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看红墙内外/夜光杯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万伯翱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万伯翱编著的《我看红墙内外》内容分为三辑,第一辑主要描写领导人的业余文化生活,如贺龙元帅爱钓鱼,和韩国总统金大中共进早餐的经历,作者描述这些领导人物的个性,写得朴素而生动。比如作者写小时候在北戴河邓小平伯伯教他游泳,由于没带游泳裤,一开始作者不好意思下水,邓伯伯就招呼他:“还是个小娃儿嘛,不穿游泳裤一样游哟,快下来嘛!”还拉着他的手走向海里,说:“不要怕,水越多越暖和。”

第二辑主要是写作者和一些文体界人物的交往经历,如作家曹禺,画家韩美林等,由于热爱京剧,特意写了关于齐如山和言慧珠的长文。

第三辑是源于日常生活中的散文和评论。图书还附有不少作者各个阶段的生活、工作照片。

内容推荐

万伯翱编著的《我看红墙内外》为“夜光杯文丛”的一种。作者万伯翱,前国家领导人万里之子,由于家庭的原因,作者从小和不少国家领导人有交往,有难得的“亲历”经验。把这些经历写出来,是本书的特色。

目录

自序

第一辑

 在北京的第一个春节

 我握住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手

 红墙内外的舞步

 毛泽东主席曾痴迷中国戏剧

 开国总理周恩来的戏剧情缘

 小平伯伯教我学游泳

 贺元帅钓大鲢赠周总理

 元帅龙潭鱼水情

 肖大将学钓鱼

 三大姐碧波继雄风

 龙归故里

 鱼·人·领袖

 我的袜子

 廖公请我吃烤鸭

 体育运动就是生命

 杨成武上将的体育情怀

 春秋刀练就钢筋铁骨的刘建章

 八路军是谁第一个抓获日本鬼子俘虏

 巾帼不让须眉

 忆萨翁

 在金大中先生家做客

第二辑

 我所知道的齐如山

 绝代梅派名伶言慧珠

 画坛一代宗师徐悲鸿和他的《渔夫图》

 墨宝背后的故事

 玄真与《五百罗汉》长卷

 韩美林与小动物

 一幅牡丹

 一幅漫画

 拿鱼说事

 在台北初识李敖

 我所认识的曹禺

 观《风雪夜归人》想到吴祖光

 识途老马让子弹再飞扬

 翁大夫救过我一命

 怀念绍祖兄

 恢宏大度的国家体委老主任李梦华

 绿色奥运女钓手

 高队长——知青回忆录之一

 猛张飞——知青回忆录之二

第三辑

 空中菜园小小也丰收

 枣树颂——又读《秋夜》

 柳颂

 小草颂

 真正的天地英雄——爬山虎

 月季花的悲与欢

 神奇生长几百年的人参王

 走进“渔家乐”

 涉暗河,访盲鱼

 如何救回珍贵濒危刀鱼?

 五日游两钓奥克兰、

 普乡的滑雪场

 日本服务人员的微笑

 再议日本的现代卫生文明

 访孤岛

 三戏三思说古今

 老记者的采访五味

 我在兰考重温了可贵的白开水精神

 为什么拍《雷锋》电视剧

 小粪筐唱出过最美的诗和画

 且慢说中国已是体育强国

代跋:我的书屋叫“苹花”

试读章节

在北京的第一个春节

1953年元月5日,我们全家从重庆搬进了北京。记得当时中央派了一架老式美国小型运输机来接我们,那时小弟还在襁褓之中呢!同机的还有被调人中央、将任国务院副秘书长的孙志远伯伯一家。到京后父亲万里即被任命为“中央建筑工程部第一副部长”,时年也就36岁。部长是江西井冈山老革命根据地的陈正人,他是父亲到京后第一次见到毛泽东主席的引荐人。

由于中央建工部刚刚成立,一时没有为我们安排好住房,我们全家只好住在东城的和平宾馆,当时我们还不会讲普通话。1953年春节前夕,我们终于搬进了到北京的第一个家——北京东城区新鲜胡同甲7号。

下雪了。这是我们在记忆中第一次见到雪,纷纷去抓、去吃一口,尝尝晶莹的白雪是什么滋味!尽管北京的天气比现在冷得多,但饱经战争创伤的古老北京却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中。我们在北京的第一个家是一个标准的清式四合院,据说是前清内务大臣绍英府中的一套宅地。进门有前庭小院,这里有三问南房,穿过前门的影壁墙,那里有棵高大粗壮沥经沧桑的老榆树,几只灰色喜鹊“叽叽喳喳”边跳腾边欢叫,看来是欢迎新春来到和它们的新主人吧!

