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乡踪侠影--金庸的30个人生片断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应忠良//卢敦基//何春晖
出版社 红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20个世纪的90年代末,一则“百岁老人征婚”的消息以及再组家庭的相关新闻曾经轰动一时。事件的主角便是金庸在省立嘉兴初级中学读书时的数学老师章克标。

章克标也是海宁人,早年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数学系,回国后这位文学青年在上海与夏丐尊、胡愈之、叶圣陶、丰子恺等人轮值主编《一般》月刊,同时与滕固、方光焘等联手组织狮吼社,接着又与林语堂、邵洵美等一同创办《论语》半月刊。1928年进入开明书店,主编开明数学教科书及《开明文学词典》。1929年与诗人邵洵美创办的时代图书公司,是30年代中国出版界最大的出版机构之一,章克标出任总经理并主编《十日谈》旬刊。他不光写小说,还是杂文界的高手,出版过一部名为《文坛登龙术》的杂文集,一时成为畅销书。章克标后来到浙江省立嘉兴初级中学任教,如此便与金庸结下了师生之缘。

新中国成立后,章克标先后被戴上地主和反革命的帽子,被遣回原籍劳动改造。遭此劫难,妻子离他而去,本无子嗣的他一个人在海宁乡下屈指计数着余生所剩的日子。日子数到了1978年,数过了90年代,更数进了新世纪,居然还没有尽头!按章克标自己的说法,阎王爷似乎已经把他给遗忘了。但有一个人并没有把他忘记,这就是他的学生金庸。

旅居香港,与内地许久未通音讯的金庸偶尔得知少时的恩师依然健在,遂于1989年2月21日修书一封奉寄章克标:“克标老师尊前……得悉吾师安健,至以为慰。生当年在嘉兴中学读一年级时,蒙授以数学,吾师笑貌风采,至今不忘……若能抽身回乡,当叩见吾师。”

1992年年底金庸重返内地。12月3日在海宁宾馆,金庸一眼认出章克标老师,急走两步,一把握住老师的手,并恭恭敬敬地行了一个鞠躬大礼,声声重言感谢老师恩德。尔后问长问短,亲切叙谈。1996年11月,金庸再度返回故乡,恭请章克标老师共进晚餐。1997年2月,有摄制组采访金庸,金庸十分动情地说:“你们应该去拍摄我的故乡。浙江海宁有我的母校,还有我的老师,他今年已经98岁了,给过我许多教诲和帮助,如今他老而弥坚……”于是该摄制组专程赴海宁,将镜头对准了章克标。

诚如金庸所言,已是耄耋之年的章克标自1985年恢复自由之后,老当益壮,每天执笔不辍,先后出版了《九十自述》、《文苑草木》、《七色草》等新著,以及大量有关他早年从事文学活动并与各位文友交往的记述性文章。1998年2月,闻悉乡人为章克标先生做寿,金庸专门自香港驰电道贺:“今吾乡诸公为师称觞贺寿,良镛远在海隅,未克举觞当面为师祝贺,谨书数语,愿吾师身体康宁,欢乐颐养,数载之后,良镛当造门祝寿,更受教益也。受业学生查良镛谨书。一九九八年二月十八日。”

1999年,章克标寿登百岁,出版30余万字的回忆录《世纪挥手》,其书名便是由金庸题写的。封底则有余秋雨先生的一段话:“我们面对百岁老人,无异面对一个生命的奇迹。如果这个生命又盛载着文化,那么生命的奇迹也就变成了文化的奇迹。”2∞5年重阳节,106岁的章克标被吸纳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实在不知老先生心中是何感受。

值得惊叹的是,这一生命奇迹,一直延续到了2007年才戛然而止。是年的1月23日,章克标以108岁高龄逝世于上海。新华社发布消息称:“章克标可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长寿的一位作家。”当年秋天,章克标的碑像落成仪式在上海松隐山庄举行,金庸敬献花篮,上面写道:“永远怀念章克标先生。”

