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邓国弘、张美英编写的《心智的力量(我是一切事物的根源)》一书中,两位作者将会引导读者学会积极真诚地沟通和打破,去开辟心门,同世界交流;强调利用自我的发现、内心和自信,去释放生命中的无限潜能;教导读者如何去积极正视自己,认清现实,接纳自我和外界;尽力提升自我,等待成功机会,让生活的每一天都获得崭新面貌;积极挑战自我,勇敢地面对压力,超越那些艰难阻碍;面对自己的选择,做到无怨无悔地对待生命;对幸福和遗憾都以感恩坦然的态度去面对;掌控好自己的情绪,获得他人的信任;懂得给予的快乐,舍得付出利益……最终,在拥有了上述的能力之后,读者将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立场,他们能够保持自我的独立,拥有坚定和美好的人生信念与价值观,并由此取得生命的圆满、内心的和谐。
作者邓国弘、张美英在《心智的力量(我是一切事物的根源)》一书中提出“我是一切的根源”,以此为起点,引导读者认识自我内心力量的重要意义和强大潜力,进而帮助读者学习如何去积极表达自我、树立自信、正视自我、提升自我、挑战自我、选择自我和付出自我。按照本书内容,在了解上述知识并完成了相应训练之后,读者将会逐步建立起真正强大的内心自我,从而人格因为独立、积极而坚定,并获得更加美好的生活视角和践行轨迹。
Chapter 1 我是一切的根源:觉知·觉察·放下
没有我,地球真的会停止转动吗?
我原来这么伟大,我原来这么渺小
我到底是谁?
抱怨世界,其实就是在抱怨自己
放下虚妄,发现真实的自己
我是一切事物的根源
Chapter 2 打开心门靠自己:沟通·打破·真诚
心门打开,世界豁然开朗
走出去,跟所有人沟通交流,发现美好
信念决定了人生方向
不打破现有状态,见不到山外青山楼外楼
敞开心扉,自己见证自己的成长
真诚,是世上最美的阳光
Chapter 3 无限潜能会释放:发现·自省·相信
我也有潜能吗?
阻挡我成功的,竟是我的观念
每个人生来便是成功的,而我却不知道
善于归零,人生才有无限可能
放弃自以为是的过去,让潜能释放
放大内心的渴望,相信自我
Chapter 4 正视自己不逃避:当下·接纳·释放
活在当下,活在今天
今天的精彩无可取代
人无完人,接纳自己的不美丽
逃离舒适地带,走向梦中的自我
放下悔恨,在当下绽放
如果想哭,千万不要忍着
Chapter 5 为成功做好准备:尽力·提升·机会
成功没来敲门前,做好自己
在生命的每一刻全力以赴
进步小不可怕,可怕的是原地踏步
放弃固执,见证每一天新的自己
等待,未尝不是一种进步
机会来临,请猛扑上去
Chapter 6 敢挑战自我极限:勇敢·放空·超越
既然畏惧无济于事,为什么还要畏惧
世界这么乱,我不勇敢给谁看
放空杂念,找回孩子般的好奇
敢于突破,失败了也没什么大不了
不超越,人生永远没起色
凤凰涅槃,挑战极限才能发现真我
Chapter 7 直面自己的选择:从容·真实·不悔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从容优雅的人生,淡定坦诚的自我
用最真实的面目面对朋友
不要让犹豫和后悔浪费了人生时光
不骄不躁,以我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
危难时,我选择与谁患难与共
Chapter 8 感知幸福与遗憾:感恩·原谅·坦然
别走得太快,让幸福跟上来
父母无言,但是永远站在我的身后
世上没有理所当然,感恩身边的每一个人
善于忘记,善于原谅每个人每件事
回味幸福,感恩才能赢得所有
原谅过去,坦然面对遗憾,感知未来幸福
幸福时,给自己写一封遗书
Chapter 9 掌控情绪赢信任:看透·守诺·不破坏
看透不看破,我的生气于事无补
无法掌控自我情绪的人永远不可靠
世界没有激怒我,是我的无知激怒了我
信守承诺,不做反复无常之人
规矩是用来遵守,而不是破坏的
掌控住了情绪,就掌控住了世界
Chapter 10 善待奉献与索取:给予·快乐·舍得
向外输出自我的人最快乐
付出的时候我才最幸福
乐源自内心深处,并非外界获得
我为什么总是不快乐
不敢失去,就无从获得
能量守恒,度别人其实是在度自己
Chapter 11 拥有人生的立场:独立·信念·价值观
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独立,才有可能遇见真我
活在自我的期待里,而不是别人的眼光里
有信念的人生永远不寂寞
阻碍自我与潜能的价值观是伪价值观
我是一切的根源,我的人生我做主
成龙有一部电影,叫做《我是谁》。在这部影片中,失忆的主角不断探寻自己究竟是谁,并展开了一系列的冒险生涯。
这种追问不仅存在于银屏上,我们的生活也是一段寻觅自我的过程。
“你到底是谁?”当我这样询问新学员时,他们的回答是五花八门的。有人说,自己是××公司的副总;也有人说,自己是孩子的父亲、妻子的丈夫;还有人则一本正经如同面试那样报上自己的履历……
可是,这些因素——不管是事业上的,还是生活中的,乃至你过去所拥有过的——真的就构成了你自己吗?
