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霜叶十五章
分类
作者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59届1班
出版社 河南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六 解救壮丁

抓壮丁是旧社会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是反动统治者欺凌压榨贫困农民的手段之一。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战争频发,征兵抓丁卖丁者极疯狂,更不择手段。

父亲深知壮丁之苦,除了乡党亲友的遭遇,他多年在国民党军队中当小文书与壮丁朝夕相处,更了解同情他们被抓被卖当炮灰的悲惨命运。

在家乡,他曾智斗抓丁的官兵和保长。

可能是1946年冬,父亲在家等薛伯伯消息,恰巧碰上国民党军队来抓壮丁。他们是黎明悄悄摸进村的,首先进了村口的一户人家,当家男人常年病在炕上,官兵踢开门抓住14岁男娃绑了就走。病人急得说不出话,女人哭喊着苦苦哀求,说大儿已去当兵,家里只剩下这个娃了。邻居听见了,惊惶地喊:抓壮丁的来了!一时间村里乱了:国民党兵朝天开枪威胁,青壮年男丁四处躲藏,女人孩子大哭小嚎,哭声枪声混作一团。结果,来抓丁的趁乱又抓了四五个人。

父亲也被惊动了。只见他迅速脱下便服,从箱子里拿出国民党军服,佩戴上少校军衔徽章,跨上盒子枪,手里拿着一个公文袋,大步向抓壮丁的国民党兵走去。他先挡住被绑成一串的壮丁,客气地问用枪押着壮丁的国民党兵:“这几位兄弟是哪部分的?”正要带壮丁走的这伙兵痞,突见一位军官站在面前,慌忙回答是某某团的。父亲说:“原来是段师长部下,我和你们段师长是朋友。”兵痞是为卖壮丁发财来瞎抓的,做贼心虚,本也没有上级指令,也从未见过什么段师长,更不知父亲底细,一时间气焰顿消。父亲自报身份,说:“我是胡长官,某某团的军需主任,奉命招募新兵,本乡的壮丁都已造册登记,不日即将上路。不料你们几位兄弟却来……可能是你们长官不明情况,请你们带我去拜见他吧。”说完,把手里的公文袋晃了一晃。这几人哪敢去见长官,忙说“误会误会”。父亲说:“不知不为怪。你们也辛苦了,这里有几块大洋拿去买酒喝吧。”一个不知是什么班排长的家伙点头哈腰接过钱,嘴里说着“打搅打搅”,转身领着小兵拖着枪灰溜溜地走了。壮丁当然被放了,而且有一段时间我们乡所属的村都没有兵痞的骚扰。人们感谢父亲自不必说。

其实,父亲已解甲归田,他也从来没在胡宗南的什么团干过,更没有招募新兵的任务。只是有一张抗日将士证书,一张从广西抗日前线回家的路条是开给陕西驻军的,而陕西驻军正是胡宗南的部属。段师长是我家的远房亲戚,恰巧在胡宗南某部当师长,父亲为了救人才东拉西扯编了谎骗敌人的。

事后,父亲把他在游击队和敌特周旋的战术教给村民,用来对付抓壮丁的。父亲说我们村东的百亩芦苇地是天赐的安全宝地,藏在里面外人很难找到,说当年他就是藏在里面逃脱国民党宪兵和叛徒的追捕的。眼下,内战正紧,国民党抓兵更凶。白天只要发现有抓壮丁的兵痞在别村折腾或从路上经过,在地里干活的,扔下家伙赶紧往村东芦苇地里跑,不要怕他们放枪,为了抓人他们不会朝人打;在村里的,听见枪声喊声也立即进芦苇地。晚上睡觉把门顶紧,听见有兵敲门,就立即敲锣或敲铜盆报警,一户传一户,大家悄悄地起来,女人藏粮钱,壮丁翻墙往芦苇地藏。只要大家齐心,一定能对付他们。乡亲们果然学会了自保自救的方法,用起来很有效。

