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文化名人在渝中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赖永勤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人文底蕴深厚的渝中区,人才济济,尤以文化名人最为突出,渝中文化的史册上为他们留有一席之地。涪陵籍作家赖永勤编著的《文化名人在渝中》一书采访了著名女诗人傅天琳,著名诗人、剧作家、词作家梁上泉,中国词坛大家庄奴等文化名人。

21位代表重庆且具全国水准的当代文化名人在这里整齐亮相;分享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聆听艺术家们对渝中半岛质朴情感的深情流露……

内容推荐

本着“挽救人文资源、挖掘历史记忆、展现名家风采、树立文化品牌”的宗旨,时任重庆《渝中报》执行总编的赖永勤,耗时4年,采访近30位在渝中区工作、生活过的文化名人,并先期精选出21位文化名人,收录在《文化名人在渝中》一书中。书中,每位文化名人都以接受现场采访的形式,介绍自己的成长、成才经历和取得的成就,读起来引人入胜。

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崭新亮相,更是一次极富意义的集体书写。21位文化名人(包括一对伉俪),囊括了历史、文学、语言、戏剧、音乐、美术、书法、摄影等艺术领域,他们不仅是卓有建树的艺术家、学术实践的探索者,同时也是不断奋进的开拓者、文化建设的领军人。他们留给这座城市的不仅有文化艺术的累累硕果,还有他们的境界情操、精神追求以及对未来的思考。

目录

序:一起有意义的集体书写/何积光

“怎能忘却这方水土的滋养!”——访著名女诗人傅天琳

人生如戏精彩绝伦——访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沈福存

告诉你一个我了解的牛翁——访著名诗人、词人、书法家杨钟岫

耄耋之年仍天趣喜看老藤发新芽——访著名书法家屈趁斯

大音希声胜有声——访著名历史学家、书法家徐文彬

用生命为真爱放歌——访中国词坛大家庄奴

一位黄河儿子的国画情怀——访著名国画家高济民

永远的行吟常青的白杨——访著名诗人、剧作家、词作家梁上泉

女儿对母亲的诚挚报答一访著名美术家、美术教育家江碧波

一位痴心不改的京剧赤子——访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军强

铁笔人生——访著名篆刻家杨试禄

从“抗建堂”走出的话剧伉俪——访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王建武、熊宗敏

一位剧作家的诗意人生——访著名剧作家、诗人陆綮

尺幅之间千里之外——访著名书法家、重庆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刘庆渝

留住诗化的记忆镌刻凝固的史诗——访历史文化学者、著名摄影家何智亚

心中有只爱唱歌的百灵——访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张礼慧

你的琴声会说话——访著名二胡演奏家、重庆歌剧院院长刘光宇

用足尖追寻美梦——访著名芭蕾舞艺术家、重庆芭蕾舞团团长刘军

生活就是诗和远方——访著名散文家吴景娅

以声传情最动人——访著名语言艺术家张民

“灵海波澜夜有声”——书法家魏宇平的诗人境界

林深高士广长路有知音——怀念著名书法家魏功钦

南北东西大道行——怀念电视艺术家张鲁

定格在通远门的背影——怀念文友莫怀戚

文化星空熠熠生辉——《文化名人在渝中》综述

后记——用心灵倾听

试读章节

“是重庆的两条江养育了我们”

“是重庆的两条江养育了我们!”也是沈福存对爱女沈铁梅的一句叮咛。“铁梅在第一次获得梅花奖的时候,北京许多中央院团来调她,我就告诉铁梅,这里才是你的家,在这里照样会干出成绩。可不,你看,她不照样在家乡夺得了三朵梅花奖?”

说起女儿沈铁梅,沈福存的脸上露出几丝欣慰。而墙上的剧照同样折射出他精彩的戏剧人生。沈福存横跨青衣(旦角)、小生、老生三个行当,三个行当样样m彩;虽身处南方,却照样能够让全国的戏剧行家刮目相看、令挑剔的京津戏迷狂热追捧;更为难得的是,他既恪守传统又敢于出新,通过对电影、话剧和地方剧种的兼收并蓄,让古老的剧种紧随时代,让国粹京剧散发出无穷的魅力。

“感谢我的爹妈给了我好的条件,我天生大小嗓都好,刚入行学小生和青衣,我最喜欢的却是青衣,‘文革’期间改唱老生,‘文革’结束后又改为青衣。”沈福存告诉记者,“三个行当虽然存在很大差异,但作为艺术来讲却是共通的,通过三个行当的艺术实践,不仅丰富了我的舞台生活,同时让我更加喜欢博大精深的京剧艺术。”

