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宏阁先生是新中国第一代造币专家、第一代华文照相排字机的发明者、印刷机械行业的领军人物。
陈发奎编著的《一代造币专家(陈宏阁)》用夹叙夹议自由体传记的方式,追溯陈宏阁先生的成长成才之路。
书中记录了辛亥革命后都市化进程中的上海印刷业崛起。
陈宏阁先生从工人、技师做起成为国家三级工程师,成为印钞机的主体设计师的事例,是一代知识型工人阶级成长的典范,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缩影,更是我们民族自强不息科技兴国精神的生动体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代造币专家(陈宏阁)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陈发奎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陈宏阁先生是新中国第一代造币专家、第一代华文照相排字机的发明者、印刷机械行业的领军人物。 陈发奎编著的《一代造币专家(陈宏阁)》用夹叙夹议自由体传记的方式,追溯陈宏阁先生的成长成才之路。 书中记录了辛亥革命后都市化进程中的上海印刷业崛起。 陈宏阁先生从工人、技师做起成为国家三级工程师,成为印钞机的主体设计师的事例,是一代知识型工人阶级成长的典范,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缩影,更是我们民族自强不息科技兴国精神的生动体现。 内容推荐 2014年是陈宏阁先生诞辰115周年,期间他从事印刷事业走过了54年的历程。在我国印刷(造币)行业中,他是为数不多的专门研制印钞机械的专家,是自始至终坚守在印刷机械研制第一线的领军人物,为印刷(造币)事业勤于实践开拓创新,做出厂特殊的贡献。 陈发奎编著的《一代造币专家(陈宏阁)》分上、中、下三篇——上篇:陈宏阁评传,对主人公的一生以回顾评述;中篇:为业内人士的回忆文章、专题论述和研究报告;下篇:搜集的有关典籍文献、媒体报道和浩牒研究以及遗物照片等资料。本书全面记录了中国社会发展大背景下,陈宏阁先生的成长和发展。 目录 上篇 陈宏阁评传 引言 第一章 学技术安身立命谋发展入行印刷 第二章 师夷技振兴民族强实业自办工厂 第三章 急研制照排机器忙创新名垂印史 第四章 访东瀛比肩伯仲施才艺技术赶超 第五章 印抗币潜入苏北持节义避乱东湖 第六章 遇兵劫一贫如洗重出山再操旧业 第七章 赴香港保存实力修机器完成铺垫 第八章 夺先声胶印研制破纪录印机出口 第九章 攻难关会师京城解密技制币国有 第十章 主设计印钞机成授殊勋尊享荣誉 第十一章 身为公鞠躬尽瘁驾仙鹤清风化雨 第十二章 风雨过精神永驻实业兴科技腾飞 中篇 追思文荟 与陈宏阁君合作发明华文照相排字机 记印钞机总体结构设计的陈宏阁先生 请陈老具体指导印钞机的设计与绘图 深情回忆师父陈宏阁领军的开山之功 缅怀陈宏阁伯伯兼记我国印刷史上的两项首创 我们有陈宏阁可以自行仿制设计制造 专题文论 缅怀先人兼论今日中国之孝道 水清则无鱼谈成分遗传基因及人性品质 实业救国科技兴邦之工程技术人员魂归何处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知青文化 案例写真 与中国印刷机械造币事业同生共长的人物研究 下篇 文献研读 中国印刷杂志1936年第一期 中华印刷通史·近代篇 上海市印刷协会贺电 中国出版学术网 德国之行观铸排机有感 北京印钞厂志·设备篇 上海印钞厂志·设备篇 中国名片:人民币 向新中国献礼的三色平版胶印机 媒体传播 传媒公开发表之文章 济南《生活日报》的信息征集 谱牒溯源 干部自传 上海印钞厂志·人物篇 陈家门家世史 对父亲的最好纪念 陈家门寻根记 天台双岩陈氏28世后家谱 陈宏阁年谱 文物资料 后记 试读章节 ◎方兴未艾——移上海新兴都市求生存 1911年光复后的早晨,已不是干总大人的陈凯臣,年过花甲,自然解甲归田、告老还乡。