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三国演义(评注本无障碍阅读权威版)/崇文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明)罗贯中
出版社 崇文书局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词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桓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及桓帝崩,灵帝即位,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共相辅佐;时有宦官曹节等弄权,窦武、陈蕃谋诛之,机事不密,反为所害,中涓自此愈横。

建宁二年四月望日,帝御温德殿。方升座,殿角狂风骤起,只见一条大青蛇,从梁上飞将下来,蟠于椅上。帝惊倒,左右急救入宫,百官俱奔避。须臾,蛇不见了。忽然大雷大雨,加以冰雹,落到半夜方止,坏却房屋无数。建宁四年二月,洛阳地震;又海水泛溢,沿海居民,尽被大浪卷入海中。光和元年,雌鸡化雄。六月朔,黑气十余丈,飞入温德殿中。秋七月,有虹现于玉堂,五原山岸,尽皆崩裂。种种不祥,非止一端。

帝下诏问群臣以灾异之由,议郎蔡邕上疏,以为蜺堕鸡化,乃妇寺干政之所致,言颇切直。帝览奏叹息,因起更衣。曹节在后窃视,悉宣告左右;遂以他事陷邕于罪,放归田里。后张让、赵忠、封谞、段珪、曹节、侯览、蹇硕、程旷、夏恽、郭胜十人朋比为奸,号为“十常侍”。帝尊信张让,呼为“阿父”。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乱,盗贼蜂起。

时巨鹿郡有兄弟三人:一名张角,一名张宝,一名张梁。那张角本是个不第秀才,因入山采药,遇一老人,碧眼童颜,手执藜杖,唤角至一洞中,以天书三卷授之,曰:“此名《太平要术》。汝得之,当代天宣化,普救世人。若萌异心,必获恶报。”角拜问姓名。老人曰:“吾乃南华老仙也。”言讫,化阵清风而去。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号为“太平道人”。

中平元年正月内,疫气流行,张角散施符水,为人治病,自称“大贤良师”。角有徒弟五百余人,云游四方,皆能书符念咒。次后徒众日多,角乃立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称为将军;讹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令人各以白土,书“甲子”二字于家中大门上。青、幽、徐、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家家侍奉大贤良师张角名字。角遣其党马元义,暗赍金帛,结交中涓封谞,以为内应。角与二弟商议曰:“至难得者,民心也。今民心已顺,若不乘势取天下,诚为可惜。”遂一面私造黄旗,约期举事;一面使弟子唐周,驰书报封谞。唐周乃径赴省中告变。帝召大将军何进调兵擒马元义,斩之;次收封谞等一干人下狱。  张角闻知事露,星夜举兵,自称“天公将军”,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申言于众曰:“今汉运将终,大圣人出。汝等皆宜顺天从正,以乐太平。”四方百姓,裹黄巾从张角反者四五十万。贼势浩大,官军望风而靡。何进奏帝火速降诏,令各处备御,讨贼立功;一面遣中郎将卢植、皇甫嵩、朱儁,各引精兵,分三路讨之。

且说张角一军,前犯幽州界分。幽州太守刘焉,乃江夏竞陵人氏,汉鲁恭王之后也;当时闻得贼兵将至,召校尉邹靖计议。靖曰:“贼兵众,我兵寡,明公宜作速招军应敌。”刘焉然其说,随即出榜招募义兵。榜文行到涿县,引出涿县中一个英雄。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昔刘胜之子刘贞,汉武时封涿鹿亭侯,后坐酎金失侯,因此遗这一枝在涿县。玄德祖刘雄,父刘弘。弘曾举孝廉,亦尝作吏,早丧。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贫,贩屦织席为业。家住本县楼桑村。其家之东南,有一大桑树,高五丈余,遥望之,童童如车盖。相者云:“此家必出贵人。”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叔父刘元起奇其言,曰:“此儿非常人也!”因见玄德家贫,常资给之。年十五岁,母使游学,尝师事郑玄、卢植,与公孙瓒等为友。

及刘焉发榜招军时,玄德年已二十八岁矣。当日见了榜文,慨然长叹。随后一人厉声言曰:“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玄德见他形貌异常,问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张,名飞,字翼德。世居涿郡,颇有庄田,卖酒屠猪,专好结交天下豪杰。恰才见公看榜而叹,故此相问。”玄德曰:“我本汉室宗亲,姓刘,名备。今闻黄巾倡乱,有志欲破贼安民;恨力不能,故长叹耳。”飞曰:“吾颇有资财,当招募乡勇,与公同举大事,如何?”玄德甚喜,遂与同入村店中饮酒。

