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桓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及桓帝崩,灵帝即位,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共相辅佐;时有宦官曹节等弄权,窦武、陈蕃谋诛之,机事不密,反为所害,中涓自此愈横。
建宁二年四月望日,帝御温德殿。方升座,殿角狂风骤起,只见一条大青蛇,从梁上飞将下来,蟠于椅上。帝惊倒,左右急救入宫,百官俱奔避。须臾,蛇不见了。忽然大雷大雨,加以冰雹,落到半夜方止,坏却房屋无数。建宁四年二月,洛阳地震;又海水泛溢,沿海居民,尽被大浪卷入海中。光和元年,雌鸡化雄。六月朔,黑气十余丈,飞入温德殿中。秋七月,有虹现于玉堂,五原山岸,尽皆崩裂。种种不祥,非止一端。
帝下诏问群臣以灾异之由,议郎蔡邕上疏,以为蜺堕鸡化,乃妇寺干政之所致,言颇切直。帝览奏叹息,因起更衣。曹节在后窃视,悉宣告左右;遂以他事陷邕于罪,放归田里。后张让、赵忠、封谞、段珪、曹节、侯览、蹇硕、程旷、夏恽、郭胜十人朋比为奸,号为“十常侍”。帝尊信张让,呼为“阿父”。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乱,盗贼蜂起。
时巨鹿郡有兄弟三人:一名张角,一名张宝,一名张梁。那张角本是个不第秀才,因入山采药,遇一老人,碧眼童颜,手执藜杖,唤角至一洞中,以天书三卷授之,曰:“此名《太平要术》。汝得之,当代天宣化,普救世人。若萌异心,必获恶报。”角拜问姓名。老人曰:“吾乃南华老仙也。”言讫,化阵清风而去。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号为“太平道人”。
中平元年正月内,疫气流行,张角散施符水,为人治病,自称“大贤良师”。角有徒弟五百余人,云游四方,皆能书符念咒。次后徒众日多,角乃立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称为将军;讹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令人各以白土,书“甲子”二字于家中大门上。青、幽、徐、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家家侍奉大贤良师张角名字。角遣其党马元义,暗赍金帛,结交中涓封谞,以为内应。角与二弟商议曰:“至难得者,民心也。今民心已顺,若不乘势取天下,诚为可惜。”遂一面私造黄旗,约期举事;一面使弟子唐周,驰书报封谞。唐周乃径赴省中告变。帝召大将军何进调兵擒马元义,斩之;次收封谞等一干人下狱。 张角闻知事露,星夜举兵,自称“天公将军”,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申言于众曰:“今汉运将终,大圣人出。汝等皆宜顺天从正,以乐太平。”四方百姓,裹黄巾从张角反者四五十万。贼势浩大,官军望风而靡。何进奏帝火速降诏,令各处备御,讨贼立功;一面遣中郎将卢植、皇甫嵩、朱儁,各引精兵,分三路讨之。
且说张角一军,前犯幽州界分。幽州太守刘焉,乃江夏竞陵人氏,汉鲁恭王之后也;当时闻得贼兵将至,召校尉邹靖计议。靖曰:“贼兵众,我兵寡,明公宜作速招军应敌。”刘焉然其说,随即出榜招募义兵。榜文行到涿县,引出涿县中一个英雄。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昔刘胜之子刘贞,汉武时封涿鹿亭侯,后坐酎金失侯,因此遗这一枝在涿县。玄德祖刘雄,父刘弘。弘曾举孝廉,亦尝作吏,早丧。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贫,贩屦织席为业。家住本县楼桑村。其家之东南,有一大桑树,高五丈余,遥望之,童童如车盖。相者云:“此家必出贵人。”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叔父刘元起奇其言,曰:“此儿非常人也!”因见玄德家贫,常资给之。年十五岁,母使游学,尝师事郑玄、卢植,与公孙瓒等为友。
及刘焉发榜招军时,玄德年已二十八岁矣。当日见了榜文,慨然长叹。随后一人厉声言曰:“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玄德见他形貌异常,问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张,名飞,字翼德。世居涿郡,颇有庄田,卖酒屠猪,专好结交天下豪杰。恰才见公看榜而叹,故此相问。”玄德曰:“我本汉室宗亲,姓刘,名备。今闻黄巾倡乱,有志欲破贼安民;恨力不能,故长叹耳。”飞曰:“吾颇有资财,当招募乡勇,与公同举大事,如何?”玄德甚喜,遂与同入村店中饮酒。
