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陆桥探秘
当站在东山岛海岸,眺望浩瀚的大海,那一派波澜壮阔、天水相连的壮丽景色,让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也许,你未曾想到眼前这片碧波万顷的台湾海峡,1万多年前竟是一片连接澎湖、台湾的陆地。这便是所谓的“东山陆桥”。
多少年来,考古工作者为了探明东山陆桥的真实面貌,做了大量的艰苦工作,通过对海底地貌、地层、古生物和其他资料的分析,逐步揭开了东山陆桥的神秘面纱。
现在的东山陆桥,实际上就是一道横亘海峡的浅滩。这道浅滩发端于东山岛,向东延伸到海峡中部的台湾浅滩,再向东北,经澎湖列岛而后至台湾西部。浅滩由台湾浅滩、南澎湖浅滩、北澎湖浅滩和台西浅滩四部分组成,一般深度不超过40米,最浅处仅有10米深。
1981年在美国召开的全新世海平面变化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的林观得教授将这道浅滩称为“东山陆桥”。台湾的学者多称之为“台湾陆桥”或“海峡陆桥”。
东山陆桥的沉浮,直接取决于海平面的升降。300万年前地球进入冰期,地球表面冰川作用强烈而又广泛,尤其是北半球冰盖堆积和融化,引起了全球性的气候波动,导致海平面时升时降,即所谓海进和海退。在距今1~3万年的末次冰河时期,海平面与现在比低了130多米。此时,不只是东山陆桥露出成为陆地,台湾海峡的大部分都成为陆地。从15000年前冰进高潮开始退却后,气候逐渐变暖,海平面逐渐上升,台湾海峡便很快形成。此时,唯独东山陆桥露于海面,它一直到距今约8500年时,才最后渐被海水淹没。
海水从陆桥之上退却,陆桥很快就形成一片沃土。当时,这里气候温湿,植物广布,植被茂盛,河流发育。为了逃避寒冷,动物便纷纷迁到这里栖息,靠采猎为生的人类,也追随着动物来到这片土地上。他们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家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史前文明。
长期以来,渔民从东山陆桥之上的海域捞获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它们所包含的种类主要有:熊、诺氏古菱齿象、普氏野马、双角犀、野猪、麂、水鹿、梅花鹿、台湾斑鹿、达维四不象鹿、普通水牛、牛等等。1987年春天,就在这些哺乳动物化石中,发现一件人类肱骨残段化石,鉴定为距今1万年左右的晚期智人,命名为“东山人”。这是福建省首次发现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随后,福建相继发现了“清流人”、漳州的“甘棠人”和泉州石狮祥芝镇渔民在台湾海峡中线以东海域捞获的“海峡人”。与东山岛相距85海里的澎湖列岛的渔民也在澎湖海沟捞获大量同一动物群的哺乳动物化石,其中也发现一件人类肱骨化石。这充分说明: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东山陆桥形成,它使台湾与祖国大陆连成一体。我国华南、华北南部以及淮河流域的动物,为逃避寒冷,扩展生存空间,都纷纷向海峡陆桥迁徙。那时的陆桥之上,不但已有动物的栖息繁衍,而且已有了人类的活动。海峡两岸学者都认为:台湾的早期哺乳动物、早期住民及其文化,均来源于我国华南,而它东迁入台的主要通道,便是这东山陆桥。今天,来自台湾海峡水下的哺乳动物化石,不但从考古学的角度证明东山陆桥曾经成为史前闽台文化交流的纽带,而且以其保留下来的种种人工刻痕,向我们传递了远古的重要文化信息。
东山岛哺乳动物化石所保留下来的人工痕迹,主要有切割痕、砍砸痕和刻画痕。经仔细观察和必要的模拟实验发现,这些痕迹是可以破解的。切割痕主要都出现在鹿角之上,其使用的主要工具是小石器中的切割器。切割的意图是截断过长的角枝,以便进一步加工成生产工具。而在角节处出现的切割痕,大多是剥离鹿皮时留下的痕迹。砍砸痕主要出现在较大型动物的肢骨上,如象、水牛等。它应为狩猎后肢解动物时留下的痕迹,其使用的主要工具是较大型的石器。可以想象,古人在狩猎活动中,为利用动物角和骨制造工具、肢解动物等,基本上使用以石器为工具的切害4术和砍砸法。在刻画痕中,有一种流星状刻画痕值得注意。它均出现在鹿角上,每道痕迹都从一个圆形小凹点开始,向水平方向锋利而迅速地划去,由深至浅,直至消失,呈现为流星状。模拟实验表明:它属于狩猎射击时箭簇刻画的痕迹。由此可见,至少在旧石器晚期,东山陆桥上的猎人已经使用了弓箭。