答案当然并非如此。公司,是属于全体股东的;孩子和妻子,显然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只是同你有着最亲密的联系;而你的过去当然已经托付给了时间。
其实,“我到底是谁”这个问题,并不需要真正做出什么解释性的回答。道理很简单,我,就是我,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
临济禅师在讲道时,忽然有弟子提出问题:“大师,请回答我一个问题,我是谁?”
禅师停止了讲道,每个人都默默地看着他,希望得到睿智的答案。但令他们诧异的是,禅师并没有回答,而是直接走下自己的坐席,然后走到提问者的身边。
正当大家感到奇怪时,禅师突然出乎意料地抓住那个弟子的衣领,这让弟子大吃一惊。紧接着,临济禅师大声说道:“快闭上自己的双眼,去问问自己,到底谁在问这个问题?”
弟子顺从地闭上了眼睛,就像入定一般久久打坐,大家看着他的表隋从疑惑纠结渐渐变得平静起来。然后,临济禅师唤醒了他:“现在,你可以告诉大家‘我是谁’了。”
弟子笑了,他说:“禅师,您的回答多么神奇。虽然我已经明白,但就算现在有人间我,我也只能用您的方式告诉他——而不是语言。”
真相就是如此,“我是谁”,对于每个人,天然就有了答案。你其实无需去追寻答案,答案就是你存在的本身。
所以,你不需要、也不应该把那些外在的因素附加给你自己,不论那些因素令人振奋还是让人沮丧,请记住,它们都是独立的,并不会融入你的身体,更难以融入你的灵魂。
或许,许多人并不认同这一点。他们终其一生,都在试图向社会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证明自己是谁。
于是,我们看到,在工作中,许多人将职业评价、工作总结、职位高低、收入多少等,当做衡量自我的唯一标准。而他们一面抱怨着压力,另一面却又喜欢这些因素,因为这样,他们才能对自己下一个定义,才能证明自我的存在。
在多年的相同经历中,许多人甚至习惯了这样去认知自己,他们以为别人口中的评价就是自己,甚至在没有评价时,他们也会依据自己手中物质的多寡、荣誉的大小,来进行自我角色的认定。
但是,那并不是你本身,那只是依附在你身上的一种“符号”,就像当你穿上同样有着“符号”意义的衣服那样,衣服并不是你,当别人穿上同样的衣服,他们也不会变成你。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自我呢?
