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FBI行为识别术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美)玛丽·艾伦·奥图尔//艾丽莎·鲍曼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FBI行为识别术》(玛丽·艾伦·奥图尔、艾丽莎·鲍曼著)是一本教你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求生存的书,内容精彩,激动人心。奥图尔博士对行为分析以及人性内涵的理解十分令人钦佩。——《纽约时报》

本书的核心目的就是通过行为分析,预测人的行为,推断出人的意图,识破人的心机,并作出恰当的应对。

本书的作者奥图尔博士,在FBI行为分析部(BAU)任职14年,是名副其实的FBI行为分析第一人。

本书提供了几十例最贴近日常生活的情境案例,帮你评估和降低社交风险,从而让你的生活更加安全。

本书设置了“风险评估能力”和“危险识别能力”等测试题,帮你评估自身的危险识别和行为分析能力

内容推荐

  《FBI行为识别术》(玛丽·艾伦·奥图尔、艾丽莎·鲍曼著)作者在FBI行为分析部(BAU)任职14年,堪称“FBI行为分析第一人”,在处理各种极端案件的过程中,他发现人们内心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致命盲点”,以至于对生活中潜在的危险视而不见。

他还发现行为分析学可以规避心理盲点,其关键点就是通过解读人们的行为洞悉他们的个性特点,一旦掌握了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就很容易准确推断出他在既定环境中做出什么样的举动。

本书还提供了几十例日常生活中的情境案例,帮你评估和降低社交风险,从而让你的生活更加安全。

目录

第一章 在危险面前你是不是羔羊?

 你真的那么相信直觉吗?

 请不要将没有发现危险视作安全

 行为识别术能让你远离危险

 测一测:在危险面前你是不是羔羊?

 情境案例1:征婚广告是否有诚意

 情境案例2:从言谈举止中鉴别暴力分子

 情境案例3:让孩子留宿的风险分析

 情境案例4:让陌生人进入房间的风险评估

 情境案例5:出租车安全系数分析

 情境案例6:“受害者”真实性分析

 情境案例7:如何应付“网络跟踪狂”

第二章 直觉可靠还是理智可信?

 好运气是自己创造出来的

 相信理智还是相信直觉?

 训练能让习惯成为本能

 决策不能依靠直觉或者本能

第三章 个性特征决定行为模式

 基于情势的逻辑推理

 个性特征决定行为模式

 关于个性的6大误区

 误区1:成年人的个性会发生显著变化

 误区2:人可以将自己的个性挡在门外

 误区3:有些人具有双重人格

 误区4:沉默寡言的人没个性

 误区5:心境障碍比人格障碍更令人担忧

 误区6:人可以拥有好个性

第四章 精神变态的行为逻辑

 你不可不知的印象操控术

 是什么误导了我们?

 精神变态者的特征

 关于精神变态的十四种误区

 误区1:人只有精神变态和非精神变态之分,非此即彼

 误区2:“反社会者”和“精神变态者”可以通用

 误区3:精神变态者就是精神病患者

 误区4:精神变态者是非不分

 误区5:脑瘤或脑外伤会把一个守法公民变成精神变态者

 误区6:大部分精神变态者童年时期都遭受过虐待

 误区7:精神变态者也会有爱

 误区8:大部分精神变态者都很暴力

 误区9:白领中不会有精神变态者

 误区10:精神变态者比普通人要聪明?

 误区11:他残暴是因为他太冲动了

 误区12:母性的本能是保护孩子

 误区13:所有的陌生人都很危险

 误区14:危险的人看起来都很可怕

第五章 行为识别的盲点

 从一起离奇的少女失踪案说起

 “闪光球综合征”——高估利益低估风险

 致命盲点就藏在你的身边

 为什么我们对潜在风险视而不见?

 合理解释无法隐藏潜在的危机

 电影神探救不了你的命

 细节1:一件阿玛尼西装

 细节2:一个干净整洁的客厅,墙上没有挂照片

 细节3:一间装饰有各种奖章、学历和奖品的办公室

 细节4:一个双臂交叉抱在胸前的女人

 细节5:一个说话时目光游离不定的男人

 细节6:她的书架上摆满了关于精神变态、连环杀手及性犯罪方面的书籍

第六章 如何评估和降低社交风险

 不要让回家的路充满危险

 风险评估训练

 测验:风险评估能力

 多一个心眼,多一份安全

 情境案例1:女儿的车子在外地抛锚

 情境案例2:可不可以去酒吧?

