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海霞主编的《人生依然如歌》介绍了,从生命开始坠入这个花团锦簇的世界,注定了有风和日丽,也有凄风苦雨,在历经无数酷热、严寒、飘摇后,生命从一棵弱苗成长为参天大树。那些春华秋实、平平淡淡的岁月,最终化作圈圈美丽的曲线年轮,记载我们一路走过的艰辛和绚丽。蓦然回首,身后似梦似幻的身影,一串串留有生命痕迹的岁月,早已风干成芳香的玫瑰:我们曾经来过。“人生如歌”是西施故里诸暨最早也是如今唯一的网络文学论坛。自2001年5月至今,经历了13个春秋。一大批同好聚集在人生如歌翠绿的旗帜下,豪迈地向世人宣称:我们都是“人生”人!
楼海霞主编的《人生依然如歌》是一本诸暨本地文学论坛“人生如歌”的文友们共同创作的散文、随笔集,汇集多位作者创作的写景、抒情、咏物的文章。书中收录了各位作者对人生的经历与感悟,风格虽不同,却无一不真挚感人。主要文章有《原来番茄就是西红柿》《三月桂林,山水与思想重叠》《如果可以,让玫瑰永不凋谢》《旋转的吊扇和奔跑的我》等文章。
鲜血洇红了纸巾,漫过我苍白的手指零星地溅在水泥路面上,组成一幅奇特的图画。那个男人在很远的地方一路打着旋,向左走向右走,猝然跌倒在我的面前。
四处的人在汇聚,我和一个陌生的流着血的男人被团团围住。
一分钟前,我骑着摩托车从深夜十一点的单位后门告别一大堆阿拉伯数字出来,满脑子想着罗切斯特想着简,想着罗切斯特空荡荡的衣袖,想着罗切斯特疯狂的前妻,想着罗切斯特在黑暗中度过的那段艰难无望的日子,想着罗切斯特终于握住简的小手时的狂热激动……忽而悲,忽而喜,溶在夜色里,堕入很深很深的虚无中。当我彻底走出情节时,我便彻底孤独。我已经习惯了那种默默的交流,打开一本书,把自己放进去,去做罗切斯特,去做简,去做很多被我深深迷恋和欣赏的人和事。我一边温柔地为剧中人画着圆满的句号,一边用感官感应着这个冷落的夜。我在期待着什么?我那么安静地让冬夜包容着身体,让冷风不假思索地轻抚我的肌肤我的脸,我是那么小心地踏进那个夜里的,悄悄地站在了那个男人的身边,看着他旋转旋转,被一股强大的力抛过来甩过去,最后与水泥路吻成一个殉情的姿势。
我用最快的速度取了纸巾帮他按住额头的伤口,惶然地询问着他的情况,男人的脸色和我一样茫然,似乎正费力地从遥远的沉思中醒过来,他的五官因为疼痛而纠结在一起,这是一张四十来岁成熟男人的脸,稳重而厚道。
我记得我是很慢地带着神圣的表情骑着车从后门出来准备左转弯的,因为红灯刚过,像开了闸似的一下子涌过来很多车子,我小心地避着,当我刚刚切入道路时,我看见那个男人像受了惊吓似的在十来米开外一连串的紧急刹车中跌撞倒地……那么,他会怪我吗?他会把责任推到我的身上吗?想起来是那么理所当然,我完好无损地在他的身边,而他却已支离破碎,他的跌倒和我有着莫名其妙牵扯不断的关系。
他企图站起来,一阵踉跄又跌坐在地。我帮他整理了散落一地的什物和仰倒在地的车子,设法劝说他去医院检查,他说着“不要紧的,不要紧的”,神情痛楚地微闭双眼用一只手抚着额头的伤口。周围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七嘴八舌,有的说他是为了避我才受伤的,有的说“赶快看医生,赶快看医生”,人们从四面八方奔过来,相互转告发生了一场可怕的车祸,内容是某某酒店财务部的某某某被撞,而且满脸是血。
我本能地希望自己能撇清干系,又羞于启齿。在一颗沉默着的痛苦着的心灵面前,我不忍心指责由于他的错误而导致的他的伤痛。我在害怕什么?在善良和责任面前,我的良心承受着痛苦的煎熬。我是害怕承担责任吗?如果我的存在,被人们误会下去,我的行动我的关怀,被人家看成理所当然的赎罪,如果这个苍白的男人在片刻之后更加虚弱甚至倒下,如果那个流血的伤口最终导致一个不可逆转的结果……我有一种强烈的想逃跑的感觉,我要迅速离开现场,我不要那么多压迫我的责任,我怎么承受得了生命如此之重?