七 “我不吃亏谁吃亏”

1956年前后,父亲在长安县供销社工作。作为业务指导股股长,他一方面指导大家做好计划经济下的供、销工作,保证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所需,保证农村经济流通;另一方面又指导供销社自办小企业,自主生产商品,开源节流,使资金良性流通,还因地制宜地组织和扶持乡村私人特色作坊,把他们的产品纳入供销社的供销计划,搞活农村经济。

于是,长安县供销社围绕农村生活生产所需,开办了烧窑厂(烧制碗盘盆罐)、砖瓦厂、糕点厂、编织(编草帽)厂、榨油厂、烧炭(木炭)厂等(有点像现在的乡镇企业),并收购山里的药材、皮张、干果(核桃、栗子、柿饼)等。一时之间,供销商业两旺。供销社不久也改为商业局。

父亲到刚开办的窑场检查生产情况,厂领导诉苦说产品卖不出去,残次品多,钱赔了不少。父亲分别和厂长、师傅、工人谈心,得知问题是上级不分难易一刀切下达创收指令造成的。结果,为完成效益指标,工人没培训好就匆忙上马,技术素质差,越急残次品越多。父亲立即调整生产计划,要求一周内,老师傅和几个熟练工人手把手带徒弟,从和泥、制坯、入窑、看火候,直到出窑,一步步示范,鼓励徒弟们先分别成为某个关键工序的熟练工,然后掌握全流程操作。先小规模生产,等质量过关后再大规模制作。

父亲同时提出由他负责销售次品,以减少窑场损失。父亲把次品拉回机关,减价让职工购买,还开玩笑说:“咱们的窑厂能烧工艺品,你们看,没有一个重样的,可当饭碗,也能当花盆。”他带头挑了七八个最次的粗碗。大家你俩他仨,不到一天,次品卖光了,回收了材料费。

父亲把那几个三扁四不圆的碗带回家,这些碗碗口不是圆形,不是方形,也不是椭圆形,而是被扭被捏被揉后不成规律的凹凸状;碗肚下坐,碗底厚而偏离中心,盛上汤水放到桌子上汤水会从倾斜的一边外流。妈妈婶婶都哭笑不得,问他哪里捡来的。他说了原由,还幽默地说这碗可以盛干面条。爷爷说他傻吃亏,父亲说:“我是管这事的人,我不吃亏谁吃亏。”

中秋节快到了,父亲提前告知爷爷他会买月饼回来。爷爷怕他事忙忘了,一大家人可不能不过节,仍去买了几盒月饼回来。按家教,我们只能在月照我家楼顶时等爷爷按年龄大小分到半个或四分之一个月饼。今年,我们就盼父亲回来能多分一个吃。晚饭后,父亲笑嘻嘻地提着一个大布包回来了,我们欢呼着围上去。父亲说:“这次让你们吃个够!”他先打开一包,我们都傻了,这哪是月饼呀,是碎饼块儿和饼末儿。父亲说:“别着急,有圆月饼!”他又打开另一包,确实是圆的,但像小烙饼,硬硬的,黑黑的,一咬还有焦糊味。爷爷摇摇头说:“又是吃亏买来的!不用说这又是他糕点厂的残次品。”爷爷说对了,的确是糕点厂新手配料和掌握火候不科学出的残次品,只是这个残次品可以吃。

父亲分给每个人一碗月饼末儿,我们甜甜美美地吃了,就连那些带着焦糊甜味儿的硬饼子也被我们抢吃光了。在我的记忆中,这是最解馋的一个中秋节。

像这样高高兴兴“吃亏”的事父亲经常做。无私为公,律己从政,他坚持了这样的人生操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P32-34

后记

这是我班同学的第三个诗文集。第二个集子的主编李启华在《后记》中说:“也许这本文集就是我们班同学最后的纪念册了。”不料,时光才过四年,这第三本又问世了。我们却不愿说这是“最后的”。我们希望,生命之树常绿,片片霜叶常红。