大年三十,爸爸那问小小客厅兼办公室书房的顶上,公务员小刘特意挂上了两盏宫灯似的方形红灯笼,一下子有了节日气氛。过年了,穿新衣放鞭炮是我们每个孩子最大的期盼。警卫员叔叔花了两块钱买了当时最流行的“二踢脚”、“麻雷子”、“炮打双灯”、“月里行”、“摔炮”和一挂300响鞭炮。这是我们第一次见到这么好的烟花,当然也是第一次燃放呢!开始胆小,拿着香也不敢点燃,爸爸自恃老练,用右手中的香点燃了左手拿着的又粗又长的“二踢脚”。只听“二踢脚”“嗵!”的一声从父亲的食指和拇指之间飞向天空,在空中清脆地炸响,大家齐声欢呼。妈妈眼尖,发现爸爸正在揉指头,就问:“炸着了吧,痛不痛?”爸爸忙收起熏黑的手指笑着说:“没什么,我捏得紧了点!”

爸爸妈妈进屋看文件和书报去了,新婚燕尔的秘书夫妇又买了些“老头呲花”、“老鼠屎”,这时我们也敢点了,泥老头的头顶蹿起两三丈高的火花,小小庭院都给照亮了,更照亮了我们这些蹦蹦跳跳的孩子张张通红而又欢乐的小脸。“老鼠屎”点燃了抛在地上,它飞快地旋转着喷射着火蛇,烟花追着大人小孩,我们躲着、叫着、踢着,真是开心啊!

第二天起得晚,父母又带我们去逛东四“隆福寺”的人民市场。我们咬着又红又酸又甜的冰糖葫芦,跟着爸爸妈妈在热闹的人民市场欣赏着各种风俗民情。一辆小推车上盖了层白被子,在露出的一个棍子上面插着一个刚刚开了皮红里透紫的萝卜,老翁高声叫卖:“萝卜赛梨了!”爸爸说:“好啊,买一个尝尝吧,都赛梨了!”妈妈找出零钱递了过去,老翁把一个干干净净的萝卜拿出来,三下五除二就把皮削开,但青皮并不散,都留在根部。接着他又在上面剁了三四刀,把瓷丁丁的萝卜分成均匀的小条,然后把汁液欲滴的萝卜交给爸爸。爸爸掰下一条放到嘴里:“好,真是名不虚传,很是脆甜呀!”妈妈忙说:“快让我也尝尝鲜吧!”妈妈给孩子们买了一个色彩绚丽的风车。风车在几个孩子的小手中传递着,它在春风的吹拂下发出了“嗒、嗒、嗒、嗒”悦耳的声音。P3-5

序言

又出新书了,这次我特别高兴和欣慰,因为这次出书不像过去那样让我反复审校,好像永远也有消灭不完的各种错误。这次是新民晚报社、文汇出版社联袂运作,选编出版我上世纪90年代至今在《新民晚报》“夜光杯”上所发表的文章。编辑整理编发了报社已刊的电子稿,免了以往出书令我头痛的文稿来回。在此只就我茶余饭后的写作爱好写一点感慨,权当自序了。

最近,一对常年阅读《新民晚报》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夫妇在见面聊天时问过我?“万老大,为什么总在‘夜光杯’上看到你的大作?”我思索再三,平静地回答:“除了我在写作上信奉只知耕耘不问收获和以勤补拙之外,应该是晚报编辑和读者喜欢我的文章吧!”此言一出,我们三人不约而同会心地笑了。

是的,我十分感谢《新民晚报》这张尤其是“黄埔人”所喜爱的百年老报,报纸所设“夜光杯”给无数作者、作家和读者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思想文化交流平台,让我尽力发挥出自己的特长,放手施展文字上的拳脚功夫,抒发心中对于真善美的豪逸情怀,当然,不时也有对社会上假恶丑现象的抨击文章。