在骨角制品中,生产工具和武器主要有骨槌、角镐与角矛。其中角矛是利用鹿角尖磨光制成,状如弹头,是绝好的尖状器,用途广泛。而角镐,可以说是东山陆桥猎人的一大创造发明。这是一种生产工具和武器两用的巧妙角器。它以四不像鹿的角为原料,截去多余的角枝,只留主枝和第二枝的适当长度,第二枝作为手柄。它利用略弯的主枝及其远端的角尖,可刨地下植物根茎,勾取树上果实,捕杀飞禽走兽,甚至可勾杀水中游鱼等等。
在骨角制品中,有两件刮磨光的梅花鹿角化石,磨光的角枝上也隐约有一些神秘莫测的刻画纹。这两件刮磨得十分光亮的鹿角,是最早发现于东山陆桥上的原始艺术品。
至此,我们对东山陆桥史前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及其文化特征已有了初步的印象:那里的人类主要依靠狩猎、采集植物果实和根茎、捕鱼等为生。他们除了使用石器工具以外,还利用野兽的角与骨,制造各种生产工具与武器。可以说,大量制造与使用骨角生产工具与武器,是东山陆桥史前文化的一个特色。在狩猎生产中,他们应用了石器、弓箭、长矛、标枪、角镐等工具。他们所创造发明的角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生产的发展。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他们不断发现大自然、人体、动物的美,从而锻炼与发展起自己的审美艺术。他们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或某种欲望,甚至仅仅因为一次美感的冲动,便动手开始了他们原始的艺术创作。
今天,当再次面临这茫茫海峡,我们仿佛能看到当年这片山谷连绵起伏、河流纵横、水草丰茂、生机勃勃的土地,甚至能看得见驰骋于山野丛林间的海峡猎人,听得见呦呦鹿鸣。
也许,数万年以后,东山陆桥将再次出露海面,两岸的往来便可免除颠簸之苦。
P3-5
《漳州历史文化丛书·海韵东山》编撰出版,是一项浩繁复杂的工作,它在汲取东山众多文化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坚持去粗求精、去伪存真、古为今用、服务发展的原则,对东山岛历史文化进行一次较为完整的观照和系统的整理,历时3个半月,终于出炉了。
在《漳州历史文化丛书·海韵东山》编辑过程中,县委书记王毅群、县长吴达金等领导给予大力的支持与帮助。省内外作家以及陈立群、林定泗、林长华、刘小龙、孙英龙、谢汉杰、沈学溪、黄灶顺、陈培峰、许照临等一大批文艺家提供了大量的文史资料和摄影、书画作品,为本书的编辑工作付出了心血、汗水和智慧。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时间、水平所限,本书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收集的史料仍有局限;由于时间短,没有来得及征求更多专家意见;个别观点不一定得到更多人认同;文字表述风格还有差异,疏漏甚至错讹之处诚所难免。还请社会各界人士予以批评指正。
东山岛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绝非本书所能涵盖。希望有更多有识有志之士投身于东山历史文化的发掘、研究、总结、编撰工作,让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服务于今天。
编者
2009年10月
序/王毅群 吴达金
探寻历史遗存
东山陆桥探秘/陈立群
从海里走来“东山人”/陈立群
大帽山贝丘遗址:南岛语族最古老的故乡/考古人
八尺门·陈平渡.戚伯渡/孙英龙
遗失的郑和碑/陈立群
东山关帝庙/考古人
漳郡第一文峰/刘小龙
神秘的水寨大山/黄石麟
康美土堡:天地会圣城/黄石麟
沉没海底的郑成功战船/陈立群
台湾玉二妈祖庙净山院/林长华
宫前天后宫:施琅收复台湾出师地/考古人
石壁上的古老判决书/林长华
拜访古代先贤
纶章垂耀唐文灿/林定泗
能人善政蔡方平/横舟
朱纨与走马溪/林野渡
刚正节义黄道周/林海
女中贤达蔡玉卿/西河裔
陈殡殒命常德城/林小路
陈士奇重庆捐躯/林小路
林日瑞死战甘州/林小路
张进镇守铜山/登赐
唐朝彝严正执法/林登煌
游崇功死卫台湾/林王争
朱璇施仁政兴商贸/林福强
孙有全海运致富/老林
戍台英烈铜山营/林野渡
马兆麟奔走设县/林千舟
感悟绿色山水
东山岛情愫/刘白羽
奇石记/霍达
东山岛放歌/何少川
东山走海/韩蔼丽
东山看海/楚欣
东山的海/许怀中
难忘东山/唐敏
海湖记/王仲莘
东山一日/任凤生
东山随笔/陈世华
马銮湾情歌/林定泗
东山杂吟/林思翔
铜山古城/陈立群
东山古城/陈文和
澳角一日,凌力
塔屿真个好醉人/林长华
天然影棚/高爱明蔡永强
每一块石头都是奥妙/展华
蝶岛奇泉蔚奇观/展华
品味蝶岛风情
“珊瑚岛”上逍遥游/常发
奇特的女书/林生花
和大海拔河/林长华
叹为观止的墨鱼骨雕/常发
