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饮一江水
龙敏
南巴,这条古老的江水,像一条碧绿柔软的绸带,从尖峰岭上源源流下来,哺育着两岸那美丽富饶的黎村、苗寨。黎、苗人民,世世代代同饮着它甜美的江水。
在它的中游处,有两个不同民族的村寨。南岸,是黎村,是我生长的地方。这里,每到金秋时节,在芭蕉和椰树林的陪衬下,环村的稻田好似在泻金流银。“叮叮咚咚”的敲击声在边远的梯田上回荡,那是驱赶鸟兽的木叮咚敲得正欢。村前,和苗寨相望的江岸上,覆盖着大片大片的橡胶林。
北岸是苗寨。大丛大丛的毛竹把寨子里的苗家竹屋掩藏起来,显得格外幽静和清新。而环山的梯田里,成熟的晚稻金浪连绵。远山上,已经拣收的山兰地里传来“呤呤咯咯”的牛木铃声,正与黎村的木叮咚遥相呼应。村前的江岸上,也种上了大片碧绿青翠的橡胶林。
站在我们胶园临江的一角望去,能把对岸胶林里的一切看得一清二楚。两个胶园的距离很近,只不过是相隔一条南巴江罢了。
每天清晨,当我收完最后一钵胶乳的时候,总爱站在临江的向阳高坡上,凝望着对岸的胶林里是否出现那熟悉的倩影。这时,也许她正全神贯注地用胶刀在树身上轻快地割切着,也许她正一钵一钵地往胶桶里倒进乳白色的胶液。她的工作总是那么认真、细致,即使是最爱挑剔的人也不会挑出她的缺点。
她的美丽也是引人注目的。在黎家后生的眼里,她真像仙女那么美妙。她不像别的苗家少女那样,把眉毛剃得仅留下两条又细长又秀美的细眉,而是既像一位丰姿妩媚的黎家少女,又像一位健秀活泼的汉族姑娘。
当她向我倾吐出内心的爱情后,同伴们一个劲地向我祝福和赞叹,都说我藏有迷人的情药。当然,也有人存有嫉妒之心,尤其是对岸的苗族后生,更是极不高兴。其原因是,我们冲破了自古以来苗女不爱黎汉的老例,我爱上了他们寨子里优秀而美丽的橡胶芽接工——阿迷姑娘。
然而,苗族后生们的不满,我全不放在心上。因为正像阿迷姑娘所说的那样,爱情是不分民族的。每当我看到对岸的胶林时,心里总会激起一阵阵爱情的浪花,那甜蜜的思路总会把我带回小时候我们那一段不和气的回忆之中。
说起来话长。听老一辈人讲,我们这两个不同民族的村寨,虽然世代同饮一江水,但是,解放前却结下了势不两立的民族仇。这都是反动统治阶级制造的民族隔阂。自古以来,虽然黎、苗人民语言上是相通的,但是却没有什么姻缘关系。苗家姑娘誓死不嫁黎族后生,而黎族后生也决不轻易娶苗家姑娘。在新中国民族团结的阳光照耀下,开始有黎家后生和苗家姑娘对情歌了,但他们的姻缘却常常在谩骂和嘲笑中破灭。历史的烙印多么深啊!
江中心有一块大圆石。据说,这是我们两寨的分界线。小时候,我们在江边玩耍时,大人总会告诫我们:不要闯过大圆石,苗人“禁”死你们。我们很小就认为苗人是一群可怕的恶魔。
记得有一次,我和一群小伙伴到江边打水仗,对岸也来了一群苗家女孩子,领头的是一个细高身材的小苗女,她们都叫她“阿迷姐”。她们吱吱喳喳地玩着沙筑墙。
这吵闹声,把我们吵烦了。我心里顿时怒火猛燃,向对岸大骂一声:“小猫(苗)咪!”大家也学着我一个劲地高叫:“小猫咪!小猫咪!”
我把小伙伴们叫到一块,小声地教了他们一遍。然后,大家用苗族话整整齐齐地唱了起来:
小猫咪,小猫咪,
咪来咪去找东西。
找个蟑螂吞下去,
捉只麻雀来剥皮。
来——剥——皮!
唱毕,一齐放开喉咙“哈哈哈……”笑个大开心。
对岸,小苗女也把头碰到一块,领头的点了点头,她们也仰着小脖子用黎族话高声唱道:
小犁(黎)头,小犁壁,
犁来犁去犁自己。
犁到东,犁到西,
犁了自家祖坟地。
唱完,也“哈哈哈……”地大笑起来。
这一着,把我们气得七窍生烟。我们不高兴别人骂我们是犁头,更忌讳犁自家的祖坟地。这简直是对我们最大的侮辱。我向大家一挥手:“走!给她们点辣的吃!”