可是,我又怎么能说走就走呢?虽然,我即使走也不见得有人会拦住我。我已不止一次问过他要不要陪他去医院,他都清楚地说“不要紧的,不用去”。如果我走了,没有人会说我什么。一阵风过后,下一秒钟又将是另一阵新鲜的风,会把这一切带走,这个男人和这段水泥路,甚至那个伤口都将和我毫无关系……可是,我被牢牢地钉在了地上,我的良心告诉我,那个男人脸色苍白,那个伤口一直流着血,那是一个需要人关心和帮助的灵魂。
现在想起来我还羞愧万分,当好心的人们和我一起把他抬进120急救车时,我在车门口竟然问他,我要不要和他一块儿去。我无法否认自己是个自私自利的人,在当时的情景下,我是无法抛弃一个伤病者而独善其身的。我在怕什么?劳累,还是不可估算的医药费?或者还有更加可怕的被误会和欲加之罪?都有吧!因为我不是圣约翰,不是那个有着古希腊男子俊美容貌的有着石头般坚硬的殉道者意念的传教士,我只不过是一个凡尘俗世的女子,虽然对圣约翰和罗切斯特一样抱着一种敬仰和爱慕之情,可是毕竟我没有受过基督教的宣导,我无法无私到能为他人而置自身利益于不顾的境地。我一只脚踏在车上,一只脚钉在水泥地上,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艰难地上了车。
需要感谢的是一名姓施的保安同志,他陪我一起上了车,在我最无助的时候,他是我的依靠,那身藏青色威武的制服给我以无穷的力量,告诉我集体与我同在,我不是孤立的,我的身边有很多关心我爱护我的人。
夜越来越浓,车窗外的黑色一片一片地更迭,窗内和窗外一样冷寂,夜风呜咽着被车轮碾碎,车内响起丁零当啷的刀钳声,一个灵魂在担架上呻吟,我仿佛看到了那场桑菲尔德的大火,而担架上的那个男人真是为救疯妻英勇负伤而不幸又瞎又残的罗切斯特。我竟然对他怜惜万分,许多种复杂的情感掺杂一起。佛说,前世的一万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一次相遇,无论如何这也是一种缘分!我要好好地照顾他,如果要我付出的是力量,那么我将全力以赴;如果要我付出的是其他,那么我也将尽力而为……
创口很深,经过好长一段时间才缝合完毕。值得庆幸的是,经cT检查,大脑和一些重要器官均无恙。我们到医院不久,他妻子便也赶到了。她是个美丽善良的女人,她有着温柔的性情,她没有太多的言语,她只是轻轻地走到男人身边,用眼睛急切地询问着他,她纤细柔软的手温存地握着男人的手,当十指相扣时,我不禁热泪盈眶,我感受到爱和亲情在小小的空间中弥漫开来,越来越浓越来越重…… 他的家人和我们一起察看了现场,并对我表示感谢!惭愧的是,匆忙中忘了问询对方联系电话,以致断了音信,久久不安……P5-7
2013年12月18日,周三,多云。这一天,我在读一本叫《这些年,我们都忘了爱自己》的书,突然接到梅芷打来的电话,告诉我,坚持了近13年的文学社区——“人生如歌”即将关闭(因系统老旧,改造或重设得不偿失),为了纪念这13年,决定编印一本书,并已向宣传部申报了文化精品工程项目,期望能解决资金上的问题,还嘱我为这本集子写一篇序言。序言我是真的没有资格写,但对“人生如歌”的亲近、亲情,对编一本“人生人”的书的梦想,我想我与梅芷是感同身受的。“人生如歌”虽是一个网络的虚拟社区,但它远比现实生活中的社区充满人间烟火,它是对抬头低头视同陌路、楼上楼下不相往来这种现实社区生活的颠覆和对抗。在网络载体不断变化——从社区到论坛到博客到微博到微信——的背景下,“人生如歌”独守了13年,一大群文学爱好者,都像当初的我那样,虔诚地将之当作了精神家园、精神支撑,让自己的心灵,在生活的冷风暴雨时时袭击的当下,寻找到了一个避难的地方。虽然那些文字有不少是拙劣的、幼稚的、不成熟的,但那些文字都是从我们身体里流出来的,那是我们爱自己的一种方式。今天,当文学社区告别旧有模式,即将成为历史的时候,我们再回忆重温那一篇篇文章,那一则则回复与评论,那一次次聚会畅谈,依然在心里生满欢喜与温馨。那么编印一本书,不仅是给13年的“人生如歌”找到另一种纸质的庇护,更是让我们疲惫的心找到回家的路。——这段文字附在当天的读书笔记里。
此后,梅芷在默默地、一丝不苟地做着他13年来一贯的幕后工作,也是最后一个阶段的工作。但这一次,他不再改错别字,不再颁发星星,不再审核评论,而是在浩如烟海的文字里,给每位作者挑选出一篇代表作,学蚂蚁搬家,把一篇篇文章从社区搬到论坛,然后打报告争取出版经费,打电话联系出版社,又慎重地打成样稿,向大家征求对书稿的意见建议……最后,我们大家都开心地、幸福地看到了这本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人生依然如歌》。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指责这本书编得不怎么样,或者说里面的文字还有这样那样的瑕疵,但是,这本书,可以敝帚自珍,因为它,精神的价值、灵魂的价值,乃至人生主义的价值,远胜于文学的价值。这本书可以理解为诸暨网络文学的缩写本,也可以理解为诸暨文学社区的纪念册,我则更愿意将它理解为灵魂的净化器。
