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夏伊勒是美国著名驻外记者、新闻分析员与世界现代史学家。他为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担任战地记者期间,报道了许多有关纳粹德国从柏林兴起到灭亡的经过。在《20世纪之旅--个人和时代的回忆(共3册)》里,夏伊勒讲述了一个令人着迷的故事,他向读者炫耀他的巨大成功,以及成功背后的艰辛。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20世纪之旅--个人和时代的回忆(共3册)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美)威廉·夏伊勒 |
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威廉·夏伊勒是美国著名驻外记者、新闻分析员与世界现代史学家。他为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担任战地记者期间,报道了许多有关纳粹德国从柏林兴起到灭亡的经过。在《20世纪之旅--个人和时代的回忆(共3册)》里,夏伊勒讲述了一个令人着迷的故事,他向读者炫耀他的巨大成功,以及成功背后的艰辛。 内容推荐 威廉·夏伊勒著的《20世纪之旅--个人和时代的回忆(共3册)》分别是《世纪初生》、《噩梦年代》、《旅人迟归》。 《世纪初生》讲述了夏伊勒出生于世纪之交的美国中西部小镇,为了逃离那里的保守氛围,夏伊勒来到欧洲,找到了一份报社的工作。夏伊勒在伦敦报道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在巴黎报道林德伯格的跨大西洋飞行,在日内瓦报道国际联盟的会议。。 《噩梦年代》讲述了面对纳粹魔鬼突然出现的严峻考验,夏伊勒受命前往柏林报道。夏伊勒亲眼见证希特勒攫取权力,横扫欧洲,在与纳粹新闻审查机制的斗争中跟踪报道了把世界拖向战争的每一次重要会议,并随德军的铁骑前往比利时、法国。 《旅人迟归》讲述了1940年,阔别祖国十五年的夏伊勒返回了美国,继续对战争的广播报道。冷战到来,麦卡锡主义席卷美国,夏伊勒因“左翼”倾向名列《赤色频道》刊物,由此丢掉了工作,与老友默罗反目,不得不靠写作和演讲勉强度日。写作生涯起起伏伏,《第三帝国的兴亡》又掀起了舆论的轩然大波,给美德关系制造了麻烦。随着时间流逝,旧友接连故去,夏伊勒最后一次来到欧洲故地重游,看到以前心仪的街道和美食,却有心无力,无限唏嘘。 目录 世纪初生 前言 第一篇 从大街到左岸:1925 第一章 逃离美国 第二章 巴黎的好运 第二篇 芝加哥:1904—1913 第三章 我的祖先从德国来 第四章 芝加哥的忧与喜 第五章 父亲的早逝 第三篇 在爱荷华州的成长:1913-1925 第六章 锡达拉皮兹 第七章 肖托夸的风潮 第八章 寇伊大学 第九章 初涉报业 第十章 寇伊的校友 第四篇 巴黎岁月:1925-1927 第十一章 报社诸君 第十二章 探索巴黎 第十三章 成为记者的夏天 第十四章 友人何往 第十五章 名媛芳踪 第五篇 驻外记者:1927-1930 第十六章 林德伯格的飞行 第十七章 驻外记者在伦敦 第六篇 巡游生涯:1928—1930 第十八章 列国游 第十九章 世纪之交的维也纳 第二十章 故乡的大萧条 噩梦年代 前言 第一篇 通往柏林之路1930-1934 第一章 从印度到维也纳(上):喀布尔的小插曲,1930 第二章 从印度到维也纳(下):乌尔的中途停留,1930 第三章 维也纳:结婚与失业,1931-1932 第四章 西班牙的一年,1933 第五章 重返巴黎,1934 第二篇 在德意志第三帝国的生活与工作,1934—1937 第六章 希特勒与第三帝国:第一印象,1934—1935 第七章 第三帝国的生活,1934—1937 第八章 希特勒的近臣 第三篇 决战之路,1935-1938 第九章 初露锋芒,1935-1936 第十章 闲暇生活,1935—1937 第十一章 全新领域的全新工作,1937 第十二章 回到维也纳,德奥合并,奥地利的终结,广播业的新突破,1937—1938 第十三章 慕尼黑阴谋,1938 第四篇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到来,1939—1940 第十四章 残存数月的和平,1939 第十五章 战争!