“把他们按下南巴江去!”小伙伴们捏紧小拳头一齐吼叫起来。我们像一窝黄蜂飞也似的蹚过江去。她们却像自己祖宗那么倔,毫无畏惧地怒视着我们。我们踢倒她们的沙墙。她们大骂我们是恶鬼精。
这时,高坡上有一个大人的声音:“你们顽(捣蛋)什么?”我们一听到大苗人的声音,一个个吓得浑身发抖,慌忙连滚带爬地溜回寨里。
那帮小苗女却神气起来,拾起小石头使劲掷打我们。那个名叫“阿迷”的小苗女,对准我掷了一石头,不偏不倚正击中我的脑壳,痛得我两眼直冒金星,头皮上马上凸起芒果般大小的红肿块。这一石之仇我牢牢地记在心中,总想找个机会出这口气。
七岁那一年,我和小伙伴一同进入“团结小学”读书。很巧,那帮小苗女也和我们同在一个班级里。汉族的陈苹老师像姐姐一样关心我们。她让每个黎族同学都和一个苗族同学坐在一起。她还给我们讲了很多民族团结的道理。哎哟,我的天地公公!与我同桌的竟是打我一石的小苗女阿迷。嘿!该是我出气的时候了。我百般地嘲弄她,叫她小猫咪。千方百计惹她生气,以解我心头之恨。
P3-5
经过数月的编选,《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黎族卷》一书终于定稿。作为第一部全面展现当代黎族文学创作成果的作品选集,其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
书稿的编选工作是在中国作协的统一部署,在海南省作协的具体组织安排下开展的。期间,海南省作协主席孔见先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实际的支持,海南省作协秘书长梅国云先生给予了直接具体的指导。
对于黎族卷编选工作的开展,在努力保证所选作品的政治标准和文学标准的前提下,我们主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尽可能照顾到黎族文学发展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家作品,以真实反映出新时期黎族文学发展的历程轨迹:二是优先选编在各级评奖活动中获奖、入选各类公开出版的文学专集和在《民族文学》等权威刊物发表的作品,以保证作品集的整体质量;三是切合黎族作者的创作实际,尽量扩大作品的选编收录范围,尤其注意选编青年作者的优秀作品,以鼓励后起,促进黎族文学的发展;四是书中所选作品的排序一律遵照统一要求按发表时间而定。
编选过程,亚根主要负责稿件的征集和初审工作,王海负责稿件的遴选和复审以及全书的统筹工作。
该书得以完成,得到众多黎族作者的积极配合支持,在此特表谢意。
黎族卷编委会
2014年5月11日
展示与起点
丹增 白庚胜
在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上,中国作家协会正式推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这项工程得到中宣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旨在按照党的文艺政策及民族工作总方针,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学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从培养人才、鼓励创作、加强译介、资助出版和理论批评建设等方面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提高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质量,繁荣民族文学创作,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的大发展、大繁荣。
佳作荟萃,群星璀璨。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的一部分,我们编辑出版了“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这是对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文学成果的梳理和检阅,是我国少数民族发展的大事,也是中国当代文坛的盛事。这套丛书编选了各个少数民族各类题材的代表性作品,集中展示了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繁荣发展的景象,也拓展和扮靓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版图。
中华民族,是由我国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文明,是由我国56个民族共同构建的;中国文学,是由我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各民族翻身解放,社会面貌和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共和国平等一员的55个少数民族,都以自己的方式投身于社会主义的国冢建设。文学创作是参与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因而促使各民族的文学也逐步走向发展、创新和繁荣。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我国多民族、多语种、多门类与多梯次的文学队伍正在壮大。目前,55个少数民族在中国作家协会都有了自己的会员。他们有的是本民族的第一代作家,有的是本民族作家群的代表,有的在国内和国际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次入选的作品,是1976年至2011年在国内公开出版发表的中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和短诗等门类的佳作。长篇小说、长篇诗歌和长篇报告文学则暂列存目,适时另行选编出版。
从语种上看,入选的作品有直接用汉语言文字创造的,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原创后译成汉文的。由于历史文化与生产生活的演变,我国少数民族有的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有的曾经有过但现在不再通用,有的有语言而没有文字。文学的民族特点和民族风格是由多重元素构成的,如语言文字、题材、主题、族属、审美心理、抒情方式、风俗画、风景画和哲学宗教理念等。所以.考查文学的民族性要综合多重进行,避免片面性和单一性。从入选的用汉语文创作的作品来看,他们同样表现了本民族的文化自觉,写出了本民族“精神生活的花朵和果实”。“真正的民族性不在于描写农妇的无袖长衣,而在具有民族精神”。还有很多生动具体事例都证明了运用汉语言创作的少数民族作家同样可以创作出优秀的民族作品,同时表现出我们很多少数民族作家深厚的汉语言修养与杰出的才智。所以,提倡学好汉语言、用好汉语言也是提高文学艺术质量所需要的。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需要一种通用的语言来便于相互之间的沟通,增进相互的理解。另一方面,一种语言就是一个博物馆。民族语言文字蕴含着民族心理的密码,承载着传统文化特有的审美方式。它在抒情表意方面,有些地方是极其微妙而难以取代的,况且,我国边远的少数民族牧区、林区或农区广大读者受众,还是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最熟悉、最有亲切感。所以,我们必须积极扶持民族语言的创作,发挥民族语言的优势,推动民族语言的创作。《民族文学》增设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和朝鲜五种文字版本便收到了良好的成效。