我这个北方汉子,第一篇铅印的处女作《在急诊中感到温暖》最早见报于《北京晚报》。那是我上高一的1961年夏天,不知不觉已经是半个世纪前的事了!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曾经青发泛光的弱冠少年郎,现已是须发皓然的老顽童了。

往事不如烟,回首如昨天。我高中后即被父亲万里“送子下乡”,独身一人到河南黄泛区园艺场参加农场劳动,当时是1962年,还未形成几年后的“上山下乡”高潮。1963年9月25日,我被当时的《中国青年报》以“市委书记的儿子参加农业生产”为题做了头版头条宣传,报道了我“艰苦奋斗,虚心学习,不断进步”的先进知识青年下乡事迹。当然,这是我受到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表扬后给予的殊荣,曹禺伯也在我第二本文集《三十春秋》序中称,“伯翱贤侄是首都北京高干子弟下乡第一人”,偶然中或许有必然,我有幸成为“文革”中千百万知青接受农村广阔天地大熔炉历练的先行者。

我在河南农场埋头苦干了整整十个春秋,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黄土地,也饱尝了人间的冷暖。时至今天,仍然有不少媒体采访我:当年条件实在太艰苦了,您后悔吗?我的回答是:艰苦和磨难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我庆幸拥有一段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让我经受了一次从身心到精神上的洗礼,因而我的青春无悔!

正如《尚书》所说:“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回想当年,我下到了社会最底层。春种秋收,胼手胝足,和农人朝夕相处,同吃同住同劳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真正明白了劳动不仅改造了世界,同时也改造了自己,让我寻求到人生的真理。我懂得了中国的绝大多数农民,他们多么吃苦耐劳,艰苦朴素,他们热爱党和国家的情感深深感染了我,教育了我。他们苦难而丰富的历史,他们生动活泼的语言和对事物形象化的描绘,是我今天进行创作的丰富矿藏。我发表在“夜光杯”或其他报刊上的诸如《一颗划破夜空的流星——郭世英在农场》《廖公请我吃烤鸭》《高队长》《猛张飞》等等文章,都源于此,没有知青务农的经历是断然写不出这些文字的。《亮剑》原型王近山将军(上世纪60年代,他因犯生活错误,被连降三级开除党籍,下放到我所在的农场五年,我们成了忘年交,后经毛主席同意他又在南京军区重披战袍),在农场农闲时,他就向我讲述他的戎马生涯,深深打动了我,我写的几篇关于他的红军时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战场上的纪实文字,很受青少年读者的欢迎。

如果有读者问,我写的文章有何特色?我认为真实的生活阅历、诚实的人生态度和讲真话的写作原则,即是我行文撰稿的特色。我曾于上世纪90年代末在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发行20万字的《元戎百姓共垂竿》垂钓散文集,想不到前后印刷四次,也有四五万册了,那时《中国钓鱼》杂志编辑部要求获我签字本邮购的电话铃声常常不断。该书的畅销,源于我用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开国将帅和一代伟人的垂钓风范,情节动人,由此还被读者和专家评为“最受读者欢迎的作者”。大作家和大学者苏叔阳和范曾两位仁兄说:“万老大是中国钓鱼散文的首开先河者……”

这些钓鱼散文写了中华民族最悠长的钓鱼文化,有幸被《新民晚报》“夜光杯”看上,十几年间刊登了《贺龙元帅钓大鲢赠周总理》等文章,2012年还发表了《如何救回珍贵濒危刀鱼》等垂钓散文;今年我又发表了《五日游两钓奥克兰》一文。一向选文严谨的首席编辑贺小钢,一直慷慨地给予拙作以版面和鼓励。我可代表华夏九州之所有钓者(现在我还担任着中国钓鱼运动协会副主席呢)向晚报和贺小钢致真诚的敬礼!

