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良民
接连收到政府公函,指我于某年某月某日在某处,发生了两宗触犯交通规则的事件,大吃一惊。两宗事件仅相隔四天,具体罪行是没有遵从交通灯指示,除了定额罚款外,每宗罪行均被扣“违例驾驶记分”五分。如果再被扣一次,总分达十五分,便将停牌三个月。
“没有遵从交通灯指示”,即是指冲红灯。我会冲红灯?而且是连续两次,有人信吗?我开车近二十年,一直循规蹈矩,违例泊车或开快了几公里被罚款是有的,但扣分,除了一次在三角区过线被警察捉了个正着扣了三分外,还从没受过如此惊吓!
问了一位律师,自己不信会犯冲红灯的罪行,这官司有得打吗?她说被照下来了,没什么好打的!跑去事发地点探查,路口还真竖有一个橙色摄录机。仍不死心,又跑去湾仔警察总署翻看录像带,当班阿Sir态度非常温和,耐心找出有关画面:一次,只见我驾的那架车在着黄灯时出线,弯还没转过去红灯着了;另一次,黄灯正灭我的车同时出了线。车尾版号清晰显现,在电脑上想放多大可放多大,阿Sir问:“是你的车吗?”只好点头“认罪”。从警署出来,站在大街上研究灯号,红绿灯之间的黄灯讯号转瞬即逝,看来以后见黄灯要赶快停车,再不要“偷鸡”抢那一点时间了。自此后那段时间开车,见到灯号就心慌慌。
警务处处长收到我缴付的罚款后,轮到运输署署长来函了,令我在收到“强制性修习驾驶改进课程通知书”之日起的三个月内,自费修习和完成驾驶改进课程,否则,可被处最高罚款五千港元及监禁一个月。署长指定了几家驾驶改进学校供选择,我就近选择一间报了名,并在预定日期一早到学校上课。我那个班二十名学生,仅我一人为女性。男教员看起来年纪比我还大,开课即指着头顶上方的摄录镜头告知学生,这是运输署装的,你们在课室的表现他们都看得见。大家一听马上挺直了身板,更加聚精会神,事关此课程读得好,可以扣减三分啊!
坐在第一排的五位男生都是五六十岁的人了,看样子是商贩之类的,也许他们凌晨便要起身进货,严重睡眠不足,上午静坐四个小时太难熬了,看他们的头不停撞向桌面,还时不时故意大声问问题,不说教员讲课被他们打断,其他学生也被吓一跳,其实那些问题问的也不是时候,更不太切题。到了下午,人人都有睡意了,不过,屏幕上不时有些车祸后家人撕心裂肺的哭喊声传出,似在提醒大家:头脑要清醒啊!精神要振作啊!远的不说,开车不慎可能会出人命;讲近点,不专心听讲,一会儿考试通不过,就白来这一天了!
最后一排有一位某大巴公司的司机,他的问答比较在行,譬如车出白线时转红灯了,千万不要倒退,宁可停下来,因为有的白线下有镜头,初初未必照到你了,但你后退便一定会照到。我还真不知白线下会有镜头!再譬如,出大路,怎样的“转线”可左转,怎样的“转线”才可右转?听他讲的如此“行家”,为什么也要来这里接受“再教育”?教员好像看出了我心中的疑问,在赞他答得对的同时,又说:“懂得交通规则不代表不会出错,环境因素、精神因素都非常重要,这课堂,有人来了一次又一次,学员中甚至有休班交警。”我旁边坐了一位年轻人,他悄悄告诉我,他已被扣了十二分,拿回三分对他的工作至关重要。
终于坚持完七小时课程,到最后二十分钟的笔试时间了。共二十道选择题,如果专心听课,这些题并不难答,但学生中有些文化程度确实不高,不时听到唉声叹气、要问问题又被制止的声音。考完等教员即时批卷的半小时,竟是全日最安静的时间。“恭喜大家,全部合格!”教员语落欢呼声即起,排队上前领课程证书,顺便也看看成绩,有七八十分已满足,我与邻座的年轻人均得到满分,虽说这是纸上谈兵的胜利,但也不失喜悦之情。
在香港,人人都要秉公守法,如果一不小心有了犯罪记录,拿不到良民证,不仅对到某些国家旅游、移民、留学有影响,同时,有关资料也会跟随你一生,在各方面留下阴影。今次上了宝贵一课,将永记小心驾驶!
