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北岛说得好:“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考察百年来的世界企业发展史,我们也不难发现,伟大的企业总是顺道而生,依道而存,而渺小的企业总是逆道而亡。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高盛。
高盛是由一个叫马库斯·戈德曼的德国人于1869年创办的,最初从事的是小型商业流通证券业务,“是以最不起眼的手段经营着最不起眼的生意”。不过,由于“每单生意都做得精益求精”,因而,尽管这种业务是处在金融“食物链”的最末端,但公司还是存活下来了,并于1882年实现了重大转折,由个体户变成了合伙人公司。此后,公司在萨克斯的精心打理下,生意不断做大。1888年公司更名为高盛,1894年,公司营业收入达到6700万美元,成为全美最大的商业本票交易商。
其后,尽管世界形势风云激荡,金融领域风险丛生,但高盛不仅没有老,反而愈来愈强健,成为当今世界上赢利最高、财力最雄厚的老牌企业;不仅没有死,反而愈来愈焕发生机,成为全球投资银行界的主宰者。目前,高盛已拥有3万名员工,业务涉及IPO、并购、外汇交易、债券交易、股票经纪、衍生品、对冲基金、商品、私人股权投资以及房地产行业等,是金融领域里无可争议的世界“老大”!
高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靠的是什么呢?关系?背景?还是不正当的竞争……答案很简单,就是查尔斯·埃利斯在《高盛帝国》第ll章中所阐述的“14条业务原则”和“十诫”。这14条业务原则和“十诫”是一个叫怀特黑德的人归纳书写的。这个人在高盛工作了38年,主要为高盛做了两件好事:一是为高盛的业务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带领高盛进行了重大的业务变革,将高盛从一家处于华尔街中低端的投行打造成领军全球的公司;二是为高盛的文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把高盛以前一直存在但没有明文写出的原则收集起来,用直白、简练的语言形成了14条业务原则和“十诫”,并使之成为员工的核心价值观。高盛的这一业务原则,既可以说是它的长寿“秘诀”,也可说是它的制胜“法宝”:既可以说是它的“灵魂”,也可以说是它的“基因”;既可以说是它的精神支柱,也可以说是它的文化内核。
尤其令我拍案惊奇的是,反复咀嚼体会高盛的14条业务原则,发现它居然与老子的智慧曲径相通。现逐一解释比对如下。
第一条:“客户利益永远至上。我们的经验表明,只要对客户尽心服务,成功就会随之而来。”
这条原则主要强调,自己的成功永远包含在为别人的服务之中。用老子的话讲,就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第二条:“我们最重要的三大财富是员工、资本和声誉。如三者之中任何一项遭到损害,最难重建的是声誉。我们不仅致力于从字面上,更从实质上完全遵循约束我们的法律、规章和职业道德准则。持续的成功有赖于坚定地遵守这一原则。”
这条原则主要强调,企业的最大财富是员工、资本和声誉;企业最宝贵的资产是声誉。用老子的话讲,就是“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P10-12
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
——施罗德(德国总理)
东方古代世界的代表。
——黑格尔(德国哲学家)
或许除了《道德经》之外,我们将要焚毁所有的书籍。而在《道德经》中寻得智慧的摘要。
——威尔·杜兰特(美国学者)
这本书道出了一切。
——约翰·高尔(英国诗人)
朕虽菲材,惟知斯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
——朱元璋
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
——魏源
2013年11月2日下午,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凯瑞商学院中国执行院长贝克伟教授曾经感慨:“我在美国生活了30多年,亲眼见证中美两国的差距与变化。中国的变化实在太快了,时时在变。短短30多年时间,中国已由一个赤贫的国家变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在世界历史上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个奇迹的产生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结果。尽管,在这30年的发展进程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环境污染等。但这不足为怪,美国的发展史也有过污染严重的问题,五大湖是多大的面积,治理了几十年,现在湖里的鱼也没人敢吃。我们不要太苛求,应该给中国一点时间!”
贝教授不是共产党员,但他的这番话却堪称知音之论。我们现在许多人都在叹息,中国的伟大企业家太少,中国的“百年老店”太少!别着急啊,给我们的企业家一点时间,给我们的企业一点时间。随着我国商业文明的土壤积淀越来越深厚,中国,一定能产生一大批令世界瞩目的“百年老店”。
这,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一点心愿。
余秋雨先生有言:“一个人面对一种宏大的文化,就像一个小孩面对一座大山。尽管住在山脚下,天天看见它,但要真正了解它,几乎不可能,这是因为,它的悠久历史,与小孩的年岁构不成平等的对话;它的惊人体量,与小孩的躯体形不成合理的互视。”
对于我这样一个知识浅薄的人来说,老子无疑就是一座大山的“顶峰”,每当仰望这座山峰,心中油然而生的是一种崇高、一种伟岸、一种神往!
