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之道--熟人社会里的自我实现》一书旨在回答:中国农民如何在村落熟人社会中实现其作为人的意义?这是个心理学的自我实现问题,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就是“成人”,其实践过程即“做人”。作者王德福建构了一套理解中国农民做人逻辑及其区域差异的解释框架,并以此分析乡村社会巨变与农民做人之道的深层变革。
王德福编著的这本《做人之道--熟人社会里的自我实现》阐述了:
人的自我实现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兼具心理学、社会学乃至宗教学的意义。农民的自我实现可称作“成人”,其实践过程即“做人”。村落熟人社会是农民自我实现的“社会文化场”,其长久性和非选择性决定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本体性关联。这种关联意味着,农民作为人的意义是社会性地界定与获得的,做人的最终目标就是获得熟人社会的肯定性评价,在自己人结构的血脉绵延和村落集体记忆中确定自己的位置,实现有限生命的超越性意义。
然而,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的巨变瓦解了这种本体性关联,自己人结构失去了本体性和工具化意义,地方性共识丧失了价值导向和行为约束力。个体主义逻辑主导了农民的做人实践,导致了做人的三层目标重组:基础层权重膨胀、社会层日益私人化、公共层急剧衰落。随之而来的是,超越性意义丧失,社会性意义畸变,原本稳定的社会评价体系陷入混乱,新的体系又尚未生成并获得认同,做人因此变得艰难。这是当代社会我们遇到的亟需解决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