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对了。
就是说,对于你而言,你肯定会非常容易地认可这家企业“第一次做对”的管理理念是正确的,在这一点上不会有本能的排斥心理。但是,非常遗憾的是,即便你能轻易地接受这种观点,你的身心反应却会掉链子、跟不上趟儿,会不由自主地扯你后腿,让你越想做到“第一次做对”,就会离这个目的越遥远。
这才是人性中赤裸裸的真实。
所以,结论一目了然。
如果你想达到“零缺陷”和“第一次做对”的管理目的,那么,你就一定要宣传相反的管理理念,亦即“包容缺陷”“允许做错”。只有这样,你才能得偿所愿。
这才是一种真正符合人性的做法,因此,也才是唯一有效的方法。
其实,“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这个理念最荒谬、最反动的一点,就在于它对“犯错”的苛刻,简单点说,这是一种绝对禁止犯错的管理理念,因此也就是反人性的管理理念。
长期以来,我们的很多“砖家叫兽”以及管理者都抱持着一个极大的误解,认为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在企业管理以及产品质量方面能够达到几乎完美的程度,就是因为他们的企业文化是一种“完美文化”“一丝不苟的文化…‘绝不犯错的文化”。
所以,如果我们要赶超西方,首先要借鉴人家的管理理念与文化,向人家虚心学习。
尤其是近几年,这种学习与赶超之声可谓甚嚣尘上,“零缺陷…‘第一次做对”这样的观点也便应运而生、层出不穷。
不过,我必须要说,这实在是大错而特错,完全曲解了外国老师们的理念精髓。
不错,“完美主义”和“一丝不苟”确实是西方人的基本价值观,但是,正是为了更好地达成这一目的,西方人绝少宣扬神马“零缺陷…‘第一次做对”这类僵硬不堪的理念。恰恰相反,他们对待“犯错”,往往抱持着极为宽松的态度。甚至说得夸张点,他们认为,“犯错”是一种美德,是要被鼓励的行为。比如松下幸之助就曾经明言,绝不雇用不犯错的员工。因为对他而言,不犯错就意味着偷懒,意味着不会独立思考、没有自主人格、严重缺乏创造力和开拓进取精神。
就拿对完美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于己于人都十分严苛甚至是刻薄的乔布斯来说,“犯错”也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众所周知,苹果是世界上历经坎坷最多的高科技巨头——迄今为止,曾几经大起大落,推出过数不清的失败产品,连乔布斯本人都曾经被他一手创建的公司炒过鱿鱼。要是换了其他的企业,尤其是已经具有了如此规模的企业,恐怕早就“改邪归正”,彻底学乖,再也不敢冒险,开始强调“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了。
可乔布斯身上就有着那么一股“偏偏不想第一次就做对”的拧劲儿,他偏偏要主动去犯错,憋着劲儿地想看看下一次错误给他带来的会是什么。
在这种强烈的好奇心和对“犯错”巨大包容性的支撑下,终于让他鼓捣出了一系列超越人类想象极限的、匪夷所思的革命性产品来。
所以我们说,西方人的完美结果,恰恰是他们对过程不完美性的包容带来的。在人家那里,过程的不完美不但不是件丢人的事儿,相反有的时候是一种美德。
也许有人会说,你举的这些案例有点儿跑题。提倡“第一次就做对”的那些人也并不反对创新、反对开拓进取,他们的这个理念,完全是针对那些“必须做对”的事情而言,并没有其他的意思。
可我还是要说,即使这样,这个理念也是大错而特错的。
道理很简单,因为只要做事的主体是人而不是机器,那么,这个世界上就永远不会存在“必须做对”的事情。或者换一个说法,越是“必须做对”的事情,你越不应该强调“必须”这两个字。
P4-5
让你的员工早上起来盼着上班
相信所有的人都听说过“星期一综合征”这个名词。
它的大意是说,当尽享了周末假期的惬意与快乐,却不得不面对周一早上这个令人厌恶的、新的工作周期的开始时,职场中人的心情是无比沉重的。这种抑郁的情绪,会给人的身心健康带来明显的不良影响,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状态。
其实,就算我们不拿“星期一综合征”这么专业的名词说事儿,类似于这种症状的现象在我们身上也是不胜枚举,屡见不鲜。
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恐怕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上班族在每天早上迈进公司的那一刻,心中的感觉更多的是郁闷而不是快乐,更加不会有“憧憬”的影子。
说得夸张点儿,如果我们有勇气,我们都能够承认有一种念头对我们而言早已成了家常便饭一一其实我们每天早上一迈进公司开始上班的时候,心里已经在急切地期盼着下班了。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我们的传统文化里还有这样一种说法,而且是从孩提时代起耳朵就磨出了老趼、熟悉到没法再熟悉的说法,那就是“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就是说,本来“早上起来去上班”这事儿应该是一件特刺激的事儿,令人特兴奋的事儿,会让人油然而生一股莫名的憧憬之感,从而变得跃跃欲试,甚至是迫不及待的事儿才对。
可为什么这么好的一个事儿,在现实生活中却令我们如此郁闷,如此纠结呢?
