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菊与刀》,让日本人汗流浃背的民族性解剖力作。畅销东亚、欧美!
金文学所著的《丑陋的日本人》发掘的不是日本的真相,而是日本的灵魂!
日本对亚洲是“高富帅”的心态,对美国却是“穷矮矬”的心理。
日本人本质上是“亚洲的乡下人”。
日本男人越来越没用!
鼠目寸光和缺乏远见,是日本人天生的弱点。
日本人的服务意识究竟有多差?
日本女人为何钟情于化妆?
日本人渐渐不会说日语了?
安倍晋三究竟有多肤浅?
“民主”“平等”意识如何毁了日本?
日本人对美十分敏感,对丑却极不敏感?
是卖淫者的天国,同时又是淑女的宝岛?
《丑陋的日本人》简介:每个国家或多或少地都有其民族性上的缺陷,但像日本这样有着如此令人无法忍受的,甚至可以称之为“丑陋”的民族性的缺陷,实属少见。这种缺陷深刻地影响着日本的现实和未来。
《丑陋的日本人》是在日本有几十年生活、工作经历的知名比较文化学家金文学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受和思考,对日本的国民性深度剖析的力作,向读者展示了日本的种种阴暗面,挖掘了这一切“丑陋”背后的深层症结所在,为中国读者深度了解日本这个令人纠结的邻邦的行为模式,并预判它的发展走向,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智慧支持。
丧失男子汉气概的国家
电影《寅次郎的故事》,描写的是在日本经济高速成长期,—个放浪形骸的男人寅次郎的罗曼史。即便是在世界电影的长河中,也很难找出像寅次郎那样浪漫、自由、洒脱,并且一边炫耀着自己的权威,一边悠然自得地享受生活的人物形象吧。
这部电影的日文标题中用了“辛苦”这个词语,实际上是运用了反语的手法,真实再现了日本男性的风流与快活,即那个时候的男性不是“辛苦”,而是“快活”。
但是,现在的日本男性,正如这部电影日文标题描述的那样,非常“辛苦”,而且正在变得越来越“辛苦”。
变得越来越“辛苦”的深层含义是,男性越来越软弱,堂堂正正的品质被磨灭得一干二净,威信和身体上的性欲(性能力)都显著下降。所以,如今已经找不到古代意义上的男性形象、男子汉、热血男儿和优雅的绅士了。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当今日本男人的丑态吧。
被叫作“御宅族”,整日把自己关在家里的人,大多数都是男性。
都三四十岁了,却还依赖父母的“啃老族”,也是以男性居多。
在杀害父母或者杀害小孩子的穷凶极恶的罪犯中,绝大部分也都是男性。
在单位,由于工作不出色而被上司骂为“笨蛋”之后,委屈地哇哇大哭的也是现在的男性。
在被认为缺乏积极性、没有能力而被解雇的职员当中,似乎也是男性居多。
在家庭中也是一样,由于同样的理由(无热情、无能力)被妻子“解雇”、“无家可归”的男性数量也正在增加。
因为缺少“肚量”或堂堂正正的品质,而被女方甩掉的男性们,渐渐形成“可怜没人爱”的一族。
在国外亦是如此。曾经因为一掷千金、慷慨大方给人一种男子汉气概而人气很旺的日本男人,现在也已经被贴上了“小气吝啬”的标签,甚至连应召女郎都不愿意招呼他们。
当今的日本男性正在逐步丧失,或者说早已经丧失了他们作为男人的极其重要的精力、魅力,作为丈夫的意识、支配能力,作为父亲的威严、威信以及作为恋人的性的主导能力。
这不是简简单单用“辛苦”或是“软弱”等几个词语,就能概括或解决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预示着日本男性最终衰败垮台的结局。
提到日本,应该给人的是一种威风凛凛的男子汉形象,它应该曾经是这个星球上最典型的和最理想中的“男人的国家”,或者是“男人的天堂”。
中国和韩国也有此特征,但并没有像日本那样将有“男子汉气概”作为美德和观念传承下来。武士道精神,“刚毅木讷”的凛凛威严,只有男人才能做的事情或不能做的事情,这些美德都曾经作为教养被传承着。
这是好久前的事情了。当时,笔者带着4岁的儿子,去附近的澡堂洗澡。在澡堂里,儿子因为水太烫,就哭了起来。这时候,我就对他说:“你可是个男子汉。不许为这种事哭鼻子。”
这时,在我旁边的一名70多岁的先生,微笑着对我说:
“好久没听到像这样有教育意义的话了。最近在日本,对男孩子说这样话的人可不多见了呢。”
于是,笔者便和这位很有绅士气质的老先生交谈起来。他讲的一些话,至今仍令人记忆犹新。
“基本上现在的年轻男性,全是只会聊天儿的草包,男子汉气概在他们身上早已经荡然无存了。而且,日本女性也因为肤浅而变得很厉害,完全没有了女人味。真是让人发愁啊。日本到底在往哪儿走啊……”
变质的女人造就没用的男人
老绅士还说了这样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如今,大家都在嚷嚷着男人变得不中用了,女人也变得没女人味了。可是,大家都把最基本的本质给忘了。