正饮间,见一大汉,推着一辆车子,到店门首歇了;人店坐下,便唤酒保:“快斟酒来吃,我待赶入城去投军。”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风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其人曰:“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今闻此处招军破贼,特来应募。”玄德遂以己志告之。云长大喜。同到张飞庄上,共议大事。P1-2

目录

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第二回 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

第三回 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第四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

第五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第六回 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

第七回 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

第八回 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

第九回 除凶暴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听贾诩

第十回 勤王室马腾举义 报父仇曹操兴师

第十一回 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吕温侯濮阳破曹操

第十二回 陶恭祖三让徐州 曹孟德大战吕布

第十三回 李郭汜大交兵 杨奉董承双救驾

第十四回 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吕奉先乘夜袭徐郡

第十五回 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孙伯符大战严白虎

第十六回 吕奉先射戟辕门 曹孟德败师水

第十七回 袁公路大起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

第十八回 贾文和料敌决胜 夏侯拔矢啖睛

第十九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门楼吕布殒命

第二十回 曹阿瞒许田打围 董国舅内阁受诏

第二十一回 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

第二十二回 袁曹各起马步三军 关张共擒王刘二将

第二十三回 祢正平裸衣骂贼 吉太医下毒遭刑

第二十四回 贼行凶杀贵妃 皇叔败走投袁绍

第二十五回 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救白马曹操解重围

第二十六回 袁本初损兵折将 关云长挂印封金

第二十七回 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侯五关斩六将

第二十八回 斩蔡阳兄弟释疑 会古城主臣聚义

第二十九回 小霸王怒斩于吉 碧眼儿坐领江东

第三 十回 战官渡本初败绩 劫乌巢孟德烧粮

第三十一回 曹操仓亭破本初 玄德荆州依刘表

第三十二回 夺冀州袁尚争锋 决漳河许攸献计

第三十三回 曹丕乘乱纳甄氏 郭嘉遗计定辽东

第三十四回 蔡夫人隔屏听密语 刘皇叔跃马过檀溪

第三十五回 玄德南漳逢隐沦 单福新野遇英主

第三十六回 玄德用计袭樊城 元直走马荐诸葛

第三十七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

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第三十九回 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第四 十回 蔡夫人议献荆州 诸葛亮火烧新野

第四十一回 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

第四十二回 张翼德大闹长坂桥 刘豫州败走汉津口

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第四十四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