对于这个疑问,就算我们可以找到其他无数种心理学方面的专业解释,恐怕也有一个因素难辞其咎——我们的管理出了问题,而且问题不小。
是我们的管理太僵硬与形式化,简单粗暴,背离人性,才导致我们绝大多数上班族不开心,但为了谋生,又不得不为之,所以,才会产生这种由极度矛盾的心理带来的沉重感、抑郁感乃至疲劳感。
不客气地说,对于中国九成以上的上班族而言,“到公司上班”这事儿能够给他们带来快乐的日子每个月中只有一天——发薪日,而且还不能包括拖欠的情况在内。
对中国企业来说,这真是一个无以言表的悲剧。
但是,即便如此,我们却不得不面对一个颇具黑色幽默色彩的残酷现实。
既然我们绝大多数上班族所面对的职场管理环境如此恶劣,如此令人不开心,那么,这种僵化的、教条的、粗暴而反人性的管理模式,是否就是无效的呢?
很遗憾地告诉你:未必。
恰恰相反,至少在我们中国,这种管理模式有效,甚至在很多场合下很有效。 我们有许多企业家,就是靠这种没人性的管理方法发达起来,甚至将自己的触角伸向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使自己成为举世闻名的巨贾大亨。
当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也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就是说,你可以抨击他们的做法,甚至可以谴责乃至不齿他们的为人,但你却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从所有硬件的角度来看,他们确实成功了。
这个事实很重要,对于现如今“胜者王侯败者寇”的现实主义世界来说,这是一个不可辩驳的硬指标。
所以,“没人性管理法”就等于得到事实的佐证与支撑,变得更加冠冕堂皇,并得以大行其道。
也所以,我们绝大多数上班族就只能认命,继续委身于这种恶劣的管理环境之中苟且偷生。
但是,人类渴望快乐的本性是如此顽固,如此不可磨灭,于是乎,当追求“快乐”的本能与周遭残酷阴冷的环境发生剧烈碰撞时,我们只能激荡出深深的郁闷,以及一种近乎绝望的窒息。
你也许会觉得很纳闷儿——既然这种残酷阴冷的管理环境如此反人性,为什么还能如此有效,成功地帮助那些冷酷的巨贾大亨取得耀眼夺目的成绩呢?
这确实是一个经典的问题,也是一个极端复杂的问题。
答案是多重的。
首先,我们中国人老实,属于从小被人欺负大的,已经彻底习惯了被欺负的命运。就是说,即便我们心里装了太多天大的不满,也顶多是私底下发发牢骚而已,摆在台面儿上的“反抗”或者“为了改变现状而做点什么’’的念想是断断不能有的;相反,放在台面儿上的东西只写着两个字——服从。
这就意味着,我们今生今世只能注定接受这种“带着沉重的郁闷去上班”的命运,“一日之计在于晨”神马的,今生注定和我们无缘。
其次,人的欲望是多层次的。
尽管“快乐”是所有欲望中最高级、最神圣的一种,但是,它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而言还是显得太奢侈了。简单点儿说,我们还没到那个层次,还玩儿不起。对于我们而言,“吃饭”和“活命”才是更重要的事儿。说得极端点儿,即便每天上班都得挨几个上司的大嘴巴,只要能给钱、能活命,能忍也得忍。
反之,如果上司给的钱还能再多点儿,那你自己的快乐神马的,已然可以成为浮云了。即便上司给你添天大的堵,你也能“快乐地”咬碎钢牙咽到肚子里去。
最后,我们还有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那就是“天下乌鸦一般黑”。
即便你想逃离虎口,勇敢地去追求快乐,你几乎也没有什么机会。因为即便你跑遍全中国,基本上你将面对的管理环境都会如出一辙,换汤不换药。甚至运气差点儿的时候,你的新东家还不如老东家,令你后悔不已。
这样跑来跑去,到最后你自己就会跑累了,懒得再跑了,干脆随便找个地儿扎下根了事。因为你发现了一个令你极其沮丧的现实——胳膊是拧不过大腿的。即便你是孙悟空,你也终归没本事跳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于是乎,你只能选择认命,乖乖地被欺负。当然,这就意味着你只能接受“一边儿郁闷一边儿上班”的命运,再也不敢对“快乐地上班”有任何奢望。
所以,那些奉行“反人性管理法”的企业家和巨贾大亨,就等于通过某种神奇的力量共同织下了一张铺天大网,把天下上班族牢牢地扣在网里,即便心里坠着一锭沉重的铅砣,也不得不老老实实地委身其中,为自己卖命打拼。
但是,我还是有话要说:
这样的“反人性管理法”是没有生命力的,因而是绝对不可持续的。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的台阶,社会变革愈发剧烈,劳动者的维权意识愈加觉醒,尤为重要的是,灵活的个人创造力逐步取代机械的群体生产力,越来越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依托,这种反人性管理法必将被时代发展的大潮无情地扫入历史的垃圾堆。