正饮间,见一大汉,推着一辆车子,到店门首歇了;人店坐下,便唤酒保:“快斟酒来吃,我待赶入城去投军。”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风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其人曰:“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今闻此处招军破贼,特来应募。”玄德遂以己志告之。云长大喜。同到张飞庄上,共议大事。P1-2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成熟的长篇小说,问世六百多年来,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民族性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已经成为公认的中国古典文学基本典籍之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华文化越来越广泛地向海外传播,它也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名著之一。可以肯定,在未来的岁月里,无论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海外华人,还是国外汉学家以及其他对中华文化感兴趣的朋友,凡是想学习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中国封建社会的人,都将把《三国演义》当作必读书。
对于这样一部古典小说名著,很多读者既相当熟悉,又未必深知。这里就一些基本的问题,略加介绍。
一、《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作者与版本
长期以来,学术界公认《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由于“元末明初”这一提法比较笼统,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不满足于此,提出了四种有代表性的观点:(1)“成书于宋代乃至以前”说;(2)“成书于元代中后期”说;(3)“成书于明初”说;(4)“成书于明中叶”说。
上述四种观点,“成书于宋代乃至以前”说完全忽视了《三国演义》吸取元代《三国志平话》和元杂剧三国戏内容的明显事实,难以成立,因而至今少有赞同;“成书于明中叶”说径直把现存最早的嘉靖壬午(元年,1522)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嘉靖壬午本”或“嘉靖元年本”)视为《演义》的原本,认为弘治甲寅(1494)为之作序的庸愚子(蒋大器)即其作者,从而否定了罗贯中的著作权,其结论也并不令人信服。对于“成书于元代中后期”说和“成书于明初”说两种观点,学术界也尚在讨论之中。
我认为,要确定《演义》的成书年代,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对作者的生平及其创作经历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多年来,人们公认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确为《三国演义》的作者,这是“成书于元末明初”说的基础。近年来,一些学者对罗贯中是否即元代理学家赵宝峰的门人罗本、罗贯中与张士诚的关系、罗贯中与施耐庵的关系等问题作了积极的探考。但因资料不足,见解歧异,尚难遽尔断定《演义》成书的确切年代。
第二,确认作品的原本或者最接近原本的版本。长期以来,人们普遍以为嘉靖元年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基本上保存了罗贯中原作的面貌,甚至直接把它当作罗氏原本,根据它来考察《演义》的成书年代。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嘉靖元年本乃是一个经过较多加工的整理本,而明代诸本《三国志传》才更接近罗贯中原本的面貌。这样,以往论述的可靠性便不得不打一个相当大的折扣。
第三,对作品进行全面而细致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前期,有的学者通过书中小字注所提到的“今地名”来考证《演义》的成书年代,这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但是,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必须证明书中的小字注均出自作者本人之手,否则,其价值就要大大削弱(已有学者指出,书中的小字注并非出自罗贯中之手);其二,对小字注的考察,应当与对作品各个方面的研究结合起来,才能获得可靠的结论,而在这方面尚需作进一步的努力。
综合以上各种因素,我想,目前比较稳妥的说法仍然是:《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而成于明初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对于《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我们至今所知不多。比较肯定的是:罗贯中名本,别号湖海散人,主要生活于元代中后期,卒于明初。关于他的籍贯,明代以来有东原(今山东东平)、太原(今山西太原)、钱塘(今浙江杭州)诸说;近年来,学者围绕“东原”说与“太原”说进行了有益的争论,钱塘(杭州)则被视为罗贯中客居之地。
