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端州百街掌故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谢健江
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谢健江编著的《端州百街掌故》以“街”成书,分16篇章,270多篇短文。用朴素的语言,随笔的格调,描绘出街巷人和事的种种风情。着重在乡思、乡情、乡韵、乡音等方面去挖掘、整理城里的故事,反映市民对自己生活的城市的认同感。既有文史考究的严谨沉稳,又有谈古说事的生动活泼。力求知识性、趣味性兼顾,内容可资参考,不拘泥与史论的限制。

内容推荐

端州是“隋唐名城,宋元商埠,明清都会”,是广府文化的前沿。谢健江编著的《端州百街掌故》,目的是唤醒城市记忆,接通历史文脉。“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端州每条老街巷的地名都具有岭南气息和乡土特色,反映了这座城市的历史。

以“街”成书,分16个篇章,273篇短文。其以朴素的语言,随笔的格调,描绘古街巷的“风”情。本书着重从乡思、乡情、乡韵、乡音等方面去挖掘、整理城里的故事,反映市民对自己生活的城市的认同感。它既有文史考究的严谨沉稳,又有谈天说地的生动活泼,力求知识性与趣味性兼顾,内容可资参考,不拘泥于史论的限制,使读者能从传说中得到轻松愉快的阅读乐趣。

以“街”入史,通过端州古街巷的故事写真,以大量生动的情节全面展示端州的广府文化、蛋家文化、宗教文化、景观文化、历史文化等内涵,可以令读者如“行街”般地直接感受端州的千古神韵。尤其是那些在城市的变迁中已经湮灭了的街巷,让我们在阅读中回味历史、尊重历史,在生活中重新了解历史、认识历史。可以说,这是一本“活”的乡土教材,是一册“厚”的文史读本,也是一部散文版的《端州志》。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风起浪端

 端州路:端州之名应运而生

 肇庆大道:闲步在西江首府

 康乐中路:看见两千年前的一扇窗

 康乐北路:首家涉外宾馆

 古塔中路:最早的端州报纸

 建设二路:广东第一商品房

 正西路新巷:第一所粤军讲武堂

 正东路:最早的广善堂在何处

 城中路:岭南第一学府的来历

 江滨路:最大的惠民工程

 厂排街:中国第一家火柴厂

 黄岗路:闲步中国砚都

 鸭仔街:当年最大的农贸集市

 大桥路:闲步西江第一桥

 沙湖路:肇庆电灯之始叭

 新街:谁命名肇庆裹蒸

 旧街:谁说“天下第一砚”

风趣数字

 单木棉:诗词嫁人楼台中

 二马路:苏廷魁两度落难

 三家村:魏之瑗治好知府

 四方井:巷古井深司马情

 五经里:古城半里多才俊

 六榕社:阿诚奇遇蟹精女

 七星街:盘古将军此山中

 八贤里:闲话忠节八贤祠

 九里香:吉日进宅的风俗

 十字街:西方文化的道源

 百丈堤:星岩烟雨冠天下

 风生灵气

 龙田里:见龙在田在巷中

 龙马街:龙马是马亦非马

 龙圣里:城府龙胜之地

 龙安路:旧时叫作朝龙里

 跃龙路:古代称放龙入江

 景龙社:长砦街是怎么来的

 回龙里:端州有布衣神吗

 麒麟街:这里是集美的化身

 麟角巷:秀才与小孩对联

 龟山路:观当今锦绣山河

 隔岗路:曾是城外凤凰岗

风尚吉祥

 福星巷:福星高照的传说

 福厚巷:昔日端州的“七夕”

