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义原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现代文学编辑室、当代文学编辑室及文艺理论编辑室编辑、副编审、编审。中华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理事,冯雪峰研究学会特约研究员,《燕京大学文史资料》编委会编委。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将其发表作品结集成《文学漫笔》一书,包括诗歌、散文、游记、专业论文、回忆文章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文学漫笔 |
分类 | |
作者 | 白崇义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白崇义原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现代文学编辑室、当代文学编辑室及文艺理论编辑室编辑、副编审、编审。中华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理事,冯雪峰研究学会特约研究员,《燕京大学文史资料》编委会编委。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将其发表作品结集成《文学漫笔》一书,包括诗歌、散文、游记、专业论文、回忆文章等。 内容推荐 《文学漫笔》是白崇义的文学作品综合集。所收文学评论、研究文章,系作者的“五四”文学漫笔;所收的新诗、游记、随笔,系作者人生旅途中的片段记忆。 目录 读冯雪峰文艺论著札记 雪峰文艺思想概观——读《冯雪峰论文集》 雪峰对鲁迅文学发展道路的研究 雪峰论鲁迅的创作 雪峰的寓言 雪峰的新诗 “五四”文学漫笔 “五四”文学著作编辑杂谈 评《茅盾的创作历程》 郑振铎在我国新文化史上的地位 “五四”前后的新诗运动 新诗史话 我国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新诗的奠基作——《女神》 刘半农和他的诗 湖畔诗人 繁星·春水·流云 初期新诗——最早的《诗》月刊 最早的《新诗年选》 炽热的爱国诗人——闻一多的《红烛》和《死水》 歌颂“劳工神圣”的诗 象征派诗人李金发 朱自清与《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 擂鼓诗人田间所走过的道路 发光的轨迹——记文坛巨星茅盾的入党 访沪、宁、杭、穗老作家散记 新诗及当代诗论 天安门颂 渔讯(小叙事诗) 美丽的花 过三峡 瞻仰周总理纪念碑 天池情歌 石河子——美丽的绿色之城 鼓浪屿 云霄之行 牧场之夜 春天的脚步 新的人类(科幻诗) 《当代百家诗》编后记 世纪之交话新诗 艾青的《诗论》再版 诗美从生活中来——冷慰怀诗集《花草帽》读后 读澳门诗人苇鸣的《无心眼集》 台湾诗坛掠影 游记·随笔 观海 新疆纪行(9篇) 乌一伊道上的石河子 戈壁沙雨 碧蓝的赛里木湖 从果子沟到惠远城 伊宁印象 巩乃斯草原一瞥 翻越天山 干沟奇观 吐鲁番之夜 沙漠奇景——月牙湖 黄山拾零 黄山雨雪 鸳鸯楼 访百花村 春城之春 北戴河一日 迷人的三亚市 “蓬莱仙境”遐想 从松花江到长白山 云的世界 松花江畔 镜泊湖的黄昏 长白瀑布 五月的延安 乌一伊道上 维多利亚港的夜色 一封短简 茅盾的晚年生活 重访田间故居 解放初期的燕园生活 北大百年校庆 能否合而为一? 漫谈读书 精品意识 文集泛滥话短长 小议文学选本读物 败军之帅被重奖 观《火烧阿房宫》 《白鹿原》获奖有感 毛线的启示 吃鹅的日子 也说都市“新贫族” 云南见闻 涉足股市 广告拾零 为了老年人 从杭州湾到普陀山 “啊,彩色的大海!” 作家的才、学、识 书名的艺术——编辑工作漫谈之一 说“长”道“短”——编辑工作漫谈之二 我过“满月” 我国西部文学随想 漫谈散文创作 传统伦理道德与现代金融意识的交织——谈梁凤仪的创作 古都西安的“墓葬文化” 读《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 [附录] 冯雪峰著译年表 后记:从我到文学社编的第一本书谈起 试读章节 鲁迅先生从事文学活动的动机,是要搞“革命的启蒙运动”,他一生的著译都很丰富,据冯雪峰同志估计:有一半以上的工作时间,用于介绍外国文学和学术性的著述;其余不到一半的时间,用在创作上。 冯雪峰的文艺论著中对鲁迅先生的创作有着深刻的研究和精辟的见解,本文仅介绍他论述的鲁迅先生的创作。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写于1918年4月(在此之前,1911年冬他用文言写过一篇小说《怀旧》),同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上。冯雪峰认为:这篇划时代的、被公认为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的白话小说,尖锐地揭露了中国数千年封建社会家族制度和旧礼教的黑暗,鲁迅笔下创造的这个狂人形象,“鲜明地、光辉夺目地反映着空前彻底的民主革命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这种思想和精神既是鲁迅的思想和精神,也是‘五四’时代的革命思潮和精神”。