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布莱德雷(精)/和平万岁书系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杜朝晖
出版社 石油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美国五星上将布莱德雷是盟军最伟大的陆军指挥官之一。他性情温和,爱护部下,有儒将之风;他举重若轻,指挥若定,是盟军将领之间的忠实协调者。是他使巴顿勇猛直前而无后顾之忧,他是艾森豪威尔永远可以信赖的助手。他是一员福将,也是美国人最爱戴的“大兵将军”。杜朝晖编著的《布莱德雷(精)》从布莱德雷的童年岁月、军校生活、家庭婚姻,一直写到征战北非、欧洲,战后归国担任要职,其中以大量篇幅描述了他参与计划和指挥的一系列重大战役,包括突尼斯战役、西西里岛战役、诺曼底登陆战役以及朝鲜战争,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战争风云。

内容推荐

杜朝晖编著的《布莱德雷(精)》以通俗性的语言、纪实性风格,从布莱德雷的童年岁月、军校生活、家庭婚姻,一直写到征战北非、欧洲,战后归国担任要职,其中以大量篇幅描述了他参与计划和指挥的一系列重大战役,包括突尼斯战役、西西里岛战役、诺曼底登陆战役以及朝鲜战争,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战争风云,客观地反映了布莱德雷怎样从一个乡村少年变成一名军人,直到成为五星上将的一生,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目录

第1章 寒门降生

 父子情深

 走出自立的第一步

第2章 西点军校

 鼓足勇气报考军校

 8天时间迎战西点

 群星荟萃之班

第3章 与战争擦肩而过

 基层连队

 缺席一战

第4章 来到总部机关的门前

 西点军校教官

 本宁堡步兵学校

 利文沃思堡指挥与参谋学校

第5章 马歇尔的赏识

 上了马歇尔的黑名单

 被马歇尔破格提拔

 陆军国防大学

第6章 走进陆军参谋部

 总参谋长的助理秘书

 从中校助理跃升准将校长

第7章 战争的呼唤

 珍珠港遭袭击

 急赴北非战场

 整顿第2军

 个人意见

第9章 扬名西西里

 往德国的后背上插上一刀

 登上西西里岛

 鏖战西西里

第10章 集团军群司令

 荣升美军第二号人物

 决策“霸王”计划

第11章 踏上欧洲大陆

 血战诺曼底

 突破希特勒的“大西洋壁垒”

第12章 饮马塞纳河

 打开德国的北大门

 “眼镜蛇”出动

 把德军装进大口袋里

第13章 挺进第三帝国

 “一路”还是“两路”

 砸开德国的大门

 蒙哥马利争权

第14章 阿登山上摆战场

 攻势暂停

 德军从阿登山的缝隙上偷偷地钻过来

 “突出部”之战

第15章 横渡莱茵河

 拦腰突击

 实施“快速”进攻计划

 进抵莱茵河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重要的命令

 抢在蒙哥马利之前渡过莱茵河

第16章 最后胜利

 “布莱德雷计划”

 最后的总攻

第17章 退伍军人管理局长

 马歇尔的密电

 尽力而为

第18章 陆军参谋人

 就任陆军参谋长

 希腊危机!朝鲜危机!柏林危机!

 打响另一场战争

第19章 决策“遏制战略”

 “大规模报复战略”的出笼

 应该对这帮家伙来点强硬态度

第20章 首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

 挑起了华盛顿的一副最重的担子

 老兵发怒了

 第68号国家安全法

第21章 尾声

 花甲退休

 安息在阿灵顿无名英雄墓

附录 布莱德雷年表

试读章节

父子情深

希比是密苏里州中部伦道夫县的一个小镇,素有煤城之称。附近遍布崎岖不平的低矮山坡,散乱地坐落着十几个乡村。这些位于美国西部的乡村大多土地贫瘠,交通不便。偶尔有辆轻型马车疾驰而过,破旧不堪的道路上立即尘土飞扬。