第四十五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会蒋干中计

第四十六回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第四十七回 阚泽密献诈降书 庞统巧授连环计

第四十八回 宴长江曹操赋诗 锁战船北军用武

第四十九回 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

第五 十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

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战东吴兵 孔明一气周公瑾

第五十二回 诸葛亮智辞鲁肃 赵子龙计取桂阳

第五十三回 关云长义释黄汉升 孙仲谋大战张文远

第五十四回 吴国太佛寺看新郎 刘皇叔洞房续佳偶

第五十五回 玄德智激孙夫人 孔明二气周公瑾

第五十六回 曹操大宴铜雀台 孔明三气周公瑾

第五十七回 柴桑口卧龙吊丧 耒阳县凤雏理事

第五十八回 马孟起兴兵雪恨 曹阿瞒割须弃袍

第五十九回 许褚裸衣斗马超 曹操抹书间韩遂

第六 十回 张永年反难杨修 庞士元议取西蜀

第六十一回 赵云截江夺阿斗 孙权遗书退老瞒

第六十二回 取涪关杨高授首 攻雒城黄魏争功

第六十三回 诸葛亮痛哭庞统 张翼德义释严颜

第六十四回 孔明定计捉张任 杨阜借兵破马超

第六十五回 马超大战葭萌关 刘备自领益州牧

第六十六回 关云长单刀赴会 伏皇后为国捐生

第六十七回 曹操平定汉中地 张辽威震逍遥津

第六十八回 甘宁百骑劫魏营 左慈掷杯戏曹操

第六十九回 卜周易管辂知机 讨汉贼五臣死节

第七 十回 猛张飞智取瓦口隘 老黄忠计夺天荡山

第七十一回 占对山黄忠逸待劳 据汉水赵云寡胜众

第七十二回 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

第七十三回 玄德进位汉中王 云长攻拔襄阳郡

第七十四回 庞令明抬榇决死战 关云长放水淹七军

第七十五回 关云长刮骨疗毒 吕子明白衣渡江

第七十六回 徐公明大战沔水 关云长败走麦城

第七十七回 玉泉山关公显圣 洛阳城曹操感神

第七十八回 治风疾神医身死 传遗命奸雄数终

第七十九回 兄逼弟曹植赋诗 侄陷叔刘封伏法

第八 十回 曹丕废帝篡炎刘 汉王正位续大统

第八十一回 急兄仇张飞遇害 雪弟恨先主兴兵

第八十二回 孙权降魏受九锡 先主征吴赏六军

第八十三回 战亭先主得仇人 守江口书生拜大将

第八十四回 陆逊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

第八十五回 刘先主遗诏托孤儿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第八十六回 难张温秦宓逞天辩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第八十七回 征南寇丞相大兴师 抗天兵蛮王初受执

第八十八回 渡泸水再缚番王 识诈降三擒孟获

第八十九回 武乡侯四番用计 南蛮王五次遭擒

第九 十回 驱巨兽六破蛮兵 烧藤甲七擒孟获

第九十一回 祭泸水汉相班师 伐中原武侯上表

第九十二回 赵子龙力斩五将 诸葛亮智取三城

第九十三回 姜伯约归降孔明 武乡侯骂死王朗

第九十四回 姜伯约归降孔明 武乡侯骂死王朗

第九十五回 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

第九十六回 孔明挥泪斩马谡 周鲂断发赚曹休

第九十七回 讨魏国武侯再上表 破曹兵姜维诈献书

第九十八回 追汉军王双受诛 袭陈仓武侯取胜

第九十九回 诸葛亮大破魏兵 司马懿入寇西蜀

第一百回 汉兵劫寨破曹真 武侯斗阵辱仲达

第一百一回 出陇上诸葛妆神 奔剑阁张?中计

第一百二回 司马懿占北原渭桥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

第一百三回 上方谷司马受困 五丈原诸葛禳星

第一百四回 陨大星汉丞相归天 见木像魏都督丧胆

第一百五回 武侯预伏锦囊计 魏主拆取承露盘

第一百六回 公孙渊兵败死襄平 司马懿诈病赚曹爽

第一百七回 魏主政归司马氏 姜维兵败牛头山

第一百八回 丁奉雪中奋短兵 孙峻席间施密计

第一百九回 困司马汉将奇谋 废曹芳魏家果报

第一百十回 文鸯单骑退雄兵 姜维背水破大敌

第一百十一回 邓士载智败姜伯约 诸葛诞义讨司马昭

第一百十二回 救寿春于诠死节 取长城伯约鏖兵

第一百十三回 救寿春于诠死节 取长城伯约鏖兵

第一百十四回 曹髦驱车死南阙 姜维弃粮胜魏兵

第一百十五回 诏班师后主信谗 托屯田姜维避祸

第一百十六回 锺会分兵汉中道 武侯显圣定军山

第一百十七回 邓士载偷度阴平 诸葛瞻战死绵竹

第一百十八回 哭祖庙一王死孝 入西川二士争功

第一百十九回 假投降巧计成虚话 再受禅依样画葫芦

第一百二十回 荐杜预老将献新谋 降孙皓三分归一统

序言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成熟的长篇小说,问世六百多年来,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民族性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已经成为公认的中国古典文学基本典籍之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华文化越来越广泛地向海外传播,它也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名著之一。可以肯定,在未来的岁月里,无论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海外华人,还是国外汉学家以及其他对中华文化感兴趣的朋友,凡是想学习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中国封建社会的人,都将把《三国演义》当作必读书。

对于这样一部古典小说名著,很多读者既相当熟悉,又未必深知。这里就一些基本的问题,略加介绍。

一、《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作者与版本

长期以来,学术界公认《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由于“元末明初”这一提法比较笼统,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不满足于此,提出了四种有代表性的观点:(1)“成书于宋代乃至以前”说;(2)“成书于元代中后期”说;(3)“成书于明初”说;(4)“成书于明中叶”说。

