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跨界(开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新趋势全彩精装)(精)
分类 教育考试-考试-计算机类
作者 腾讯科技频道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互联网带来的跨界浪潮正以前所未有之势颠覆传统行业。

互联网作为一个产业将会消失,因为所有产业都将会互联网化。

从2014年开始的十年里,“互联网行业”作为一个行业将慢慢消失,因为大部分企业会互联网化。企业之间、行业之间的疆界将被完全打破了,门口的野蛮人“跨界”而来,这是一个超过万亿美元的巨大商机,也是一次产业格局大洗牌的机会。你准备好了吗?

为了让广大读者了解正在爆发的跨界浪潮全貌,腾讯科技频道耗时大半年调研和创作,推出图书《跨界:开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新趋势》。从互联网跨界的大环境和背景入手,展现了教育、金融、汽车等多个行业的跨界融合趋势,分析了互联网巨头的投资整合策略,提出了几个对未来趋势的判断,并指明了传统企业该如何适应这种趋势。

内容推荐

移动互联网是当前的时代趋势,已经势不可挡,物联网更是未来10年的产业趋势。互联网时代的黎明已经到来,世界将告别我们刚刚熟悉的信息时代。工业革命、第四次科技革命带来的世界产业格局的剧烈变化正在席卷全球。这种变化让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身临其境,同时也身处迷雾。互联网对传统企业的改造在碰撞和融合中悄然发生,企业间、产业间跨界合作将会无远弗届。

在中国以BAT为首的巨头已经开始一系列应对跨界趋势的并购,其中甚至包括我们熟悉的文化产业。阿里巴巴已经开始众筹电影了,你能想象今后的电影是大家喜欢什么,就能演什么吗?这只是变化的冰山一角。互联网金融迎来春天,智能硬件成为创富新动力,在线教育发芽,吃喝玩乐都在拥抱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潮正以前所未有之势席卷传统行业。在融合与碰撞之间,行业的横向整合和纵向重塑正在进行。腾讯科技频道编著的《跨界:开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新趋势(全彩精装)》这本书为你解读当下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格局和变化趋势,助你拨云见日,把握发展机会。

目录

序言 跨界势不可挡

前言 跨界,互联网行业的消失

第一章 跨界爆发的条件

 第一节 人与设备是基石

 第二节 中国互联网的商业发展是动力

 第三节 移动互联网是引爆点

第二章 跨界带来的整合与重塑

 第一节 Offline的逆袭

 第二节 O2O之初

 第三节 起步的在线教育业

 第四节 发端于支付的互联网金融

 第五节 世纪之赌

 第六节 即将迎来风口的在线旅游

 第七节 视频:播与制

 第八节 三大运营商?不止吧

 第九节 人的外部化

 第十节 汽车业:销售与制造

第三章 跨界的趋势与未来

 第一节 智能手机及其他

 第二节 移动服务刚刚开启

 第三节 入口入口入口

 第四节 隐藏在互联网思维之下的碰撞

 第五节 巨头们的理想生意

 第六节 正确地认识泡沫

 第七节 满足需求还是满足解决方案

后记 给创业者的话:勿忘初心

试读章节

第四节 发端于支付的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发端于互联网支付。

2012年12月,“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马云和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建林有一个标的为一亿人民币的惊天豪赌。王建林如是说道:“10年后,如果电商在整个中国大零售市场份额占50%,我给马云一个亿,如果没到,他还我一个亿。”关于这个故事,后来有若干个或澄清或补充的版本,有的说没有这回事,有的说马云没有应战。但不管如何,这种事总是吸引眼光的。

2013年夏天,有媒体请了一些观察者、评论者以及从业者,一起在杭州“站队辩论”,究竟谁会赢?但其实这个队不好站,因为“电商”两个字太难以划定一个界限了。比如说看电影这件事,你在线上通过一个网站下单,然后跑电影院里按照短信上所获得的码从自动取票机里获取一张票,然后再进人电影院享受视听效果,这算不算“电商”?同样的道理发生在旅行中,机票、火车票现在都可以在网上购买,但飞机、火车真正意义上所提供的服务,却不可能让你在线上享受到。再问一句,12306(铁道部火车票网上订票唯一官网)算不算电商?

传统社会非常讲究“银货两讫”——尤其是个人交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天经地义——货可以是某一种具体的商品,也可以是某一种没有物质形态、但的确能感知到的服务。早年电商的领域,仅仅是“具体的商品”:电商就是卖东西的。但今天意义上的电商,已经跨过了这个界限:它们开始卖服务。线上完成交易,线下你自行去体验或享受这个服务。

故而,其实这个赌约无论是否真实存在,意义并不大。但有意义的事情却是这样的:未来的消费,将在很大程度上被切割成两个部分:交易归交易,产品/服务交付归产品/服务交付。这两者出现了分离。

