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同在蓝天下
分类
作者 王晨沛
出版社 江苏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王晨沛编著的《同在蓝天下》用丰厚翔实的实例、朴实无华的文笔,记载了他们艰难创业的足迹,记录了他们自强不息的故事,并收集了许多社会志愿助残的生动事例。通过本书,我们阅读到的是残疾人成长的经历、成功的艰辛,感受到的是残疾人坚持的力量、奋发的精神,体会到的是残疾人成功的不易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内容推荐

王晨沛编著的《同在蓝天下》体裁涉及报告文学、诗歌、散文,分为“励志篇”“爱心篇”“感悟篇”三部分。“励志篇”讲述镇江优秀残疾人的先进事迹;“爱心篇”讲述镇江爱心助残志愿者的感人故事;“感悟篇”记录作者从事残疾人工作的所思所想。作者长期深入基层,深入到镇江的残疾人的生活中去,进行调查研究,不断弘扬镇江残疾人自强模范的先进事迹,为残疾人事业鼓与呼。体裁涉及报告文学、诗歌、散文,其中不乏精品力作。

目录

一、励志篇

 艺海无涯不倦人

——记镇江聋人摄影艺术家范三十子

 为坚强的生命喝彩

——记江苏大学残疾人大学生涂径

 敢为人先,勇闯致富路

——记残疾人养猪专业户王大罗

 奏响生命的强音

——高位截瘫的残疾人单华宣商海创业

 妙手起沉疴,励志创大业

——蒋子恒自筹资金,开办镇江最大的盲人中医推拿诊所

 岁月如歌,生命如花

——访残疾人自行车运动员冷丽红

 力拔山兮气盖世

——记伦敦残奥会举重季军胡鹏

 谁持彩练当空舞

——镇江残疾人舞蹈演员吴倩印象记

 自胜者强

——记镇江肢残人篆刻家印建南

 银球飞舞铸辉煌

——访残奥会乒乓球女单冠军刘静

 绽放舞蹈艺术之美

——记镇江特教中心“希望艺术团”

 生命的放歌

——记“镇江的海伦·凯勒”王千金

 拐杖架出闪光的青春

——记江苏大学残疾人大学生王峰

 针夺天工

——记镇江正则绣工艺美术师陈娇娜

 在舌尖上演绎励志人生

——记镇江残疾人烹饪名师李骏

 铁笔火墨绘丹青

——记镇江残疾人烙铁画艺人盛珏

二、爱心篇

 用青春铸造辉煌

——记全国“残疾人工作者先进个人”蔡世源

 拼搏奉献写华章

——记镇江市残联副理事长赵斌

 甘为“孺子牛”,无私做贡献

——记镇江市残疾人就业管理中心主任赵淮丰

 把忠诚写在残疾人事业上

——记镇江市残联理事、计划财务处处长陈玮

 坚守十七年坚守那份爱

——记镇江第五届“大爱之星”刘伟琴

 无影灯下的奉献

——解放军第359医院骨科主任刘方刚助残三十五载纪实

 让残缺的花蕾如期绽放

——镇江市京口区特殊教育中心“春蕾”艺术团纪实

 轮椅上的大爱使者

——“镇江张海迪”骆焱感化失足孤儿的故事

 同桌的你

——记张梅芳和她的儿子啸啸

 拳拳赤子心,深深助残情

——记镇江市残联退休干部何卫

 用责任心传递大爱

——记镇江市肢残人协会主席黄天成

 “星星雨”后见彩虹

——记镇江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南徐培智园”

 让“折翼的天使”也能飞翔

——记镇江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小天使语训部”

 让小乐乐开口“说话”变为现实

——东方浩歌访谈录之李爱琴篇

 向幸福出发

——记镇江夫妻版“旭日阳刚”范金荣和狄文伟

 你是我的眼

——盲人女青年栗娇娇的故事

 巾帼豪情写忠诚

——访镇江市残联副理事长孙萍博士

三、感悟篇

 诗歌

 镇江残联工作者之歌

 走进红五月

——献给全国第22个助残日

 绿色的事业

 散文

 放歌红五月

 关爱,生命中的一缕阳光

 名城书法家许图南

 一个人的盲道

 秋色赋

 在回眸中展望

 生命的礼赞

 另眼看残疾

 同在蓝天下

 关爱

 像风一样

后记

试读章节

为坚强的生命喝彩——记江苏大学残疾人大学生涂径

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马克思

涂径,是江苏大学的一位残疾人大学生。幼年时,他患上了医学界公认的“不治之症”——新生儿脑性瘫痪,成了一名残疾儿童。他的日常生活无法自理,常年只能依靠轮椅“走路”。然而,身体上的残疾无法阻挡他对知识的渴望,他以超越常人百倍的努力,顽强地与不幸的命运抗争,在坎坷中坚持着自己的求学之路。2011年高考,他以355分和双A+的好成绩考取了江苏大学财经学院会计系,圆了大学梦。

他的经历告诉我们:残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放弃努力。他孜孜以求,为自己的理想持之以恒地奋斗着,他走的是一条曲折而不平凡的成才之路!