 情境案例3:遭遇校园小混混

 情境案例4:遇到闹心的女邻居

 情境案例5:小区连续遭窃

 情境案例6:遇到极端情况

第七章 如何获取关键信息

 法庭上的表演家

 提问的技巧

 做好充分的准备

 5分钟就能搞定你想要的

 如何提出更有效的问题

 问询的时候最忌讳什么?

 测验:你是否善于倾听

 倾听是最好的沟通方式

 如何捕捉对方的言外之意

 如何识别被询问者的破绽

 如何应对欺骗

 如何同未成年人沟通

第八章 如何识别变态行为

 越亲密,越危险

 变态行为背后的人格特征

 问题1:冲动是魔鬼

 问题2:愤怒的困境

 问题3:危险的自恋狂

 问题4:冷漠的杀伤力

 问题5:斤斤计较的破坏性

 精神变态者的潜在危险

 注意那些熟悉的陌生人

 每个人都有五张面孔

 面貌1:公众自我

 面貌2:职业自我

 面貌3:个人自我

 面貌4:隐私自我

 面貌5:秘密自我

第九章 如何做出最正确的决定

 谨慎是训练出来的

 情境案例1:雇佣小时工

 情境案例2:团队旅行

 情境案例3:让孩子接纳新男友

 情境案例4:陌生人来敲门

 情境案例5:女儿的男朋友是个施虐狂

 情境案例6:遇上问题员工

 情境案例7:给广大房主的额外建议

 情境案例8:健身房里遇色狼

 情境案例9:儿子遭遇性变态

第十章 别让自己成为他人的目标

 不要被别人盯上

 不要成为别人眼里的“软柿子”

 做自己生活的真正主宰

试读章节

关于个性的6大误区

关于如何解读他人行为,了解他人个性,本书稍后会有更加详细的论述。但是现在,我想先说一说人们对个性的一些错误看法。

误区1:成年人的个性会发生显著变化

100多年前,一个名叫菲尼亚斯?盖吉的铁路工人遭遇了一次严重的事故,一根铁棍刺透他的面颊,穿入了大脑前叶。

幸运的是,他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且又走过了长达12年的人生历程。但是事故之后他的性格却完全变了,铁棍破坏了他大脑中负责对行为后果进行分析的部分。所以,曾经聪明而又讨人喜欢的盖吉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冲动、反复无常、对谁都怀有敌意的讨厌鬼。

能够彻底改变人的个性的情况并不多,用铁棍击穿大脑前叶算是其中之一。其他的情况还包括疾病、外伤以及会对大脑同样部位造成影响的药物。

除了这些情况外,大部分成年人的个性并不会有太多改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女人嫁给男人,希望他们会有所改变;男人娶个女人,希望她们会永远不变。所以最后男人女人都必然会失望。”

女人嫁给男人,希望他们会有所改变。这个愿望的不现实之处在于:人的个性大概在80岁之前就已经定型,之后虽然年龄不断增长,但个性却不会有太大改变,所以他现在的个性基本上会一直陪你到老。

个性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活跃而又充满相互作用的过程。一个人的个性是由先天遗传(即天性)加后天环境两方面的因素形成的。后者通常被称之为这个等式中的教养部分。能够反映一个人个性特点的迹象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出现了。然后个性会继续发展和进化,直至固定成型。而在定型之后个性还有没有变化的可能,就值得怀疑和研究了。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研究人员把20世纪60年代老师们对2400名小学生的个性评价记录与40年后对同一批人进行的采访录像进行了对比。结果他们发现,这些人在童年时期的许多个性特质都保留了下来,而且还影响着他们成年以后的行为方式。比如,童年时期口头表达能力强(定义为说话滔滔不绝,非常健谈)的人往往口齿伶俐,反映了很高程度的智力水平,成年之后大多才华横溢,偏爱从事脑力型的工作;而童年时期口头表达能力不强的人,面对障碍和挫折时习惯选择放弃,成年以后在为人处世方面会比较笨拙。

个性一旦成型,出现重大改变的可能性就很低了。如果一个人在30岁时表现出冷漠的个性特质,那么这个人很可能一辈子都冷漠;如果你身边有比较自我的成年朋友,那么这个朋友很可能一辈子都会以自我为中心。

的确,我们可以沟通和妥协,人们也能成功改变自己某些特定的行为模式。例如,人们能够成功戒烟,能够克服恐高症或恐狗症。但这些都不是固定的个性特质。他们只是患上了恐惧症,或者是对某些东西上瘾,这些都是可以通过治疗——尤其是认知行为治疗——复原的。