顶戴花翎、官服朝珠,一股脑儿放入箱底。不知是过去的早操习惯还是心中有事,每天还是早早的醒来,“啊~唊~嗨!”很久以来养成的习惯,喉咙里有一种声音在晨曦里总是要响亮地发出来,在临海的江南长城脚下回荡。作为武将的气势,需要先声夺人,常常是人未到声先闻。可如今都成了戏台子里才能听到上场的叫板,又一次空有一番力气没地方使了,还失却了皇家的俸禄。想当年还骑马进京觐见光绪皇帝,离老远了,便山呼万岁: “臣——陈凯臣叩见吾皇,万岁、万岁、完完,碎……” 念到这里,他不禁打了个冷战,揉揉睡眼,望着府衙门上为庆光复挂起的白旗,犹如前两年为帝后戴孝的白袍,失落感油然而生。 作为满清政权的汉族官员,心情是复杂的。尽管是276年清王朝的末世做的官,他不是贰臣,根本没有反清复明的想法,也不知驱除鞑虏,要恢复什么样的中华,食君俸禄,为君分忧。虽然目睹封建王朝腐朽没落,各国列强瓜分中国,江河日下穷途末路,革命党人摧枯拉朽,清王朝大厦顷刻倒下,不能挽回也是无奈,也罢,只能骂一声“孙众(畜)生”解气。面对世事变迁,儿子科举之路中断,临海当地多年遭灾,如何安身立命,思来想去,为了儿子的前程,他决定还是离开此地到上海去闯荡。 民国二年从浙东山区——宁波——上海的迁徙大潮中,陈凯臣60岁离乡背井,携妻与一子二女,也随一批清朝的遗老遗少和破产农民来到上海。 社会变革经济转型,封建王朝向民主共和剧变,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加快了都市化的进程,得地利开埠商品输入在前,占天时洋商资本投资在后,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迅速崛起在世界东方。其最显著的标志是人口迅速膨胀起来,移民成为城市发展的生力军。 同时民族资本主义的有利发展使得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国际大都市上海为例,民国初创,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商场、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这段时间是一次空前的机会,封建退出舞台,外国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资本萧条,北洋政府无能,租界格外兴旺,第一批留学者归来带来新的理念在上海实施,处于战乱之外的上海呈现一派兴旺繁荣的景象。 ◎经济发展——新崛起工业人口大膨胀 上海开埠后,城市人口成百倍增长,到20世纪初上海已成为拥有百万市民的大都市。1900年上海人口108万,到1910年近130万,1915年达200万。其人口增长的速度,在世界城市人口史上亦属罕见。 上海人口增长,不是靠自然增长和辖区的扩大,而是大量外来人口迁入所致。外来人口来上海的原因,农村的破产和战乱等外因是次要的,上海城市近代经济的本身发展才是主要原因。19世纪80年代后,劳动力密集型的近代轻纺工业崛起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上海很快成为中国最大的通商口岸,商业繁荣的消费城市。 这就像20世纪末改革开放中上海扩大地域、人口剧增的状况一样,靠的是外来(国际、国内)资本和人才人力资源,上海本地户籍人口已经负增长,外来务工人员有相当的数量,承担了建设城市的一大部分工作。 再说民国初创,新旧杂存,军阀当道,政府几近瘫痪,社会无序,而上海租界却成为国中之国,大量涌人的人群开始了创业。经济商业化、市政管理制度化,保证了都市经济、人口的发展速度,人们处在分享现代文明的成果和痛恨殖民主义制度的矛盾复杂心态之中。 华洋杂处的租界地有了充分也可称为畸形的发展,方兴未艾、兴旺异常,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在上海的许多新事物创下了远东第一的美誉。