而在记者看来,沈福存三个行当的艺术实践,既是他多彩人生的真实投影,也是他艺术人生的精彩写照。尤为可贵的是,在三个行当里都有他的代表作。在小生行当里,他14岁就在《举鼎观画》中饰演了薛蛟;不到20岁就与厉家班的头牌历慧良等同台演出经典剧目《群英会》,塑造了周瑜这一角色;而在小生唱功戏《罗成叫关》里,他高亢悲壮的大段唱腔,把一个少年英雄满腹冤屈、不幸罹难的悲惨形象演绎得人木三分。在“文革”极“左”思潮中,全国大多数男旦或靠边站或被扫地出门,天赋和艺术领悟力极高的沈福存,由小嗓改为大嗓,让一般京剧演员认为是不可思议之举变为现实,照样为观众演绎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现代戏《红灯记》中的李玉和、《智取威虎山》中的少剑波、《龙江颂》里的阿坚伯、《闯王旗》里的李自成,可谓个个出彩、场场叫好。

“‘文革’结束后,迎来了文艺舞台的百花齐放,对男旦艺术酷爱的我,决心复归青衣,这对于我又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许多戏剧同行和戏迷朋友好心劝阻我——福存啊,你胆儿也太大啦,这是要冒险的!”沈福存告诉记者,他非常理解同行和朋友们的好心劝阻,但他下了的决心,十头牛也拉不回来。“老生唱得再好,也是一张‘四川粮票’(那时重庆属四川),我必须复归男旦,才能够得到一张‘全国粮票’。”

1977年底,沈福存加工整理并主演了梅派名剧《凤还巢》,在实验剧场首演大获成功。之后,又加工整理并主演了经典名剧《玉堂春》《荒山泪》等,并带着这些剧目南下北上,均凯旋而返。从此,北京、天津、上海的观众记住了他,中国京剧界的权威专家重新认识了他,他与天津京剧院的杨荣环、中国京剧院的梅葆玖、江苏淮安京剧团的宋长荣并列为中国当代京剧的新“四大名旦”(也有人称为“中国四小小名旦”)。

沈福存说,“我的一切艺术实践和取得的成绩,都是在渝中区,你说,我能够忘记渝中区吗!”

大幕虽已降落好戏仍在上演

2009年12月27日晚,“追梦60年——京剧艺术家沈福存先生舞台生涯60周年庆祝晚会”在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举行,这也是渝中半岛一场难得的菊坛群英会、京剧嘉年华。

中国剧协主席尚长荣,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秘书长季国平,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副主席李维康,原中国剧协副主席、著名戏剧评论家刘厚生应邀出席。尚长荣、李维康、孙毓敏、李鸣岩、耿其昌、张建国、宋小川等名家一一登台献唱。75岁高龄的沈福存粉墨登场,一曲《凤还巢》令人拍案叫绝。娇媚的扮相、动人的唱腔,赢得台下叫好声一片,其宝刀不老、老当益壮的风范和孜孜不倦追求京剧艺术的精神令众人深深折服。P12-14

序言

当21位代表重庆且具全国水准的当代文化名人在这里整齐亮相;当我们分享到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当我们聆听到艺术家们对渝中半岛质朴情感的深情流露……感动之余,我们要为这批杰出人物感到骄傲,为渝中区拥有这笔丰厚的精神财富感到自豪。各位艺术家孜孜不倦的艺术追求以及深厚的艺术造诣,为我们这座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城又抹上了几许亮丽的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纵览母城春秋,翻开巴渝历史,从古朴厚重的巴渝竹枝词到高亢激越的川江号子;从唐代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到近代毛泽东书赠《沁园春·雪》;从中国近代绘画艺术奠基人徐悲鸿的《巴人汲水》到新时期现实主义油画派开创人罗中立的《父亲》;从郭沫若的历史名剧《屈原》在国泰大剧院的上演到当代经典剧目《金子》在金汤街的问世……追溯其中我们不难发现,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首先需要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厚重的文化积淀,而镌刻在其深处的则是它的文化记忆。

一个城市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丧失了它的文化记忆。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是一个民族赓续绵延的记忆载体,每个时代都留下了自己的痕迹。保存城市记忆,无异于保存好了一座城市的生命源头和文化母体。从城市生态学的角度讲,生命源头的质量决定着它的肌体状况和未来走向,而城市的文化母体,则是一座城市气质和魅力的主要构成。保存城市记忆,既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如果丧失记忆,我们不仅难以找到回家的路,更难走好前面的路,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了解过去的一千年,是为了更好地建设今后的五百年。”