 福肇社:天赐造福肇庆

 福德社:民间信奉土生财

 长福社:福运绵长有寓意

 群庆街:当年市民的吉庆

 广庆社:古代的普天同庆

 保安里:送出去的对联谁要

 康宁社:大师对小姐的传说

 天宁路:天宁国宁赖民宁

 丰宁巷:十八姑娘八十娘

 安和社:三才子论典

 和平路:华佗医院的得名

 德星巷:和气霭于门庭

 吉星巷:吉神的代名词

 迎祥街:取意迎纳吉祥

 太平里:梁三夜闯大院

风行坊市

 福绣坊:一方街市谁作绣

 来紫坊:瘴乡恶土妇人泪

 龙津坊:西江要津越千年

 金津坊:三十五姓闯端州

 禹门坊:谁谓草茅无忠武

 富贤坊:嘉言善行方为贤

 富文坊:博学清操方以智

 富安坊:草场也是富安地

 擢英坊:铎阳书院拔英才

 擢桂坊:狮子台门盼及第

 步蟾坊:再挑灯火看文章

 寿康坊:惊天动地一门户

 清宁坊:得天清而得地宁

 升俊坊:梁氏一门三进士

 迎恩坊:万里端江留晚唱

 文魁坊:打铁也能成文魁

 忠勇坊:精忠知耻而后勇

 景星坊:景星出而庆云生

 永庆坊:一朝天赐得高第

 玉麟坊:天开灵岩彭玉麟

 慧福坊:莫状元私访砚村

风采牌坊

 江滨五:走笔广荫牌坊

 石咀街:走笔节孝牌坊

 天后街:走笔清节流芳牌坊

 军路头:走笔七星岩牌坊

 端州四:走笔洞天敞奇牌坊

 阆风岩:走笔揽胜牌坊

 犀牛岗:走笔浩气长存牌坊

风满亭楼

 城中路:丽谯楼记

 披云楼脚:披云楼记

 东门大街:倚岩楼记

 西门大街:绿瓦桁记

 北门大街:宋城墙记

 正东路:端州骑楼记

 阅江路:阅江楼记

 学前东:文昌阁记

 豪居路:“韬园”记

 府前路:白楼仔记

 中衙巷:丰济仓嬗变记

 石桥头:石桥亭记

 古塔路:崇禧塔记

 二塔路:元魁塔记

 二塔路:广爱茶亭记

 塔根:景福祠记

 塘岗:李氏建筑群记

风过门前

 府前路:换了几家新字号

 县前街:袁枚脱口文笔巷

 府前西:十砚老人端砚情

 道前街:义军三打肇庆府

 协前街:杨龙韬擒黑老板

 厂前街:黄江税厂安天下

 学前东:学子梦乡的摇篮

 学前西:民间神话龚骖文

 祠前街:梁寒操题改对联

 庙前街:中国神仙留“福寿”

