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聆听者(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孙郁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六年前去纽约开会,在哥伦比亚大学讨论鲁迅的话题,席间许多人的发言很有分量。遗憾的是那天夏志清先生没有来,失去听他讲演的机会。不过,我印象里,他可能对鲁迅有另一番看法,对于大陆鲁研界的人,有所隔膜也是自然的。我后来几次去纽约,都未能见到他,所以,一直是心存遗憾。谈起夏先生,只能是文字里的形象,余者,则不甚了然的。

我读夏先生的著作不多,除了《中国现代小说史》外,还有几册新文学作家论的书。不过,大陆出版他的作品,多有删节,所以对其思想本意,不能细细究之。他的文章不那么华贵,属于切实的那一种。但有时句句有力,是直接切入本质的文体。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大陆像他那种治学的人,长时间是看不到的。

自从《中国现代小说史》传人大陆,学界的看法一直不一,赞许与批评的都有,至今都纠缠着学界的神经。他最大的价值,是引入了另类的理念和治学视角,先前单一的文学批评观与史学意识显出自己的问题。了解他的人都知道,其思考恢复了文学的生态,把列宁主义遮蔽的存在,一一还原出来。

中国的现代文学史,过去以左翼的逻辑为之,意识形态的因素浓浓,一些作家便不能浮出水面。夏志清把钱锺书、张爱玲等人写进文学史,且给以相当的位置,不仅是见识不凡,也有与左翼对立的用意。因为是冷战的产物,也难免不辐射出自己的偏见,这是谈论文学史的人,都注意到的问题。现在大陆文学史写作的进步,与吸收夏氏的思想有关,他的精神直到今天,依然投射在相应的领域。

我最早看他的书,觉得视角很有意思。他不是从外在的流行的观念去判断问题,喜欢以差异性眼光看世。加之有西方文学史的维度在,处处对比、时时照应的意识潜在于文本里,这是大陆研究新文学者最少有的。50年代治现代文学史的,左翼的学者较多,王瑶、唐瞍都有左翼情结,且不太懂西学,他们的书遗漏了一些自由文人也在所难免。曹聚仁后来在香港写《文坛五十年》,精神是自由主义的,底色不同于王瑶诸人,而依然是在汉语的圈子里盘旋,缺少对西学的吸收。夏志清写小说史,一是在远离故土的地方,有超时空的味道,可以细细品味其间味道;另一方面,对总体的情况,有得失之辨,尊重的是个体的印象,批评的锐气总是有的。

在夏志清的潜意识里,文学史家应是批评家。批评是文学研究的基础,那核心的元素就是文本的鉴赏。因了这个思路,就从意识形态和一般史学的框子里游离出来,表现出文学鉴赏的趣味。这样,他的研究体例,就和传统的史学有些差异,眼光是现代的静观式的。又因为自己有远离左翼的自觉,其文学史的格局,以肯定个性为主,私人的空间里的独白颇多,自然有诸多的发现。他对一些作家的描述,精准、深切,不动声色的地方颇多。能从文本看出内在玄机,以旧笔法写新感觉,审美的基调是有趣的。他看重作家文本中的力量感,于肃杀里悟出玄机,暗里时常三致意焉。夏氏的小说史发现了几位大陆学界忽略的人物,对他们的介绍都心平气和,在论述上自成一路,有规有矩。这里看出他的兴趣,笔墨有酣畅之处,对学问与智慧笼罩下的审美趣味的把握,令人眼界大开。比如他谈作家的文体感,就颇有眼力,能够从学问的角度得其妙意。现代小说家有政治上的焦虑,现实的态度明确,一面也失去精神的静观,在审美上少了含蓄与博雅。他认为好的作家的作品,完全没有这些,视野是人类学家般超然。夏志清对此大为赞许,以西洋小说史为参照,细陈其内在隐喻,史家态度与美的体味飘动于书中,这对后来大陆的冲击是超出他自己的预料的。P1-3

后记

写在《聆听者》后面

当教员的人,说得过多,已经不易听到异样的声音。有的时候,听比说重要,多听,才知道我们表达的有限。但我们喜欢寻找简捷、轻快的存在。难度,其实在是思想的价值。而那些无法表达的表达,才有世间真的隐秘。这些是靠聆听与凝视才能得到的。