幼年时,你会从父母那里得到保护和宠爱。而你享受这些,认定这些属于自我。但总有一天你将发现,父母或者长辈不再像当初那样呵护你,于是,你可能会经历孤独,以为自我失去了什么。
从此时起,许多人开始执著于自我所拥有的和失去的。当他们成人后,这样的习惯也没有改变。但通过有益的思考,他们终应明白,“自我’’并不是他人昕能给自己的,也不是别人视角中存在的,而是自己可以明确给出的。一个人从出生到学会创造,这样的历程并不是为了获得更多符号来证明自己,这样的努力其实就是为了让你的“本我’’得以彰显,因为你原本就是你自己,你所拥有的那些符号,其实都是你做好了自己而获得的奖励。换句话说,每个人的自我都是弥足珍贵的,只要有此心境,就能够获得轻松和解脱。
自我,对于你来说并不陌生。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自我”就是被人们称作“神性”的最高意识。只是在凡夫俗子的眼中,神是高高在上的,是一种外在的信仰图腾,是虚无缥缈,也是神圣莫测的。但我想告诉你,事实上,你的“自我”就是真理的一部分,是神圣的一部分,它隐藏在你灵魂最深的地方,并应该是你从身体到心灵的最高指挥者。
这样的指挥者就是你生命的源头,是你在母体内曾经为之满足喜悦的灵性。那时,你和这样的“自我”是一体的,但当你来到世界后,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自己获得什么或失去了什么之上。这样,你就同“自我”分离,并丢掉了“我是谁”的答案。
P12-15
打开心门,世界就是你的
走进这个世界,犹如驶入浩瀚的海洋,而每个人,便是大海上航行的小舟。虽然人人都会怀恋那风平浪静的温馨港湾,但大海并不因此而改变——人生永远不会有完全的必然性。身处这个纷扰的世界中,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重、人际关系的发展变化……会让许多人感到晕头转向、心神不稳,而他们原本所保持的那份纯真、淡然和性灵,恐怕也会在这个过程中被逐渐消磨。
你是不是会因某些事情而感到烦恼、焦躁或者压抑、恐惧?你是不是常常担心自己的身心健康会因为外界的种种变化而每况愈下?其实,你对外界和他人,关注的恰恰过多,而对自己,却并不是真的关心。越是现代化的社会中,你越需要关注内心世界,如果忘记了这一点,你很容易割裂同内在自我的关系,迷失在浩荡的社会洪流中。
那些真正把握好自我内心的人,他们不论到世界的哪个环境中,都会获得温馨和灿烂的微笑,而那些忘记了自我的人,很容易不断碰到来自周围的阴冷和阻碍。那是因为,一个能够积极运用自我心态调整来应对世界的人,心中会自然而然充满阳光,就算周围并不如意,他也能看到希望,并获得别人的认可。
自我心态,决定你的生活,也将决定你未来的人生。你需要做的,只有去立刻停止疑虑、停止抱怨,掌控自己的情绪,然后改变自己、改变态度。
作为自我教练技术领域的一名导师,多年来,我在一次次课堂上,不断深入观察学员,在互动中了解他们的内心,在交流中阅读他们的故事,由此,我掌握了大量现代社会中普通人应如何去处理同内心自我关心的第一手资料,并形成了富于特色的教学体系和经验心得。而本书也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逐渐发轫、积累并最终破茧而出。
本书开头,提出“我是一切的根源”。虽然这一事实毫无疑义,但却很难有人真正在意,更不用说深入明了其中的心理学和哲学意义。通过阅读,读者将能了解到,客观环境和自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一个不在意自我力量的人,不可能去适应好外界环境,而盲目抱怨世界的人,也正是在虚妄地抱怨自己。
在书本中,我将会引导读者学会积极真诚地沟通和打破,去开辟心门,同世界交流;强调利用自我的发现、内心和自信,去释放生命中的无限潜能;教导读者如何去积极正视自己,认清现实,接纳自我和外界;尽力提升自我,等待成功机会,让生活的每一天都获得崭新面貌;积极挑战自我,勇敢地面对压力,超越那些艰难阻碍;面对自己的选择,做到无怨无悔地对待生命;对幸福和遗憾都以感恩坦然的态度去面对;掌控好自己的情绪,获得他人的信任;懂得给予的快乐,舍得付出利益……最终,在拥有了上述的能力之后,读者将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立场,他们能够保持自我的独立,拥有坚定和美好的人生信念与价值观,并由此取得生命的圆满、内心的和谐。
在培训之余,我也粗略涉及了一些中西方文化、心理学、禅修等知识,因此在本书的写作中,不免夹杂了很多理论。不过,我觉得多年教学实践所带来的融会贯通,可以让我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把这些知识和理论向读者慢慢道来。至于案例的选择,我挑选的时候既挑选了历史上的那些著名成功人士,又挑选了教学实践中的普通人,让两者故事充分结合,相互印证,我相信这更能给读者一种亲切感,读者们会明白,不管是谁,其实都需要保持对自我的敬畏、对自我的引导、对自我的发掘和释放。
打开本书的时候,或许你对自我的认识是那么浅薄和茫然,你的内心世界缺少阳光,你会因为种种悲苦挫折而忘记审视自我。但阅读这本书,我相信你会惊喜地发现,其实,内心世界并不需要太多外界的阳光,因为,每个人都是光源,只要人人都能释放出光,就能温暖自己、进而温暖整个世界。所以,尽管每个“我”或许渺小、或许普通,但永远也不要忘记属于自己内心的能量,永远也不要忘记心门需要自己打开、成长需要自己悉心体会。
就让我们和本书一起出发,共同探索和寻找,期待那个能够计一切都蛮得更加美丽的强大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