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严冬酷暑,总能看到一老一少两个人,像朝圣一样,每天往返在简陋的道路上。走在前面的显然是父亲,手里提着篮子,头也不回,只顾大步流星地向前走。一会儿,感觉孩子落下得太远,他就会回过头来,停下脚步,微笑等待着。后面一个不足10岁模样的孩子,几乎连跑带颠地赶上来。

每天,当教师的父亲带着小布莱德雷,步行到几里之外的学校去,日复一日,从不间断。布莱德雷后来回忆说:“父亲的步子大,走得快,17分钟就能走1.6公里。对一个孩子来说,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可就有点吃不消了。但每天有这些时光单独同父亲在一起,在很大程度上倒也是一种精神鼓励。”

布莱德雷的先辈原本生活在英国,18世纪中叶才移居到美国肯塔基州的麦迪逊县。19世纪初,随着美国开发西部的浪潮,他的先辈再次西迁,最后选择在密苏里州中部伦道夫县的希比小镇一带定居下来。

布莱德雷的祖父一直是靠天吃饭的农民,直到父亲这代,情况才稍有改观。布莱德雷的父亲名叫约翰-布莱德雷,是家中的长子,由于孩子多,家里穷,约翰·布莱德雷懂事很早。很小的时候,他就帮助家里干活,没有机会读书上学。但他是一个意志坚强,有头脑和时刻想改变自己命运的人。在繁忙的劳动之余,他坚持自学。功夫不负有心人,靠着自学,19岁时,他终于考入克拉克村附近的一所乡村中学。他自知机会来之不易,因而努力学习,到毕业时,他的成绩是最优秀的,被破例留在学校任教。那时,美国西部处于大开发时期,很多人拖儿带女来这里淘金。大人们整天忙于赚钱,没有精力照顾和教育孩子。很多孩子自由散漫,无法无天,经常惹是生非,让学校感到头疼。

约翰·布莱德雷留校任教后,下决心改变这种状况。他制定了一套严格的制度,对不听话的学生进行严厉惩罚,毫不留情。过了不长时间,那些无法无天惯了的孩子就一个个服服帖帖,学校的教学和生活秩序因此好转。约翰.布莱德雷一下子成了名人。很多人都认为他有办法,把他当作能人。因此,一出现难以收拾的局面,学校总要请他出马。附近十几所乡村学校争相邀请他去任教,当地的教育机构也给予他最高的工资,一个月40美元。

25岁这年,约翰·布莱德雷在学校爱上了一位名叫萨拉·伊丽莎白.哈伯德的女学生。她的家住在克拉克村以西5公里的地方,家中有5个孩子。全家耕种一片25亩贫瘠的土地,住一所用粗圆木搭成的三间平房。这位后来成为布莱德雷母亲的女学生出生在1875年4月,当年16岁。1892年5月12日,约翰.布莱德雷和萨拉。伊丽莎白·哈伯德结了婚。9个月之后,他们有了第一个孩子。这就是后来的五星上将奥马尔·纳尔逊·布莱德雷。给孩子取名时,父亲也费了心思,动了脑筋。奥马尔。纳尔逊·布莱德雷的名字寄托了他的希望。奥马尔是当地报社一个很有名的编辑奥马尔·D.格雷的名字,纳尔逊则是当地德高望重的一位医生。父亲对这两个人格外推崇,盼望小布莱德雷长大后能像他们那样有出息。

从很小时候起,父亲就教他识字。1899年,当布莱德雷6岁时,父亲就带他去学校上学。父亲的工作经常调动,因此布莱德雷也跟着奔波,他先后在彭伯顿小学、洛卡斯特格罗夫学校、巴德里奇学校读书。由于买不起马和轻便马车,布莱德雷的父亲就步行去学校,有时学校距离远,布莱德雷就与父亲提着午饭篮子去学校。