有一次,一位年轻人问我,到了晚年最想做的是什么。我想了想,说是抓紧读没有读过的书,或去没有去过的地方。如果要在两者间找一个最佳的,是什么呢?对方又问。我所选的乃为前者。大千世界,我们看到的永远不及遗漏的多,但草木、河山,大抵可以借图片猜想一二。而一些好书,我们错过,则仿佛少了对话的人,美的灵光未能一睹,自然有些遗憾。我近来喜欢读过去陌生的人的文字,读后的涂涂抹抹,渐渐生出幻觉,想起来不过留住那观人听音的感觉。词语不能表达的地方,声音可以替我们表达。而词语里的声音溢出隐含的部分,恰是我们要找的存在。

这难免不是旧文人的习气,前几代人早就讽刺过。文章写出来,有人看自然是好。但那自我倾吐的过程,未必别人尽解。书出来,读者在看作者,岂不知作者也在聆听别人。我们在文字里奔走,也同在没有路的地方觅路。寻非常之物,见寻常之光,那些存在也如一面镜子,照着我们的样子。才知道该做些什么,远离些什么。虽然其间不免还是梦幻。但心灵的旋律奏起,我们总要感谢的。

这一本书,都是零散的随记。描述的熟悉的与不熟悉的人物,都对我有所启发。看他们的作品,有时也闻乐而起,进入无人之地。我的生命,也散失在美的旋律里。真的,有可读之书,和可见之人,我们的生活庶几不会荒凉起来。

还记得读策兰的诗译本,看那晦涩里的无穷大的世间,内心有一种感激。因为知道我们的词语虚妄者过多,写作也易成为囚徒。但那些撕裂了词语、飞翔在精神夜空的人,却让我们看到了远方与我们亲切的存在。台湾的诗人陈黎在一首诗里写道:

远山跟着你长大,又看着你老去

在午后的风与天线间

在人间的暮色与污浊里

在房子、车子、绳子、刀子、种种

规则与不规则的非积木后面——

远山向远山说话

告诉你不曾说出的沉默。

远山,在你爱的时候

一夜间又近了

这恰是我此时的心境。聆听也好,凝视也罢。我们诚恳地面对的时候,心与心的距离便不再遥远。

2014年10月27日

目录

静者独难

在词语里流亡

尺牍之音

从古典到现代的路

生命之所

聆听着

莫言小记

无意义的意义

谣俗谱

语言的颜色

中学生作文

《带灯》的闲笔

顽皮之舞

凝视“土地的黄昏”

张伯驹的遗产

今文的起落

当代文坛的“汪迷”们

三十年的群像

文体家的小说

左右之间的对视

转折还是终点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访谈

写在《聆听者》后面

内容推荐

在《聆听者》中,孙郁以其特有的散文质感在文学世界里穿梭,既有汪洋恣肆的学术点将,又有见微知著的妙感偶得,他提倡文学写作的“逆反之道”,重述夏志清、汪曾祺、木心、贾平凹等人的建树成就。肯定了文坛中正在发光的探索者,如译者王家新、劳马、灰娃、靳飞等。以历史视角、哲思隐喻、语言风格、声画元素及文体特征等多维角度细读文本,颠覆了人们对一些作家的惯常印象,提倡对复杂问题本质化的再思考,通过诗学与社会学等学科的对接获得超越性表达。孙郁笔锋温润,如道家常,在谦逊的对话评论中不断求证真相,从旧时代的文人气象,到未来学界的精神指向,他瞭望的除了文本,还有一个被不断修正的自我,关注的终究是人的问题,追寻着策兰所说的“神圣的无意义”。

编辑推荐

著名学者、文学批评家孙郁以其特有的散文质感在文学世界里穿梭,既有汪洋恣肆的学术点将,又有见微知著的妙感偶得,他提倡文学写作的“逆反之道”,重述夏志清、汪曾祺、木心、贾平凹等人的建树成就。肯定了文坛中正在发光的探索者,从多维角度细读文本,颠覆了人们对一些作家的惯常印象,提倡对复杂问题本质化的再思考,通过诗学与社会学等学科的对接获得超越性表达。

批评家的箴言,对有志于创作、研究的文学青年来说,很有醍醐灌顶之功效。《聆听者》是该作品之一。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5:4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