2000多年来,对于老子和他的《道德经》五千言,研究者不知有多少,注释者不知有多少,从不同角度理解并应用者不知有多少,真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遗憾的是,在万千种的理解与阐释中,有的太肤浅,仅仅是得其皮毛;有的太局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更有甚者,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误读”与“误导”,即把老子看作是“复古保守”的代表,把老子的学说看作是一种消极“出世”的思想,独不从辨证的角度去思索其博大渊深的智慧。
老子保守吗?
老子消极吗?
老子逃避现实吗?
非也!老子作为周王朝的“国家图书馆馆长”,确实融合了几千年前古文明的精华。一部《道德经》,看起来是“出世”(逃离这个世界),实质讲的全是“入世”、“经世”的大学问,它不仅启迪世人如何治国、治军,也告诉世人如何治己、治心。
说它是政学之祖,是因为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都有“黄老之术”的深深印记。中国历史上的不少皇帝,都喜欢读《道德经》,也非常推崇《道德经》,有的甚至怀着无比虔诚之心为《道德经》作注,如唐玄宗李隆基、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福临等。尤其是明太祖朱元璋,他虽然是个大老粗,没有读过多少书,但他所著的《道德经注》却丝毫不逊于那些专家学者。他对老子的理解最直白、最深刻,也最接近真谛;他对老子的推崇也到了一个极高的境界,认为“斯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非金丹之术也”。
说它是兵学之祖,是因为鬼谷子和孙膑、庞涓、庞瑗等一班名将都是道家出身;《孙子兵法》等兵学巨著都无一不闪现着老子的智慧灵光。
说它是法学之祖,是因为作为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韩非子写了《解老》和《喻老》,这是最早的《道德经》注讲本。
说它是心学之祖,是因为老子在教导世人寡欲清心的同时,也为其开出了最好的强心之剂——“清静为天下正”!
如果说老子主要是从理论上来告诉我们什么是生存和发展之“道”的话,那么,近年来颇受世人关注和研究的一些伟大的古老企业,如罗斯柴尔德家族、洛克菲勒家族、塔塔集团、杜邦家族、高盛、可口可乐、米其林、爱马仕、嘉吉、辉瑞、克罗尔、希尔顿、三井……等等,则是以自身波澜壮阔的经历、丰富渊深的经验、深刻沉重的教训印证了万物生存和发展的“大道”。而这种大道,既适应于宇宙,也适应于企业,还适应于一家及一人。
托克维尔先生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的前言中写了一段非常精彩的话:“我始终认为,在这项独特的事业中,他们(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发动者)的成就远较外人所想象的和他们自己最初所想象的要小。我深信,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从旧制度继承了大部分感情、习惯、思想,他们甚至是依靠这一切领导了这场摧毁旧制度的大革命;他们利用了旧制度的瓦砾来建造新社会的大厦”。
这,也许就是管理学上所讲的“外部效度”!
我选择这个课题进行研究的目的,就是想把古与今、中与西的原生智慧贯通起来,具体地讲,就是想把诞生于两千多年前、能够体现中华民族古文明结晶的老子智慧与近三百年来能够代表世界潮流的“百年老店”的经营理念作一个对接。这种对接,也许会比较生硬,也许会比较牵强,甚至会有些幼稚,但毕竟是一种尝试。其初衷,抑或说是良苦的用心,就是想为现在乃至将来的企业家们提供一份思想的点心、提供一点精神的食粮,从而为他们学会利用别人的“旧经验”去建造自己的“新世界”大厦,提供一些微薄的帮助!
号称“日本企业”之父的涩泽荣一先生写过一本书,叫《论语与算盘》。在这本书里,他讲了一段话:“我们组织了一个归一协会,归一就是无外的意思。世界上的各种宗教观念、信仰等,不是最终都将归于一吗?不论是神、佛,还是耶稣,都是在讲人要遵循的道理。不管是有差别的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最后也都将归于一”。
也许,这就是我用四年之功写这本小册子的原生冲动!
罗斯柴尔德家族、洛克菲勒家族、塔塔集团、杜邦家族、高盛帝国、可口可乐、米其林、爱马仕、嘉吉、辉瑞、克罗尔、希尔顿、三井……这些长盛不衰的企业为何能发展壮大,基业长青?
当我们仔细分析它们的发展之道时,会惊讶地发现,这些赫赫有名的企业无一例外地透露了某种《道德经》智慧:“无为”“不争”“周行”“善下”“贵德”“归根”……
《道德经》五千言,说尽了世间万物生存发展的“道”。这种大道适应于宇宙,适应于企业发展,更适应于企业家的个人修养。翻开鸿飞扬著的《老子的答案(道德经告诉你企业长青的奥秘)》,你会发现,企业长青的奥秘就在其中。世界著名企业波澜壮阔的经历、丰富传奇的经验、深刻沉重的教训。无一不印证了老子的“道”。
鸿飞扬著的《老子的答案(道德经告诉你企业长青的奥秘)》从研习老子《道德经》出发,结合世界名企和著名企业家的管理实践,分析老子“抱一”“无为”“不争”“周行”“善下”等等思想在企业管理和企业家个人修养中的指导作用,观点客观,案例资料翔实,对企业家提升个人修养境界、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具有比较好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