从去年九月到十二月陆续收到童庆炳从国内寄来新西兰的两批稿件。第二批原稿打印件邮路不顺,延误近两月,最后经国际快递邮寄才收到。两批文稿包括十五位同学的散文122篇,诗歌70首。

喜读同窗大作,获益匪浅。又拉近了彼此的时空距离,读文如闻声见人。篇篇美文佳诗,一旦在手,难以释卷。收到的原稿41万字,但区区三十万字文集难以全载,只得与投稿人商讨后忍痛割爱。所幸几位“多产”的同学,宽容大度,挥刀自砍(包括诗、文、书、画),许多佳作就这样未能与读者相见。我们愿在这里深深致歉。

书中将抒发同窗情谊的诗文集在一起编入末章,以示情深。同窗情是人生中刻骨铭心一辈子难忘的非血缘之情。它伴随我们走过了半个多世纪

如有不当之处,祈请见谅1

2014年2月

目录

第一章 在爱铺就的路上——我家的2012年

第二章 艺术养生之道

第三章 家族的年轮(节选)

第四章 我难忘的初升高

第五章 人生碎影

 要抓住学习语文的黄金时代

 “文革”轶事(三则)

 探索者的心声

 说“年龄”

第六章 军营春意浓(报告文学)

 大雁高飞

 晚霞也是火

第七章 心中吟

 七律·游桂林

 七律·瞻仰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纪念馆

 教师节抒怀——赞洛阳二中

 七律·咏嫦娥一号

 七绝·游井冈山黄洋界

 沁园春·再赞洛阳二中

 七绝·读《陈毅诗词选集》感怀

 七律·读《光者美行:王光美的一生》感怀

 七律·参观上海世博会

 喜读《金秋情未了》

 满江红·三赞洛阳二中

 想笑

 小小学习桌

 清平乐·庆祝北京师大建校110周年

 七绝四首·校园春色

第八章 古稀之回望

 鸣鹤场的记忆

 从未见过面的祖母

 我的高考琐忆

 缺憾

 躲狗记

 漫说金华火腿

 说说吃螃蟹

 茯苓·茯苓夹饼

 金山寺的素包子

第九章 人间之爱,美哉,大也!

 为了久久的思念——怀念我的母亲

 且把夕阳当朝阳——我和老伴的抗癌之歌

 我家也有最美乡村教师

第十章 字内美景 边走边看

 血腥的屠杀是可以欣赏的吗?——罗马角斗场遗址沉思

 绩溪障山峡谷记

 我眼中的草原秋色

 蓝山,美丽的蓝山

 巴塞罗那的黎明

 我见到了好望角

第十一章 夕阳虽短 犹自勤奋

 外婆的汤罐

 听父亲“讲古”

 母亲教我做女红

 我在反右运动中的一次特殊经历

 诗韵武昌鱼

 高僧诗中藏哲理

 那年除夕,我玩草把龙灯

第十二章 东拼西凑

 陈独秀的西湖之行

 漫说“春雨楼头尺八箫”

 驼背五少爷的传闻

 怀念乡贤苏渊雷

 品味兰陔

 想起家乡的“饭焐人参”

 请到塘栖吃枇杷

 冬至话粽子

 香积寺随想

 踏青白龙潭

 道是无情却有情——纪念弘一法师圆寂五十周年

 教师节感言

 玲珑石榴各千秋

 陈布雷父女之死

第十三章 根深故土 叶茂异乡

 我和你

 苦涩与甘甜——忆我的爹

 永不凋零的记忆——遥祭我的父母亲

 俺婆婆

 我心中的“香慈”

 登玉皇山

 畲乡行

 弄花·赏花

 自乐篇

 饺子宴

 一所特殊的学校

 毛利女王的葬礼

 环海湾远足

 Kauri(贝壳杉)

