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方反应不强烈,接下来不知道问什么,不能问出想要的答案,缺乏可以炒热气氛的问题,大家是不是都有这些无法侃侃而问的烦恼呢?
没关系,只要你学会了刘珊编著的《别让不会提问害了你》中的提问技巧,这些烦恼完全可以消除。
其实,提升提问技巧的方法很简单。按照本书中的技巧试一试,自己会越问越带劲,对方也会越来越有兴趣。
例如,持续聊15分钟以上的提问技巧如下。
前五分钟:“听”对方讲;
顺畅进入十分钟:“说”一点儿自己的想法:
轻轻松松超过十五分钟:一边“询问”对方,一边拓展话题。
怎么听、怎么讲、怎么问是成功提问的关键。本书会告诉你:如何炒热谈话气氛,如何提出有共鸣的话题,如何避开问话雷区……帮你有效应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状况。
一个讲究提问艺术的人,一定是一个懂得如何做人做事的人。刘珊编著的《别让不会提问害了你》围绕“提问”这个主题,通过一系列真实、生动的故事和案例,向读者介绍了行之有效的提问技巧和方法。阅读《别让不会提问害了你》能帮助你和对方建立起一个能够快乐交流的平台,使对方非常愿意与你配合。掌握了实用的提问技巧,就能开启对方的话匣子,与对方达成美妙的交流沟通,让对方在你的引导下积极交流。
记者说:“看得出周先生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当初创业一定是非常艰难的,在面对困境时,你是如何安然度过的呢?”
周德福说:“在我的字典里没有‘困境’二字,所有的磨难都是上天对你的考验,既然是考验,那么抱着平常心去面对就好了。”
记者问:“你这一生最大的成就是什么?”记者以为周德福会回答创办了全世界闻名的德福金店,或者是在创业过程中克服的那些困难,但周德福的回答超出了记者的想象。
毫无疑问,这个问题让周德福一扫原先的严肃,取而代之的是少见的平易近人,他笑着说:“我最大的成就就是创办了几所希望小学。当我看到孩子有学上、脸上露出纯真的笑容时,那一刻,我觉得是自己最有成就的一刻。”
记者惊讶地说:“周先生,很多人都以为你最大的成就是创办了德福金店,没想到你却认为自己最大的成就是创办了希望小学。”
周德福:“非常感谢你提的这个问题,这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想,接下来,我要继续投资多创办几所希望小学。”
在采访之前,记者做了大量详细的调查,也列出了很多问题,然而当他采访时,却只问了三个问题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信息。记者的发问让周德福意识到了自己的成就感来源,因而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从而做出了多创办几所希望小学的决定。自那以后,记者和周德福成了好朋友,两人经常一起垂钓,一起去希望小学看望孩子。
当问题能够给对方带来较大的感触时,对方就会由衷地回答,就像是案例中的记者,提出的问题打动了周德福,因而得到许多信息并且和周德福成了朋友。下面我们就介绍几种能够打动人心的提问方式:
第一,提出让对方期待的问题。这类问题的好处就在于能够激起对方的兴趣,从而打动对方。你可以这样提问:“我有方法能够让你公司的成本节省30%,你想知道吗?”“我可以向你推荐年收益率在15%的理财方式,我想你对这种方式一定很感兴趣,是吗?”“听说你目前遇到了一些麻烦,你想听听我的看法吗?”这样提问,就会让对方对答案很是期待,因而愿意回答,这样的问题往往能打动人心。
第二,赞美式提问。根据马洛斯的五大需求理论,可知人都有被赞美的需求,赞美是对一个人价值的肯定和认可,用这种方式提问时要注意度的问题,否则过度赞美会引起对方的反感,这样就无法打动对方了。如“你的项链真漂亮、精致,和你的气质很搭,但是我想,你穿上这样的服装效果会更好,你觉得呢?”“黄总,你好,你的演讲很精彩,引人人胜,我有几个问题想请教你,可以吗?”“我知道你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但做事还是要脚踏实地,先按时完成工作,好吗?”