 庙前社:逝去的道教印迹

 城隍庙前:城隍老爷的旧事

 社稷坛前:出个中将唐云山

 西关驿前:自古唐官伤别处

 军门前街:大有名气的军街

 猪市前街:黄范一见机避难

风华姓氏

 张家巷:从巷里看百家

 祝家路:端州第一家

 梁家巷:一梁担大屋

 龙家巷:龙家女不穿绫罗

 鲁家园:最早的私家庄园

 姚家巷:豆腐姑娘的才智

 刘家巷:闻名世界的刘茶

 杨家巷:与烂柯山的传奇

 宋家巷:百年合宜的人家

 娱家巷:余家虞家的故事

 岗尾程:“理学”后人

 朱家里:九里飘香的故事

 何家巷:崇祀名宦何家聪

 甘家巷:有个百岁寿星

 曾家巷:挂出搞笑的对联

 范家巷:西施凉茶的故事

 关家巷:孔子庙的故事

 慕容巷:慕容光到端州

 冯家巷:冯誉骥的书信

 潘家巷:潘毓珩敌前陈词

 吴家同:吴桂丹轶事

 李家巷:老知青的回忆

 区家巷:学生对老师

 陆家巷:有个兵部侍郎

 宿国巷:武烈的后人

 麦仔园:南拳王在端州

 黄家祠:黄胜的传说

 福建巷:隐藏着的廖氏巷

 董塘:神奇的母爱

风流人物

 府前街:朱由榔轶事

 道前街:丁魁楚轶事

 清泰里:彭泰来轶事

 芝兰街:谢启祚轶事

 芝兰后街:林召棠轶事

 蟹栏街:黄永强轶事

 塔脚路:王泮轶事

 木棉路:邓兆祥轶事

 前沙街:张闻天轶事

 柑园路:梁敏轶事

 阅江路:石头和尚轶事

 朝圣路:李调元轶事

 大厅东:苏东坡轶事

 大厅西:余汉谋轶事

 登高社:冯拯轶事

 睦民路:黎家山水轶事

 西门后街:何国良轶事

 南门正街:彭显轶事

 巡捕巷:张允文轶事

 君子里:刘椿年轶事

 新元路:拦街递品轶事

 迎恩巷:“不持一砚归”轶事

 城基脚:包公审哑仔轶事

 吉仔巷:恶师误徒轶事

 豪魁巷:洪颐煊轶事

 忠和路:钱公子轶事

 镇南街:陈焕章轶事

 塘基头横巷:花冢铭碑轶事

风雅书香

 道前路:斗南书院旧话

 人民南路:端溪书院旧话

 正东路:肇庆府学宫旧话

 建设路:肇庆第一中学旧话

 芹田路:肇庆第一小学旧话

 三都街:农民子弟学校旧话

 五经里:师范变迁的旧话

 水师营:女子学校旧话

 肇庆大道:肇庆学院旧话

 宝月路:图书馆旧话

 迎祥路:云樵科学馆旧话

 桂林路:桂林书院旧话

 兴贤里:三娘教子旧话

 古崧路:崧台书院旧话

风俗宗教

 前村路:护龙祖庙及其神庙

 三圣宫:闲说端州之宫

 康乐中:城西清真寺

 水师营:城东清真寺及端州之寺

 城北路:五君祠外禅影钟声

 天后街:天后女神的灵踪

 城中路:基督教堂

 筋竹围:神父教堂

 镇东巷:观音堂自梳女及堂殿

 关帝庙:范进打秋风

 厂排街:长留包公精气神

 梅庵路:岭南名刹及端州之庵

 太和路:草席借米及端州道观

 宾日路:伍丁祠及端州名祠

风生水起

 大井头:端州大井

 三眼井:端州第一泉

 米仓巷:直道井夜话

 学前街:封赠义井

 井闩街:一城十井的夜话

 沙井街:沙井无井

 担水巷:端州担水的历史

 塘基头:宋代战时水源

 石嘴街:古城物流中心

 水街:旧貌换新颜

 水塔街:都市闲情

 工农南:肇港口岸

 红星巷:江上“花尾渡”

 后东街:水闸的沧桑

 河旁街:古端州小秦淮

 景福围路:景日畛治堤

风土人情

 米仓巷:端州的“西江粮仓”

 三杩街:大牲口的圩市

 荷香街:无丝的莲藕

 牛皮路:牛皮灯笼的来历

 草鞋街:三草以成一圣

 风炉街:端州的老品牌

 南溪路:蛋家文化

 水上新村巷:以水为陆以歌伴嫁

 九江塘:说肇庆婚俗

 西仁里:仁厚风俗的乡里

 光明街:高坳乞儿变光明

 左图街:书生遇见水酒娘

 绣衣社:古时“端绣之地”

 礼乐里:端州醒狮的兴起

 竹芯巷:竹器传家

 兴隆街:一条老街,一半风景

 为食街:陈可大得梦惠民

 大坟:土之高者谓之坟

 文明路:日看黄花,夜逛集市

 朝魁巷:历史家族真有趣

 明珠路:师傅顶徒弟

 中南巷:外来媳妇忆端州

 仔土地:土地也“拍拖”