上述四种观点,“成书于宋代乃至以前”说完全忽视了《三国演义》吸取元代《三国志平话》和元杂剧三国戏内容的明显事实,难以成立,因而至今少有赞同;“成书于明中叶”说径直把现存最早的嘉靖壬午(元年,1522)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嘉靖壬午本”或“嘉靖元年本”)视为《演义》的原本,认为弘治甲寅(1494)为之作序的庸愚子(蒋大器)即其作者,从而否定了罗贯中的著作权,其结论也并不令人信服。对于“成书于元代中后期”说和“成书于明初”说两种观点,学术界也尚在讨论之中。

我认为,要确定《演义》的成书年代,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对作者的生平及其创作经历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多年来,人们公认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确为《三国演义》的作者,这是“成书于元末明初”说的基础。近年来,一些学者对罗贯中是否即元代理学家赵宝峰的门人罗本、罗贯中与张士诚的关系、罗贯中与施耐庵的关系等问题作了积极的探考。但因资料不足,见解歧异,尚难遽尔断定《演义》成书的确切年代。

第二,确认作品的原本或者最接近原本的版本。长期以来,人们普遍以为嘉靖元年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基本上保存了罗贯中原作的面貌,甚至直接把它当作罗氏原本,根据它来考察《演义》的成书年代。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嘉靖元年本乃是一个经过较多加工的整理本,而明代诸本《三国志传》才更接近罗贯中原本的面貌。这样,以往论述的可靠性便不得不打一个相当大的折扣。

第三,对作品进行全面而细致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前期,有的学者通过书中小字注所提到的“今地名”来考证《演义》的成书年代,这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但是,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必须证明书中的小字注均出自作者本人之手,否则,其价值就要大大削弱(已有学者指出,书中的小字注并非出自罗贯中之手);其二,对小字注的考察,应当与对作品各个方面的研究结合起来,才能获得可靠的结论,而在这方面尚需作进一步的努力。

综合以上各种因素,我想,目前比较稳妥的说法仍然是:《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而成于明初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对于《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我们至今所知不多。比较肯定的是:罗贯中名本,别号湖海散人,主要生活于元代中后期,卒于明初。关于他的籍贯,明代以来有东原(今山东东平)、太原(今山西太原)、钱塘(今浙江杭州)诸说;近年来,学者围绕“东原”说与“太原”说进行了有益的争论,钱塘(杭州)则被视为罗贯中客居之地。

罗贯中曾被称为“有志图王者”,但毕生不得其遇。作为一个接近社会下层的文人,浪迹江湖的坎坷经历,尤其是元末的大动荡,使他对社会黑暗、民生疾苦有着深刻的感受,对国家统一、政治清平有着强烈的向往。凭着广泛的阅历和惊人的才力,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今知者有杂剧三种:《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忠正孝子连环谏》(仅存《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一种);署名罗贯中的小说有五种:《三国演义》、《水浒传》、《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三遂平妖传》(我认为,罗贯中对《水浒传》至少享有部分著作权,《三遂平妖传》由后人托名的可能性比较大,《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则肯定非罗贯中所作)。而仅仅《三国演义》这一部代表作,就足以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而享誉千秋。

《三国演义》问世以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经过一段时间的“争相誊录”,出现了多种刻本,仅现存的明代刊本就有二十几种。其中最早的是嘉靖元年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全书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回。与嘉靖元年本书名相近的还有万历十九年(1591)金陵周日校刊本《新刊校正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周日校本”)、夏振宇刊本《新刊校正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传通俗演义》(简称“夏振宇本”)等。此外,万历至天启年间,出现了多种题为《三国志传》的版本(简称“志传本”),均为二十卷;还有题署《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的版本(简称“李卓吾评本”,实为叶昼评本),一百二十回。到了清代初期,毛纶、毛宗岗父子在“李卓吾评本”的基础上,整顿回目,修正文辞,剔除论赞,增删琐事,改换诗文,进行全面修改,并加系统评语,成为新的一百二十回本(本名《四大奇书第一种》,通称“毛本《三国演义》”,简称“毛宗岗评改本,,或“毛本”)。从此,毛本便战胜一切旧本,成为三百余年来最为流行的版本,今存的清代刻本尚有七十余种。

二、《三国演义》的思想意蕴

《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具有极其博大而深厚的思想内涵。它犹如一个巨大的多棱镜,闪射着多方面的思想光彩,给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人们以历史的教益和人生的启示。