P19-21
好一幅香港风俗画,好一番人生真情语。果然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阿浓/香港著名作家
人生落到实处,便是当下的忧乐与感悟。慕秋的散文,以平常心,写平常事,得平常悟。网络时代,日子匆匆,很多事未及端详已消逝无踪,于平常处用心,方不负生命的姿彩。
——颜纯钩/著名作家,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前总编辑、出版顾问
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感觉自己像是坐在一辆缓缓前行的车上,望去尽是一帧帧赏心悦目的风景:爱情、亲情、友情、风俗民情……有美的享受更有知识的补给。哦,我是跟着慕秋走在她充满爱心的人生轨道上。
——王璞/香港著名女作家
慕秋的作品如同其人端庄清雅,文笔亦是娟秀入微。笔下各种故事、各色人物,是海内外老派新潮华人多元生活之集锦。慕秋以条理清晰的思路,浪漫幽默的情致,刻画生命描绘世态,喜乐悲恸跃然纸上。美文共赏!温暖共鸣泛舟心底,滋润生命慢送时光。
——吕宁思/作家,凤凰卫视信息台执行总编辑、主持人、评论员
慕秋的人生小品,平和中见性灵,读之如享受英式下午茶,自有一分闲适与淡然。这些年,坊间关于香港的著述不知凡几,但往往给人一种趋时、猎奇之感,时尚有余而品味不足。慕秋的文字则不同,立足于真实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平实而自然,更可贵的是能从个人的立场和视角出发,审视香港的人情世态,不张扬不卖弄,文风冲淡,又不乏温情与洞见,颇有“天然去雕饰”的风致。读她的文字,更能够感受到港人的人生况味。
——蔡益怀/文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香港作家联会副会长,《香港作家》总编辑
故事,远未开始
某日,我站在慕秋家那幢让人羡慕嫉妒的洋房花园里,看到树上正做春梦的青木瓜,大缸里发呆的红鱼,回眸一瞥,正见到慕秋脸上一抹与她年龄同样神秘的笑容,不禁莞尔:这样的生活正是对慕秋最生动的写照。
慕秋出生于苏南水乡,孩提时代到了皇城根下,花季少艾又被历史潮流挟裹到穷乡僻壤。她在那个年代可以不断转换环境,并入读南开大学,相识才子夫君,乃至天津、太原、曼谷、香港的辗转,我以为正是她内心某种坚定豁达且自律的力量,令这个优雅大气的江南女子行走天下,华丽转身。如今她正迎来人生金秋:生活富足而不失情趣;儿子媳妇医界才俊,三个孙儿玲珑剔透,聪慧可爱;自己虽已从香港传媒退休多年,却仍是思索未断、笔耕不辍。
作为《大公报》副刊的责任编辑,可以说慕秋是我多年来最合作最善解人意的作家之一。我所诧异的是:在忙碌到连喘气都要悄悄的香港,她何以在照顾孙儿的同时,隔日一篇,从不拖欠地捧出高质量的文稿?
慕秋曾经写过:女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传奇。我说她本身就是一个传奇。我深信,迄今我们看到的慕秋,读到的慕秋,仅仅是她内心折射的一个小小角度。慕秋其实是天真的、浪漫的。天真到在偶然的敦煌旅途中,想要永远留在那片沙漠,只为当一个莫高窟千年历史的讲解员,浪漫到做一个快乐祖母尚不够,偏要忘我地写呀写,终于写出一本《错配》来,难道这还不够“小资”吗?
故事远未开始,序幕才刚拉开,人生充满偶然。我们等待聆听你的故事,更多、更远、更神秘,沙发已经搬好……
傅红芬
2014.11
错配,无处不在
顺路去看伯母,告别时往她手里塞些港币,伯母说:“不用了,我有钱,那‘死鬼’(指已去世的伯父)留了几万块给我。”言语间,伯母已不再怨恨伯父,总说晚年得到他的关爱。
生活中夫妻的错配,亲情的错配,工作的错配,投资的错配……方方面面的错配,无处不在。“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错配是平常事,唯有以平常心对之,好像我的长辈们,追随着命运的轨道,弯也好,直也好,无论幸福还是痛苦,首先是不要伤害自身,不要伤害他人,然后,努力地往对的方向走,不悔不恨。
本书是我近年部分专栏文章的集结,谈的是人世间的爱情、亲情、友情,海内外民风民俗,以及我眼中的一路风景、奇谈怪思。书名“错配”虽取自书中一文的标题,却代表了生活的无尽疑惑和生命的种种遗憾。
此自序写于父亲的四周年忌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家人给予的无限温暖!感谢所有爱护帮助我的人们!
慕秋于九龙塘
2014.5.3夜
《错配》是作者慕秋近年部分专栏文章的集结,谈的是人世间的爱情、亲情、友情,海内外民风民俗,以及笔者眼中的一路风景、奇谈怪思。书名“错配”虽仅取自书中一文的标题,却代表了生活的无尽疑惑和生命的种种遗憾。
作者慕秋任香港新晚报专栏、大公报副刊版自由撰稿人、大公报副刊版专栏作者,在香港有一定知名度,文笔优秀,文风优雅。这本《错配》是作者近年部分专栏文章的集结,共计一百八十七篇,分四个部分编辑,包括:香港写真、人生畅忆、闲情趣评、情殇错配。文章形散神聚,有浓厚的香港情怀和文艺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