征服波兰,西线的静坐战,铁蹄下的丹麦和挪威,1939-1940 第十六章 征服西欧,1940 第十七章 海狮计划与不列颠之战,1940 尾声 第三帝国的终结——纽伦堡的审判,1945-1946 旅人迟归 第一篇 重归故土:1945 第一章 战争结束 第二章 独裁者之死 第三章 对犹太人的最终解决 第四章 广播界的叛国者 第二篇 最初两年:1945-1947 第五章 旧朋新友 第六章 一炮而红 第七章 反共升温 第三篇 扫地出门,广播生涯终止:1947 第八章 旧友反目 第九章 最后的重聚 第四篇 潦倒的麦卡锡年代,为生计拼搏,写书出版:1948-1959 第十章 闲云野鹤 第十一章 我的首部小说 第十二章 影坛处子秀 第十三章 《赤色频道》 第十四章 惨淡的写作生涯 第五篇 《第三帝国的兴亡》--人生拐点:1954-1960 第十五章 浩如烟海的档案 第十六章 艰难的出版 第十七章 舆论风暴 第六篇 时日无多:1960-1975 第十八章 一段旧日恋情 第十九章 玛莎·多德的故事 第二十章 政客离世 第二十一章 文人谢幕 第二十二章 故人驾鹤 第七篇 无望无惧,迟暮之年:1975-1988 第二十三章 分道扬镳 第二十四章 第三共和国的崩溃 第二十五章 再掀波澜 第二十六章 六十年代 第二十七章 苏联见闻 第二十八章 重返柏林 第二十九章 告别欧洲 代后记 写作《20世纪之旅》 试读章节 此前,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事正酣时,我曾于1940年和1944年两度赶回国内,与家人共度圣诞节。如今,1945年圣诞节假期已然临近,我第三次往家里赶去。但愿这次能让我在国内长期稳定下来。 如今,战事结束。1939年9月的第一天,德国人发动了战争。今年1945年5月7日,德国人无条件投降了。8月14日,日本人放弃了抵抗。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8月的最初几天,正是在那几天,久拖不决的战事结束了。那几天爆出来的消息惟有让人错愕。8月6日,星期一,谁能接受那个突然传来的消息呢?当天,美国往广岛投掷了一颗原子弹,那是日本的一座大城市。正如此前我从未耳闻过原子弹一样,我也从未听说过广岛。那颗炸弹释放的威力堪比太阳,美国人将其释放出来,用于屠杀人类,用于摧毁人类居住的城市。 杜鲁门总统通过广播向人们宣布了这一消息。他说,投向广岛的那颗炸弹威力巨大,其当量相当于2万吨炸药。国防部则宣称,那颗炸弹导致的破坏程度目前尚不清楚。数架美国侦察机报告说,烟尘形成的云团直冲天际,根本看不透,它罩住了“目标地区”。那颗炸弹具有如此可怕的威力,必定会导致惊人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当时还没有人提到放射性沾染之类的连带破坏。在高度保密的新墨西哥州荒漠地带,一小群美国科技天才制造出了那颗炸弹,惟有他们是明白人,惟有他们知道,历史最终有可能证实,最可怕的恶果是放射性沾染。人类最终会明白这一点。 那颗炸弹竞有如此让人难以置信的破坏力,当时人们对此并不怎么关注——当时没有人想到这一点,也没有人像后来的人们那样以炸毁地球相要挟——人们更加关注的是,那颗炸弹能否吓住日本人,让日本人投降,进而结束那场战争。后来,美国向长崎投下了第二颗炸弹,战争终于结束了。我觉得,无论是朋友、敌人,还是中立者,地球上的每个人都如释重负,战争终于结束了,大规模的屠杀和严重的破坏终于要停止了。在备受摧残的世界,人类终于要享受和平了。 不过,当时人们或多或少都能感觉到,这世界跟过去永远不一样了。美国人投向日本的两颗原子弹爆炸以后,一个时代结束了。人们突然间满腹狐疑地,惴惴不安地停了下来,眼睁睁地看着一个新时代到来了。我在笔记里抄录了当天上午发行的《纽约时报》社论,该社论表示了同样的担忧,提出了同样的问题: 一场科技革命和一场战争革命在同一天发生了……惟有发生一场人类政治观点的变革,人类文明和人文科学才会继续存在下去。在人类文明和人为灾害的竞赛中,人类有可能尽快成熟,进而赢得比赛吗? 这一问题将伴随我走过后半生,它像一片乌云那样咄咄逼人,它投下的阴影罩住了本书,而且从本书第一页贯穿到最后一页。半个世纪以后,我仍然没有找到答案,也没看到任何希望。疯狂的竞赛仍然在继续,没人知道竞赛将如何结束,还有多久才会结束。 当年春季,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把我派到了旧金山,让我采集创建联合国的消息。我曾经请求公司把我派回欧洲采访看似必将到来的针对纳粹德国的最终胜利。用文字和广播介绍德国,我此生已经付出了太多。从那时往前上溯六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爆发,当时我正好在柏林,亲眼见证了战争初期德国对波兰和西方的令人咋舌的胜利。因而我特别希望亲眼见证德国战败。战争头几年,这看似不大可能。我并不是因为记恨,而是因为,如果一个人曾经花费了很长时间报道傲慢、野蛮的希特勒及其同伙首先征服了德国,尔后征服了大部分欧洲,那么让同一个人亲眼见证他们的失败,会显得赏罚公平。不过,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权势人物已经做出了决定,他们希望我前往旧金山——这或许是因为,我是公司里唯一当年采访过联合国的前身——国际联盟在日内瓦成立的人。 既然欧洲战场对德战争和亚洲战场对日战争的胜利几乎已成定局,新闻报道方面的头等大事或许不再是战争,而是获得胜利的同盟国如何缔造即将到来的和平。正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防止未来再次爆发战事,维护和平,胜利者们在凡尔赛宫创建了国际联盟,这一组织一度成为伍德罗·威尔逊的梦想构筑。如今,胜利者们正在旧金山召集会议,他们的梦想是创建一个名为“联合国”的全球机构,希望这个机构能比它的前身做得更好。