当然,作为封建时代的精神产品,《三国演义》不可避免地带有某些消极的思想因素。不过,从总体上看,它主要还是反映了传统文化的积极方面,鼓励人们为国家、为民族而努力奋进。

许多人认为,《三国演义》的主要精髓是谋略。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

诚然,《三国演义》给人印象最深的一个方面,就是擅长战争描写。而在战争描写中,作者信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军事法则,崇尚“斗智优于斗力”的思想,总是把注意力放在对制胜之道的寻绎上。因此,书中随处可见智慧的碰撞、谋略的较量,而战场厮杀则往往只用粗笔勾勒。可以说,千变万化的谋略确实是全书精华的重要部分。

然而,谋略并非《三国演义》的主要精髓,更非书中精华的全部。

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体系中,“道”是最高层次的东西。“道”有多义,首先是指自然和社会的根本规律,通常指正义的事业,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也。因此,它也是处事为人的基本原则。谋略则属于“术”,是第二层次的东西,是为“道”服务的,必须受“道”的指导和制约。作为一位杰出的进步作家,罗贯中认为,符合正义原则,有利于国家统一、民生安定的谋略才是值得肯定和赞美的,而不义之徒害国残民的谋略只能叫做阴谋诡计。因此,只有代表作者理想的诸葛亮才被塑造为妙计无穷的谋略大师、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曹操的谋略可谓高矣,但罗贯中对他却并不喜爱,而是有褒有贬:对曹操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进步的谋略,罗贯中予以肯定性的描写;而对他损人利己、背信弃义的各种伎俩,则毫不留情地予以抨击。综观全书,罗贯中从未放弃道义的旗帜,从未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谋略;对于那些野心家、阴谋家的各种阴谋权术,他总是加以揭露和批判;对于那些愚而自用者耍的小聪明,他往往加以嘲笑。可以说,《三国演义》写谋略,具有鲜明的道德倾向,而以民本思想为准绳。

那么,《三国演义》的主要精髓是什么呢?我认为,《三国演义》丰厚的思想内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对国家统一的向往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极其伟大的聚合力,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安定,是我们民族一贯的政治目标,是一个牢不可破的优良传统。几千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民族曾经屡次被“分”开,饱受分裂战乱之苦。但是,每遭受一次分裂,人民总是以惊人的毅力和巨大的牺牲,清除了分裂的祸患,医治了战争的创伤,促成重新统一的实现。在那“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汉末大动乱时期,以及罗贯中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元代末年,广大人民对国家安定统一的向往更是特别强烈。罗贯中敏锐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通过对汉末三国时期历史的艺术再现,鲜明地表达了广大人民追求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这是《三国演义》的政治理想,也是其人民性的突出表现。

有人往往用“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来概括《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其实,这只是一种省事的说法,虽然方便,却并不准确。首先,这种说法的基础是毛本《三国》开头的第一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明代各种版本却根本没有这句话,不能随意用它表述罗贯中的创作意图。其次,《三国演义》虽然表现了东汉末年由“合”到“分”的过程,但这种“分”并不反映作者的愿望,恰恰相反,作者对这一段“分”的历史是痛心疾首的。作者倾注笔墨重点描写的,倒是“天下归一”的历史趋势,是由“分”到“合”的过程,是各路英雄豪杰为重新统一而艰苦奋斗的丰功伟绩。因此,尽管人们可以借用这句话表达某些感受,但却不应用它来总括《三国》全书的中心思想。