 雾里观海——游雷加海角

 Waipu海湾

第十四章 赤子情怀——祖国、同窗、文友

 江南行随想

 相聚在大同母校

 笔翰之花

 微笑的音符——访香港著名诗人蔡丽双博士

 相夫教子潜心书海

 圣洁的灵魂——大爱无私

第十五章 天涯咫尺同窗情

 感受亲情

 敬赠与缅怀(四首)

 致同窗(五首)

 “他乡遇故知”——访在奥克兰定居的老同学韩楚森和刘怀玺的家

 喜见我的同桌——记庆炳来访

 人生故事情节的演变——忆与植楠重逢

后记

序言

我们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五九届一班的学生,1959年毕业,至今已过了五十五年。流逝的时光既没有磨灭我们的记忆,也没有冲淡我们的友情。我们不但牢记着彼此的姓名、绰号和模样,也没有忘记彼此的脾气、禀性和爱好。自跨出校门,虽然有的远隔千里,又各自忙于教学和工作,无暇相会,但个个都在时时牵念之中。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大家陆续从岗位上退休以后,才每每借母校校庆之机,相约欢聚。2002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聚会时,大家在尽享同窗相会的欢乐之余,又萌生了“文汇”的欲望。大家既是教师,又是业余文人,手头不乏“得意”之作。很快出版了第一本同窗文集《昨日·今日》(群众出版社2003年8月)和一册今昔纪念影集。文有限,情难了。当我们过了古稀之年后又出了第二本文集《金秋情未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又是四年过去了,现在我们将第三本《霜叶十五章》呈在大家面前。

霜叶,是我们这帮老同学的写照。我们都是深秋的霜叶,虽然失去了春日之柔嫩翠绿,褪去了夏日的繁茂浓绿,但依然生机盎然。“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正是生命最为殷实丰厚的壮丽色彩。

我们走过了万物复苏的春天。煦煦和风吹醒了我们这些北师大校园里的青春之树。碧绿的枝叶,似锦的鲜花,展示了我们对理想、知识和爱情的憧憬和追求。

我们走过了骄阳似火的夏天。在炎炎烈日下,我们血脉躁动,精力充沛,激情澎湃。我们坐在火车上高唱着“再见吧,妈妈,别难过,莫悲伤,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奔向边疆,奔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栽桃种李”是我们的事业,“满园芬芳”是我们的理想。“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鲁迅的话成了我们这些青年教师的座右铭。

我们又走过了硕果累累的秋天。有的桃李遍地,有的著述等身,有的荣获了各种荣誉称号和奖状。我们经历了人生的荣辱沉浮,尝过了世间的苦辣酸甜,脑海里有太多的人和事值得回忆书写,心中有太多的话需要倾诉抒发。对事业的憧憬和追求,对人生的思考与彻悟,对亲友的感怀与思念,对山河的欣赏与赞颂,涓涓清流汇成了这本同窗文存。这本《霜叶十五章》足以证明我们还没有化为“腐草”,我们正置身于金秋的美景中……

我们已经走过四分之三的人生历程,我们曾经拥有春天,拥有夏天,拥有秋天。人生的阅历将积淀成一份至善至美的淡泊宁静。我们尽情享受着人生。生命的乐章不会终止。君不见,干枝的梢头不是又冒出新绿了吗!

童庆炳、刘怀玺、韩楚森

内容推荐

《霜叶十五章》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59届1班的同学在合作出版《昨日·今日》《金秋情未了》两本随笔散文集之后,又一新作,主要为散文也包含部分诗歌。

本书内容反映了一代大学生的人生追求,心灵情怀,有诗、有文,有思索,有抒情,具有较大的感染力。

编辑推荐

《霜叶十五章》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59届1班同学的第三个诗文集,主要为散文也包含部分诗歌。篇篇美文佳诗,有思索,有抒情,具有较大的感染力。对事业的憧憬和追求,对人生的思考与彻悟,对亲友的感怀与思念,对山河的欣赏与赞颂,涓涓清流汇成了这本同窗文存。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21:4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