它“无论在内容上在文学形式上都是思想革命或文化革命的第一声号角”。从此,鲁迅就以短篇小说解剖中国社会,反映中国封建势力支配下的农村破产,其中也反映了鲁迅自己对辛亥革命的失望和悲观,对农民的同情和对他们的革命性及其革命力量的怀疑。鲁迅笔下的这个狂人,是士大夫地主阶级的子弟,他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起来对封建旧道德、旧伦理、旧礼教、旧传统进行叛逆而遭到牺牲的一个人。鲁迅创造这个典型,有深刻的时代特征和鲜明的个性。小说不仅在我国新文学中首先揭示了剥削阶级子弟的觉醒,描画了他们在封建礼教和家族吃人制度残酷束缚下的痛苦、恐怖和反抗,而且对当时各阶层人民都具有启蒙作用。当时的许多进步青年,都是从本身的要求解放出发,然后经过和人民大众相结合,而成为一个革命者的。冯雪峰认为:人道主义是“五四”时代的革命思潮之一,在当时具有民主革命很深刻的现实意义,因它是否定君权、父权、夫权等的人权主义的要求。鲁迅创造的狂人,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和实现人道主义的强烈希望,这是对吃人的封建主义和残酷无情的剥削制度的一个最中要害的抨击,是对封建主义和剥削阶级非灭亡不可的严正宣判。 紧接着《狂人日记》出现后的第三年-1921年,鲁迅又创作了《阿Q正传》(这部家喻户晓的小说已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杰作之一)。它以我国辛亥革命时的农村生活为背景,塑造了一个雇农流浪汉阿Q的典型形象。鲁迅说:他写《阿Q正传》,就是要画出一个“默默的生长、萎黄、枯死,像压在大石底下的草一样”、已经有几千年的“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来。作者透过这个艺术形象,一方面揭露了剥削阶级对阿Q的压迫;另一方面解剖了阿Q的性格和他的“精神胜利法”。使我们清楚地看到:在阿Q身上,交织着对剥削阶级的反抗与屈服。阿Q是一个被侮辱、受愚弄、遭损害的雇农,他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由于被压在社会的最底层,按理说,他应该是最有反抗性、最易走上革命道路的人,然而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却阻碍了他的觉醒。这种“精神胜利法”就是我们常说的“阿Q主义”。阿Q反抗压迫和抵御凌辱的方法,完全下意识地采用了“精神胜利法”,以此来安慰、宽解他被压迫的痛苦,来麻痹他被损害的伤痛和对于敌人的仇恨。冯雪峰评价《阿Q正传》有一个认识阿Q这个典型的发展过程,他曾经写过两篇系统地研究的文章,而后一篇纠正了前一篇中的一些论点。他分析阿Q的“精神胜利法”主要表现为:没有现实根据的自尊,最容易发生的自轻自贱,对于耻辱和敌人的超乎寻常的健忘,在失败后常常向更弱的人去泄恨,等等。这种“精神胜利法”是被压迫阶级和剥削阶级思想意识的混合物。体现在阿Q身上的这种反抗与屈服,自我欺骗、自我安慰的矛盾,几乎时时、处处可见。阿Q所受的压迫是现实的、赤裸裸的、残酷的,从未缓和过。正是这样,使阿Q有时也感到自己骗不过自己,于是推动他去要求革命。鲁迅创造的这个典型,由于是被压迫阶级和剥削阶级思想意识的混合物,各阶层人物看后,都感到有些似曾相识的东西,因此,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冯雪峰在《鲁迅与中国民族及文学上的鲁迅主义》一文中,极深刻而精辟地解剖了阿Q主义所以能产生的原因:中国有数千年的封建主义文明,但鸦片战争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相继入侵中国,这些外来的征服者坐在中国文明的桌上,吃着中国的统治阶级给他们摆设的人肉酒筵。鲁迅洞察这血的史实,指出中国人民未曾做过一天的“人”!他说:我们的统治者将自己的人民做奴隶,当牛马;而对于外来的更强的征服者,中国的统治者自身也成了奴隶,但他们对于自己的人民却又是“奴隶总管”,是刽子手,是给外来征服者安排人肉酒筵的厨司。对于人民,奴隶是要反叛的,失败了,仍要反叛,直到争得“人”的权利,不做奴隶才罢休;对于中国的统治阶级,他们虽然是“奴隶总管”,但也是奴隶,他们对待外来征服者,自然要采用阿Q主义,与此同时,还要为虎作伥,同是奴隶,却要分高低,一切仍须取偿于自己的人民——站在外来的老虎旁边分得一杯血。如此,中国人民不得不付出更多的血!一部奴隶的被压迫史,就是阿Q主义的产生史!阿Q主义是失败后的奴隶,在做稳了奴隶之后而幸喜着、得意着的驯服的奴才意识。阿Q的自我安慰、自欺欺人、健忘等顽症,是做奴隶的一种自卫的战术,不这样就活不下去。阿Q主义是血所教训成的,是血的结晶!鲁迅在这篇小说中,为阿Q请命,以最大的爱给予了阿Q,给予了人民大众,这是民族的阶级的爱;然而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主义,又表现出最大的愤恨,这是民族的阶级的恨!鲁迅号召:我们应该在做稳了奴隶及做奴隶而不可得的时代之外,争得第三种时代,争得“人”的地位!这篇反映我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农村社会生活和阶级关系的不朽巨著,也反映和批判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但领导这次革命的我国资产阶级,并没有认识到农民群众的力量。