乡村的学校条件简陋,一般的学校只有一间教室。布莱德雷的父亲是唯一的教师。学生们不分年级,都在唯一的一间大教室里上课,大体按年龄和年级分组。教课时,教完一组后再转过头来教另一个年级组,分别讲课和布置作业。

父亲对布莱德雷另眼看待,要求很严,经常给他吃小灶。布莱德雷认的字比其他的孩子都多。一次,几个孩子问布莱德雷:“你是怎样学会那么多字的。”

布莱德雷回答说:“要是你父亲是教你的老师,你也会认识很多字的。”

每天晚上,在布莱德雷上床钻进暧被窝前,父亲总是要给他出几道数学题,让他思考。小布莱德雷经常带着各种数字进入梦乡。久而久之,他对数学运算渐渐入门,并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一点,对布莱德雷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后来他还在西点军校教过数学。更重要的是,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和专长,锻炼了布莱德雷的思维,在指挥大军与敌人作战时,布莱德雷总是计划得非常有条理,严谨有度。

P2-4

序言

布莱德雷是美国著名的五星上将之一,一生戎马。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奉命赶赴北非和欧洲作战,先后担任过军长、集团军司令和集团军群司令,参与计划和指挥过一系列重大战役,为盟军赢得战争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与其他一大批享誉世界的美军将领相比,布莱德雷堪称为独树一帜的人物。他性格内向,沉稳持重,谨慎有加,善于驾驭全局,精于组织策划;并且以对普通士兵的悉心关爱而赢得了“大兵将军”之美誉。于是有人这样评论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上,艾森豪威尔是战争的组织指挥者;巴顿是战场上的英勇斗士:而布莱德雷则是美军的思想机器。

1893年2月12日,奥马尔·纳尔逊·布莱德雷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伦道夫县克拉克村的一个贫苦农夫家里。他的母亲是一位勤奋、善良、厚道的农村妇女,其父亲是整个家族第一位有出息的人,但也不过是一名疲于奔命的乡村教书匠。若与其他著名的美军将领相比,布莱德雷的家境很贫穷,是个十足的乡下孩子。不仅如此,15岁时,布莱德雷的父亲积劳成疾,英年早逝。1910年5月,布莱德雷高中毕业后因无钱交纳上大学的学费,开始在铁路上打工。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他获知西点军校的情况,学校不仅免收学费,每月还有津贴。这对正在劳于奔波的布莱德雷诱惑很大,他决心试一试。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紧张的备考,布莱德雷终于搭上了报考的末班车,最后奇迹般地考上了西点军校,由此开始了自己不平凡的军人生涯。

在西点军校艰苦环境的磨炼下,布莱德雷成了一名合格的职业军人。他所在的班级被称为“将星之班”。164人当中,有59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了将军。从西点军校毕业后,布莱德雷部分时间在部队服役,曾驻墨西哥边境和夏威夷,但他更多的时间是在军校进修和任教。布莱德雷曾在本宁堡步兵学校、利文沃思堡指挥与参谋学校、国防大学等军事院校进修。同时,布莱德雷在1938年以前23年的军旅生涯中,有13年在西点军校、南达科他州布鲁金斯、本宁堡步兵学校任教官,一副军中学者派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段时间内,布莱德雷幸运地遇到了后来成为美国陆军参谋长的马歇尔,并得到他的赏识,成为他一生平步青云的重要因素。马歇尔为布莱德雷施展才华提供了绝好的机会。1938年,布莱德雷进入陆军参谋部人事部工作,不久被陆军参谋长马歇尔调任助理秘书。其间,布莱德雷开阔了眼界,增长了才干,在马歇尔手下处理了许多棘手的问题。1941年2月至1943年2月,马歇尔派布莱德雷担任本宁堡步兵学校校长、第82师师长、第28师师长等职,布莱德雷大显身手,并加入了将军的行列。