话又说回来,这些反人性管理法的拥趸实在傻得可以。除非是和钱有仇,他们应该明白,只有把员工当人看,实行更为人性的管理方法,亦即让员工尽可能地快乐工作,员工们为你创造财富的潜力才会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
就是说,如果你认为现在靠“反人性管理法”(即“不快乐”管理法)也已经令你获得了足够成功的话,那么,理论上“人性化管理法”(即“快乐”管理法)将会给你带来数倍于此的更大成功!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我们都知道,影视明星是这个世界上极为罕见的、最敬业的群体之一。
无论是连续熬夜多少天还是“随心所欲”地增肥减肥好几十斤,无论是三伏天穿棉袄还是三九天穿超短裙,无论是在狂风肆虐的沙漠里吃沙子还是在冰天雪地的大山里宿营……他们都没有丝毫怨言,甚至于表现出了一副甘之若饴、无比享受的样子。
他们的一句口头禅很有代表性:现在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我的生命,没有工作,我宁愿去死。
要知道,许多明星在成名之前,可是不折不扣的“问题少年”,甚至个别人还是闻名四里八乡,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小混混,但为什么一旦成了“星星”,就立刻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变身,变得如此敬业了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星星”这项工作本身对他们而言,实在是太有魅力了。
所以,他们是绝对地、无条件地快乐工作着的一群人。
而且,这种无条件的快乐不仅仅表现在他们的敬业上,还带来了一系列的衍生品一一这些曾经大字不识几个的小混混,一旦成了明星,迈进了上流社会以后,就会忽然间变得如有神助,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简直是“吃嘛嘛香”“玩嘛嘛成”——有的人一辈子没记住过几个英文单词,但是成了明星后区区一两年就成了英语达人;有的人打小儿五音不全,成了明星后却一夜间长了一身本事,又变身为名扬四海的歌星,而且作词作曲样样拿手;有的人从小作文就没及过格,可成了明星后却一本又一本地推出自己的畅销书……
这些让家人朋友、也让他们自己都眼晕的奇迹,之所以会频繁地发生在他们身上,全部是因为两个字:快乐。
因为快乐,所以投入,因为投入,所以激发出了他们身上的所有潜力,激活了他们生命中的所有细胞。
一个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废物也能变黄金。
所以,如果你有本事,能够不仅仅管住员工的人,还能管住他们的心,让他们能发自内心地快乐工作,那么我敢保证,他们的爆发力绝对不会比百分之八十的明星们差。
你想,要是能把他们的所有潜力彻底激活,使他们埋藏在心底的火山恣肆地爆发出来,你将会收获多么可观的利益!
如此美事,何乐而不为!
又或者,你觉得现在的钱已经赚得足够多,因此自己已经满足,不想要更大的成功了,那么,你至少还可以为你的人生确立下一个更崇高的目标——为你的下属、你的员工也创造一个机会,让他们也能和你一样,享受一个无比惬意、无比满足、无比充实的人生,充分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为了生存而苟活。
如果你能这么做,你就等于成全了更多人的生命,你的事业就会迈人一个真正的化境,堪称“胜造七级浮屠”。
既然钱已经赚够了,那么这件事儿绝对值得你尝试一下。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如果你有本事让自己的员工抛掉心中所有的郁闷和沉重,每天早晨都能发自内心地盼着去你的公司上班,作为一个管理者,你才算真正“入门儿”了。
南勇
2012.1.1于石家庄
给你一个公司,看你怎么玩儿
曾经想过给《给你一个公司,看你怎么管》这套管理类书籍中的绝对异类丛书改一个更异类的名字,叫做《给你一个公司,看你怎么玩儿》。
但是,在强势的出版社编辑的全力打压下,这个新奇的想法很快就夭折了。
他们的理由很简单:这玩意儿太不严肃,会招致读者的反感。
这实在是有些冤枉。
其实,我之所以想改这个名字,并不是肤浅地仅仅为了制造一个噱头,而是发自内心地认为这样的说法更加“切题”。
我一向认为,现在的许多“管理者”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管理者。他们其实对“管理”这项工作本身并不感兴趣,甚至将其视做一种负担,只是因为躲在“管理”背后的“利益”两个字实在诱人,所以不得不走过场般地应付一下这个讨厌的、叫做“管理”的东西。
举个形象点儿的例子:
这就好像你把一盒有着复杂而精美的透明包装、看起来极为诱人的饼干放在一个饥饿难耐的小朋友的眼前。你想,他会怎么做?会细心地打开包装,小心翼翼地把饼干取出来吗?想都别想!你所能看到的可能只是这样一种情景:迫不及待的小朋友会不顾一切、三下五除二地毁掉那个精美的包装,用最短的时间拽出里面的饼干塞到自己的嘴里。