“最根本的是,所谓男人,其实是由女人塑造出来的。男人是在女人的引领之下,才渐渐成为男人的。那是因为男人从一出生,面对的第一个人、第一个老师就是作为母亲的女人。教导亚当觉醒的不也是夏娃吗?事实上,女人远比男人厉害。在生理上,女人能包容男人。接纳男人的那种温柔是女人本来应具有的。可是,在现如今的女人身上,却找不到一丝这样的痕迹。
“不想生孩子,只是一味地主张实现作为女人的自我价值,结果,到了最后就连自己是女人这一点也给忘了。所以,女人即使变成传说中那可怕的鬼婆婆,也是没有什么让人觉得奇怪的。
“正因为日本的女人没用,才使得男人也变得不中用。如果女人变好了,那么,男人应该也能变好。
“请思考我下面说的这段话。在中国,有一种哲学意味很浓的,被叫做阴阳的传统思想。这个阴阳的意思,就和太阳跟月亮分工协作是一个道理。
“如果那种分工协作变得乱七八糟的话,宇宙最终也会变得很混乱。和这个道理一样,男人和女人也有明显的区别,因此,各自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同。然而,这种理论却正在被提倡男女平等,实现自我价值的女权主义的西方思考方式所破坏。有一句谚语叫‘雌鸟一叫家门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P204-208
很多时候,人们认识事物,不是围绕着事物本身转,而是会不自觉地(或者说很自觉地)将事物放到一定的坐标系中进行定位,继而给出自己的判断和观点。这种作为背景的坐标系,对于个人来说,我们称之为“个人经历”;对于国家或是民族来说,我们称之为“文化”。本书就是一部以作者丰富的个人经历和多重的文化底色写成的日本人论著作。
本书作者金文学博士,朝鲜族,20世纪60年代初出生于中国沈阳。像那个时代出生的每一个中国人一样,金先生经历了中国风起云涌的60年代至80年代,90年代负笈日本求学。从此,精通中、日、韩三国语言的他,便以“东亚人”的身份开始了其“东亚三国志”的写作。至今,已出版发表著作文章数十部(篇),在中日韩的文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
本书已首先在日本出版。揭别人的短处,需要勇气,需要坦诚,更需要理性。在书中,作者多次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外加公正客观、鞭辟人里的分析,毫不姑息地向我们展示了当前日本社会、日本人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同时指出了问题背后的症结所在,进而从东亚的角度给出超越和克服的方法。然而,本书并没有一味地只看日本的阴暗面而忽视其好的一面,诚如作者所言:“本书主要内容虽为对日本人、日本的丑陋一面的解读和批判,但对日本文化中的优点,赞许肯定俯拾即是。”我想,这是做学问的基本要求,也是在此要提请读者朋友留心的地方。
正如书中所言,在日本,日本人论、日本论之类的探讨日本民族性格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对比中国,要说近代以来以批判反省著称的作家,非鲁迅莫属。因而,我们在看诸如此类反省批判之类的著作时,也应该思考思考:我们自己做得如何,而不是仅仅满足于阅读别人短处的一时快感。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而正是因为每个国家或民族的地理位置、历史传统等的不同才造就了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世界众多国家或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的源泉,也是造成了文化间的对立,甚至冲突的罪魁。因而,在这个时候,交流和沟通便显得尤为重要了。不同性格的人之间,只有坦诚、真诚地去与别人沟通,才能了解别人,同时也才能让别人了解自己。
2008年5月,中国领导人访问日本,中日两国政府层面的关系得到改善,令人欣喜。然而,普通老百姓之间,对彼此的了解和认识的程度却依然不容乐观。清代学者黄遵宪曾经说过一句话:“只一衣带水,便隔十重雾。”愿本书能够成为中国人了解日本的“十重雾”中的一盏灯光。也许不是那么明亮,但至少光亮多一点,黑暗就会少一点。不但照亮对方,同时也照亮自己。
翻译是一件累活,套用一句古诗叫“译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朋友刘琳、陈文君、温晓亮、李江、赵芸等的热情鼓励和支持使我感到温暖。
限于水平,翻译当中出现的问题还请行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