罗贯中曾被称为“有志图王者”,但毕生不得其遇。作为一个接近社会下层的文人,浪迹江湖的坎坷经历,尤其是元末的大动荡,使他对社会黑暗、民生疾苦有着深刻的感受,对国家统一、政治清平有着强烈的向往。凭着广泛的阅历和惊人的才力,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今知者有杂剧三种:《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忠正孝子连环谏》(仅存《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一种);署名罗贯中的小说有五种:《三国演义》、《水浒传》、《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三遂平妖传》(我认为,罗贯中对《水浒传》至少享有部分著作权,《三遂平妖传》由后人托名的可能性比较大,《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则肯定非罗贯中所作)。而仅仅《三国演义》这一部代表作,就足以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而享誉千秋。
《三国演义》问世以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经过一段时间的“争相誊录”,出现了多种刻本,仅现存的明代刊本就有二十几种。其中最早的是嘉靖元年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全书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回。与嘉靖元年本书名相近的还有万历十九年(1591)金陵周日校刊本《新刊校正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周日校本”)、夏振宇刊本《新刊校正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传通俗演义》(简称“夏振宇本”)等。此外,万历至天启年间,出现了多种题为《三国志传》的版本(简称“志传本”),均为二十卷;还有题署《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的版本(简称“李卓吾评本”,实为叶昼评本),一百二十回。到了清代初期,毛纶、毛宗岗父子在“李卓吾评本”的基础上,整顿回目,修正文辞,剔除论赞,增删琐事,改换诗文,进行全面修改,并加系统评语,成为新的一百二十回本(本名《四大奇书第一种》,通称“毛本《三国演义》”,简称“毛宗岗评改本,,或“毛本”)。从此,毛本便战胜一切旧本,成为三百余年来最为流行的版本,今存的清代刻本尚有七十余种。
二、《三国演义》的思想意蕴
《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具有极其博大而深厚的思想内涵。它犹如一个巨大的多棱镜,闪射着多方面的思想光彩,给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人们以历史的教益和人生的启示。
当然,作为封建时代的精神产品,《三国演义》不可避免地带有某些消极的思想因素。不过,从总体上看,它主要还是反映了传统文化的积极方面,鼓励人们为国家、为民族而努力奋进。
许多人认为,《三国演义》的主要精髓是谋略。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
诚然,《三国演义》给人印象最深的一个方面,就是擅长战争描写。而在战争描写中,作者信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军事法则,崇尚“斗智优于斗力”的思想,总是把注意力放在对制胜之道的寻绎上。因此,书中随处可见智慧的碰撞、谋略的较量,而战场厮杀则往往只用粗笔勾勒。可以说,千变万化的谋略确实是全书精华的重要部分。
然而,谋略并非《三国演义》的主要精髓,更非书中精华的全部。
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体系中,“道”是最高层次的东西。“道”有多义,首先是指自然和社会的根本规律,通常指正义的事业,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也。因此,它也是处事为人的基本原则。谋略则属于“术”,是第二层次的东西,是为“道”服务的,必须受“道”的指导和制约。作为一位杰出的进步作家,罗贯中认为,符合正义原则,有利于国家统一、民生安定的谋略才是值得肯定和赞美的,而不义之徒害国残民的谋略只能叫做阴谋诡计。因此,只有代表作者理想的诸葛亮才被塑造为妙计无穷的谋略大师、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曹操的谋略可谓高矣,但罗贯中对他却并不喜爱,而是有褒有贬:对曹操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进步的谋略,罗贯中予以肯定性的描写;而对他损人利己、背信弃义的各种伎俩,则毫不留情地予以抨击。综观全书,罗贯中从未放弃道义的旗帜,从未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谋略;对于那些野心家、阴谋家的各种阴谋权术,他总是加以揭露和批判;对于那些愚而自用者耍的小聪明,他往往加以嘲笑。可以说,《三国演义》写谋略,具有鲜明的道德倾向,而以民本思想为准绳。