线上交易线下体验在我们消费者这一环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在发现某一种商品后,先去线下体验,觉得不错,跑回线上去交易。比如说你在书店里翻到一本书觉得不错,但你明白当当、亚马逊等平台一定有折扣销售,于是你跑回线上去购买。这种情况被称为“减少试错成本”。毕竟,没有看到货的确有可能买错,所谓可以退货不付钱,很多情况下难以为之——这一点,相信任何一个有频繁网购经验的人都经历过。一项来自益普索的调查表明,有这样行为的消费者并不在少数。总样本为1000名、年龄在18~50岁的有网购经历的消费者,有23%表示自己总是或经常会采用这种方式,50%的被访者则表示自己有时会这么做。

想象这样一种情境:你踏入一家书店,拿起一本书,翻了几页,觉得不错。于是,你拿出你的手机,启动微信,打开扫~扫,对书背后的条形码照了一下,你的手机上立刻返回了这本书的一张页面,内含了几个电商的链接(比如当当、亚马逊),价格清清楚楚标在那里,不仅有折扣,还有电商们之间的比价。你发现亚马逊更便宜一些,点击了那个链接,购买页出现,你下了单,两手空空地离开了书店。但是,你已经完成了交易,或许明天,这本书就该送货上门了。

这就是第二种线上交易线下体验:交易并不是你和售货员之间的事,而是你通过移动互联网和系统之间的事。看上去在同一个场所发生,但交易和体验的确是由两条路径完成的。有人甚至拿起过一罐杀蚊剂扫过它的条形码,一样可以发现有哪几家电商在销售,比价如何,一样可以完成交易。

这一类型的交易体验分离甚至会发生在任何一个地方而不是仅仅在商店里,比如你跑朋友家里去,听朋友讲起某件货品如何价廉物美。亲自把玩过后,你完全可以掏出你的手机来扫一扫那件货品的条形码,在移动设备上完成你的交易。而根本无须说“好,我记下来,赶明儿去商店里买一个”。

最近估值超过100亿美元且从谷歌挖来了一位高管的小米公司,是基本依靠网络销售的,它线下没有实体体验店(但不是没有维修点),可几乎没有什么人会由此而认为,未来我们的世界里,实体店会消失。另外一个更有影响力的科技公司苹果则开设有大量的实体店让用户去体验把玩它的产品,从而产生消费欲望。实体店对消费的促进作用不能抹杀,作为消费者的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当我们拿起一款商品在手中时,只要体验足够良好,我们会产生原来并不曾有的消费念头。这一点,在爱逛街的女性身上,特别明显。

2013年秋,重庆开了一家号称020的服装商城,公开新闻稿这样写道:“商城将为人驻商家统一建设电商平台投资,一对一免费配送,实行虚实结合、虚实同步,并将聘请专业摄影师,搭建摄影棚,组建模特队,成立专业电子商务部,采用规模化集约推广方式,各网店的运营及包装成本,会比独自聘请专业团队低70%~80%,并且相关服务前期是完全免费的。”这个做法,如果站在产业观察的角度会产生怀疑,因为这个“统一建设的电商平台”尚需推广,对于商家来说,远不如在淘宝上开网店人流更多一些,但从消费角度看,这可能是一个趋势,只不过是谁来做,怎么做而已。

阿里金融,即便身处金融圈、IT圈外的人,都会略知一二。在线下体验线上交易这个模式中,其实已经很明显:线上交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而且极有可能需要集约化的平台来支撑。消费者可以接受到处逛店的经历——这甚至是一种享受,但消费者很难接受需要用多种支付工具来线上交易不同的商品。而另外一个未来我们可能会经常用到的工具就是微信所接通的“财付通”,腾讯旗下的支付工具。目前已经可以用它来进行多种场景下的支付,比如打的,比如购买麦当劳的外卖。

P49-52

序言

跨界,互联网行业的消失

1990年,当三次荣获财经新闻界最高荣誉杰洛德·罗布奖的畅销书作家布赖恩·伯勒出版《门口的野蛮人》的时候,估计他从来没有想到这个短语会在20多年后如此风靡,并且,用意已经扩大到更广阔的范围。这本书讲的是美国雷诺兹—纳贝斯克公司被收购的前因后果,试图全面展示企业管理者如何获得和掌握公司的股权。“门口的野蛮人”这六个字是用来形容不怀好意的收购者的。现在我们常把行业壁垒以外的人称为“门口的野蛮人”。

在这个时代最勇猛的“野蛮人”正举着互联网的大旗杀来,行业壁垒已被打得粉碎,站在门口的那帮“野蛮人”貌似并不懂得门内的所谓专业规则,却对门内的市场垂涎三尺。

但“门口的野蛮人”冲进门内的同时,门内也并非毫无触动。他们也在提升自己。于是,融合诞生了,门内门外彼此渗透。

这就是跨界。

跨界的途径就是:互联网。

1994年4月20日,NCFC(北京“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实施示范网络”)通过美国Sprint公司的64K专线,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这标志着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成为国际互联网大家庭中的第77个成员。