2.对政治家的评判和选择

人们常常谈到《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有人还把这称为“封建正统思想”。其实,“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早在宋代就已成为有关三国的各种文艺作品的基调,罗贯中只是顺应广大民众的意愿,继承了这种倾向。罗贯中之所以“尊刘”,并非简单地因为刘备姓刘(刘表、刘璋也是汉室宗亲,而且家世比刘备显赫得多,却每每遭到贬抑和嘲笑;汉桓帝、汉灵帝这两个姓刘的皇帝,更是作者鞭挞的对象),而是由于刘备集团一开始就提出“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口号,为恢复汉家的一统天下而不屈奋斗,不懈努力,被宋元以来具有民族思想的广大群众所追慕;另一方面,这个集团的领袖刘备的“仁”、军师诸葛亮的“智”、大将关羽等人的“义”,也都符合罗贯中的道德观。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罗贯中把刘备集团理想化而予以热情歌颂。另一方面,罗贯中之所以“贬曹”,是因为曹操作为“奸雄”的典型,不仅不忠于刘氏王朝,而且常常屠戮百姓,摧残人才,作品对其恶德劣行的描写大多于史有据,并非有意“歪曲”;而对曹操统一北方的巨大功绩,对他在讨董卓、擒吕布、扫袁术、灭袁绍、击乌桓等重大战役中所表现的非凡胆略和智谋,罗贯中都作了肯定性的描写,并没有随意贬低。由此可见,“尊刘贬曹”主要反映了广大民众按照“抚我则后,虐我则仇”(《尚书·泰誓下》)的标准对封建政治和封建政治家的选择,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对此不应作片面的理解,更不应简单地斥之为“封建正统思想”。

3.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三国演义》以很大篇幅描写了汉末三国变幻莫测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总结了各个集团成败兴衰的历史经验,突出强调了争取人心、延揽人才、重视谋略这三大要素的极端重要性。董卓集团败坏朝纲,残害百姓,荒淫腐朽,导致天下大乱,完全是一伙狐群狗党,混世魔王,作品便不遗余力地予以鞭挞。袁术狂妄自大,轻薄无能,既不注意延揽人才,又无明确的战略目标,更不顾百姓死活,却急于过皇帝瘾,大失人心,作品也予以严厉批判。袁绍虽然颇有雄心,其集团一度声势赫赫,实力雄厚,但由于袁绍胸无伟略,处事游移,坐失战机;不辨贤愚,用人不当,以致关键时刻内讧不已;心胸狭隘,文过饰非,甚至害贤掩过,终于只能成为曹操的手下败将,无可挽回地走向灭亡。相比之下,刘备、曹操、孙权三大集团在这三方面各有所长:刘备历经磨难,却始终坚持“举大事必以人为本”的信念,深得民心;求贤若渴,“三顾茅庐”堪称千秋佳话;倾心信任诸葛亮,既有正确的战略方针,又有灵活多变的谋略战术。曹操虽然心术不正,却也十分注意争取人心,延揽人才,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在战略战术上,他也高出同时诸雄。孙权手下也是人才济济,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任统帅均为一时之杰,而且有着明确的战略目标。因此,在众多政治军事集团中,刘、曹、孙三大集团得以脱颖而出,形成三分鼎立的局面。

4.对理想道德的追求

在艺术地再现汉末三国的历史的时候,罗贯中不仅表现了对国家统一、清平政治的强烈向往,而且表现了对理想道德的不懈追求。在这里,他打起了“忠义”的旗号,把它作为臧否人物、评判是非的主要道德标准。通观全书,有许多讴歌理想道德的动人故事。为了忠于“桃园之义”,关羽不为曹操的优礼相待所动,毅然挂印封金,千里跋涉,寻访兄长;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托孤之重,诸葛亮殚精竭虑,南征北伐,不屈不挠,死而后已……当然,对“忠义”这一概念要作具体分析。作为封建时代具有一定进步倾向的文人,罗贯中的“忠义”观不可能越出封建思想的藩篱,但也确实融合了人民群众的观念和感情。他的所谓“忠”,常常指一心不贰地为封建王朝奔走效劳,甚至只是为某一集团的领袖卖命捐躯,但也常常指对国家、民族的忠贞不二,对理想、事业的矢志如一,鞠躬尽瘁。他的所谓“义”,用在政治原则上,有时是封建纲常的代名词,有时又是坚持真理、鞭挞邪恶的同义语;用在人际关系上,往往以个人恩怨为转移,但也常常指对平等互助、患难相依的真诚追求……这种犬牙交错的状况,使得《三国演义》的“忠义”呈现出复杂的面貌;但就主导方面而言,它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观中积极的一面,值得后人批判地吸收。

就这样,向往国家统一的政治理想,构成了《三国演义》的经线;歌颂“忠义”英雄的道德标准,构成了《三国演义》的纬线。二者纵横交错,形成《三国演义》思想内容的坐标轴。罗贯中依靠这两大坐标轴,把历史评价与道德评判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作品达到了难能可贵的高度和深度。

