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鲁迅思想录(精)/新民说
分类
作者 林贤治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论青年

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无声的中国》,《三闲集》,《全集4》P15)

……我时常害怕,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随感录·四十一》,《热风》,《全集1》P325)

要前进的青年们大抵想寻求一个导师。然而我敢说:他们将永远寻不到。(《导师》,《华盖集》,《全集3》P55)

青年又何须寻那挂着金字招牌的导师呢?不如寻朋友,联合起来,同向着似乎可以生存的方向走。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矿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问什么荆棘塞途的老路,寻什么乌烟瘴气的鸟导师!(《导师》,《华盖集》,《全集3》P56)

中国的青年不要高帽皮袍,装腔作势的导师;要并无伪饰,——倘没有,也得少有伪饰的导师。倘有戴着假面,以导师自居的,就得叫他除下来,否则,便将它撕下来,互相撕下来。撕得鲜血淋漓,臭架子打得粉碎,然后可以谈后话。(《我还不能“带住”》,《华盖集续编》,《全集3》P243)

我现在对于做文章的青年,实在有些失望,我看有希望的青年,恐怕大抵打仗去了,至于弄弄笔墨的,却还未遇着真有几分为社会的,他们多是挂新招牌的利己主义者。而他们竟自以为比我新一二十年,我真觉得他们无自知之明,这也就是他们之所以“小”的地方。(《两地书·八五》,《全集11》P226)

以中国人一般的脾气而论,失败之后的著作,是没有人看的,他们见可役使则尽量地役使,见可笑骂则尽量地笑骂,虽一向怎样常常往来,也即刻翻脸不识,看和我往来最久的少爷们的举动,便可推知。(《两地书·九三》,《全集11》P242)

假使我真有指导青年的本领——无论指导得错不错——我决不藏匿起来,但可惜连我自己也没有指南针,到现在还是乱闯。倘若闯入深渊,自己有自己负责,领着别人又怎么好呢?我之怕上讲台讲空话者就为此。记得有一种小说里攻击牧师,说有一个乡下女人,向牧师沥诉困苦的半生,请他救助,牧师听毕答道:“忍着罢,上帝使你在生前受苦,死后定当赐福的。”其实古今的圣贤以及哲人学者之所说,何尝能比这高明些。他们之所谓“将来”,不就是牧师之所谓“死后”么。我所知道的话就全是这样,我不相信,但自己也并无更好的解释。(《两地书·二》,《全集11》P14)

中国事其实早在意中,热心人或杀或囚,早替他们收拾了,和宋明之末极像。但我以为哭是无益的,只好仍是有一分力,尽一分力,不必一时特别愤激,事后却又悠悠然。我看中国青年,大都有愤激一时的缺点,其实现在秉政的,就都是昔日所谓革命的青年也。(《致曹靖华/1935年6月24日》,《全集13》P155)

P86-88

目录

前言

中国人

中国社会

中国历史

权力者

奴隶与奴才

文人,学者,知识分子

论启蒙

鲁迅思想录

论群众

论流氓

论青年

书报审查制度

传统与改革

论革命

论斗争

论宽容

论道德

论人生

论友谊

性爱、婚姻与家庭

文化教育

文学艺术

关于现代人物

关于自己

附录一 鲁迅论

附录二 鲁迅年表

序言

鲁迅出现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文艺复兴时期”,也即东西方文化大交汇的一个极其奇异的历史时期。世界上很难找到像鲁迅这样对东西方文化都十分熟悉的作家,襟怀博大,视野开阔,目光犀利;更难找到像他这样以异质性的文化观念,猛烈地抨击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的作家。在这个意义上,他是一个天生的叛逆者,革新家,一个与政治霸权和文化霸权誓不两立、不妥协不屈服的斗士。在文人社会中,他孤身奋战,那么勇敢而傲岸。同时,鲁迅又是一个极富同情心和道义感的平民作家。他可以放弃学者教授的头衔,放弃世俗社会所珍视的一切,但是决不放弃作为一个写作者的责任。就像他笔下的那个复仇的黑色人那样,他唯以儿子般的忠诚和侠士般慷慨赴难的热忱,始终不渝地护卫着苦难的大地,广大的被侮辱被损害的人们。