金庸是一位感恩之人。为人正直、廉洁奉公,深受师生爱戴的原省立二中(19331年改名为浙江省立嘉兴初级中学,现嘉兴一中)校长张印通,便是让其感念不已的一位,

少年金庸1936年入读省立二中的翌年11月,日军借着晓雾于杭州湾大举登陆。危难关头,校长张印通毅然带领师生踏上流亡、南迁之路,其中艰难困苦,自不待言。

1939年,已是省立联合高中高一学生的金庸,因一篇影射、嘲讽学校训育主任的文章《阿丽丝漫游记》获祸。又是张印通校长勉力斡旋,终将开除改为退学,并帮助其转入衢州中学继续学业。金庸曾经说到:“张印通老师是我的恩师,对我一生教导嘉惠良多,数十年时时思念,不敢忘怀他的恩德。”

抗战胜利和1949年之后,张印通继续担任嘉兴中学校长。1954年受到错误处理,回乡务农。1969年2月因病去世。

20世纪90年代之初,金庸先生专门捐资塑造张印通铜像,铜像上刻有:“敬爱的张印通校长弟子金庸敬题”字样。1992年12月,金庸重返母校。他来到矗立于校园里的铜像前深深地三鞠躬并题词留念:“当年遭寇难,失哺意彷徨。母校如慈母,育我厚抚养。去来五十载,重瞻旧学堂。感怀昔日情,恩德何敢忘。”面对母校的青年学生,他语重心长地说:“刚才我在张印通校长铜像前鞠躬时,想起了当年恩师对我的教诲,一个人要一生一世记得人家对你的好处,我们做人不能忘本。将来要记得:报答。考取大学并不是很重要,做人才是件很重要的事,要做对得起自己的事,请各位千万记住。”P26-30

书评(媒体评论)

小时候常跟父母去听大书,尤其喜欢听侠义故事。金庸先生的小说尤其让我痴迷,我对他的崇拜,如韦小宝常说的一句话: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这本《乡踪侠影》介绍金庸讲学、游历、参会的种种经历,图文并茂,对武侠迷们来说是一次难得的亲近大师、了解大师的机会。——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

金庸是一位自觉追求思想性的武侠小说家,金庸作品中的现代意识,是作者对传统武!侠小说~系列观念实行变革、改造的体现,也是新派武侠小说之所以为“新”的重要:标志。除了金庸的系列武侠,坊间有关金庸个人经历的书廖廖,近些年90多岁的金;庸先生鲜少露面,这本《乡踪侠影》是一册收集了他较多生活照片的个人图传,可以;一解粉丝的相思之苦。——北京大学资深教授,严家炎

后记

2013年,我随同浙江大学的一位老领导去香港,参加中文大学五十周年校庆,之后去看望了已届90高龄的金庸先生。一日中午,与先生共进午餐。先生身体尚硬朗,言语表达已较显迟缓,执笔签名亦不如以前顺畅流利。

我第一次读先生的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位历史系老师的家里看到书桌上摆着几本先生写的小说。那个时候,内地还很少见到先生的武侠小说,借得回家,如获至宝,吃过晚饭便迫不及待地阅读,为书中的人物命运、故事情节所陶醉,不知不觉见窗外朦胧的亮光透了进来,方知已是天亮。1999年,四校合并后的新浙江大学聘请先生来人文学院任职,才有机会与他见面相识。

初时相识,对先生实在说不上有多少的了解。记得在他初到人文学院就职的一次仪式上,我作为主持人介绍时,脱口便说先生“是一位闻名华人世界的武侠小说家”。当时在场的这位老领导在随后的讲活中特意强调,先生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小说家,也是一位知名的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和卓有成就的报人,立时使我内心为在这样的场合对先生了解很少而未慎言而深感愧疚。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先生的认识和了解也便渐渐多了一些深了一些。