1943年2月,当战争进行到最激烈的阶段时,为了支援艾森豪威尔指挥作战,马歇尔派布莱德雷赶赴北非,布莱德雷从此踏上了征战之程。3月,布莱德雷担任美军第2军副军长之职。巴顿回摩洛哥后,布莱德雷接手了第2军。并率军在突尼斯战役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名噪美国。1943年7—8月,布莱德雷率第2军在巴顿的第7集团军之下征战西西里岛。在战役中,布莱德雷镇定自若、指挥有方,为取得西西里岛战役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恰在此时,巴顿闹出了“打人事件”,失信于艾森豪威尔、马歇尔等人。战役之后,巴顿被暂时搁置一边,马歇尔委派布莱德雷负责第1集团军、第1集团军群的筹建工作,参与“霸王”行动计划的制订。布莱德雷从此青云直上,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的重要将领之一。

从1944年6月6日至1945年5月7日德军投降止,布莱德雷指挥美军和蒙哥马利率领的英军一起横扫欧洲大陆,取得了一系列战役的胜利。在欧洲大陆的征战中,布莱德雷制定了许多作战计划并取得了许多战役的胜利,美军也从次要的角色上升为进攻主角。在欧洲大陆的征战中。布莱德雷、巴顿等美军将领在战略上、作战指挥权上与蒙哥马利发生了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斗争。布莱德雷一方面显示出对德作战的高超指挥才能,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内部斗争的优良技巧,既维护了美军的利益,也保障了对德作战的胜利。

欧洲战争结束后,布莱德雷历任退伍军人管理局局长、陆军参谋长、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事委员会主席等职。素有“大兵将军”之称的布莱德雷在任退伍军人管理局局长之职时,锐意改革,为成千上万的退伍军人谋求利益,安排升学、就业,改善医疗条件和落实退伍军人的福利,得到杜鲁门总统的高度评价。布莱德雷不仅闯过了战争的险关,而且经受住了和平建设的考验。在升任陆军参谋长至1953年退休时止,布莱德雷的人生走入了黯淡时期,他积极参与秘密策划侵朝战争,成为屠杀朝鲜人民和侵犯中朝利益的战争罪人。侵朝战争以美国的失败而告终,签订停战协定后不久,布莱德雷就退休了。应该说,侵朝战争给布莱德雷光辉的一生抹上了难以清洗的污点。

布莱德雷有大将之才,但他并非将门之子,之所以能创造人生辉煌,得益于他个人的超凡魅力和杰出才能。布莱德雷生性稳重、内向,顾全大局。他总是谨慎有度,深藏不露,善于驾驭全局,精于策划和组织。在西西里岛战役中,布莱德雷在异常复杂、紧张而又艰苦的作战中保持头脑清醒,处乱不惊。在欧洲战争期间,盟军高级将领之间的斗争错综复杂,相互间争权夺利。布莱德雷表现出大智若愚的儒将风范,谨慎地、有理有节地与蒙哥马利进行斗争,维护了自己以及美军的利益。布莱德雷以其沉稳的性格、宽容的态度赢得了马歇尔、艾森豪威尔的信赖。作为一名高级指挥官,布莱德雷爱兵如子,无论是在战场上指挥作战,还是和平时期抓军队建设,他都尽量照顾下属及士兵的利益,因此深受拥戴。在作战指挥上,布莱德雷善于策划,从大局着手把握战争态势,从制定“霸王”行动计划开始,布莱德雷就是策划战役、指挥作战的主要角色之一。圣洛战役、横渡莱茵河、进军易北河等作战行动中,充分显示了策划能力和指挥才能。

本书以通俗性的语言、纪实性风格,从布莱德雷的童年岁月、军校生活、家庭婚姻,一直写到征战北非、欧洲,战后归国担任要职,其中以大量篇幅描述了他参与计划和指挥的一系列重大战役,包括突尼斯战役、西西里岛战役、诺曼底登陆战役以及朝鲜战争,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战争风云,客观地反映了布莱德雷怎样从一个乡村少年变成一名军人,直到成为五星上将的一生,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14:0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