 削马巷:不敲牛,只宰马

 芽菜巷:麦仔的故事

 菱角巷:石头出菱角

 豆豉巷:周敦颐走人民居

风火连云

 军屯村:狄青平南第一战

 芹田桥:元初肇庆保卫战

 寺后街:永历大战

 箭道巷:小议两广都会治所

 后墙街:火烧肇庆城

 城南街:中山纪念堂

 东门大街:军务院与护国军都

 南溪西巷:叶挺独立团成立

 江滨中路:铁军初试刀锋

 天宁北路:大革命第一次怒潮

 火攻营:发起西江暴动

 镇南街:最早的工青妇组织

 石狗巷:自卫团记录劫难

 福肇社:中共肇庆交通站

 独立营:武警驻军之营

 巡捕巷:“解手”一词的产生

风光景象

 沙街:白沙景观何处寻

 古崧路横巷:五显渔灯半人城

 星湖大道:新声梦萦醉游人

 宝月台:皇帝补月留佳景

 花园后街:内心栖息的美景

 星湖西路:耐人寻味龙舟节

 沙墩路:有个歌仙刘三妹

 仙女湖路:梦萦仙女

 狮岗路:五只老鼠运米粮

 瑶池路:说人间“瑶池”

 高码头:畅游西江三峡

 西江路:中国最美的绿道

后记

试读章节

历史不过是追随着人类目的活动而已。无论历史风物也好,地理环境也罢,一切都是人所创造,一切为人所创造。再精美的房子,是人所造,也是为人所造;再有文化的桥,再有情致的亭台,都是人所造,也是为人所造。所以,一切历史,都是一个大写的“人”字。

有了人,才有了端州之名。端州路,是以史实命名的街道,最早修建于1928年,当时只是过境公路,并未形成街道。如今,端州大道从城东大冲路段起,东西走向,直达睦岗,分为八路,称为“十里长街”,把城市的琼楼玉宇、火树银花串如一条珠光宝气的游龙。

路有多长,历史就有多远。端州之名始于隋朝。开皇三年(583),隋文帝一统天下,“罢天下郡”,实行以州领县的两级行政区划制度。开皇九年(589),将州县两级行政区划制度推行至全国,端州之名也就出现了。

端州名称来由有什么历史呢?端州前身是高要县,为荆楚、吴越、岭南三种文化最早的交融地之一。汉武帝平定南越,设置高要县,因境内“高而险要”而得名。南北朝时期,出身寒门的陈霸先出任西江督护和高要太守。他在这里招收俚、僚子弟兵,积蓄力量,不久平定了侯景之乱,坐镇京口。太平二年(557),陈霸先自登帝位,建立陈国,是为陈武帝。他将广州都督府治所设在高要。杨坚一统天下,历史进入隋朝时代,开皇九年(589)始置端州。于是,端州管领五个古县,即高要、端溪、平兴、乐城、清泰。

端州得名有几种说法,第一种是“端”即开端、第一,意为“西江第一州”,取“西江第一要道”之意。据述,“端州当西江口,人广西要道”。第二种是引用汉朝贾谊《治安策》中“选天下之端士”之句治州。第三种是西江有一段称“端江”,取江名为州。至于哪一种说法更贴近事实,史志没有明确记载,但是,以水取名之说较为流行。

也许是意头好,隋开皇九年(589),端州“鸿恩大德,前古未比”,进入“开皇之治”的时代,《隋书·帝纪第二》载:“七德既敷,九歌已洽,要荒咸暨,尉候无警。于是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晏如也。考之先王,足以参踪盛烈。”端州,也就成为古粤西的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

北宋绍圣三年(1096),十四岁的赵估就被封为“端王”,以端州为封地。元符三年(1100),宋哲宗赵煦驾崩,没有留下子嗣。于是,皇帝的人选只能在宋哲宗的兄弟中选择。宋神宗赵顼共有十四子,当时尚且存世的包括端王赵估在内只有五个人竞争皇位。赵估为宋神宗第十一子,但并非嫡出又非长子,按照祖宗法度,他没有资格继承皇位。不过,事在人为,有谁能敌过向太后?由于向太后的偏爱和鼎力支持,赵估被推上了皇帝宝座,成为后人公认的第一个皇帝书法家——宋徽宗。

赵佶从端王升到皇帝,端州连用了五百多年的名字也随之升迁了。北宋政和八年(1118),端州更名为肇庆府。在八百七十年后的1988年,肇庆行政区划分,端州之名以中心区再露峥嵘。