明媚的夏日里,碧空如洗,远山似黛,风儿将我笔记本上的纸页轻轻吹起……徜徉在如诗如画的江苏大学校园里,我接受着阳光与和风的洗礼,感受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那天我采访的对象是镇江的残疾大学生,他的名字叫涂径。经过教工宿舍狭长的楼道,走向朝里的房间,我见到了涂径和陪护他学习与生活的母亲徐美红。

窗外是茂密的梧桐树,阳光在空气中荡漾,层层叠叠的绿叶问透出光彩,地面上闪动着一个个零散的光斑。

房问的面积不大,有二十几个平方,布置也极其简单,里面放了一张方形的写字台、几张椅子和两张床。写字台的边角已被磨得光滑发亮,但书籍与学习用品却摆放得整齐有序。涂径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撑着椅子要站起来和我打招呼。母亲徐美红赶紧走过来扶住儿子,熟练而默契地让他坐下。我坐了下来,说明来意,徐美红开始将涂径的成长经历娓娓道来。

涂径出生于1991年6月,是个早产儿,出生时体重只有四斤,因为缺氧被送去抢救,在镇江江滨医院儿科的保温箱里待了十多天。出院六个月后,徐美红发现他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坐起来,就把涂径又一次抱进了医院,然而却被医生诊断为“新生儿脑性瘫痪”,这是一种医学界公认的“不治之症”!

家里人心急如焚,带着涂径跑遍了上海、北京、南京等地的大医院。医生告诉他们,孩子的智商是正常的,但孩子的肢体会落下终身的残疾。要改善现状,光靠打针吃药是不行的,必须帮助他进行一些医疗康复训练。家人决定将涂径安排在南京的一家儿童康复医院进行治疗,这一住就是四年。

涂径对于那段岁月是难忘的。由于需要长期陪护,母亲请了长假,陪着儿子在南京的这家儿童康复医院治疗。除了每天操持繁重的家务外,徐美红还坚持到病床前给涂径讲故事。徐美红讲故事的初衷,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儿子的理解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然而不知不觉中,涂径在听到的英雄人物的故事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他的内心变得坚强起来,他决心做一个身残志坚的人。四年后,涂径回到了镇江。

涂径六七岁的时候,父亲涂宁开始教他写字。然而,当涂径坐下来的时候,他的一条腿就会瑟瑟抖动,一刻也不停,有时手也跟着抖。在本子上写一横一竖时,涂径写得很慢,写下来的是一条弯弯曲曲的波浪线。涂径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练习,毫不气馁,终于把一横一竖写得像样了。学写阿拉伯数字时,涂径不会拐弯,有时为学写一个数字,父亲要陪着他练习好多天。

九岁了,涂径早已超过上小学的年龄,但由于身体的残疾,附近的小学都不愿接收他。徐美红只好将他送到培智学校去学习。要知道,培智学校是专门培训智障儿童康复的机构,把这样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放到那里读书,无疑是误人子弟。培智学校校长找到了涂宁和徐美红,建议他们还是想办法让涂径到正常的小学随班就读。夫妻俩只好一次次地找教育主管部门,有几次还带着涂径让他当着负责同志的面写字、说简单的英语。教育主管部门的负责同志深受感动,没过多久,涂径坐进了镇江市解放路小学一年级的教室里。小小年纪的他,特别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学习十分勤奋与刻苦,成绩在全年级一直名列前茅。在《小学生数学报》社举办的数学竞赛中,涂径荣获二等奖,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少先队员”。

涂径在教室里专心致志地听课,他的奶奶为了照看他,就在教室外面等候着。从小学到高中,涂径的奶奶悉心照顾他的饮食起居,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一陪就是12年。P9-12

序言

残疾人因生理缺陷而行为能力不足、生活工作受限,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往往容易被社会忽视。作为《镇江残联》杂志采编的晨沛同志,常年走访基层,深入残疾人中间,了解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疾苦,报道他们奋斗的历程,并花费四年时间,撰写了《同在蓝天下》一书。作者用丰厚翔实的实例、朴实无华的文笔,记载了他们艰难创业的足迹,记录了他们自强不息的故事,并收集了许多社会志愿助残的生动事例。通过本书,我们阅读到的是残疾人成长的经历、成功的艰辛,感受到的是残疾人坚持的力量、奋发的精神,体会到的是残疾人成功的不易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阅读全书,令人感动,令人动容。《同在蓝天下》是励志之书,弘扬的是闪光事迹,传递的是正能量,激发的是精气神,呼唤的是关爱之心。它的出版发行,定会促使社会上更多的人关爱残疾人、关心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现代镇江,创业之城。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群体,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许多残疾人才华横溢、思维活跃、创造力强,而且随着科技发展和各种康复器具的使用,适合残疾人参与的岗位越来越多,全社会都应消除偏见和歧视,主动帮助他们创业,充分吸纳他们就业,积极发挥残疾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共同服务社会发展。

