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书生的《感悟文化改革发展(精)》阐述的是:把握文化体制改革的脉络,要抓住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另一个是经营性文化产业。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恰似一把“金钥匙”,开启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大门。经过10年的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已不再具有单一的意识形态属性,而是兼具意识形态和商品的双重属性;文化已不再是与“教科卫”相并列的“小文化”,而是与经济、政治和社会相匹配的“大文化”;文化已不再是封闭的“自我循环”,而是置身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循环”。改革是寻求共识的过程,共识越多、改革阻力越小;反过来说,当改革被搁置,根子就在思想观念上。不破除计划经济思维惯性,文化体制改革就迈不开步;游离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外,文化体制改革就蹚不出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文化体制改革再出发。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亲历者,作者高书生将过去10年的实践经验和理性思考结集成《感悟文化改革发展(精)》,系统梳理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脉络,总结提炼了对文化体制改革的规律性认识,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在书中,作者紧扣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困难和矛盾,以亲历者的独特视角进行了全景式扫描,问题剖析鞭辟入里,条分缕析、细致入微。
文化发展如何在战略上谋篇布局、排兵布阵,是本书探讨的重点问题。作者突破了以往文化行政分业的思维定式,立足于激活文化再生产各环节,提出建立文化“大创作”体制、创新文化“大生产”方式、构建文化“大传播”体系、打造文化“大消费”格局、开创文化“大贸易”局面,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寻找新的突破口,并针对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了极具建设性的建议。
作者更以前瞻性的眼光提出文化传承要搭上数字化“快车”,倡导建设“中华文化素材库”,让不说话的文化瑰宝“动”起来、“活”起来,以推动文化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提升中华文明展示水平,建构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体系。
本书附录介绍了文化改革发展六个方面政策的由来及演变,客观记录了每项政策从决策部署到贯彻执行的全过程,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