第三,假设式提问。假设式提问的好处,就在于将对对方有益的部分提出来,打动对方,达到提问的目的。如:“我听说你正打算去旅游,我这里恰好有这么个信息,韩国五日游,只需要两千元钱,请问你感兴趣吗?”对方听到这种问题,能不心动吗,往往会下意识地回答:“我很感兴趣。”
第四,悬疑式提问。悬疑式提问是利用对方的好奇心,来达到打动对方的目的。假设你是一位销售安全玻璃的业务员,面对客户你会怎么提问呢?不懂得提问的业务员就会直接问:“你好,你需要安全玻璃吗?”这种说法怎么可能会打动人心呢?这时,可以采用悬疑式提问:“你有没有看过一种破了但不会碎掉的玻璃?”这时客户往往会有极大的兴趣想知道,这就是问题触动了对方。
第五,抓住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这个话题常常可以用“你这一生最大的成就是什么?”“你对自己做的什么事情比较满意?”“目前来说,你最想做的是什么?”“你觉得什么样的事情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等来开始提问。
没人会对自己不感兴趣的话题投入过多的热情,去关心别人的梦想、生活,去聆听他人的言论,去熟悉他人,这样才能找到对方感兴趣的话题,提出能够让对方“有所悟”的问题,让他们热情地参与互动,只有那些“含金量高”的问题才能给提问者带来更多有用的信息。 P18-19
据统计,一般人平均每天要说350句话。在这350句话中,至少有十分之一是问句,也就是说,我们每天最少要提出35个问题。
通过这35个问题,我们要学习知识和经验、了解他人的想法、获得生活中有用的信息、解决工作上的疑难,甚至要通过自问实现深层次的自我认知……
提问所要担负的使命实在是太过重大!因此,我们必须予以重视、加以训练。
可惜的是,很多人并未认识到提问的重要性,他们认为提问是本能,天生就会,所以经常是“随口一问”,问得没水平、没质量,不但不能得到想要的答案,甚至可能因为所问不当得罪了人。这就是不懂提问这门艺术带来的恶果。
为了让人们认识到提问的重要性、掌握正确的提问方法,笔者编写了《别让不会提问害了你》一书。
在本书中,你几乎可以找到每一个自己问过或者将来可能会问到的问题,并找到最合理的提问方式。
除了内容具有的丰富性之外,本书也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总结而言,本书有三大特色。
第一,丰富的案例和场景。通过丰富而有趣的案例和场景来阐述如何提问。通过精彩的案例,你将设身处地地处于“提问现场”,等于将可能发生的情景提前演练了一遍,若是日后遇到相似的情况,就可以轻车熟路,找到最好的处理方式。
第二,翔实的提问知识。本书分为六章,既包含提问的各种技巧,又讲述了在面对各种突发情况下如何去提问,可以帮助你在不同的情景中都能够适时提出优质问题。总之,本书提供了一套完整而系统化的提问知识,教你在面对不同对象、场合、时间等的提问技巧,教你如何选择合适的问题和提问方式,怎样用问题打动对方,并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第三,可操作性。你会发现本书所讲的内容适用于各行各业,很难想象有哪些领域用不上这些知识。因此,无论你是哪种行业的从业者,学习这些知识都是很有必要的。
学会并灵活运用本书中提到的技巧,能够让你的生活和工作揭开新的一页,你会发现在任何情景中,你都能应付自如,能通过提问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本书既可以帮你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能够帮助你应对工作中的各种难题,使你在生活和工作中能够独当一面。
拥有本书,不仅能让你学到系统而实用的提问知识、领悟对方的弦外之音、分辨对方的信息的真假、在各种场景提出最优质的问题,还能鼓励你做更好的自己、拥有更高价值的新形象。受益多多自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