三、《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在艺术上,《三国演义》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不仅为后代大量出现的历史演义小说树立了楷模,而且为整个古代小说创作提供了一整套成功的经验。这里仅略述其要:

1.古典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情调、传奇色彩的结合

综观全书,罗贯中紧紧抓住历史运动的基本轨迹,大致反映了从东汉灵帝即位(168年)到西晋统一全国(280年)这一历史时期的面貌,这一历史时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黄巾起义、何进谋诛宦官、董卓进京、诸侯联军讨伐董卓、曹操奉迎汉献帝、孙策开拓江东、官渡之战、隆中对策、赤壁之战、刘备取益州、刘备曹操争夺汉中、吕蒙袭取荆州、夷陵之战、诸葛亮南征北伐、邓艾灭蜀、魏晋禅代等等,罗贯中都予以关注,都大致按照史实的基本框架和发展趋势,作了不同程度的叙述与描写。这一历史时期的一系列重要人物,罗贯中在把握其性格基调时,都力求实现艺术形象与其历史原型本质上的一致。这样,就使作品具有厚重的历史感,表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这是人们普遍承认《三国演义》“艺术地再现了汉末三国历史”的根本原因。然而,在具体编织情节、塑造人物时,罗贯中却主要继承了民间通俗文艺的传统,大胆发挥浪漫主义想象,大量进行艺术虚构,运用夸张手法,表现出浓重的浪漫情调和传奇色彩。例如:作品中决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关键战役——赤壁大战这个情节单元,从第四十三回诸葛亮出使江东,到第五十回曹操败走华容道,总共用了八回篇幅。从总体上来看,罗贯中笔下的战役的起因(曹操夺得荆州后,直逼长江,虎视江东)、进程(诸葛亮出使江东,说服孙权建立孙刘联盟,吴军利用曹操的骄傲自大心理,由黄盖行诈降计,并借东南风大作之机,发动火攻)、结局(曹军惨败,曹操由华容道狼狈逃窜),大致反映了历史上的赤壁大战的全过程,使人觉得“像”那段历史。然而,如果对这个情节单元的情节逐个加以分析,就会看到,其中想象和虚构的成分占了很大比重。这个单元主要有12个情节:“舌战群儒”“智激孙权”“智激周瑜”“蒋干盗书”“草船借箭”“苦肉计”“阚泽密献诈降书”“庞统巧授连环计”“横槊赋诗”“借东风”“火烧赤壁”“华容放曹”。在这12个情节中,只有“智激孙权”“火烧赤壁”这两个情节有明确的史实依据,其他10个情节则基本上是作家发挥浪漫主义想象作出的艺术虚构。这些虚构的情节,既是强烈吸引读者的生动故事,更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有力手段。这种粗看好像与历史“相似”,细看则处处有艺术虚构、时时与史实相出入的情况,在整部作品中比比皆是。这种虚实结合,亦实亦虚的创作方法,乃是《三国演义》的基本创作方法,是其最重要的艺术特征。

2.丰富多彩的人物塑造艺术

《三国演义》总共写了一千二百多个人物,其中有名有姓的大约一千人,堪称古代小说中写人物最多的巨著。其中,形象生动、性格鲜明、家喻户晓的人物就有几十个,而曹操、诸葛亮、关羽等形象更是文学史上公认的典型。《演义》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有:

(1)把人物放到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各具特色的言行,表现其不同的性格。如“空城计”这一情节,就将诸葛亮与司马懿置于面对面的尖锐冲突中,凸现了二者的不同性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采用典型的情节和生动的细节来突出人物性格。如刘禅投降后“乐不思蜀”的细节描写,就把这个亡国之君的毫无血性写得入木三分。