先生的成就,最为人所熟知的,自然是他的15部小说,其中不少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泰文、越南文、法文、马来文、日文、韩文等在海外流传。全部小说除了以各种版本广为流传外,自从香港峨嵋电影公司于1958年第一次将《射雕英雄传》搬上银幕以来,改编的电影、电视剧版本之多、延续时间之长,为文学史上所罕见,相关影视的主题曲亦成为人们传唱不衰的经典;更有广播剧、舞台剧、漫画、动画、网络游戏等各种形式,使小说的人物、故事、情节和各种功夫深入全球华人社会。研究金庸小说的论著同样汗牛充栋、数不胜数。只是很多影视剧目和研究评论,专注和着力于小说的爱情故事、跌宕情节、武打功夫和人物气概,甚至人民教育出版社2[)(]6年首次选入王度庐的《卧虎藏龙》和金庸的《天龙八部》两篇小说作为高中课本内容,也是着眼于此,将两篇小说作为一个单元,取名为“神奇武侠”,而从《天龙八部》第四十一回“燕云十八飞骑,奔腾如虎风烟举”中节选的内容,着意展示的也是萧峰到少林寺救阿紫,在山上力斗丁春秋、慕容复、游坦之三大高手之时表现出来的绝世武功和英雄气概;更有人将小说中涉及的各类武功做了细致的搜索整理,归纳为100种剑法,33种刀法,21种掌法,12种指法,11种内功,9种轻功,4种爪法,1种棒法,还有13种其他武功。这一切,让人激起对金庸的生花妙笔与丰富想象力的由衷赞佩,也因为对金庸小说在当代小说史上的贡献和意义所作的狭窄理解而留下遗憾。

先生的小说形式独特、故事曲折、人物鲜活、语言细腻,想象力极其丰富。然而,小说颂英雄、扬美善,鞭丑恶,直入人性,其成就绝非仅武侠小说范畴所能容纳,诚如严家炎教授指出的:金庸小说不是一般的娱乐,而是“有思想的娱乐”,与传统武侠小说相比,具有真正的现代精神,是用精英文化对通俗小说的成功改造,具有丰厚文化内涵和很高文化品位;相比长于精神分析的古龙,有丰厚文学气息和古诗词运用功力的梁羽生,金庸的成就是全面的,是一个全能冠军;金庸小说的出现是一场静悄悄地进行着的文学革命。

我自然也对金庸先生的小说爱不释手,对以之为题材的电影、电视剧百看不厌。随着了解的增多,更对他的独立品格和谦虚精神无限钦佩。

1940年上半年,先生正读高一年级,因为了写了一篇讽刺学校训导主任的寓言故事《阿丽丝漫游记》,被学校以“亵渎师长,败坏学风”之名而勒令退学。这篇文章显露了金庸的文学才华,也展示了他敢于反抗强权,追求真理与正义的勇气与精神。1944年,考入重庆国立政治大学外文系,因对国民党职业学生不满进行投诉又被革出校门。这种独立的品格在他的事业如日中天、功成名就时,依然保持并大放异彩。他创办的《明报》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反对“文化大革命”而著称,他执笔写的《明报》社论,为邓小平被打倒而鸣不平,强烈抨击“文化大革命”中的种种悖逆和胡作非为,不断地赞扬和支持彭德怀、邓小平等人,赞扬周恩来大力提倡的“四个现代化”建设蓝图,因此被香港的极左派攻击为“反共分子”、“崇美亲英”,并被列入暗杀名单。1976年春天,在所谓“反击右倾翻案风”中,邓小平第三次被打倒。金庸在社论中不仅坚定地支持邓小平,而且预言邓小平不久就会东山再起。一年后此预测得到验证。事后在一次回答记者关于如何做出这一预测的问题时,他淡然地说:“我的想法就是实际上代表多数中国人民的愿望,既然是众望,大概事情就可以做到。”“文化大革命”中,邓小平面对“四人帮”对他的围攻,不动声色,不予理睬,使他们一次次气急败坏、无可奈何,这让金庸感叹不已,说:“邓小平如此刚强不屈,又有着如此丰富的斗争经验和驾驭能力,真令人敬佩!”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后,主张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先生又表示衷心拥护,在《明报》上热烈支持改革开放政策,认为“邓小平有魄力,有远见,在中国推行改革开放路线,推翻了以前不合理的制度,令人佩服。真正的英雄,并不取决于他打下多少江山,而要看他能不能为百姓带来幸福”。先生发自内心地佩服邓小平的风骨,赞扬邓小平那种刚强不屈的性格,真像他武侠小说中描写的英雄人物,并感慨地说,几十年了,我最想见的就是邓小平。先生又何尝不像他小说描写的英雄人物!也因此,他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事情,便有着自己独立的评判标准,能作出准确的判断,执着地追求心中的真理,不畏强权甚至生命的威胁。  先生的谦虚精神也让我印象深刻,钦佩不已。

