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哪个好姑娘不是
踩着渣男成长起来的
无情与深情——感情,不能听,不能看,要用心去感受,有时候,你看到的是无情,得到的是深情,反之亦然。
她一生写尽了传奇,唯独自己的故事怎样都写不好。
1995年9月,她独自一人逝于洛杉矶。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异国他乡,回望满天月色,想起此生沉浮,不知她是否还会说那一句:“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
说民国,写民国,唱传奇,听传奇,怎样都不能跳过的一个人便是张爱玲。胡兰成说她是民国时代的“临水照花人”,白先勇说她是不世出的天才。太多人关注她的文字、情事多过她本身,鬼斧神T的文字,一段风月往事,将她酬唱为传奇。但,其实,摒弃一切浮云,她亦不过是一个活得很努力的普通人,人人都仿佛张爱玲。
如果说林徽因出身世家,那么张爱玲则是真正的贵族。她的祖父张佩纶,曾外祖父李鸿章,都是清朝末期赫赫有名的朝臣。后来,她父母离异,父亲续弦,续的尚是北洋政府总理的女儿孙用蕃,和陆小曼是极好的闺密。当年,她祖母出嫁,李鸿章给女儿的陪嫁,无人企及,令张家三代人衣食无忧。
她是货真价实的大小姐,9岁穿高跟鞋,梳爱司头,学钢琴,家里数处豪宅,出入有香车,左右皆用人,她的姑姑和妈妈是第一代留学西洋的女子,家里几册古书,便已价值连城。即使后来她和父亲闹翻,离家出走,她的母亲依然悉心调教,以国外名媛的标准培养她,而那时民国名媛陆小曼、唐瑛之类,引领的还不过只是大上海的风潮,她超越她们数十年。
14岁,凭借一手好文字,崭露头角;22岁,凭借《传奇》《流言》,红透上海滩。别人穿衣服,她却品衣服,谈古论今,另辟蹊径,典故名言,信手拈来。能将衣服写成人生,说“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写出艺术,说“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衣服是一种语言,随身带着的是袖珍戏剧”的,唯有_个张爱玲。
这样锦心绣口的女子,自然无数有心人觊觎。只是张爱玲天生孤高清绝,排斥与外人相处,若不然,以她的玲珑心窍,满腹才学,风靡于上海滩,成为一代名媛,不在话下。
可她的志向,不在于此。她曾说:“出名要趁早!”只是她要的名是才名,成为冠绝上海滩的文学天才,那才是张大小姐的志向。
她当然没有让人失望。年仅22岁,便出版了几部皇皇巨著,且每一部都经得起时间的沉淀,成为一代经典。英文也奇好,晚年用英文写小说,在外国文坛也能立足。
偏偏这样一个人,遇到了伪君子,真渣男。 胡兰成被张爱玲的《封锁》惊艳,好奇之下,想见一见这个女子。不见尚可,这一见便是张爱玲一生的磨难。他被她所住公寓摩登、明媚的贵族品位所折服,更被她优越的家世所震慑,顷刻之间,心便倾倒在张爱玲这边。
胡兰成是从底层苦苦挣扎上来的男子,俗称“凤凰男”,张爱玲通身的“贵族气”他一辈子也无法企及。试想一个凤凰男征服一个大小姐,该是胡兰成一生多么值得炫耀的资本啊!
他当然也是调情的高手,见过的女人比张爱玲一生认识的人只多不少。张爱玲却一直深居简出,智商虽高,情商却差。这是没奈何的事情,纵使你智商高达150,堪比爱因斯坦,但涉世太浅,对感情之事,便没法见招拆招。
他与她谈文说书,欣赏她孤标傲世的才情,赞美她评书写说,独树一帜,一眼就能看透其中深意,马屁拍得头头是道。
他极其有耐心,听张爱玲绵绵不休地在他耳旁唠叨,亦能不露出丝毫她所厌极的不耐烦。
他在她面前放低自己的姿态,将自己还原成一面特殊的镜子,照出她通身的优点。
凡此种种,她当然甘之如饴。
年轻时候的张爱玲,虽然孤绝,但骄傲、敏感得要命,不落俗套的夸奖和不打断的倾听,对她是致命的诱惑。童年时代和少女时代,从母亲和姑姑那里听到的批评已经太多太多了,她喜欢别人言语之间传递给她的欣赏。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