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编著的《中国小说史略》作为中文系大学生本科教材,内容简略扼要,非常适合有高中文化水平的文学爱好者研读。本书提纲挈领的内容,也可以作为读者进一步了解、扩展中国古近代小说的知识和阅读的基础。
此书对小说的各种门类一视同仁,态度公允: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纯文学作品和通俗作品、才学小说和讽刺小说、爱情题材和历史题材、武侠小说和公案小说,都作客观的记载、介绍和评论,其评价的主要观点皆已为当今准绳。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小说史略/崇文馆 |
分类 | |
作者 | 鲁迅 |
出版社 | 崇文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鲁迅编著的《中国小说史略》作为中文系大学生本科教材,内容简略扼要,非常适合有高中文化水平的文学爱好者研读。本书提纲挈领的内容,也可以作为读者进一步了解、扩展中国古近代小说的知识和阅读的基础。 此书对小说的各种门类一视同仁,态度公允: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纯文学作品和通俗作品、才学小说和讽刺小说、爱情题材和历史题材、武侠小说和公案小说,都作客观的记载、介绍和评论,其评价的主要观点皆已为当今准绳。 内容推荐 《中国小说史略》为鲁迅先生编撰的中国第一部小说史专著。叙述中国古代小说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始于神话与传说,迄于清末谴责小说。本书是中国文学研究现代进程中具有开启先河之功的重要著作,是一部分体文学通史。其文学史梳理方式对后代文学研究和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书中对俗文学各种文体的关注更是“五四”运动兴起之后的重要研究方向,充分体现了现代学术发展的视角和特色所在。 目录 题记 序言 第一篇 史家对于小说之著录及论述 第二篇 神话与传说 第三篇 《汉书·艺文志》所载小说 第四篇 今所见汉人小说 第五篇 六朝之鬼神志怪书(上) 第六篇 六朝之鬼神志怪书(下) 第七篇 《世说新语》与其前后 第八篇 唐之传奇文(上) 第九篇 唐之传奇文(下) 第十篇 唐之传奇集及杂俎 第十一篇 宋之志怪及传奇文 第十二篇 宋之话本 第十三篇 宋元之拟话本 第十四篇 元明传来之讲 史(上) 第十五篇 元明传来之讲 史(下) 第十六篇 明之神魔小说(上) 第十七篇 明之神魔小说(中) 第十八篇 明之神魔小说(下) 第十九篇 明之人情小说(上) 第二十篇 明之人情小说(下) 第二十一篇 明之拟宋市人小说及后来选本 第二十二篇 清之拟晋唐小说及其支流 第二十三篇 清之讽刺小说 第二十四篇 清之人情小说 第二十五篇 清之以小说见才学者 第二十六篇 清之狭邪小说 第二十七篇 清之侠义小说及公案 第二十八篇 清末之谴责小说 后记 附录: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第一讲 从神话到神仙传 第二讲 六朝时之志怪与志人 第三讲 唐之传奇文 第四讲 宋人之“说话”及其影响 第五讲 明小说之两大主潮 第六讲 清小说之四派及其末流 试读章节 奉道流羽客之隆重,极于宋宣和时,元虽归佛,亦甚崇道,其幻惑故遍行于人间,明初稍衰,比中叶而复极显赫,成化时有方士李孜、释继晓,正德时有色目人于永,皆以方伎杂流拜官,荣华熠耀,世所企羡,则妖妄之说自盛,而影响且及于文章。且历来三教之争,都无解决,互相容受,乃日“同源”,所谓义利邪正善恶是非真妄诸端,皆混而又析之,统于二元,虽无专名,谓之神魔,盖可赅括矣。其在小说,则明初之《平妖传》已开其先,而继起之作尤夥。凡所敷叙,又非宋以来道士造作之谈,但为人民闾巷间意,芜杂浅陋,率无可观。然其力之及于人心者甚大,又或有文人起而结集润色之,则亦为鸿篇巨制之胚胎也。 汇此等小说成集者,今有《四游记》行于世,其书凡四种,著者三人,不知何人编定,惟观刻本之状,当在明代耳。