同样,后来者最大的渎职莫过于让一座城市的文化断代,文化需要发扬而基础在于传承。如果让一座城市的文化断代,无异于婴儿断乳,不仅难以生存,更无法支撑起一座城市的精神骨架,这是更大的悲哀。须知,精神骨架的坍塌会导致一座城市的文化流失和品格堕落,不少有识之士为之深深忧虑。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如果让一座城市的文化断代,它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会随着历史的进程逐渐枯萎乃至消亡,古今中外的例子数不胜数。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本着“挽救人文资源、挖掘历史记忆、展现名家风采、树立文化品牌”宗旨而开展的《文化名人在渝中》,其意义非比寻常,这不仅是对历史负责、对当代负责,更是对未来负责。我们可以骄傲地告诉后人,在“保存渝中文化记忆,续写渝中文化历史”的工程中,我们没有缺席,更没有失职。

这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崭新亮相,更是一次极富意义的集体书写。21位文化名人(包括一对伉俪),囊括了历史、文学、语言、戏剧、音乐、美术、书法、摄影等艺术领域,他们不仅是卓有建树的艺术家、学术实践的探索者,同时也是不断奋进的开拓者、文化建设的领军人。他们留给这座城市的不仅有文化艺术的累累硕果,还有他们的境界情操、精神追求以及对未来的思考。

在这里,我们尤其感佩年逾9旬的著名书法家屈趁斯,著名历史学家、书法家徐文彬,享誉华夏的词坛大家庄奴,著名杂文家、书法家、资深报人牛翁(杨钟岫)等4位老人。就他们的成就和知名度,已经远远超出他们所在的区域,然而,为了让这项文化工程得以川页利开展,他们不顾年迈之躯,各方面给予了积极配合,连同其他各位艺术家的鼎力支持,使我们完成了这次集体书写,让初衷变成了现实。

同时,对那些卓有成就、曾经为渝中文化做出显著贡献,而今已经长眠大地的艺术家,我们也不应该忘怀。在这本集子里,我们将缅怀他们的文章也收录其中,以表达对他们永远的尊重与怀念。

传承历史任重道远,文化建设永无止境,这次有意义的集体书写,还只是一个开端和有益的探索。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为此,我们还须继续书写,在不断探索、创新中努力前行,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

后记

当我校完书稿的最后一个标点符号时,心里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总算完成了一桩事。

那是2011年春天,渝中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何积光刚调到渝中区,在和区新闻信息中心全体干部职工的见面会上,积光部长说,人文底蕴深厚的渝中区,人才济济,尤以文化名人最为突出,这是渝中区的一笔宝贵财富,我们不但应该好好珍惜,渝中文化的史册上还应该为他们留有一席之地。他还特别对我说:“永勤,《渝中报》立即着手开一个文化栏目,系统地采写渝中区的文化名人,名字就叫《文化名人在渝中》,记住,采写对象要有高度,写作也要上档次。”

在会上,他还对分管电视节目的中心副主任丁政义说:“电视栏目也要同步进行。”

当我领受了任务之后,才知道实施起来的难度。一张区属的内部报刊,这些文化名人是否愿意接受采访?都是些文化名人,自己的写作质量能否得到他们的认可?……种种顾虑曾经让我犹豫了很久,最后是道义和责任占了上风,促使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完成这桩任务。

我一直有阅读《光明日报》的习惯,并特别爱读它的人物栏目——《走近大家》。我想,如果在写作风格上尽量向《光明日报》的《走近大家》栏目靠拢,在采访时学会用心灵倾听、用以心换心的真诚对待,一定会收到成效。

采写的过程是艰辛的,好在积光部长非常关心和支持这项工作,中心领导李勇部长也为我提供了良好的采写条件,我在足足2年的时间里用心灵去倾听,终于让当初的设想变为现实。其问,我不仅与读者共同分享了他们宝贵的人生经历和丰硕的创作成果,也领略了他们丰满的精神世界。应该说,用心灵去倾听才有了这本集子,这本集子也汇集了他们的心声。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一些卓有建树的文化名人因为工作太忙婉拒了我们的采访,没有列入本书中,我们为造成的疏漏表示遗憾;二是魏宇平、魏功钦、张鲁、莫怀戚四位已故艺术家的纪念文章,积光部长特别要求要收编到本书中,我将积光部长的这一意见分别转达给四位已故艺术家的亲属,他们深表感激和感谢。

我非常感谢积光部长将这一重要的任务交给我,使我有幸成为这一文化工程的实施者之一。我同时非常感谢李勇部长,在实施这一文化工程时给予我的关心。我还要感谢各位艺术家在采写的过程中对我工作的理解与支持,感谢广大读者对这个栏目的厚爱,感谢各位评委专家对它的评价和奖励,我特别要感谢《重庆晚报》连篇累牍地转发该系列采访,使《文化名人在渝中》在更大范围内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我特别想说的是,我用心灵倾听,也丰富了我的心灵。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2:4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