在过去的20年里,企业对互联网的使用,主要聚焦于外部营销,从一系列的互联网服务嫁接营销二字就可以看出来:搜索营销、BBS营销、博客营销、社会化营销(包括社区微博、微信),等等,早期门户是没有门户营销四个字的,但门户对企业的作用也就是营销一脉:广告、公关。另外,企业的营销应用还体现在电子商务上,就是企业将产品通过互联网销售出去以实现变现。

推广和销售,对企业来说的确很重要,但显然,企业并不是只有这两个维度。有些企业有优良的仓储物流,有些企业有过硬的研发技术,当然,所有的企业都有行政、人事、财务这些职能。它们在过去的20年里,大量地电脑化、数字化,但互联网化程度还不够。

以招聘为例。大部分中国企业进行招聘的时候,互联网化程度还是较低的。这也是为什么在美国linkedin(领英)能够兴起,而在中国,类似的服务做了近10年都没有太大起色的原因。在下一个10年,可能会有比较大的改变。

在中国企业内部,互联网化的工具主要是IM和电子邮件。这的确给企业内部沟通带来了效率上的大幅提高,但无论是IM还是电子邮件,都是比较轻型的服务,起到的更多作用是:互通消息、传输文件。它很难承载类似团队协作这类深度需求。OA作为一种软件,在过去一度曾大行其道,但在具体应用中—但凡用过的人,都会觉着非常笨重和不方便,尤其是OA在移动端的表现非常差,一点也不符合移动互联网的未来大趋势。

类似的企业内社交平台开始冒头,国外的YAMMER是其中一例,可以用“互联网化、社会化的OA”来称呼它,这个服务后来被微软以12亿美元之巨购入帐下。按照中国互联网行业的一贯作风,国内当然也有类似的服务出现。

以上只是两个非常粗浅的例子,在下一个10年,更多的中国企业将被互联网所渗透,有可能就在这10年中,互联网行业作为一个行业慢慢消失,因为大部分企业都已经完全互联网化了。

这被称为跨界的融合,当然,也有碰撞。

后记

给创业者的话:勿忘初心

跨界时代来临意味着更多变化和机会,对创业者来说是好事,也是坏事,好的方面不言而喻,坏的方面是机会多、变化多可能会让人更迷茫,失去方向。

勿忘初心。这是很多创业者耳熟能详的话。这句文绉绉的话的意思就是“不到长城非好汉”,不过,中国人还有一句古话叫:不见棺材不掉泪。虽然都是坚持,前者明显是褒义的,后者明显是贬义的,一根筋,一条道走到黑,最后碰得头破血流。

关键是,初心,究竟是什么?

有一个朋友从原来的公司出走创业,做着做着,碰到另外一家公司想和他的公司合并。朋友有些动心,因为长久以来一直孤身一人,看着那家公司几个合伙人之间其乐融融十分艳羡。更重要的是,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一件自己想了很久的事,看上去也颇为不错。

问了一下这位有些感性的朋友:你当初在原来那家公司也可以做你今天的创业项目,为什么还要自己出来做?累死累活究竟为了什么?朋友说,原来公司的架构比较庞大,要做一件新锐的事很麻烦,要处理很多关系,还不如自己跑出来干来得干脆。

于是告诉他,勿忘初心,初心不是What,是Why。初心不是一件具体的事,而是为什么要创业,甚至可以这么说,做一件具体的事,并不重要。

很多今天看来很成功的公司,它们的创始人一开始做的不是现在的业务。Linkedin创始人霍夫曼在《至关重要的关系》一书中列举了好几个案例,比如说Flickr两位创始人一开始想做的是一个名为“永无尽头”的游戏,相册应用不过是游戏里的一个配件罢了。Confinity公司一开始想做的是设备(主要是掌上电脑)之间安全地发送和接手电子资金,后来搞着搞着就弄出了一个PayPal。具体的事在变,但变化中不是毫无逻辑可循,更重要的是,创业者心中不抛弃的是一项理念,而不是某件具体的事。后者,只是达成前者的一条路径罢了。条条大路通罗马,未必一定要在某一件具体的事上执着不已。

但为什么要出来自己创业,而不是待在某家大公司里借用该公司的资源做,这件事一定要想清楚。创业就是一条不归路,一旦踏上,很难回头。勿忘初心,是坚持下去的动力。但必须明白的是,初心是为什么,而不是你究竟要做件什么事。

所有的人,都不会活在真空里,想做的事,在某些时刻可能能成立,但当市场环境一变,不成立的可能性也很大,又或者,出现其他机会和路径,外部环境某些因素突然成熟,那完全可以换一条道去干干。有人说,创业是一个试错的过程,不无道理。既然是试错,又何必纠结某一件具体的事情呢?

以前一直很困惑于开头提及的两句古话的矛盾之处,但慢慢开始明朗起来,如果着重于一件具体的事,两句话自然是矛盾的,如果着重于你的创业动机,这两句话立刻就不矛盾了。

换件事做做,不叫忘了初心。而即便在做那件事,完全是另外一种做法,那才叫忘记了初心。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0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