一日《上洞八仙传》,亦名《八仙出处东游记传》,二卷五十六回,题“兰江吴元泰著”。传言铁拐(姓李名玄)得道,度钟离权,权度吕洞宾,二人又共度韩湘曹友,张果蓝采和何仙姑则别成道,是为八仙。一日俱赴蟠桃大会,归途各履宝物渡海,有龙子爱蓝采和所踏玉版,摄而夺之,遂大战,八仙“火烧东洋”,龙王败绩,请天兵来助,亦败,后得观音和解,乃各谢去,而“天渊迥别天下太平”之候,自此始矣。书中文言俗语间出,事亦往往不相属,盖杂取民间传说作之。 二日《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传》,即《南游记》,四卷十八回,题“三台山人仰止余象斗Ⅲ编”。象斗为明末书贾,《三国志演义》刻本上,尚见其名。书言有妙吉祥童子以杀独火鬼忤如来,贬为马耳娘娘子,是日三眼灵光,具五神通,报父仇,游灵虚,缘盗金枪,为帝所杀;复生炎魔天王家,是为灵耀,师事天尊,又诈取其金刀,炼为金砖以作法宝,终闹天宫,上界鼎沸;玄天上帝以水服之,使走人间,托生萧氏,是为华光,仍有神通,与神魔战,中界亦鼎沸,帝乃赦之。华光因失金砖,复欲制炼,寻求金塔,遂遇铁扇公主,擒以为妻,又降诸妖,所向无敌,以忆其母,访于地府,复因争执,大闹阴司,下界亦鼎沸。已而知生母实妖也,名吉芝陀圣母,食萧长者妻,幻作其状,而生华光,然仍食人,为佛所执,方在地狱,受恶报也,华光乃救以去。 ……却说华光三下酆都,救得母亲出来,十分欢悦。那吉芝陀圣母曰:“我儿你救得我出来,道好,我要讨岐娥吃。”华光问:“岐娥是甚么子,我儿媳俱不晓得。”母曰:“岐娥不晓得,可去问千里眼顺风耳。”华光即问二人。二人日:“那岐娥是人,他又思量吃人。”华光听罢,对娘日:“娘,你住酆都受苦,我孩儿用尽计较,救得你出来,如何又要吃人,此事万不可为。”母曰:“我要吃!不孝子,你没有岐娥与我吃,是谁要救我出来?”华光无奈,只推曰:“容两日讨与你吃。”……(第十七回《华光三下酆都》) 于是张榜求医,有言惟仙桃可治者,华光即幻为齐天大圣状,窃而奉之,吉芝陀乃始不思食人。然齐天被嫌,询于佛母,知是华光,则来讨,为火丹所烧,败绩;其女月孛有骷髅骨,击之敌头即痛,二日死。华光被术,将不起,火炎王光佛出而议和,月孛削骨上击痕,华光始愈,终归佛道云。P128-129 序言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笔名鲁迅。浙江绍兴人。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 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是他于1920年在北京大学讲课的名牌课程的自编教材,后经修订增补,成为中国小说史学科建立的创始之作。 郭沫若说:“王先生的《宋元戏曲考》和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毫无疑问,是中国文艺史研究上的双璧;不仅是拓荒的工作,前无古人,而且是权威的成就,一直领导着百万的后学。”(《历史人物·鲁迅与王国维》) 赵景深说:“《中国小说史略》是同类书中的最好一部,可以说是权威的著作。”(《中国小说丛考》) 《中国小说史略》于20世纪20年代问世后,影响了几乎一个世纪的几代学人。凡欲从事古代小说研究,都不能绕开它而有所成就。 在完成《中国小说史略》之后,鲁迅又有《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的讲稿,这是鲁迅先生1924年7月在西安讲学时的记录稿,经他本人修订定稿。其内容可与《中国小说史略》互补,所以都附印在此书之后。 本书的主要优点 此书作为中文系大学生本科教材,内容简略扼要,非常适合有高中文化水平的文学爱好者研读。本书提纲挈领的内容,也可以作为读者进一步了解、扩展中国古近代小说的知识和阅读的基础。 此书对小说的各种门类一视同仁,态度公允: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纯文学作品和通俗作品、才学小说和讽刺小说、爱情题材和历史题材、武侠小说和公案小说,都作客观的记载、介绍和评论,其评价的主要观点皆已为当今准绳。 《中国小说史略》书中提到和评论的小说以及相关资料颇多。 本书用文言文写作,文笔典雅精炼优美。 