成年人身上诸如外向和内向这样的个性特质是不容易改变的,或者说不容易出现重大的改变。所以如果和你结婚的这个人性格内敛、安静、低调、不善交际,那么你就不要指望能把他(她)改造成一个活跃又好动的交际达人。同样,如果一个人很难相处,对任何事都吹毛求疵,对他人也漠不关心,那么这种人要想变得平易近人、乐善好施、乐观积极也是不太

可能的。如果你的配偶对生活消极低落,哪怕全世界所有美好的事情都发生在他(她)的身上也无济于事,同时性格冷淡、多疑、不近人情,那么你今后的生活很可能会充满巨大的挫折与伤害,或者最终会以离婚结束。

所以我们在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之前一定要先了解对方的个性,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永远无法钻进别人的脑袋,但我们可以观察别人在各种情况下的行为表现,假以时日,我们便能对他们的性格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关键是要寻找对方的行为模式。你对一个人观察得越多,了解也越深。我们每个人偶尔都可能会做出一些自私或奇怪的举动,有些甚至完全违背了我们的性格。举例来说,本质上,你是一个平静而随和的人,但当你疲惫的时候就很容易发怒。如果别人观察到的只是你疲惫时刻的举动,就可能产生你这个人脾气暴躁的错误印象。可是如果这个人持续观察了你在许多不同情境下的举动,他(她)就能对你的个性得出一个更加准确的判断。

P60-62

序言

前言:直觉是如何背叛我们的

我从FBI退休后不久,有一次雇了一个名叫保罗的木匠来为我更换浴室里的干板墙。他最初是一个朋友介绍给我的,这个朋友认识他已经有挺久一段时间了。

保罗从头到脚都有文身,头发长长的,扎了一个马尾辫。我想肯定有不少人,包括你,可能会觉得保罗的样子一定很吓人。

我的朋友还告诉我说保罗很多年前曾经混过帮派。这个消息让我心里隐隐有些不安,于是我问了问保罗这件事。

他并没有试图回避和掩饰,而是很坦率地对我说:“我早已经洗手不干了。”

我们聊了一会儿,从他的言语中,加上我朋友的包票,我已经肯定保罗是一个尽职尽责而又吃苦耐劳的工人了。现在的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工匠。从我对他举止的观察,我有理由认为他是一个十分温和的人。我不能因为他20年前可能干过什么事就把他拒之门外。我看重的是他今天的行为和他的人品个性。我愿意相信他不是一个坏人。所以我决定雇他来为我更换浴室里的干板墙。

不过,保罗来干活那天还带了一个人,他的表弟杰克。朋友推荐保罗的时候并没有提起过他这个表弟,保罗也没有对我说过。由于我之前并没有见过杰克,也没有跟他说过话,所以我对他可以说是一点都不了解。

一般情况下,在允许一个人到我家里之前,我总要问对方一些问题的,这大概也算是职业病吧。

我在FBI的行为识别部(BAU)待了14年多。在美国曾热播的罪案电视剧《犯罪心理》讲的就是行为识别部的破案故事。我们这个部门向全世界各地的执法机关提供建议,帮助他们侦破最暴力和复杂的罪案。

我曾审讯过一些世界上最疯狂的连环杀人犯。我去过他们的藏身之处,看到过他们对受害人犯下的罪恶,见识过人类对同类做出的最惨绝人寰的事。

我知道如果让不该进门的人进了门会出现什么样的可怕后果。

难道我应该打破我一贯的安全原则,破例让这个人进入我的家吗?

保罗给我们做了相互介绍。我们简短地聊了几句。杰克看上去挺讨人喜欢的,又懂礼貌,似乎不用担心什么。

我知道保罗一直想收学徒,好把他的手艺传下去。我们之前谈过这些事,而且我当时也认为保罗能这样想是件好事。

既然杰克是保罗的表弟,我想保罗对他应该知根知底,否则他也不会贸然把他带到一个前FBI特工的家里。我让他们进屋了。整个工作期间,杰克都在保罗的监督之下。两人谁都没有给我制造任何的麻烦。他们踏踏实实地干完活,然后离开。  看得出来,保罗对工作是一丝不苟的。他的活儿干得相当漂亮。此后我又雇用过他好几次。有时候他一个人来,有时候仍会带着杰克。

后来,我听说杰克因为涉嫌雇杀手谋害他的女朋友而被捕了。接着我又听说他在牢里还试图雇凶杀害其他犯人。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我曾经连问都没怎么问就为他打开了我的家门,为什么?因为当时我的直觉对我说——他是安全的。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本教你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求生存的书,内容精彩,激动人心。奥图尔博士对行为分析以及人性内涵的理解十分令人钦佩。

——《纽约时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8: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