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长德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报告(2014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的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紧密围绕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或重大问题开展对策性、前瞻性研究,把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作为核心研究领域,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普遍的发展理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区情结合起来,从综合、宏观的角度和战略的高度,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矛盾和热点展开研究,已形成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民族地区金融发展、民族地区旅游经济与文化发展等稳定的研究方向。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报告》紧密围绕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或重大问题开展对策性、前瞻性研究,分主题每年出版一期。郑长德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报告(2014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的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主题是“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的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本报告的主要结论是:
随着“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一2010年)》的实施,经济发展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和贫困线附近的贫困人口已经基本完成减贫目标。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新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贫困减缓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经济增长对剩余贫困人口溢出不足的问题,即如何更为精准地定位贫困,并将精准扶贫纳入经济增长框架,实现“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出台,标志着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工作的主战场,进入精准扶贫阶段。
本报告主要以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的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作为研究对象,对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的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并结合当前减贫政策的实施成效和贫困现状,为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的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思路提供启示。本报告的主要观点为:
在过去的30多年里,我国贫困人口最集中分布的民族地区,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驱动下,反贫困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高速的经济增长是民族地区取得减贫成绩的基础,但另一方面,在高速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民族地区不断扩大的差距影响了经济增长的减贫效应。近年来,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减贫效应在边际上出现了递减的趋势。①依据中国政府制定的贫困线,据统计,2013年,民族八省区农村贫困人口为2562万人,占乡村人口的比重(贫困发生率)为17.1%,古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比重为31.1%。从贫困发生率看,八省区高于全国8.6个百分点;从八省区农村贫困人口和乡村人口分别占全国比重看,八省区农村贫困人口占全国的比重(31.1%)是其乡村人口占全国比重(15.4%)的2倍多。全国共划分了11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加上实施特殊扶持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共14个片区,这14个片区是我国“十三五”时期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其中有11个片区全部或部分位于民族八省区。目前民族地区仍是中国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区,贫困发生率高,尤其绝对贫困和脆弱人群的贫困依然严重,减贫任务还相当艰巨。
总报告
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报告
地区报告
内蒙古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报告
武陵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报告
广西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报告
四川连片特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调查
贵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报告
云南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新形势下西藏自治区的扶贫开发
青海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报告
六盘山片区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报告
南疆三地州集中连片扶贫开发调研报告
专题报告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机制研究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民生改善问题研究
集中连片民族特困地区的农业商品化实证研究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政策体系研究
附录
“十三五”时期推进民族地区实现全面小康的基本思路与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