但最后两个优点,也给一些青年读者带来了阅读的障碍。为此,本书专作详尽注释。注释的内容涉及书名、地名、人名、官名到历代纪元及成语、术语和语词典故,力求全面和详尽,争取达到一书在手,研读无忧。 本书的理解要点 此书比较完整全面地写出了中国小说史的发展概况,不少观点深刻精当。其精彩观点,读者一目了然,不必多做解释。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鲁迅的认识也有局限,我们阅读时要补充一些最新的知识和观点。 第一篇《史家对于小说之著录及论述》将庄子也作为史家,古人认为“六经皆史”,《庄子》虽是道家的哲学著作,但也反映了一定的史实。陈寅恪先生进而认为神话也反映了远古时代的一定的史实。 第二篇《神话与传说》小说虽然起源于民间,文人(西方称为知识分子)作家则将小说推向成熟和繁荣,使之成为优秀文化的积累。否则任何生长于民间的文艺形式和作品,肯定都只能自生自灭地归于消失。当今世界文化悠久发达的各国,历代文人作家在其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大作用。中国就是如此。 第三篇《<汉书艺文志>所载小说》稗官,原义为古代采集闾巷风俗、民间传闻以便统治者了解一些民情的小官。稗,原义为细米,引申为人民道听途说的街谈巷议。于是,后即以稗官代称小说或小说家。 《汉书·艺文志》的小说名目不像是采自民间,说明到了远古之后的先秦时期,哲学和历史著作中就已有小说了,可见文人已经从事小说的记叙(指纪实小说)和创作了。鲁迅没有发现和指出这一点,是时代的局限,也是他本人的认识的局限造成的。 《左传》、《史记》等众多历史经典和名著中的有些传记和篇章,由于事件记叙的完整生动,人物描写的栩栩如生并突出了人物性格和写出了性格的发展,注意细节描写,有时还可能在细节上具有虚构的成分,或采自有虚构成分的传说,所以,这些传记或篇章可以说是早期的历史小说或纪实小说,更可以称之为历史纪实小说。 第五篇《六朝之鬼神志怪书(上)》此类作品中的不少情节,一直发展到《聊斋志异》,形成中国首创的“神秘现实主义”文学流派;20世纪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是此派后起的支流而已。 第六篇《六朝之鬼神志怪书(下)》鲁迅认为这些宣传佛教的小说是违反现代科学的迷信思想的产物。马尔克斯索性承认:与“印第安妇女一样迷信”,“我自己并没有创造出什么新奇的玩意儿,只是简单地在那里抓住和重复了一个充满了预兆、民间疗法、先兆症状、迷信的世界,也可说是一个极富我们自己特色的、极富拉丁美洲特色的世界”。并理直气壮地说:“我认为,迷信,或者说所谓的迷信,有时是符合为盛行的西方的理性主义思想多不齿的自然功能的。”(《番石榴飘香》第7、84、166页,三联书店1987) 因果报应和阴间神鬼,是佛教引导做人向善,也是修行者探索宇宙真理的尝试。道教志怪小说描写生命的特异能量以及精神在超现实空间的存在。我们也可以看做艺术想象力的极大拓展,故而为读者所极度喜爱。 第十一篇《宋之志怪及传奇文》鲁迅对之评价太低,如洪迈《夷坚志》,篇幅浩瀚,内容丰富多彩,故事精彩动人,反映了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是宋代志怪和传奇小说的集大成之作,作者以一人之力,一代见闻,成此巨著,贡献巨大。 第十三篇《宋元之拟话本》如刘斧纂辑《青琐高议》收辑了宋代志怪和传奇小说的精华,颇有别开生面的故事和人物描写。 第十四篇《元明传来之讲史(上)》对《三国演义》的伟大艺术成就认识不足。此书的艺术结构既宏伟壮阔,又严密精巧。全书描写近百年的漫长岁月和绵延几代的众多人物,事件层出不穷而又复杂多变,头绪繁复,政治、外交、军事斗争交结,构成了波澜壮阔、波谲云诡和绚烂多彩的系列性历史画面。 中国历史上战争之频繁、激烈和兵法、战术之高明,可谓世界之最。《三国演义》极其善于描写各种战争,书中着力描写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七擒孟获和六出祁山及其中的小战役如失街亭、空城计等,都能从战争的起因、酝酿、双方力量的对比与特点、彼此的战略战术与内部的争执和将帅的决策、军队的位置、所据地形之优劣,战争的过程及其变化、胜负的决定因素及其缘由、包括气候、后勤和后方因素的制约,有关人物在战争中的作用和与战争相关的政治、外交事件,无不叙述得曲折生动、具体细腻,写出战争的巨大声势、紧张气氛和千变万化,甚至打出了性格,打出了风格,还打出了艺术,写得波澜壮阔、淋漓尽致,扣人心弦、回味无穷。 