头上的风情/林长华
美容遗风话“挽脸”/林长华
东山贝事/林长华
旅游蝶岛赏妙联/常发
古老奇特的餐具“饭舵”/常发
蝶岛崇龟奇风/展华
“海兄弟”及其葬俗/陈立群
“海洋冰砖”石花冻/展华
海岛名吃“烧腱灵”/展华
寻找故事传说
东山岛归属的故事/林森森
风动石的传说/西河
四兽下凡澳角海/林登海
宋帝钦定马銮村/林海森
黄道周智斗“测得准”/林长华
“乌鸡秀”的故事/林长华
马兆麟进京会试/阿赐
私塾先生与蚝仔汤/林定泗
铜山关帝君臣的传说/林遍野
重读古典诗文
孝纪序/【明】黄道周
铜山石室记/【明】黄道周
林忠简公行状/【明】黄道周
大都督詹公重建铜城功德碑记/【明】唐朝彝
横海歌/【明】施德政
咏余孝子/【明】蔡保祯
答赠陈弓甫先生/【清】黎士弘
东门屿石室访黄忠端公道周读书处/【清】马兆麟
咏铜山十八景/【清】马兆麟
欣赏东山新姿
打造国际旅游海岛进行曲/黄石麟
阔步迈向国际旅游海岛/朱文挺
激情跨越一路歌/谢汉杰
路畅水清环境美树绿花红家园洁——东山农村“家园整理”纪实/陈益雄张志祥张俊毅
今日“寡妇村”——东山岛铜钵村见闻/谢汉杰
编后记
历史是一个地域的年轮和记忆;文化是一个地域的灵魂和神韵。
东山岛是一片催生文化的土地。虽然它建县只有短短90余年的历史,但从已发现的“东山人”古人类化石鉴定证明,远在1万年前便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这就注定了东山岛是一个不寻常的地方,有过震撼神州的赫赫声名:古人类通过“东山陆桥”跨越台湾海峡,向西太平洋拓展传播,并繁衍发展为“南岛语族”,又向太平洋上逐步扩散。唐仪凤年间,随着戍边和族群的迁徙,大批中原人南下,中原文化、闽越文化和海洋文化在此交融碰撞、交相辉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岛文化。明末清初,戚继光、郑成功、施琅等民族英雄曾先后在这里扎寨屯兵,写下了抗御外辱、收复台湾、维护统一的浩然篇章。先贤黄道周“纲常万古,节义千秋”,林日瑞、陈殡、陈士奇“七里三军门”,马兆麟“诗、书、画”三绝,成为人文佳话。八尺门硝烟弥漫众怀激烈,捍卫了人民共和国的尊严,英雄业绩与日月同辉。绿洲遍布抗风治沙,倾注谷文昌和万千民众的毕生精力,不朽的艰苦奋斗精神与世共存。历史的不凡篇章,让东山岛更加灿烂辉煌。
东山岛悠久的历史是足以自豪,也是足以夸耀的。先入创造的辉煌历史不仅将永远光耀着东山大地,也曾经为中华民族的史册添上了一笔又一笔的浓墨重彩。我们,热爱我们的历史文化,这是因为我们能够从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平添智慧和力量。我们尊重我们的历史,这是因为我们能够从先人的英雄业绩中获得鼓励和勇气,进而为这块土地续写新的篇章。在新的历史时期,东山岛正在朝着建设国际旅游海岛、海洋经济强县、海峡文化名城的目标迈进。《漳州历史文化丛书·海韵东山》的出版,是对东山历史文化的一次梳理、展示和彰显,它以历史的眼光审视东山,以文化的触角探究东山,以通俗的笔法描绘东山。以图文的形式展现东山,具有文献性、资料性和鉴赏性。她的出皈发行,对于让外界进一步了解东山,扩大东山的知名度,对于传承优秀的东山文化精神,对于加速建设海峡文化名城的步伐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东山岛曾经有辉煌的昨天,东山岛也定然会有美好的今天与明天;创造东山岛文明历史的东山人,也一定能创造出超越历史的丰功伟绩。
(作者分别为中共东山县委书记,东山县人民政府县长)
2009年10月
海韵东山编委会编写的这本《海韵东山》包括探寻历史遗存、拜访古代先贤、感悟绿色山水、品味蝶岛风情、寻找故事传说、重读古典诗文、欣赏东山新姿等板块,囊括物质文化遗存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人物到故事,从自然到社会,从历史到现实,向读者展现了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名人辈出,遗存众多,历史文化积淀厚重以及今天的卓越风姿。
海韵东山编委会编写的这本《海韵东山》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用大文学的手法,挖掘了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的历史文化,发现了文物遗存,反映了风土人情,展示了自然生态和城市发展的新姿、新貌,力求做到雅俗共赏、史俗同趣,兼具权威性、文史性、思想性、艺术性和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