在一个国家,有不同语言文字的创作,在一个民族也有不同语种的创作,这种差异更易于张扬文学自由和审美的效能,激活新的审美感受和艺术张力,更容易形成各个类型的作家之间互相激发、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局面,以保持我国文学发展繁荣持续性的活力,同时更好的保证众多读者多元性的审美需求。没有差异,不会前进;没有差异,不会多彩;不承认差异,不会有平等。肤浅的趋同论,是不科学的,是无益的。它的实质是单一论、终止论。这也是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演进发展所验证的道理。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看来,每一个民族无论其大小,都有为此民族所有,为他民族所无的优秀特质。文学的根脉在本土,文学创作不能脱离精神母体。文学的原创性和民族性源远流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传承性。从当前直到久远,必须重视文学的民族特点和民族风格。另一方面,既然大家都有优秀的方面,自然也应该有不如别人的地方,这就决定了民族性的鲜明和稳定是与民族的狭隘保守性相悖的命题。民族文化的自信与书写、开掘与张扬,源于那些积极有价值的珍贵特质。这就要求每个民族的作家都能以宽阔的胸怀和开放的姿态,积极学习其他兄弟民族的优长之处,并敢于面对世界,积极进行共同交流,善于取长补短,反思追问,以民族的优秀传统为依托,创作出具有时代高度和国家情怀,能体现人类共同追求的作品。我国新时期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学作品,都鲜明地体现着这样的文学品格。很多优秀作家也有这方面深切的感受和体验。
我国当代少数民族诗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各少数民族的诗人对本民族独特的社会历史的描绘,对独特的心理素质和感情的表达,对源远流长的民族民间诗歌形式的学习和创新,对珍贵诗歌艺术资源的借鉴和吸纳,使当代少数民族诗歌呈现丰富多样的风格与光彩。从诗歌的话语特征上看,当代少数民族诗歌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话语亮色。新时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我国进入了全球文化的开放、冲撞和交流的时代。优秀的少数民族诗人们,继承传统,扎根本土,放开眼界吸纳有益的艺术元素,趋利避害自由地驰骋在时代拓宽的艺术空间中。由于政治性不再是文学创作单一的标准,少数民族作家和诗人正放开更丰富的眼界,焕发更通达的灵性,使少数民族的文学作品彰显出更天然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同时,随着世界视野的拓展,诸多带有人类性的艺术体验和诗歌题旨也自然成了少数民族诗歌的书写内容。除诗歌之外,我国少数民族其他题材的文学作品曾相对贫弱。由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社会状态和语言等方面的影响,除若干人口较多、语言文字成熟完整的民族外,很多少数民族曾经几乎没有小说等作品。建国后,随着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随着各民族之间广泛通畅的交流与互动,少数民族小说创作队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得到快速的发展。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小说创作从边缘进入主流,成为中国文坛的亮丽风景,不仅有众多的少数民族作家得过“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优秀儿童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及“骏马奖”,有些还获得国际上的相关奖项,跻身于世界著名作家的行列。
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祖国的根本保证,是国家在世界崛起的应有姿态。在这方面,文学应该走在前面积极发挥历史责任和主动精神。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发展,并在各方面给予了特殊的扶持。1981年周扬同志就曾说过:“民族文学的书,民间文学的书,要适当多出版一些,现在还是太少”,“要搞四个现代化,要建设社会主义的高度精神文明,文学艺术要发展,少数民族艺术也要发展”。特别是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上,刘云山同志明确提出:“繁荣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促进民族团结和谐、实现人民幸福生活的时代要求。”1991年,赵朴初老先生在看到一篇关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文章后,曾欣喜地赋诗一首:“出题能令亿民思,九派群科念在兹,功德日增凝聚力,灵根长发万年枝。”我们坚信,广大少数民族作家不会辜负党和国家的厚望与重托,将牢记使命和宗旨,以自己的勤奋与才华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与人民的优秀作品。
“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是一个时期成果的展示,又是走向新征程的起点。对于这套丛书,我们坚持科学性、时代性和权威性的标准,怀着使之臻为典藏读本的愿望,进行了认真的组织、策划、编辑和出版。在此,谨向为此付出辛劳的各界朋友致以真诚的谢忱,并对我们的作者和译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2013年11月12日
王海、亚根主编的《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黎族卷)》是第一部全面展现当代黎族文学创作成果的作品选集。黎族作者们或者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及时把握,向人们讲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五指山区发生的新变化,歌颂党的富民政策给黎家带来的新生活;或者通过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纠葛、家庭事务的处理、日常生活的描写,表现时代发展给人们带来新生活的同时,现代文明意识也对人们的传统思想观念产生着剧烈的冲击。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的发展与时代的变化之间所具有的那种不可分割的联系。
王海、亚根主编的《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黎族卷)》中,作家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能够及时地捕捉时代的信息,真实地描画出本民族人民在新时期的生活变迁和思想风貌。
新时期黎族文学的创作特点,还突出表现在对本民族优良传统文化思想的继承和褒扬之上。许多黎族作家的创作,多是将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思考的起点,表现出一个特定民族在久远的历史中形成的特定的道德观念,以及在观念的规范中对美的赞颂和对善的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