作品在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和农民群众的落后性中,接触到了我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一个根本问题,即农民革命的问题。 P28-31 后记 从我到文学社编的第一本书谈起 1956年夏天,我从新华社调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当时,人文社在北京东四头条胡同。到人文社报到后,我被分配在中国现代文学编辑组(当时属一编室)工作。 刚上班没几天,有一位瘦削面庞的中年男子来到我们的办公室,攀着我的肩膀问我:“你是新来的吧?”——我回过头望着这位陌生的中年人,向他点点头。他接着又说:“我们一起来编一本书好吗?”……他离开后,我问办公室里的人,才知道这就是我们的社长冯雪峰同志。我到出版社编的第一本书,就是他亲自交给我的《应修人潘漠华选集》。当时,雪峰不仅为此书东奔西走找资料,还为此书撰写了“序言”和《潘漠华小传》。 应该说,从这时起,我就开始认识了雪峰的为人。后来虽然经过整风、反右,直到文化大革命、下五七干校,我对他的印象不仅没有改变,反而愈加深了我对他的崇敬:他是一位在任何境遇下都能忠诚为党工作的人,他真正做到了鲁迅先生所说的“俯首甘为孺子牛”。 我较系统地阅读雪峰的文艺论著,还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事。记得我从“五四”文学组调到文学评论组,是1979年冬天。到文学评论组后,除了参加编大型刊物《新文学论丛》外,编的书便是《冯雪峰论文集》(上、中、下三卷)。 这部《冯雪峰论文集》,最初是被上海文艺出版社约去了的,后来不知为什么,上海不出了,又转给了湖南人民出版社。当我社知道后,感到雪峰是我社的第一任社长,五十年代初我社曾出版过他的《论文集》(第一卷),现在理应继续出下去。几经交涉,湖南终于将此稿让给了我社。社领导便命我担任这部书稿的责任编辑。从编排、发稿、看校样,由于工作关系,我反复数次看了雪峰的全部文艺论文、政论、杂感和序记,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心智豁然开朗,得益匪浅,于是引起了我对它们的浓厚兴趣。后来我又陆续读了雪峰的诗和寓言,这些都促使我不得不思考他的整体文艺思想。 回想起建国初我在大学念书时,雪峰的文艺论著并没有引起我太大的注意。那时我们的文艺理论课是苏联专家毕达柯夫讲授的,用他自己的讲稿,参考书是周扬编的《马克思主义与文艺》。当时我只知道雪峰是一位鲁迅研究专家、党联系鲁迅的左联领导人,也是“湖畔”诗人,还是《文艺报》主编。但尚未与雪峰晤过面。 以前,人们谈论起雪峰的文章时,给人的印象是:他的语言文字生涩拗口,令人难以读懂。但我这次编了《冯雪峰论文集》,较系统地阅读了他的全部论著后感到:人们口头上流传的一些印象,有时往往并不真实、确切。雪峰的文章,除了早期他翻译的译作中有的存在着上述缺陷外,越到后来,不仅不生涩难懂,而且文笔深入浅出,相当流畅。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作为一位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家,在从事文学评论和理论研究时,很少从概念出发,为理论而理论;很少在自己的文章中,大段大段地引用经典人物的原著,他总是从实际出发,力求用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探讨理论问题和评价文学作品,这是他极为鲜明而突出的个性特色。 在人文社工作数十年,“文革”前我社的资料室也是颇享盛名的。资料室的戚焕勋同志来社时已五十岁高龄,他经常到中国书店和东安市场搜罗“五四”以来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书籍,各种版本的,尤其是当时已很稀少的旧版本,充实到我社资料室的藏书中,丰富了我社资料室的书库,也为我们编辑出版“五四”文学作品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当时社内流传着两个口头禅:说郑效洵是我社外国文学图书出版方面的活字典(社会上出版了什么外国文学作品,他都能顺口地说出来);国内方面(尤其是“五四”文学书籍方面)的活字典,恐怕就是戚焕勋了!他们的创业、敬业精神,至今仍值得我们后来者学习、继承,发扬,光大。 岁月悠悠,我国最大的文学专业出版社人文社建社屈指已六十余载,她不仅出版了众多的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也囊括了建国以来大量优秀新创作,文学的星空,真可谓群星璀灿!除此,五十年代在社会上颇有影响的农民诗人,如王老九、李永鸿、姜秀珍、殷光兰……也汇集出版了他们的《农民歌手诗抄》;还有长航工人黄声孝的《挑山担海跟党走》,以及全国五十多个少数民族的《新民歌选》,工农兵的新诗年选,等等,这些作品,至今仍令人难以忘怀……展望未来,如果我社的梦想成真,文学的星空将会更为辉煌灿烂。 最后,趁此拙作面世的机会,我对人文社的现领导管士光、刘国辉,责编王晓、刘鑫等同志对此书的大力支持,从内心表示由衷的感谢! 作者2013年8月于北京东城东中街宿舍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