历史上,端州曾经有五次成为岭南或大西南各地军事指挥中心和政治、文化中心。第一次是公元507年至589年,梁、陈两代广州都督府驻端州(高要)八十二年;第二次在1564年至1649年,明代两广总督府驻端州八十二年;第三次是南明永历帝1646年在端州登皇帝位,掀起反清复明抗争十六年;第四次是1650年至1746年,清代两广总督府驻端州九十多年;第五次在1916年5月至8月,中华民国军务院曾驻端州四个月。

如今,端州已是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先后被命名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2004年被授予“中国砚都”称号,现正在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文明城市”。

冲浪在时代的浪端,人们指点端州的人文景观,想不到这文脉可以用一句话便可记住:“一城二山三峡四塔五楼六庙七星八砚九巷十名人。”我真的要数了:一城是宋城墙,二山是将军山、盘古山,三峡是羚羊峡、三榕峡、大鼎峡,四塔是元魁塔、崇禧塔、巽风塔、文明塔,五楼是阅江楼、披云楼、丽谯楼、绿瓦楼、文昌阁,六庙是包公祠、清真寺、龙母庙、水月宫、梅庵和护龙祖庙,七星指天柱、蟾蜍、石室、阆风、阿坡、仙掌、玉屏等山名,八砚如老坑岩、坑仔岩、麻子坑、梅花坑、宋坑、绿端岩、白线岩、朝天岩……

数着数着,数出了美丽传说的古街巷,谛听了广泛流传的人物故事;再数下去,才明白端州的历史文化是一个述说不完的话题。端州的历史文化“富矿”,确需一个如来佛的大口袋才能装得了!

P2-3

序言

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这好比《端州百街掌故》。端州所呈现的城市原色,是它留给我们关于昨天、今天和明天的一册乡土文化读本,是一张折射历史之光的文化名片,吸引人用心静读,让人读后心驰神往。

翻开端州美丽的一页,看到了人间天堂的秀色。一城亭亭玉立于喀斯特地貌上,展演靓丽的美姿,伴随恬静的浪漫、俏丽的舒适而声名鹊起。难怪古人初人砚都就赞誉这里是“岭南第一州”,太让人魂牵梦萦了。“城依湖美,江随城绕,岩从天降,人在画游”是端州的一大特色。南中国的西江如玉带贯城而流,星湖如天上瑶池的一圜,翠绿醉人,形成了“月抱星辉”的诗意画卷。万般柔情的丹山碧水,演绎古城昨天的喧嚣与今天的文明,传承着传统的华南风情,编写着发展的广府文化。

翻开端州魅力的一页,看到了历史古迹的传神。古老的街巷,仿佛就是神秘的地图,不经意标注的是秦珍汉宝。历史的脚步踩过隋唐名郡、宋元商埠、明清福地、百年乐土、现代名城,一路向前。各民族文化交汇生息,各方商贾云集在此,演绎出西江流域经济文化交流最早的枢纽。宋城墙的砖垒,成为历史长卷的标本;丽谯楼的宋徽宗瘦金体,成为“肇庆府”广府文化的品牌;披云楼的飞檐画梁,成为“流形四绝”的南国奇观;南明帝都的行宫,成为历史经典书籍的宝匮;两广总督的城府,成为“指点岭南”近两百年历史黄页的都会;厚重的端砚,造就了墨韵风流的“中国砚都”。

翻开端州故事的一页,看到了人物典故的丰彩。这里曾是帝王将相、风云人物的发迹地,南北朝陈霸先在这里招兵蓄力,帝位陈国;六祖慧能在这里创建了极具中国色彩的佛教;“诗鬼”李贺在这里唱响了第一曲端砚紫云歌;传奇包青天从古端州开始名扬大宋;利玛窦在这里开始了真正的中西文化交流之旅;朱由榔在这里登上了南明永历帝位;孙中山为谋划统一中国大业三到肇庆;叶挺独立团的“铁军”创建在肇庆;天下名人把摩崖石刻建造成“千年艺术长廊”……那些深藏着千百年的人物故事,是端州古城人杰地灵的象征,见证着这里文化的浓郁和深厚。  翻开端州神奇的一页,看到了风土人情的古韵。水上人家的风情,北岭山下的民风,像端砚那样宝贝,像裹蒸粽那样浓香,像剑花那样媚人,像方言那样可亲,像“黎家山水”那样人韵,像古巷那样幽情……千百年来依然鲜活地流传。端州曾出现过“梁氏一门三进士”、“五经里一巷八才俊”的人文盛况。因为扎根于历史生活的城市都显得那么古香古色,一不小心,神奇的传说变成一件古董,或一棵古树、一口古井、一幢古居、一座古祠,令戎马将军发笑,让文人雅士惊心,供乡土人家打趣。

