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岳峰编著的《二战王牌指挥官》是一部以人物为线索的战争题材图书,选取了二战这一历史背景,讲述了十位在二战战场上决定了战争进程的指挥官,他们在这样一场世界性的反法西斯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功与过,抑或是是与非,他们都在世界战争史上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书从客观的角度与立场,讲述了二战中著名的指挥官及其指挥参与的战役,展现了当时敌对双方的精彩较量,探究了指挥官们为打败敌军所思考和采取的行动及作战方案,比较了交战双方指挥官的军事策略、面对的困境以及失败的原因,再现了硝烟弥漫的现代战场上精彩的智慧交锋,为读者完整呈现了那段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历史记忆,将功过是非留与读者评说。
他们以肃杀战场为棋盘,纵横往来;他们以铁血军团为棋子,排兵布阵。
他们掌控着举国之力,调动着千军万马,他们指挥着极为复杂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走向。
他们运筹帷幄之中、对决千里之外,他们是二战中的王牌指挥官!
刘岳峰编著的《二战王牌指挥官》图文并茂地为读者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十大指挥官,讲述了他们的人生经历、指挥的主要战役和作战技巧,集知识性与故事性于一体,是很好的军事历史读物。
跃上龙门
艾森豪威尔能够进入军界,有着非常偶然的因素。中学毕业后,他在朋友的极力怂恿下,陪着对方一起报考了西点军校和安纳波利斯海军学校。当时的艾森豪威尔认为,公费就读的军校既可以给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减少负担,又有机会踢自己最喜欢的足球,自然是件求之不得的事情。幸运的是,两所军校同时录取了他。由于他的年龄已经超过了安纳波利斯海军学校的最高限制,所以就进入了西点军校就读。
这次误打误撞式的深造经历,却让艾森豪威尔稀里糊涂地进入了美国培养军事人才的最高学府,更被幸运地分配到了所谓的“将星之班”。在那届的168名毕业生中,有56人晋升为将军及将军以上职务。需要指出的是,在西点的这4年时间里,艾森豪威尔的学习成绩一直都是不上不下,操行成绩也因为他常常违反校规而处于及格的边缘,甚至还受过几次记过处分。但是,他的足球技艺却表现得极为超群,堪称西点足球队里最好的中锋。学成毕业后,作为班级里年龄最大的学生,他被分配到驻扎于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的美军第19步兵师,以少尉军衔开始了自己的军事生涯。
此后,艾森豪威尔先后到陆军坦克学校和参谋学校学习。其间,他创办了美国陆军的第一所坦克训练营,并进一步激发了自己对军事理论知识的兴趣。最终,他以第一名的成绩从参谋学校毕业,并被保送到陆军作战大学深造。
1932年,艾森豪威尔被调至时任陆军参谋长的麦克阿瑟手下,具体工作就是起草文件和撰写报告。三年后,他又跟随麦克阿瑟前往菲律宾。与麦克阿瑟的傲慢性格不同的是,艾森豪威尔为人随和。他常与菲律宾总统曼努埃尔·奎松玩桥牌,这让两人的关系始终保持在亲近友好的状态中。奎松甚至提出愿以高薪聘请艾森豪威尔在菲律宾政坛担任要职,却被他以不想久留异乡为由婉拒了。
回国后的艾森豪威尔,被派往美军第3步兵师继续担任参谋。此时,在他的生命中先后发生了三件看似与往常没什么不同的事情,实际上却在无形当中改变了他的最终命运。
第一件事发生在1941年夏天。时任美军第3集团军参谋长的艾森豪威尔正赶上该集团军的一次大规模演习,并在此次军演中做好了后勤保障的协调工作。当时,美军的后勤保障始终都是难以解决的问题。现在能有人将这件事情做得如此出色,自然也就引起了美军高层尤其是马歇尔将军的注意。
第二件事发生在太平洋战争刚刚爆发后,艾森豪威尔刚刚被调到陆军部工作。此前,艾森豪威尔已经在麦克阿瑟的办公室工作了整整六年,对菲律宾防务非常了解,所以马歇尔在将其调到陆军部作战指导计划处具体负责远东事务处理工作的第一天,就向其询问了美军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行动方针。艾森豪威尔沉思了片刻,然后要求考虑几个小时后才能给出答案,这样的表现无疑正对马歇尔的胃口。马歇尔最讨厌的就是那种对重大问题脱口而出的草率行为。经过此事后,这位高级指挥官更是对艾森豪威尔另眼相看,觉得身为参谋的他已经完全能够胜任准将工作。