那么,《三国演义》的主要精髓是什么呢?我认为,《三国演义》丰厚的思想内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对国家统一的向往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极其伟大的聚合力,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安定,是我们民族一贯的政治目标,是一个牢不可破的优良传统。几千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民族曾经屡次被“分”开,饱受分裂战乱之苦。但是,每遭受一次分裂,人民总是以惊人的毅力和巨大的牺牲,清除了分裂的祸患,医治了战争的创伤,促成重新统一的实现。在那“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汉末大动乱时期,以及罗贯中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元代末年,广大人民对国家安定统一的向往更是特别强烈。罗贯中敏锐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通过对汉末三国时期历史的艺术再现,鲜明地表达了广大人民追求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这是《三国演义》的政治理想,也是其人民性的突出表现。
有人往往用“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来概括《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其实,这只是一种省事的说法,虽然方便,却并不准确。首先,这种说法的基础是毛本《三国》开头的第一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明代各种版本却根本没有这句话,不能随意用它表述罗贯中的创作意图。其次,《三国演义》虽然表现了东汉末年由“合”到“分”的过程,但这种“分”并不反映作者的愿望,恰恰相反,作者对这一段“分”的历史是痛心疾首的。作者倾注笔墨重点描写的,倒是“天下归一”的历史趋势,是由“分”到“合”的过程,是各路英雄豪杰为重新统一而艰苦奋斗的丰功伟绩。因此,尽管人们可以借用这句话表达某些感受,但却不应用它来总括《三国》全书的中心思想。
2.对政治家的评判和选择
人们常常谈到《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有人还把这称为“封建正统思想”。其实,“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早在宋代就已成为有关三国的各种文艺作品的基调,罗贯中只是顺应广大民众的意愿,继承了这种倾向。罗贯中之所以“尊刘”,并非简单地因为刘备姓刘(刘表、刘璋也是汉室宗亲,而且家世比刘备显赫得多,却每每遭到贬抑和嘲笑;汉桓帝、汉灵帝这两个姓刘的皇帝,更是作者鞭挞的对象),而是由于刘备集团一开始就提出“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口号,为恢复汉家的一统天下而不屈奋斗,不懈努力,被宋元以来具有民族思想的广大群众所追慕;另一方面,这个集团的领袖刘备的“仁”、军师诸葛亮的“智”、大将关羽等人的“义”,也都符合罗贯中的道德观。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罗贯中把刘备集团理想化而予以热情歌颂。另一方面,罗贯中之所以“贬曹”,是因为曹操作为“奸雄”的典型,不仅不忠于刘氏王朝,而且常常屠戮百姓,摧残人才,作品对其恶德劣行的描写大多于史有据,并非有意“歪曲”;而对曹操统一北方的巨大功绩,对他在讨董卓、擒吕布、扫袁术、灭袁绍、击乌桓等重大战役中所表现的非凡胆略和智谋,罗贯中都作了肯定性的描写,并没有随意贬低。由此可见,“尊刘贬曹”主要反映了广大民众按照“抚我则后,虐我则仇”(《尚书·泰誓下》)的标准对封建政治和封建政治家的选择,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对此不应作片面的理解,更不应简单地斥之为“封建正统思想”。
3.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三国演义》以很大篇幅描写了汉末三国变幻莫测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总结了各个集团成败兴衰的历史经验,突出强调了争取人心、延揽人才、重视谋略这三大要素的极端重要性。董卓集团败坏朝纲,残害百姓,荒淫腐朽,导致天下大乱,完全是一伙狐群狗党,混世魔王,作品便不遗余力地予以鞭挞。袁术狂妄自大,轻薄无能,既不注意延揽人才,又无明确的战略目标,更不顾百姓死活,却急于过皇帝瘾,大失人心,作品也予以严厉批判。袁绍虽然颇有雄心,其集团一度声势赫赫,实力雄厚,但由于袁绍胸无伟略,处事游移,坐失战机;不辨贤愚,用人不当,以致关键时刻内讧不已;心胸狭隘,文过饰非,甚至害贤掩过,终于只能成为曹操的手下败将,无可挽回地走向灭亡。相比之下,刘备、曹操、孙权三大集团在这三方面各有所长:刘备历经磨难,却始终坚持“举大事必以人为本”的信念,深得民心;求贤若渴,“三顾茅庐”堪称千秋佳话;倾心信任诸葛亮,既有正确的战略方针,又有灵活多变的谋略战术。曹操虽然心术不正,却也十分注意争取人心,延揽人才,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在战略战术上,他也高出同时诸雄。孙权手下也是人才济济,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任统帅均为一时之杰,而且有着明确的战略目标。因此,在众多政治军事集团中,刘、曹、孙三大集团得以脱颖而出,形成三分鼎立的局面。