就我个人而言,我衷心地感谢,正是“人生如歌”这个文学社区,阴差阳错地帮我完成了人生路上的重大转折。试想,如果不是13年前有这个土生土长的文学社区,像我这样的人是不会把文章晒到网络上去的;如果不是文学社区里网友们爱意浓浓的鼓励和鞭策,像我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如此钟情于文字并在文字里浸泡出生活滋味的,如果没有文学社区做后盾,我的精神生活将是无法想象的贫穷潦倒。一句话,如果没有“人生如歌”的引路,那个“我”说不定就丢了一些什么,成了“找”字,然后我就忘记了自己,我都不知道自己是谁,自己在哪里,自己究竟在追寻什么,我拼命地奔跑,却奔跑在远离幸福的路上……现在的我,虽然文学上出不了什么成绩,也不敢追求什么成绩,但是,幸运的是,我就存在于我的心中,我从不跟自己过不去,我看得见生活到底是什么颜色,我会记得抬头看一看天上的星星,我还能记得要自己爱自己……这些,都是文字带给我的。这本《人生依然如歌》,就是诸暨文学社区里的社员们自己爱自己的一种方式。相信喜欢这本书的读者,一定也会因为遇见它而变得更快乐,更有爱心,更爱自己,也更爱这个世界。
或许还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在这个传播快、阅读屏时代,人们越来越热衷于快餐式的浅阅读、碎片化的杂阅读,再将网络文字转化成纸质书,在出书人多如读书人的难堪现实面前,出版《人生依然如歌》是不是显得多此一举,得不偿失,回到老路?是的,这确是一个问题。这也恰恰是我们结集出版这本网络文学作品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人生如歌”文学社区最终挡不住科技进步的杀伐,传播的介质可以变换,但是,作为“人生如歌”曾经形成的那一股子精、气、神则可以留下,也应该留下。我们应该留下作为一个读书人的那份“虚荣心”,决不放弃一种伟大而充满尊严的阅读传统,给自己精神以深呼吸,让自己的心灵始终处于富氧状态;我们应该留下用文字记录的那份“耐心”,始终保持冷静的思考和沉醉的写作体验,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思想分量和生活质量的人。
文学社区没有了,但是我们的笔还在,我们淳朴的心还在。我们要让阅读和写作,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一种跟饮食同等重要的精神营养补充。《人生依然如歌》的出版,是对我们日渐枯燥的灵魂的一次救赎,是对诸暨文学社区里曾经喷发的阅读精神与写作精神的一曲赞歌。因为,我们曾经在过去的13年里,在“人生如歌”这个热闹的舞台上,用华丽丽的文字,或直露露的表白,好好地爱过自己。
好好地爱自己吧!不要弄丢那颗珍贵的读书的心,不要忽视那一份对精神的追求,不要让数字化碎片化绑架了我们的思维。就以这本《人生依然如歌》为新的起点,静品书香,自得其乐,在文字里沉潜,在安静里与灵魂亲近,在思索中与自己对话,在充满毒素的世界里守脑如玉,在被果实吸引住眼球的时候不忘记给果树浇水。
抬头是想让别人看见你,低头是为了自己看见自己。愿我们每个人,每一天,都能遇到更好的自己,更美的世界。
2014年5月12日
相识是缘,相聚是缘,相亲相爱更是缘。
多年前,一说到网上缘,不少人都会觉得那是一种虚幻,有人甚至想出了一个貌似非常贴切的用词:见光死。意思就是网友一旦彼此见了面,立马散桃园。我们“人生”人呢,不仅网上见,网下也见过无数回,至今未散,靠的是什么,还不是因了这缘分?
网络文学,从方兴未艾至今,不过十来年的时间。有幸的是,我们的“人生如歌”,正见证了网络文学的发轫发展与发飙的各个阶段。说起来,这也是一种缘分。
诚然,“人生如歌”在网络海洋中,恐怕连一瓢都算不上。小则小矣,可她存在过,存在着,并将继续存在下去,以她生而俱有的坚韧,支撑起让人羡慕的也令“人生”人自豪的网络情缘。
2001年5月29日,书书在“人生如歌”发表第一篇文章,至今,13年了。13年,在外人看来,也许微不足道,然而,对“人生”人来说,一年年,一天天,点点滴滴,都值得珍爱。为了这种珍爱,我们编了这本书,让她印证我们独特的缘分。
诸暨市力嘉集团太阳石广告公司及李云老师作为“人生如歌”的坚强后盾,始终提供着全方位的支持,饮水思源,在此,谨向李云老师表示最诚挚的深切谢意!
感谢诸暨市委宣传部对文集出版所给予的扶持!
感谢诸暨市文联、诸暨市作协的全力支持与指导!
作为“人生”人,我们感谢拥有着的这份缘分!
2014-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