现代镇江,民本之城。关心残疾人,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基本生活上,要给予他们充分的保障;接受教育上,要给予他们更优的政策;康复工作上,要有更到位的行动,积极创建无障碍环境,帮助他们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小康进程上,要加快推进全民同步小康目标,全面提升残疾人的幸福指数。

现代镇江,大爱之城。关爱残疾人,是城市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要积极倡导志愿理念,弘扬志愿精神,不断营造社会扶残、助残的良好风尚,以期涌现更多的社会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让残疾人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给残疾人一个舞台,他们还社会一个精彩;多给他们一份爱,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作者系镇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后记

整理完《同在蓝天下》的书稿,为本书画上了一个句号,我如释重负。

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兴趣使然,我开始写作并发表作品,在省、市级报纸杂志上发表有散文、小说、诗歌等。“写作,是一项艰辛的劳动,同时也是一种享受,一种精神寄托!”追忆那段往事,写作成了我生活中的一种乐趣,我感到充实与温馨。静坐在书斋中的我,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理解,总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心灵上得到的是真正的慰藉。“写作,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其过程是幸福而喜悦的。”

2011年元月,《镇江残联》杂志创刊了,爱好写作的我开始为杂志投稿。后来,我向镇江市残联理事长印明先生坦诚了我也想参与编纂杂志的一些想法。令我感到欣慰的是,我的一些还不太成熟的想法竞得到了他的赞同,我有幸忝列其中。

弹指一挥间,四年光阴匆匆而过。为了给《镇江残联》杂志撰稿,我经常走基层,深入了解残疾人的生活,挖掘关于残疾人生活的素材。其间,我认识了不少残疾人朋友,体验到他们的生活方式,采撷到他们生活中的浪花。他们自强不息的事迹使我深受感动和鼓舞,也点燃了我创作的热情和欲望,巨大的写作冲动从心灵深处进发出来。于是,那些我熟悉的残疾人朋友的命运、思想、情感就这样走到了我的笔下。

具体而实在的采编工作如此之多,几乎占去了我工作的全部及部分业余时间,但我乐此不疲、无怨无悔!节假日,想拜访一下朋友,不行,还有一篇“人物访谈”没有写完;下班后,想出去玩耍一下吗,不行,上次还有一篇“采访笔记”要整理;晚上,想早一点睡觉,不行,今天就得把文章校对完,明天杂志还等着用稿。或许是出于对身边残疾人的同情和理解,或许是作为一个残疾人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我开始深度关注残疾人动态及镇江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报道镇江残疾人自强模范的先进事迹,为他们鼓与呼,成为我这一时期创作的主流。

2014年,当我将日积月累的文章整理成书稿打印出来后,发现竟是厚厚的一大摞。面对这一大摞书稿,我忽然萌发了出版一本书的想法!这个想法萦绕在脑海中,令我挥之不去、欲罢不能!现在回想起来,大约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镇江市优秀残疾人身残志坚的事迹,以及他们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和创业精神,值得我们讴歌和传颂!二是在我们的城市,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充满爱心的助残志愿者个人和群体,从他们的身上,我感受到了助残精神和巨大的爱心力量,值得我们弘扬与继承!如果说,当初我潜心写作,是出于个人对文学的爱好和兴趣的话,现在,我完全可以说,我要站在亲历者的角度去写作,我要及时将我们这个时代中残疾人表现出的优秀品质,以及这古老而伟大的城市中的助残精神真实地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从镇江残疾人的美好梦想及不屈的精神中汲取正能量,进一步担起使命和责任,同时,也希望为以残疾人事业发展状况为课题的研究者们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我想,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本书体裁涉及报告文学、诗歌、散文,分为“励志篇”“爱心篇”“感悟篇”三部分。“励志篇”讲述镇江优秀残疾人的先进事迹;“爱心篇”讲述镇江爱心助残志愿者的感人故事;“感悟篇”记录我从事残疾人工作的所思所想。

我还要谈一谈这本书的书名“同在蓝天下”。我深深地体会到,整个地球就是一个“村”,我们与残疾人同住一个“地球村”,应该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实现他们心中的梦想!取这个书名,就是寄托自己的这一份真挚的情感吧!

在本书编辑出版的过程中,镇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胡宗元先生在百忙之中为全书作序;镇江市残联理事长印明先生也在百忙之中对书稿进行审阅,并悉心指导,对拙著的宏观把握和章节都提出了宝贵意见。在此我向胡宗元先生、印明先生表示谢忱!江苏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董国军先生及编辑吴小娟女士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书中还选人部分被采访者提供的图片,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王晨沛

2015年3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2:0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