4.对理想道德的追求
在艺术地再现汉末三国的历史的时候,罗贯中不仅表现了对国家统一、清平政治的强烈向往,而且表现了对理想道德的不懈追求。在这里,他打起了“忠义”的旗号,把它作为臧否人物、评判是非的主要道德标准。通观全书,有许多讴歌理想道德的动人故事。为了忠于“桃园之义”,关羽不为曹操的优礼相待所动,毅然挂印封金,千里跋涉,寻访兄长;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托孤之重,诸葛亮殚精竭虑,南征北伐,不屈不挠,死而后已……当然,对“忠义”这一概念要作具体分析。作为封建时代具有一定进步倾向的文人,罗贯中的“忠义”观不可能越出封建思想的藩篱,但也确实融合了人民群众的观念和感情。他的所谓“忠”,常常指一心不贰地为封建王朝奔走效劳,甚至只是为某一集团的领袖卖命捐躯,但也常常指对国家、民族的忠贞不二,对理想、事业的矢志如一,鞠躬尽瘁。他的所谓“义”,用在政治原则上,有时是封建纲常的代名词,有时又是坚持真理、鞭挞邪恶的同义语;用在人际关系上,往往以个人恩怨为转移,但也常常指对平等互助、患难相依的真诚追求……这种犬牙交错的状况,使得《三国演义》的“忠义”呈现出复杂的面貌;但就主导方面而言,它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观中积极的一面,值得后人批判地吸收。
就这样,向往国家统一的政治理想,构成了《三国演义》的经线;歌颂“忠义”英雄的道德标准,构成了《三国演义》的纬线。二者纵横交错,形成《三国演义》思想内容的坐标轴。罗贯中依靠这两大坐标轴,把历史评价与道德评判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作品达到了难能可贵的高度和深度。
三、《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在艺术上,《三国演义》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不仅为后代大量出现的历史演义小说树立了楷模,而且为整个古代小说创作提供了一整套成功的经验。这里仅略述其要:
1.古典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情调、传奇色彩的结合
综观全书,罗贯中紧紧抓住历史运动的基本轨迹,大致反映了从东汉灵帝即位(168年)到西晋统一全国(280年)这一历史时期的面貌,这一历史时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黄巾起义、何进谋诛宦官、董卓进京、诸侯联军讨伐董卓、曹操奉迎汉献帝、孙策开拓江东、官渡之战、隆中对策、赤壁之战、刘备取益州、刘备曹操争夺汉中、吕蒙袭取荆州、夷陵之战、诸葛亮南征北伐、邓艾灭蜀、魏晋禅代等等,罗贯中都予以关注,都大致按照史实的基本框架和发展趋势,作了不同程度的叙述与描写。这一历史时期的一系列重要人物,罗贯中在把握其性格基调时,都力求实现艺术形象与其历史原型本质上的一致。这样,就使作品具有厚重的历史感,表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这是人们普遍承认《三国演义》“艺术地再现了汉末三国历史”的根本原因。然而,在具体编织情节、塑造人物时,罗贯中却主要继承了民间通俗文艺的传统,大胆发挥浪漫主义想象,大量进行艺术虚构,运用夸张手法,表现出浓重的浪漫情调和传奇色彩。例如:作品中决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关键战役——赤壁大战这个情节单元,从第四十三回诸葛亮出使江东,到第五十回曹操败走华容道,总共用了八回篇幅。从总体上来看,罗贯中笔下的战役的起因(曹操夺得荆州后,直逼长江,虎视江东)、进程(诸葛亮出使江东,说服孙权建立孙刘联盟,吴军利用曹操的骄傲自大心理,由黄盖行诈降计,并借东南风大作之机,发动火攻)、结局(曹军惨败,曹操由华容道狼狈逃窜),大致反映了历史上的赤壁大战的全过程,使人觉得“像”那段历史。然而,如果对这个情节单元的情节逐个加以分析,就会看到,其中想象和虚构的成分占了很大比重。这个单元主要有12个情节:“舌战群儒”“智激孙权”“智激周瑜”“蒋干盗书”“草船借箭”“苦肉计”“阚泽密献诈降书”“庞统巧授连环计”“横槊赋诗”“借东风”“火烧赤壁”“华容放曹”。在这12个情节中,只有“智激孙权”“火烧赤壁”这两个情节有明确的史实依据,其他10个情节则基本上是作家发挥浪漫主义想象作出的艺术虚构。这些虚构的情节,既是强烈吸引读者的生动故事,更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有力手段。这种粗看好像与历史“相似”,细看则处处有艺术虚构、时时与史实相出入的情况,在整部作品中比比皆是。这种虚实结合,亦实亦虚的创作方法,乃是《三国演义》的基本创作方法,是其最重要的艺术特征。
2.丰富多彩的人物塑造艺术
《三国演义》总共写了一千二百多个人物,其中有名有姓的大约一千人,堪称古代小说中写人物最多的巨著。其中,形象生动、性格鲜明、家喻户晓的人物就有几十个,而曹操、诸葛亮、关羽等形象更是文学史上公认的典型。《演义》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有:
(1)把人物放到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各具特色的言行,表现其不同的性格。如“空城计”这一情节,就将诸葛亮与司马懿置于面对面的尖锐冲突中,凸现了二者的不同性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采用典型的情节和生动的细节来突出人物性格。如刘禅投降后“乐不思蜀”的细节描写,就把这个亡国之君的毫无血性写得入木三分。
(3)运用夸张、对比、衬托和侧面描写等手法塑造人物。如“温酒斩华雄”“三顾茅庐”“张飞威镇长坂桥”等情节都是成功的范例。
成百上千的艺术形象,在《三国演义》中的分量不同,刻画的程度也不一样。他们共同构成一座绚丽多彩的人物画廊,一个妙趣横生的小说世界,令人观赏不尽,流连忘返。
3.千变万化的情节艺术
《三国演义》向来以情节丰富生动闻名。书中的许多情节,如“桃园结义”“鞭打督邮”“孟德献刀”“捉放曹”“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连环计”“酣斗小霸王”“辕门射戟”“割发代首”“白门楼”“煮酒论英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会”“走马荐诸葛”“三顾茅庐”“单骑救阿斗”“威镇长坂桥”“舌战群儒”“智激周瑜”“群英会”“蒋干盗书”“草船借箭”“苦肉计”“横槊赋诗”“借东风”“火烧赤壁”“华容放曹”“三气周瑜”“孙刘联姻”“割须弃袍”“裸衣斗马超”“截江夺阿斗”“义释严颜”“夜战马超”“单刀赴会”“威震逍遥津”“百骑劫魏营”“计斩夏侯渊”“水淹七军”“刮骨疗毒”“白衣渡江”“走麦城”“火烧连营”“安居平五路”“力斩五将”“收姜维”“失街亭”“空城计”“遗恨五丈原”,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在古今中外的小说名著中,像这样能让人随口举出几十个为广大读者熟知的情节的作品,可以说是十分罕见的。大量的精彩情节,使全书满目珠玑,熠熠生辉,令人读来兴会酣畅。
综观《三国演义》的情节艺术,可以看到这样几个突出的特点:
(1)善于处理史实与虚构的关系。任何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在写作中都面对着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史实与虚构的关系。既然写作题材是“历史”,那么,作者不能不受基本史实的制约,不能任意颠倒历史事件的内在逻辑和彼此联系,更不能随意改变历史的总体轮廓和根本走向,这是历史小说应当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另一方面,既然是“小说”,那么,其基本属性是文学作品,作者就有权对历史素材作出自己的审美判断,有权(而且必须)展开艺术想象,进行适当的艺术虚构。在这里,史实和虚构不是机械相加的关系,而应该是水乳交融的关系。能否做到这一点,乃是区分不同作者艺术才华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正是在这一点上,《三国演义》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2)善于改造通俗文艺提供的故事“毛坯”,推陈出新,化平庸为神奇。
(3)编织精彩的情节是为了塑造鲜活的人物。
4.波澜壮阔的战争描写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上百次战役,展现了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场面。作者以极为高超的大手笔,把这些战役写得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表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演义》描写战争成就之高,堪称千古独步。作为一部古代的“全景军事文学”,其突出特点是:
(1)善于集中笔墨,着重描写战争双方决战前的力量对比、形势分析和战略战术的运用,从而揭示出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原因。
(2)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描写富于变化,有张有弛,使各次战役,特别是“三大战役”呈现出强大的张力,紧紧地抓住读者。
(3)善于运用多种笔墨,多角度、多层次地表现战争的复杂性,给人以多样化的艺术美感。
(4)善于渲染战场气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逼真感受。
5.宏伟严谨的结构艺术
全书所叙时间漫长,人物众多,事件复杂,头绪纷繁。作者却以刘蜀集团的兴衰为中心,精心安排,从容道来,使全书纲举目张,既曲折变化,又前后贯串,脉络分明,布局严谨,从而构成了一个相当完美的艺术整体。
6.简洁明快的语言艺术
全书用半文半白的语言写成,“文不甚深,言不甚俗”,雅俗共赏,历来为人称道。
当然,《三国演义》在艺术上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是,瑕不掩瑜,它仍然不愧为中国小说史上一座巍然屹立的丰碑,不愧为世界文学中的奇珍异宝!
2006年4月
于锦里诚恒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