世界上新潮的发明,不出3天,便可在上海问世,身处上海滩,不论贵贱的“上海人”也都空前地自大起来,不管是谁都把上海以外的普天之下的人都叫外地人、乡下人。来上海的外来人员,一般先在闸北、杨浦和浦东等中国地界住下来。陈凯臣一家先住在浦东陆家宅后1号大院里,与浦西一江之隔的浦东也是乡下。 ◎投身印刷——学技术安身立命谋发展 陈凯臣自己已经60有余,也不为别的,他要为自己唯一的儿子创造一个条件,学到技术,养家糊口吧,若有希望再大展宏图—— “宏阁”——“哎” 垂手而立的儿子长得瘦高的个子,一套合身的学生装。你看他,4年的私塾到底没白念,《申报》随手拿着,来到上海俄国人的教会学校半工半读(提供午餐和服装)一年,取了一个俄文名字,叫做格里高利,在鼓号队学会了吹小号,还沾了点洋气。 P14-16 序言 陈宏阁先生是新中国第一代造币专家、第一代华文照相排字机的发明者、印刷机械行业的领军人物。 过去,由于印钞技术具有“亚核”①的保密性质和当时强调集体荣誉反对个人“白专”道路,以及“极左”时期怕纠葛所谓的历史问题等原因,老一辈人对往事都讳莫如深。 历史进入改革开放年代,随着拨乱反正政策的落实,相关档案的解密,揭开面纱拭去尘封,让真相还原得以呈现。本书用夹叙夹议自由体传记的方式,追溯陈宏阁先生的成长成才之路。 书中记录了辛亥革命后都市化进程中的上海印刷业崛起,主人公投身印刷事业,刻苦钻研印刷技术,兴办机器制造厂,设计制造第一代照相排字机等业绩;先后赴日本、香港学习技术解决难题的过程;抗战期间为苏北根据地的“抗币”印制,掩护新四军的印刷器材,以及迎接解放所做的工作;在新中国成立初设计三色平版胶印机成功,打破了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成为印钞业界前辈人物;继而到北京参加全国印钞技术国有化的会战,在北京中国人民银行印制管理局印钞机技术组,参与145甲型印钞机和45丙型多色轮转凹印机的反向低速擦版法获得成功,回到上海担任245甲型印钞机的总体结构设计工作,项目均获得国家级的发明证书;由周恩来、邓小平批准,出席1957年国庆节和1958年劳动节天安门观礼,1959年被授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劳动红旗手”勋章;参加上海的国庆10周年观礼,事迹编入《上海印钞厂志》、《北京印钞厂志》、《中华印刷通史》和《中国名片人民币》等书中,亲手绘制的华文照排机图纸在中国印刷博物馆内柳溥庆专柜中陈列。 陈宏阁先生从工人、技师做起成为国家三级工程师①,成为印钞机的主体设计师的事例,是一代知识型工人阶级成长的典范,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缩影,更是我们民族自强不息科技兴国精神的生动体现。 本书用权威真实的史料说话,用历史观点分析个案的方法,论述社会发展时势造就人才的成长过程,还原个人在历史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小见大,窥见上海民族工业、工程技术和印钞技术国有化的情状。在缅怀老一辈开创精神的同时,以史为鉴,变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为DESIGN IN CHINA(中国设计),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激励后人不断开拓进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后记 时光来到2011年的8月21日—— 直到今年为考证陈宏阁的生日,翻到了他的户籍证明,才知道是8月21日这一天是家父(阳历)的诞辰日,原先记的七月廿七是阴历。这种巧合令人感慨,先父若地下有知,必含笑喜迎东风。 