2014年仲夏于北京苹花书屋

后记

我的书屋叫“苹花”

改革开放后,国人的衣食住行都得到了很大提高。2005年我第一次分到了住房,凭着1962年参加工作的工龄和职务的晋升,不知不觉我竞按照“老干部”标准分到了三室一厅的新房,要知道当时全体委司局级分房排名我能排列第17名呢。后来孩子一结婚又搬出去住了,因此我就多出了一间十多平米的房子,想不到过去都是大作家、大干部才能拥有的书房,这年代我也梦想成真了。后来又经两次搬迁,但这“苹花书屋”总能保留下来。

当时我决定郑重对待我来之不易的书屋,我有着在河南黄泛区农场园艺场十年的农工经历,考虑再三,我就把书房命名“苹花书屋”,以纪念我于青涩年华投身黄泛区十年的知青岁月。分房前我早就和我的老朋友、大作家、我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的介绍人之一李准商量给书屋取个名,请他首先泼墨挥毫——咱也学着挂个匾啥的。李准是我上个世纪60年代下放河南西华县黄泛区农场时的老朋友了。他原创的电影《李双双》《老兵新传》《大河奔流》等近20部影片在国内外产生不小影响。他在“文革”中被迫下放到离我劳动农场十几里的小李庄,真正住进了“牛棚”,因为一半是他的住房,另一半就是牲口棚呀。我去看过他,当时正逢六月天,他穿个粗布大裤头,肩上搭个灰白难分的擦汗毛巾,头上还戴着个旧草帽。加上他一口地地道道的河南话,正忙着给牛马等队里大牲口拌草料,像个本地十足的饲养员。他十分欢迎我这个小友的突然到来,真是“同是天涯沦落人”了。他招待我吃了粗茶淡饭,后来他还应我之邀来我劳动的苹果园看望我。当时我正在果园喷打进口的“1059”农药,我们四个喷药手都在烈日下高举丈余喷枪干了几个小时了,浑身汗如雨下,这种烈毒农药(据说现在已禁用在果树上)别说是噬吸果叶如命的红蜘蛛克星,就连我们这些年轻力壮的知青,药水加上毒日头,八小时下来都搞得个个脸色青白,四肢乏力,挥动和拖拉喷枪以及连着拖拉机大药箱的长橡胶管越来越吃力,越来越沉重。李准看着我这样的北京“洋”学生和“高干子弟”如此能吃大苦,耐艰辛,似乎比他在牛棚还艰苦,忙从果园树下刚挑来的“特供保健品”——绿豆红糖水铁桶里,舀了满大粗瓷碗汤水,捧到浑身上下已分不清是汗水还是药水的我面前:“小万同志,你们都歇一会再打吧!喝碗绿豆茶解解暑消消毒气……”写到这里,读者们也许就能明白李准以魏碑字体为我手书“苹花书屋”的来历了。

及至后来,韩美林、吴祖光、范曾、王成喜和崔如琢等诸多的书画名家,知其根源后也纷纷为我的小屋题写了“苹花书屋”。这些书法墨宝让我受宠若惊,倍加珍爱。中国书协主席沈鹏还特加过一段题跋:“伯翱同志1962年下乡务农,昼夜操劳于果园,怀其十年青春磨砺,故称其书房名也!”

实际上,当年我们这些知青每年从早春二三月春耕乍暖还寒、果花和叶都没出来时,就开始喷打第一遍石灰水加硫酸铜,对果树上药,铲除害虫卵和病毒,到金风骤起采完果后打最后一遍“波尔多”果药保叶剂,这样的艰苦喷打药一年下来总共有十多次之多。另外还有对果树的施肥浇水、除草采收。到了冬季,大田农工都封仓休工或干些室内轻松的选种修整农具等活了,园艺工却要变农闲为农忙,顶风冒雪,手握铁剪钢锯,登上果树空中作业,真正感觉是“广阔天地”的主人了。我们踏进冰天雪地,穿梭在果林中央的主干道上,不时高唱:“北风吹,雪花飘,园艺工人爬树梢。为了明年花和果,今冬不怕苦和劳……”

啊!苹花,那是每年四月份苹果树花开似海洋,蜂来蝶往的最美季节——我无法忘却的知青岁月,至今让我苦乐交融梦魂萦绕在农垦广阔天地里……

2014年夏月于京华苹花书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22:4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