先生出身书香门第。1939年,时仅15岁的他便与同学一起编写了一本指导小学生升初中的参考书《献给投考初中者》,且畅销内地。因战争而提前高中毕业后,先后在《东南日报》、《大公报》做记者、编辑。战后《大公报》香港版复刊,金庸随着南下香港,在做记者、编辑的同时,撰写了许多文艺小品和影评,并开始武侠小说的创作,还曾在电影公司做过专职编剧,稍后又创办了《明报》,任主编兼社长35年,期间又同时创办《明报月刊》《明报周刊》、新加坡《新明日报》和马来西亚《新明日报》。先生所写的武侠小说,开了一代新风,风靡华人世界;先生创办的《明报》,分析时局鞭辟入里,褒善抨恶观点鲜明,成为香港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香港回归阶段,先生又受命担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并任“政治体制”小组港方负责人,为香港回归祖国做出重要贡献。真是做一行成一行,做一事,成一事。先生之才情,可谓惊为天人。

先生作为华人极为知名的武侠小说作家、著名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受到全世界华人的喜爱和敬佩,得到政府和各种社会机构的赞誉和褒奖,海内外许多大学授予他荣誉学位,聘请他担任名誉教职,其他各种荣誉称号更是不计其数。然而,先生对自己的非凡成就,从来谦逊淡然,泰然处之,无论在什么场合,我们见到的,总是一位和蔼的长者,一位谦谦君子;对晚辈后生,也总是大度宽容、彬彬有礼。到了晚年,先生仍孜孜不倦,坚持自己一生对学问的向往与追求,于86岁高龄顺利完成“唐代盛世继承皇位制度”的博士论文答辩,获得曾早已授予他荣誉院士称号的剑桥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

先生的才情与品格,让我生出发自内心的羡慕与敬意。

(作者系原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

目录

序 悠悠故园心 张浚生

一 朝花夕拾赫山房

二 诗人表兄徐志摩

三 金嗓表姐俏蒋英

四 烽烟千里求学路

五 叩见老师章克标

六 难忘恩情老校长

七 大江东去潮复回

八 同学少年会衢州

九 情系桑梓游子心

十 金庸书院矗古镇

十一 《东南日报》报人始

十二 最爱钱塘行不足

十三 新建书舍赠杭州

十四 寻味江南杭帮菜

十五 杭州大学初结缘

十六 浙大校徽亮晶晶

十七 四字真言第一课

十八 浙大收徒笑春风

十九 世界客厅迎宾朋

二十 侠骨柔肠共诗心

二十一 君子之交酒一壶

二十二 天上有颗金庸星

二十三 文理碰撞传薪火

二十四 下沙风靡众学子

二十五 西湖对话新网侠

二十六 华山论剑酬襟抱

二十七 龙泉故地得青锋

二十八 剑胆琴心现荧屏

二十九 桃花岛上觅桃花

三十  师兄长驻求是园

后记1 金庸印象

后记2 关于大师兄

后记3 追陪杂忆

 要感谢的人

序言

人称金大侠的查良镛先生,因为他的一整套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人们往往只目之为著名的武侠小说家。其实综观他迄今为止所从事的事业,他实在是一个思想家、文学家、新闻专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一位学而不厌、力学笃行的文人雅士。

我和他神交是自读了他的小说《笑傲江湖》开始的。我从小就喜欢看旧小说,还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千方百计地找了许多旧小说来看。除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榜》等较为著名的以外,现在还能记得书名和主要故事情节的不下四五十部。但在上中学以后,就转为看近代中国小说和美、俄小说了。

1983年,我从浙江大学教师的岗位上调到杭州市委工作。市委的图书阅览室有一些金庸、梁羽生先生的小说,又引起我看武侠小说的兴趣,就取了一本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来看。一看就放不下了,很快就利用余暇时间把一套几本看完,完全为其中新颖和多姿多彩的情节吸引住。两年后,我被借调到新华社香港分社工作。刚去那半年,工作还不是特别忙,而分社的图书资料室里金庸其他的小说都有,我便一部一部借来,利用晚上的时间,在宿舍里用了几个月时间全部都看了。

看他的小说是一种令人非常愉快的艺术享受,既富情趣,又有深刻的哲理,经得起反复琢磨咀嚼。富有情趣,读起来当然兴味盎然,但引不起思考和回味;只是重哲理,则成为说教,引不起读者的兴趣。他的武侠小说,只要拿出来,看上一段,就难以放下来,因此,有时只能强制自己不要从书架上取下来看。