(3)运用夸张、对比、衬托和侧面描写等手法塑造人物。如“温酒斩华雄”“三顾茅庐”“张飞威镇长坂桥”等情节都是成功的范例。

成百上千的艺术形象,在《三国演义》中的分量不同,刻画的程度也不一样。他们共同构成一座绚丽多彩的人物画廊,一个妙趣横生的小说世界,令人观赏不尽,流连忘返。

3.千变万化的情节艺术

《三国演义》向来以情节丰富生动闻名。书中的许多情节,如“桃园结义”“鞭打督邮”“孟德献刀”“捉放曹”“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连环计”“酣斗小霸王”“辕门射戟”“割发代首”“白门楼”“煮酒论英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会”“走马荐诸葛”“三顾茅庐”“单骑救阿斗”“威镇长坂桥”“舌战群儒”“智激周瑜”“群英会”“蒋干盗书”“草船借箭”“苦肉计”“横槊赋诗”“借东风”“火烧赤壁”“华容放曹”“三气周瑜”“孙刘联姻”“割须弃袍”“裸衣斗马超”“截江夺阿斗”“义释严颜”“夜战马超”“单刀赴会”“威震逍遥津”“百骑劫魏营”“计斩夏侯渊”“水淹七军”“刮骨疗毒”“白衣渡江”“走麦城”“火烧连营”“安居平五路”“力斩五将”“收姜维”“失街亭”“空城计”“遗恨五丈原”,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在古今中外的小说名著中,像这样能让人随口举出几十个为广大读者熟知的情节的作品,可以说是十分罕见的。大量的精彩情节,使全书满目珠玑,熠熠生辉,令人读来兴会酣畅。

综观《三国演义》的情节艺术,可以看到这样几个突出的特点:

(1)善于处理史实与虚构的关系。任何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在写作中都面对着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史实与虚构的关系。既然写作题材是“历史”,那么,作者不能不受基本史实的制约,不能任意颠倒历史事件的内在逻辑和彼此联系,更不能随意改变历史的总体轮廓和根本走向,这是历史小说应当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另一方面,既然是“小说”,那么,其基本属性是文学作品,作者就有权对历史素材作出自己的审美判断,有权(而且必须)展开艺术想象,进行适当的艺术虚构。在这里,史实和虚构不是机械相加的关系,而应该是水乳交融的关系。能否做到这一点,乃是区分不同作者艺术才华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正是在这一点上,《三国演义》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2)善于改造通俗文艺提供的故事“毛坯”,推陈出新,化平庸为神奇。

(3)编织精彩的情节是为了塑造鲜活的人物。

4.波澜壮阔的战争描写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上百次战役,展现了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场面。作者以极为高超的大手笔,把这些战役写得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表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演义》描写战争成就之高,堪称千古独步。作为一部古代的“全景军事文学”,其突出特点是:

(1)善于集中笔墨,着重描写战争双方决战前的力量对比、形势分析和战略战术的运用,从而揭示出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原因。

(2)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描写富于变化,有张有弛,使各次战役,特别是“三大战役”呈现出强大的张力,紧紧地抓住读者。

(3)善于运用多种笔墨,多角度、多层次地表现战争的复杂性,给人以多样化的艺术美感。

(4)善于渲染战场气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逼真感受。

5.宏伟严谨的结构艺术

全书所叙时间漫长,人物众多,事件复杂,头绪纷繁。作者却以刘蜀集团的兴衰为中心,精心安排,从容道来,使全书纲举目张,既曲折变化,又前后贯串,脉络分明,布局严谨,从而构成了一个相当完美的艺术整体。

6.简洁明快的语言艺术

全书用半文半白的语言写成,“文不甚深,言不甚俗”,雅俗共赏,历来为人称道。

当然,《三国演义》在艺术上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是,瑕不掩瑜,它仍然不愧为中国小说史上一座巍然屹立的丰碑,不愧为世界文学中的奇珍异宝!

2006年4月

于锦里诚恒斋

内容推荐

罗贯中编著的《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成熟的长篇小说,问世六百多年来,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民族性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已经成为公认的中国古典文学基本典籍之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华文化越来越广泛地向海外传播,它也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名著之一。可以肯定,在未来的岁月里,无论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海外华人,还是国外汉学家以及其他对中华文化感兴趣的朋友,凡是想学习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中国封建社会的人,都将把《三国演义》当作必读书。

编辑推荐

罗贯中编著的《三国演义》用半文半白的语言写成,“文不甚深,言不甚俗”,雅俗共赏,历来为人称道。当然,《三国演义》在艺术上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是,瑕不掩瑜,它仍然不愧为中国小说史上一座巍然屹立的丰碑,不愧为世界文学中的奇珍异宝!

全书所叙时间漫长,人物众多,事件复杂,头绪纷繁。作者却以刘蜀集团的兴衰为中心,精心安排,从容道来,使全书纲举目张,既曲折变化,又前后贯串,脉络分明,布局严谨,从而构成了一个相当完美的艺术整体。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0:5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