此前在日内瓦,我亲眼见证了面对共同利益的列强们在主权问题上寸步不让,过于民族主义,过于自私,导致老国联一直在痛苦中挣扎。让我感到奇怪的是,如今的我竟然对联合国的前景盲目乐观。我竟然天真地以为,世界各国已经从历史中汲取了教训,尤其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苦难中和牺牲中汲取了教训。我原先以为,各国领导人虽然聪明不足,但他们的确懂得,人类小小的星球经受不起第三次世界大战——在投掷原子弹之前,这一点早已有了定论。 因而,1945年4月20日,满怀希望的我从纽约出发,往旧金山赶去。战后,美国和苏联崛起为两个世界性超级大国,这两国之间的对立路人皆知,但这并不会阻挡我的采访热情。我以为,总体上看,正如俄国人对崇尚可怕的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美国人歇斯底里一样,或许美国人对可怕的布尔什维克人同样歇斯底里。尽管美苏两国之间存在着妄想狂和言辞攻击,在我看来,这两个国家之间不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从沙皇时代的俄国到布尔什维克时代的俄国,这种冲突从未存在过。 事实证明,在这一问题上,我过于天真了。不过,有那么一段时间,来自同一星球50个相距遥远的国家的政治家们云集在美丽的海湾城市旧金山,那座城市到处洋溢着友善气氛,以及必须向前看的决心。这是南非总理扬·克里斯蒂安·史末资做的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法国凡尔赛参与创建国际联盟的人里,他是唯一仍然在世的重要人物。他亲眼见证了国联的缓慢衰败。他认为,拟议中的联合国比老国联好。他亲口告诉过我,他认为,这是人类最后一次机会。 《旅人迟归》P2-4 书评(媒体评论) 一位故事高手……现代史中那些欧洲重量级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读者眼前,对他们的精准描述,堪比作者对自己的描述。 ——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作者 活在历史中的人……非常易读,描写了大量有趣的、戏剧化的故事。 ——《纽约时报》书评 非常感人,绝对值得一读……第一部分是对美国的思考,在重述世纪之交的美国中西部生活时有一种酸甜参半的味道……(在第二部分)他带来了对欧洲的新闻体书写。 ——《星期六书评》 清醒而活泼、睿智而温暖——所有的元素一应俱全,并且正当其时。 ——《纽约客》 诚恳……富于探索精神……作者的一生和历史比翼齐飞,他照亮了后者。 ——《洛杉矶时报》 非常值得一读……他报道了那么多新闻的幕后故事实在新鲜有趣。引人入胜……是历史与冒险故事的结合。 ——约翰·钱塞勒,《纽约时报》书评 所有当代史读者的重大题材。再没有比之更详细的向公众介绍纳粹崛起的书了。 ——芭芭拉·塔奇曼,《八月炮火》作者 威廉·夏伊勒是大量历史事件的第一亲历者。这使得他能够以超乎寻常的熟悉程度来评说希特勒的德国……他没有忘怀也没有原谅纳粹。 ——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作者 不同于以往任何常规的历史书籍,夏伊勒回忆录让读者重历历史。 ——《人物周刊》 引人入胜……夏伊勒动人的回忆让那个十年又活生生地出现在老一代人面前,也让年轻一代沉迷其中。作为见证者他精炼地铺开了那段令人痛苦的场景……这是一部气势恢宏的作品。 ——《出版人周刊》 一部生动的人类档案……少有的让我感觉与熟知的世界历史事件有如此直接和戏剧性接触的作品。 ——詹姆斯·麦克格雷格·伯恩斯,《领袖论》作者 一位优秀的记者……近距离接触希特勒的夏伊勒最能感受纳粹领袖超强的个人气场……夏伊勒的自传式叙事贯穿在那一混沌的局势中,令人印象深刻……这是一本非同凡响的好书。 ——《时代》 新闻史上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这的确是一段最精准和最吸引人的历史。 ——《华盛顿邮报》 如果真的存在20世纪版的尤利西斯,他必是威廉·夏伊勒无疑。身兼记者、作家、历史学家于一身的夏伊勒亲眼见证了20世纪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值得庆幸的是,他把那些事件全都用文字记述了下来……一部非凡的著作。——《休斯顿纪事报》 夏伊勒先生生于美国中西部,他伴着20世纪的脚步长大,他熟知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他熟悉印度的甘地,他是现存世界秩序创立时期的亲历者……这部著作为读者开启了许多管窥历史渊源的通道。——《华尔街日报》 夏伊勒留给世人的绝响。对世界上的大事,夏伊勒以其独特的视角进行了大胆的报道,他让人们以非同凡响的方式记住了——因而也真正了解了——过去。——《出版人周刊》 在这本书里,夏伊勒讲述了一个令人着迷的故事,他向读者炫耀他的巨大成功,以及成功背后的艰辛。——《波士顿环球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