我和金庸先生有直接交往是在我到香港工作之后。1985年夏,我到新华社香港分社工作,时任分社宣传部副部长,其中一部分工作是联系香港的新闻界。因此在分社秘书长兼宣传部长杨奇同志(他也是新闻界老人,曾担任过《羊城晚报》社长、总编辑)带领下,抵港后一个月便去拜访时任香港《明报》社长的金庸先生,受到他的热情接待。很有意思的是,他当时用来招待我的不是一杯清茶,而是在一宽口大肚的玻璃杯里倒上一小杯白兰地。当时他还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任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

由于工作关系,加上他祖籍浙江海宁,我虽不是浙江人,但长期在浙江学习和工作,现在又是从浙江来到香港工作,和他有乡情之谊,后来的来往就很密切。正如他在1991年给我的一封信中说:“你我相交多年,时复结伴同游,情好弥笃。平日交谈,于天下大事,国家政局,以及文艺书法,港事发展,事事投机,可云知己。”并要我在信函中以兄弟相称。在长期的交往中,他的思想之明睿,知识之渊博,对事物分析之深刻,刚正不阿之人格,好学不倦之精神,莫不令我受教和叹服。

1998年春,国务院决定我的母校与同根同源的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浙江大学,并委派我为筹备组组长。经过一段时间筹备,新浙江大学于1998年9月15日正式成立。金庸先生和夫人应邀前来参加成立庆典。新浙大的成立,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布局调整的一项重大举措。而对21世纪在我国组建若干的规模大、层次高、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对于把浙江大学办成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社会主义大学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实,规模大并不是学校合并的目的,只是四个学校合并,规模一定是大的。合并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学科的综合交叉,办成一所能适应人文和科学发展、适应我国建设发展的高水平的大学。

要办成一所高水平的大学,首要的是要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特别是有一批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因此,我和潘云鹤校长以及学校领导班子的同志一致的意见,就是要聘请有高深学术造诣、热心教育事业的人来担任新组建的各个学院的院长。在新浙大的20个学院中,理工农医学科的学院中我们聘请了多位学术造诣深厚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担任院长。在社会科学的学科中,我们聘请了著名经济学家高尚全担任管理学院院长,王洛林担任经济学院院长。而金庸先生担任人文学院院长,则是学校最早外聘的院长。我们之所以这样考虑,其目的就是通过他们来领导学科建设和提高各学院的学术水平。因为他们本身有很高的学术造诣,本身的知识能力的层次高,站在学术的前沿,深知学术的发展方向,和处在国内外学术前沿的学者互有密切交往,这对学校的建设发展和提高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因为他们都各自有自己繁重的学术研究工作,因此在这些学院中又都配备了一位年纪较轻的且具有相当学术水平的教授担任常务副院长,协助处理日常行政事务。

早在新浙大成立之前的1994年3月,金庸先生就曾被原杭州大学聘为名誉教授。杭州大学也成立了“金庸研究中心”。1996年原浙江大学聘金庸先生为名誉教授。也就是说,金庸先生早已和组成新浙江大学的两所学校结缘。原浙江大学聘金庸先生为名誉教授的仪式,我也曾陪同前来出席。新浙大成立后,我得知金庸先生有封笔不再写小说,拟到北大或浙大做学问的意愿,当即与潘云鹤校长协商,拟聘请他为新组建的浙大人文学院院长。他完全赞成。为此,我即写信并和金庸先生通话约谈。他经过短暂考虑后表示愿意接受聘请。随后潘校长还亲自赴港面请。他在随后回复我的信中谦虚地说,从我的电话和来函中提请他出任新浙大人文学院院长“受宠若惊,极感荣幸。唯自省学识浅陋,且无大学中任教的经历……不敢勇于受此重任”。但杭州为其桑梓之地,浙大虽非他母校,情谊上视若母校,若能同浙中学人共处一堂,钻研学问,亦是其平生所愿。同时提出希望对他不要过于厚待,他也会遵守学校的规定,一切秉公办事。