《三国演义》中的经典篇章如吕布与貂蝉、捉放曹、桃园结义、三顾茅庐、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长坂坡、群英会、蒋干过江、借东风、火烧赤壁、三气周瑜、走麦城、火烧连营、空城计、斩马谡、六出祁山等,情节复杂精彩,内容丰富深刻,极显作者善于驾驭史料、写活人物和渲染气氛的深厚功力以及高度的叙事技巧。 第十五篇《元明传来之讲史(下)》对金圣叹及其修改、评批的《金批水浒》评论错误。针对鲁迅的错误,胡适晚年大赞金圣叹“他把《水浒》批得很好”,“因此,金圣叹的《水浒》,打倒一切《水浒》”。“最后得到十七世纪文学怪杰金圣叹的大删削与细修改,方可得到那部三百年人人爱赏的七十一回本《水浒传》。”“(金圣叹)真是有绝顶高明的文学见地的天才批评家的大本领,真使那部伟大的小说格外显出精彩!”其修改的细处,不是鲁迅所说的“惟字句亦小有佳处”,他感叹:“这真是‘点铁成金’的大本领!” 第十六篇《明之神魔小说(上)》鲁迅否定清代《西游记》评点本的观点是错误的。 第二十二篇《清之拟晋唐小说及其支流》鲁迅先生将《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这两部大家之作的艺术成就和不同特色,讲得很透。 第二十三篇《清之讽刺小说》钱锺书先生说:“中国旧小说巨构中,《儒林外史》蹈袭依傍处最多。”批评鲁迅对此书评价太高。 《儒林外史》所讥刺的文人只是一小部分败类。此书全盘否定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先进和公正的考试制度,西方现代文官制度即是学习科举制度的产物。《儒林外史》赞誉八股文是正确的。八股文是考试用的文章,总有一定的格式,犹如当今的学位论文,因格式大致固定,也有人讥评为八股文。至于文艺创作追求独创,必须反对八股化和公式化,这是另一个问题,两者不能混淆。当今学术界已经深切认识到八股文能有效训练思维,艺术精湛,是明清教育巨大成功的保证。 第二十四篇《清之人情小说》20世纪国学第一大学者王国维先生对《红楼梦》的评价最高,也最正确。他在其开创20世纪新红学的一代宏论《红楼梦评论》中指出:《红楼梦》是优美与壮美相结合、以壮美为主的天才之作,是悲剧中之悲剧,是宇宙之大著述。(周锡山《王国维集》第一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2012) 附录部分收人鲁迅作于1924年的《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一文,共分为六讲,以期对中国小说的发展史有一概括性认识。 本书的注释,参考和运用了前人和当代学者业已出版的重要著作和资料,尤其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的《鲁迅全集》注释本和《中国文学大辞典》等。因限于篇幅和体例,注释中未能一一注明,在此特致谢忱! 周锡山 2014年3月 后记 右《中国小说史略》二十八篇,其第一至第十五篇以去年十月中印讫。已而于朱彝尊《明诗综》卷八十知雁宕山樵陈忱字遐心,胡适为《后水浒传序》考得其事尤众;于谢无量《平民文学之两大文豪》第一编知《说唐传》旧本题庐陵罗本撰,《粉妆楼》相传亦罗贯中作,惜得见在后,不及增修。其第十六篇以下草稿,则久置案头,时有更定,然识力俭隘,观览又不周洽,不特于明清小说阙略尚多,即近时作者如魏子安、韩子云辈之名,亦缘他事相牵,未遑博访。况小说初刻,多有序跋,可借知成书年代及其撰人,而旧本希觏,仅获新书,贾人草率,于本文之外,大率刊落;用以编录,亦复依据寡薄,时虑讹谬,惟更历岁月,或能小小妥帖耳。而时会交迫,当复印行,乃任其不备,辄付排印。顾畴昔所怀将以助听者之聆察、释写生之烦劳之志愿,则于是乎毕矣。一千九百二十四年三月三日校竟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