在鲁迅那里,人格、思想、艺术,是一个极其健全而又充满内在矛盾张力的统一体。不但在中国,他是唯一的;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罕有的特异者。鲁迅的所有一切,可以说,都包容在《鲁迅全集》里,包容在他的全部的文字遗产中。要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知识分子,了解鲁迅本人以及我们自己,正如郁达夫说的,阅读《鲁迅全集》是唯一捷径。实际上,能够通读《全集》的人毕竟很有限,作为一般读者,大约只能读选本。至于读文摘本或语录本,无疑是更简捷的,而流弊,也正好出在这简捷上面。“文革”期间,以油印或铅印方式出版的鲁迅语录当不在少数,但都一律使用单一的论斗争的文字,这些文字一旦被抽离专制统治的背景,鲁迅便立刻化成了一个仇恨成性、无端挑衅、面目狰狞的“英雄”。鲁迅本人曾经打过一个调皮的比方,说:“譬如勇士,也战斗,也休息,也饮食,自然也性交,如果只取他末一点,画起像来,挂在妓院里,尊为性交大师,那当然也不能说是毫无根据的,然而,岂不冤哉!”

所以,鲁迅是反对“摘句”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容易流于片面。在后来写的一篇文章中,鲁迅以陶渊明为例说,世人多摘引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以完成一个“飘逸”的诗人形象,殊不知还有“金刚怒目”的一面,因为他确实写过像“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一样的文字,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可见,倘要摘句,就得极力避免以偏概全。

目下的这个摘句式选本,就是基于这种考虑编选的。编者并非那类研究鲁迅的通人,自然,本书也不敢自诩为模范的选本,但是,力求显示鲁迅思想和人格中的实质性和丰富性,确是着手的初衷。

在此,编者需要说明的是:

一、鲁迅是一个十分关注中国现实问题的知识分子。他所以从事写作,本意就是为了改造“国民性”,改造中国社会。因此,回到鲁迅当时的语境——一个专制、腐败、黑暗的中国社会环境中进行理解,才是有效的阅读。

二、鲁迅常常慨叹说中国的战士太少。作为“精神界战士”,批判的人文主义者,反抗强权与强势的需要,决定了鲁迅的思维是否定性思维、反向的思维、批判的思维。譬如自由、民主、人权等问题,在鲁迅那里,往往没有现成的定义和结论,只能通过对专制政治、对暴君与奴才、对愚民政策等具体的社会历史现象的暴露与批判,才能理解其真正的意涵。鲁迅是惯于以“否”说“是”的,而这,正是他与聪明的学者及次学者大不一样的地方。正因为如此,鲁迅也就常常被加以“仇恨政治学”“偏激”“刻毒”“不宽容”“有破坏而无建设”之类的恶名。

三、有条件者,当然最好能阅读原著;在发生疑义时,尤当顾及语录的上下文,顾及全篇,乃至所有相关的文字,以确保思想的完整性。譬如最后论现代人物的部分,所录未必是完全的,且不能视作定论,因为更多的,只是作为社会成见的一种反证而已。

以上所说,并非什么“临时约法”,编者也没有如许权力。据说,自由阅读是没有边界的。——读或不读,又或如何读,概由读者作主。正如鲁迅说的,“自己裁判,自己执行”,其实这不也很好吗?

2005年8月

内容推荐

鲁迅的所有一切,都包容在《鲁迅全集》里,包容在他的全部的文字遗产中。要了解中国,了解鲁迅及我们自己,回归原著,是唯一捷径。林贤治编著的《鲁迅思想录》选取了中国人、中国社会、中国历史、群众、青年、斗争、宽容等二十多个主题关键词,将鲁迅作品的精华部分节录于相关章节中,并配以注释,帮助读者快速扫描鲁迅作品,并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参考。力求显示鲁迅思想和人格中的实质性和丰富性,确是本书的初衷。

编辑推荐

没有时间看全集,《鲁迅思想录》菁华摘选,贴心注释,带你走进林贤治“一个人的鲁迅”!

鲁迅是反对“摘句”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容易流于片面。在后来写的一篇文章中,鲁迅以陶渊明为例说,世人多摘引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以完成一个“飘逸”的诗人形象,殊不知还有“金刚怒目”的一面,因为他确实写过像“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一样的文字,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可见,倘要摘句,就得极力避免以偏概全。目下的这个摘句式选本,就是基于这种考虑编选的。编者并非那类研究鲁迅的通人,自然,本书也不敢自诩为模范的选本,但是,力求显示鲁迅思想和人格中的实质性和丰富性,确是着手的初衷。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9:0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