我们当时考虑聘请这些著名学者担任有关学院的院长,并非是想借助他们的声望和社会地位,而是以他们在学术上的成就,能为我们学校在学科建设上提出方向性的指导;在学校招收和培养研究生;以他们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地位,每年能约请国内外专家学者组织召开一两次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并为学生举行报告会和讲座。金庸先生在任期间,在这些方面都为学校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浙大先后组织过“新经济条件下的生存环境与中国文化国际研讨会”、浙江大学人文学科建设和发展研讨会等等。前者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云集,后者也是约请了全国20余位顶尖的人文学科名家出l席研讨。这些都对浙大人文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会议期间还举办了多次学术报告,与学生互动,开拓了学生的眼界。他还亲自约请原联合国副秘书长、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院长高定爵士来校为师生开设讲座,由他自己做翻译。至于在校招收博士研究生,因为他对招收学生的要求很高,最终只毕业了卢敦基、王剑两人。虽然我们对于外聘的兼职院长没有要求他们在校坐班,但他每年至少有两三次来校办公。每次来校都多达半月以上,期间分别为中文、新闻、哲学、历史和国际文化等学系的学生开设讲座。有时还受到在杭的其他高等学校的邀请,为他们学校的师生开设讲座。他实在是一位非常尽职尽责的“院长”。

对金庸先生的研究,文章、书籍已经出了很多,有人把这个研究称为金学,是一门显学。红旗出版社徐澜同志等构想出版一本亦图亦文的专门纪录金庸先生在其家乡浙江活动的书,征求我的意见,我认为很有意义。大诗人杜甫在他的《月夜忆舍弟》一诗中写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游子在外,不管到了哪里,不管创下多少业绩,有了多么高的荣誉地位,他总是会时时思念自己的故乡,思念那时的亲友,总感到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是那么美好,那么值得留念,甚至天上的月亮也比其他地方的月亮圆。金庸先生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他热爱祖国,热爱家乡,虽然也曾经遭受过种种磨难,但他的爱国爱乡的炽热感情,始终不变。“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他虽然长期居住香港,在那里成就了他的事业,但一直惦念着故乡浙江。我去香港工作后就曾多次陪他回浙江嘉兴、海宁、绍兴兰亭等地探访。他之所以欣然允诺出任新浙大的人文学院院长,除了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外,也正如他所说的怀有桑梓之情。他出任院长之后,有了更多的机会在家乡浙江流连忘返,也有许多引人入胜的感人故事。因此,出版这样一本图文并茂的书,比较集中地记录金庸先生在浙江家乡的身影,一定会受到读者的喜爱,也可以为研究金庸提供更多一些素材。

这本书是由应忠良、卢敦基、何春晖三位作者分头编写的。他们之中,应忠良是原浙江省海宁市的市长;卢敦基是金庸先生的博士研究生;何春晖是金庸先生在浙大人文学院任职时的助手,学院办公室主任。他们都非常熟悉金庸先生在浙江、浙大参加各种活动的情况,也保留了许多他的行踪的珍贵留影。

本书的编写与出版都是包括徐澜在内的他们几位做的,我只是参加了两次他们编写工作的讨论。但他们一定要我挂上主编之名。万分推辞不得,只好勉强挂上。还要说明的是书中有些照片是浙大档案馆和有关部门提供的,在此谨致感谢。我虽然看过全部书稿,但书中所述可能还存在某些不尽详实之处,尚祈有心的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内容推荐

应忠良、卢敦基、何春晖编著的《乡踪侠影--金庸的30个人生片断》采用图文并茂的笔法,6万余文字,百余幅珍贵图片,30个小故事,呈现一个立体丰富的金庸先生,他的桑梓情,他的侠客行,他的公益心,他的爱国爱乡爱学生的情操。

编辑推荐

金庸是文学大师,更是中国文化的大师,环望当世,真正能传之久远、影响大众心灵的大师,可能只有金庸先生了吧。《乡踪侠影--金庸的30个人生片断》由张浚生主编,应忠良、卢敦基、何春晖3位重量级作者写作,精选200余幅横跨半世纪的罕见的金庸先生照片,6万字,专门记录了金庸先生在家乡浙江的活动剪影。本书作为家乡人送给先生的生日纪念,同时也为金庸小说爱好者、研究者提供第一手的、未公开过的、鲜为人知的素材。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先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严家炎先生强力推荐。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8: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