第三件事就是在“先欧后亚”、“先亚后欧”,还是“欧亚并重”的战略问题上,艾森豪威尔的表现也赢得了马歇尔的欣赏和信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多数人都认为应该将太平洋战场作为美军的主战场,在打败日本后再去投入西线战事。然而,罗斯福和马歇尔的主张却是“先欧后亚”,即先把主要作战力量放在欧洲而不是亚洲。艾森豪威尔也抱有同样的主张和思路,甚至还针对美国赴欧作战计划写了一份非常详尽的报告。马歇尔对艾森豪威尔的评价为:“这不是个参谋,而是个卓越的统帅。”
就这样,已经做了20多年参谋的艾森豪威尔,终于获得了他想都没敢想过的天赐良机——在选拔将在欧洲指挥全部美军作战的最高统帅的最佳人选时,马歇尔力排众议,保举艾森豪威尔担此重任。对于美军乃至于整个美国来说,这个结果都是个天大的意外。要知道,艾森豪威尔这个名字对于当时的美国人来说都太陌生了!所以马歇尔在写给罗斯福的提名报告里,才会对自己的选择给出如下理由:“艾森豪威尔不仅具有军事方面的学识和组织方面的才能,而且善于使别人接受他的观点,善于调解不同意见,使人感到心情舒畅,并真心地信赖他。这些品德和长处,恰恰是我们驻欧洲部队统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就这样,艾森豪威尔最终超越了当时美军中比他更加资深的366名高级将领,成为美国历史上继潘兴将军之后第二位远征欧洲的最高统帅。
P4-7
对于步兵来说,战争就是手中的步枪和腰问的子弹匣;对于坦克兵来说,战争就是沉闷的“铁盒子”和观察缝中狭小的视野;对于飞行员来说,战争就是空中格斗和与敌机擦身而过的生死瞬间;对于水兵来说,战争就是军舰这个庞大的战争机器和自己在这个战争机器上的岗位……
对于另一群人来说,战争是一面墙上的地图或一张桌子上的沙盘。
他们,就是指挥官。
对于这些统帅而言,更多的时候,是出入干净整洁的政府办公楼、悠闲自得的后方司令部、固若金汤的地下掩体,甚至是在奢华的外交酒会上与人举杯共饮。然而,实际上,他们却承担着重若泰山的责任。地图上某个小旗的挪动,可能意味着几十万人的生死存亡,甚至国家命运的改变;沙盘上一个塑料坦克的推移,或许就表示将有成千上万吨钢铁将在铁丝网和战壕之间化为灰烬。
在决定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决策面前,他们背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在昏黄的灯光下,在飘摇的风雨中,在众多参谋官矛盾的意见之中左右为难;要协调盟国之间的关系,要控制手下“不听话”的将领,要考虑战略物资的调配;媒体的聚光灯照在他们身上,帝国间谍的眼睛也随时锁定着他们,国家领袖则将军国大权沉重地压在他们的肩膀上。
终于,在经过了几昼夜不眠不休的煎熬之后,他们做出了那个关键的决定。那只托着下巴的手,只是轻轻地一挥。于是,整条战线燃烧了起来:无数门重炮喷吐着死亡的火焰,猛烈的轰击让大地也为之颤抖;发起决死冲锋的战士,从战壕中一跃而起,喊杀声震天;穿梭在硝烟中的舰队,迅速而整齐地排列成“T”字阵形,随时准备进行致命的齐射……
这些指挥官的对手,也就是敌军的指挥官,也像他们一样,站在铺着地图或沙盘的桌子旁边,俯瞰着某个城市的图标、某个高地的坐标、某片海岸线,陷人沉思。
此时,两位棋逢对手的指挥官,就仿佛站在同一张地图的两端,凝视着彼此,进行着智慧与智慧之间的对决与较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浩劫,但也是无数统帅建功立业的沙场。尽管他们风格迥异,但无论是调瘦有方的艾森豪威尔、稳重坚韧的布拉德莱、足智多谋的隆美尔、精防擅守的莫德尔、孤注一掷的山本五十六,还是运筹帷幄的华西列夫斯基,对不同单位之间进行准确而和谐的协调,却是他们共同的特点。
与那些操纵武器的“看得见的手”相比,这些在大军背后的“看不见的手”更具有决定战争进程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