街巷,是连接历史的文脉。心目中的旧城,以前是怎样的呢?很想知道。如今有了这本《端州百街掌故》,旧城的轮廓渐渐清晰起来。虽尚有“名存实亡”的现象,但在漂浮的传说里,旧城呈现出它原有的格局、秩序,甚至飘回了它曾有的气息。有些街名现在没有了,有些街名至今还用着,有些街道现在还在那里。街巷地名的渊源和五花八门的雅号别称,把古城弄得异常的神秘,充满着神韵的文化色彩,像历史长河反射的强烈阳光,闪得人眼花缭乱。带着旧城市井生活印痕的街名,可以归纳为二十类,翻阅一下,总是耐人寻味的。

①山岭地名,如古崧路、隔岗路。②水文地名,一是江河地名,如西江路、南溪路;二是湖塘地名,如塘基头、星湖路;三是井泉地名,如三眼井巷、四方井巷。③堤坝埠渡地名,如江滨堤路、百丈堤、筋竹围。④桥梁地名,如大桥路、芹田桥巷。⑤景观地名,如荷香街、叠翠路。⑥楼塔地名,如披云楼脚巷、古塔路。⑦城垣地名,如城基脚巷、后墙街。⑧官署、军营地名,如府前路、水师营。⑨寺观地名,如梅庵路、三圣宫巷。⑩机构单位地名,如中衙巷、学前街。⑩姓氏地名,如麦仔园、岗尾程。⑩政治地名,如文明路、和平路。⑩行市地名,如打铁西巷、草鞋街。⑩方位地名,如正东路、西门后街。⑩地理位置地名,如二塔路、花园后街。⑩特征地名,如水窦口巷、石咀街。⑥吉祥地名,如福星巷、吉星巷。⑩谐音地名,如娱家巷,古称“余家巷”;睦民路,原称“木棉路”。⑩移用地名,如福建巷、宿国巷。⑩数字地名,如五经里、八贤里。

一条条街巷,如一页页图书。书页“刷拉”一声打开了,横排的文字就是街巷的记忆。街道,其实是城市的历史年轮,它们都是有记忆的。那些散失了的寻常人生故事,把一些碎片留在了青石板路和青砖屋瓦上,在年复一年的日晒雨淋下,化作了陈旧而隐秘的气息。如今那些古香古色的街巷已成为有声有色的故事,而端州也在发展中书写历史。

谨以为序。

后记

两千多年来,端州的街名变迁见证了端州的发展。

在历次城市改造的大潮中,端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老街旧貌换新颜,建筑的连续性与真实性已不复存在,仅留街名在老端州人的记忆中。如今要把那些老街记录下来,编撰成书,确实是一项难度很大的系统工程。本想将些老照片、老街地图搬入书中,但还是作罢,原因有二:一是考虑到书太厚了,二是考虑到用过去的街巷照片也无“图文并茂”的意义,还是看现在的真景会开心些,把文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记忆会坦然一些。不需图片,看过此书,也就知道端州的历史底蕴了,也达到了编者借此书来“唤醒城市记忆,接通历史文脉”的目的。

随着城市建设的突飞猛进,至少有上百条老街巷已消失,上千条新街巷诞生,代之以新名,并且每年还在迅速增加中。中国梦在放飞,我们的梦同样放飞在新的大街上。作《端州百街掌故》,以追古,以思今,以在这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品一壶历史的茶,得一午后的清香与自在。

由于本书涉及面广,编撰工作难度大,而个人的水平有限,顾此失彼以至错漏、谬误等问题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6:5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