元:教育标准单一化带来质量认识的窄化 二、同质与异质:单一教育质量标准导致过度同质性教育竞争 三、经营与公益:过度经营带来办学质量发展方向性偏差 四、一致与冲突:利益冲突导致教育共识难以形成,迟滞多元质量改进 五、行政与专业:过度行政干预抑制专业主体质量创新活力 第五节 教育均衡:遭遇瓶颈的义务教育均衡化实践 一、谨防矫枉过正:义务教育均衡化政策工具有限性分析 二、遭遇现实困境的义务教育均衡化政策 三、澄清认识误区:均衡化发展战略只是一种手段 四、关注前提与结构:追问义务教育均衡化的现实可能 五、保持张力:有效运用两种手段促进教育公平 第六节 现代学校制度:教育组织制度基础的重建 一、把握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内涵 二、解决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关键问题 三、正确处理改革中的三大关系 四、愿景:期望的走向 第七节 未来中国教育政策价值基础重建 一、教育政策演变的背景判断 二、中国教育改革面临的四大整体转向 三、公共教育政策的价值定位 小结:判断社会教育基础水平的维度 第四章 构建教育基础与中国教育学的当代转型 第一节 中国教育学世纪发展问题提要 第二节 教育学立场的反思与选择 一、研究者的学科立场与学科发展 二、学科立场与学科地位 三、教育学立场与教育学价值提升 四、教育学立场与教育转型研究 五、教育学学科立场的演变与选择 第三节 西方教育学方法论演变 一、“对象·方法”:教育学学科文化分析的经典维度 二、“认识·兴趣”:教育学学科文化分析的批判维度 三、范式转换:教育学的三种角色 第四节 从“中国教育改造”到“中国社会教育基础改造” 一、中国社会教育基础改造的可能性 二、中国社会教育基础改造需要“转型教育学” 三、从近代到当代:教育基础改造需要走向深入 第五章 改变社会教育基础的“生命·实践”教育学 第一节 寻找教育学的生命感觉 第二节 接续传统文化,创造新型学科文化 一、价值取向 二、思维方式 三、原点设计 四、事理研究 五、学科定位 第三节 教育基础改造中的生命实践尺度 一、教育存在的生成性 二、教育的生命基础 三、教育基础改造中的生命实践尺度 第四节 构建教育学原理新体系 参考文献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