在老家的东面,上海展览中心洋溢着节日的气氛,这个昔时的哈同花园旧址,我们儿时玩耍的地方,当时称为中苏友好大厦,2011“书香中国”上海书展在这里举行。 展览馆正厅的西侧,我在那里作了《艺术伴随人生》专题讲座,我的学术专著——《学校(少年宫)艺术教育活动课程形态》一书举行首发仪式。 演讲前我说道,我的老家,就在离这里只有一箭之地的弄堂里,在那里依然还保留着毛泽东故居的地方,父亲曾留下光辉业绩。就在40年前,我从这里行囊羞涩只身一人离开家乡去插队落户。在外地工作24年,1995年作为人才引进,带了27箱书和一家人回到上海。如今我又回来了,在家门口,在全国书展上签名售书,心情十分激动,是父辈的精神激励了我。在书的扉页上我题写道: 谨以此书 献给伟大的 父亲—— 陈宏阁,新中国第一代造币专家 中国近代印刷照排机第一代机的发明者 一位艺术爱好者 我们这代人如今赶上了好时光,虽然我们曾经牺牲了宝贵的时间,有许多事情被耽误了,但我们依然留有上代人的基因特质,有责任有承当,坚韧不拔,不惜从头做起。拿我个人来说,从城市到农村,从学生到农民、工人,再从农村到城镇,从初中、高中、大专文化补起,读到中文、美术本科双学历,直至回到上海在教育领域勤奋工作;恰逢盛世喜修典籍,把父辈散落在各处的业绩集中起来,结合当时当地的历史背景,串连成线汇成脉络,将时势造英雄、人才怎样成长过程的评传写出来,以馈读者——这对我来说,也是~次新的创业。在写作的过程中,结识了许多人,了解了许多事,使自己的思路更加清晰,对过去、未来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书中的许多资料由柳溥庆家人及有关纪念文集、《中华印刷通史》、中华近代印刷展示馆、中国印刷博物馆、北京和上海两家印钞厂厂志、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主编的《中国名片:人民币》、网上检索和我的家人提供。特别是发展兄(陈维伟)提供了他亲身经历的事情和珍藏的照片,其对父亲最真挚的情感、准确高度的评价和为父作传矢志不渝的支持,使我在调查发现的每一个节点,第一时间都与之电话沟通,通报信息,追寻可能寻找的线索,锁定要采访的人。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最关注和支持的就是大姐柳伦和柳百琪先生,我们两家继续着父辈的友情,分享各自的资料信息和喜怒哀乐。在家乡的大外甥阿微(陈及人)和三毛(陈亦人)帮助看稿,使我们拥有了共同语言。我们陈家的长房长孙陈力行在美国专门开设了一个网站,搜集了许多旧时资料,供大家纪念和缅怀。 缅怀先人,向老一辈致敬,向他们的后代、弟子以及印刷科研人员表示深切感谢。 至爱亲朋为此作过贡献,提供支持和给予关注,他们是: 上海的陈维伟、徐炬、杨龙根、林伟成、陈维益、陈发生、张倩熊、刘正祥、陈定生、李海龙、郁树珉、陈慧芳、陆汝浩、卢治平、周杭生、胡正敏、范伟丰、孟庆来、庄文玉、沈小平、张正平、赵兵、陈釭、戴菊生、梁俊敏、郭大钟、曹素芬、龚有俊、吴忠民、吴文迅、宗逸昊、陈强正、吴伟喆、李为杰、陈强生、孙丹青、江萍、陈自立、张渭人、莫平键、杨蓉、孙逸凡、顾庆、王涵暄、徐德成、龚晓依、张艳焱、孙红梅、张鑫、张栋、郑诗亮、瞿铭荣、杨继光、贺琦和顾潜; 北京的柳伦、柳百琪、柳百里、柳百坚、秦国林、杨铁君、李根绪、李兵、侯令、杨体忠和陈妤婕; 苏州的杭鸣时、袁百顺、袁旭敏、程万青、方向乐、田文焕和宣烨; 临海的陈慧先、陈及人、王荣福、陈亦人和陈再人; 天津的王蔚和李象熙; 还有香港的林桂光、三门的冯如希、淮南的陈发达、江都的徐崇、盐城的陈鸿、西安的张晓明、长春的解伟刚和合肥的郑玉琦; 以及在日本的过正俊、若野经树、刘锦荣、太田节三、胡晓瑾和横田将志,美国的陈力行、徐纯中等。 我的妻子和女儿保证我不至于投入太深而不能自拔。 再次谢谢大家! 2014年8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