然后,只剩下无奈的你,站在狼吞虎咽的小朋友旁边,看着那一度精致无比、如今却支离破碎的包装散落一地而摇头叹息。
我们现在的许多“管理者”,其实就是这个例子里的“小朋友”,眼里只有盒子里的饼干(利益),而对这个包裹饼干的精美盒子(管理)本身提不起一丁点儿兴趣。
说句极端点儿的话,如果有可能,他们巴不得那些饼干是“散装”的,伸手就能拿到,压根儿没有“神马”令人讨厌的劳什子包装盒挡在那里碍手碍脚。
所以你可以看到,每一个人在寻找管理书籍,或者选择管理方面的培训课时,都有个非常明显的倾向性——一定要简单,要拿来就能用,用了就见效。
同样,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几乎所有的人都相信那种最原始、最粗暴、最刻板、最机械的东西是有用的。理由也很单纯,因为这些方法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至少从表面来看,它们简单,亦即省时省力、见效快。
但是,恕我直言,这些人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管理者,甚至不配拥有“管理者”的头衔。
道理很简单。他们的这些做法,一点儿都证明不了自己对管理工作很上心,相反,只能证明他们认为管理工作很麻烦,所以要想方设法地图省事儿。因此,也就证明了他们是不折不扣的偷懒者,当然也就没有资格被称为“管理者”。
所以,你可以想象,他们那些所谓“省时省力”“见效快”的东西,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拥有生命力,在多大程度上具备可持续性。
事实上,残酷的现实已经一次又一次地给了他们惩罚——他们总是要面对“狗熊掰棒子”的尴尬,越想省事儿就越费事儿,越想见效就越无效,直弄得自己焦头烂额、晕头转向,只好一次又一次地把手头的书扔进垃圾桶,重新去买一本又一本的新书;一次又一次地把培训老师打入冷宫,重新去寻找一位又一位的新老师……周而复始,乐此不疲。而且看来他们是打定主意要将这个无聊的过程贯穿于自己的整个职场生涯了。
但是,话又说回来,他们为什么这么懒,总想着在管理工作中偷工减料、耍小聪明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没有参透管理的奥秘,没有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玩家”。
所以,他们真的很傻,他们应该早就发现这个秘密:管理,真的很好玩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世界上几乎没有哪一件事情能比管理更好玩儿。
你想,管理是什么?
是一件和人打交道的事儿。
人,是什么?
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最多变、内涵最丰富的动物。
那么,天下还能有什么事儿,能够比和人打交道这件事儿更刺激、更有趣、更好玩儿的呢?
如果你愿意,你可以把这件事儿玩儿出无数种花样来,想怎么玩儿就怎么玩儿,这是一件多么过瘾的事儿!
所以,有位伟人这样说:“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
你看,他老人家把“与人斗,其乐无穷”放在最后,可见对于他而言,这件事儿,是“其乐无穷”的最高峰。
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对于一家企业而言,其实“利益”的排位应该非常靠后,甚至在许多情况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管理工作本身,才应该是我们的管理者拿出百分之九十的精力认真对待的事情。
然后,相信我,当你的管理水平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时,大把的“利益”一定会悄无声息地来到你的身边,想赶都赶不走。
而想要做到“炉火纯青”这四个字,只有当一个“玩家”才成。
可是,一提到这个“玩”字,有很多人都会产生本能的反感。其实大可不必,这里的“玩”字,绝对和“轻浮”“肤浅”这些词没有任何瓜葛。
相反,“玩”这个字用在某个专业领域,往往代表着最顶尖的水平。 它意味着全身心的投入,魂牵梦绕、醉心不已的痴迷,因此也就意味着出神入化般的身手,最顶尖的专业技能。
所以,尽管现在管理学界“大师”云集,几乎随便扔一块板儿砖就能砸到四五个“大师”的脑袋,但是,这个领域真正的“玩家”,却绝对是凤毛麟角。
在此书中,我将向大家介绍一个与我一样从事管理工作的好友的事迹,这位朋友即便还没有达到“玩家”的水准,但至少可以称其为管理方面的“顽痴”。
他曾从一个待遇优厚、条件绝佳的企业跳槽到一个破落的、国企背景的三流企业从事管理工作。别人都很难理解他这样做的动机,但他的理由却很简单:我喜欢管理这件事儿,觉得很好玩儿。但现在“管私企”已经让我没有激情了,不再好玩儿了;而“管国企”,尤其是那种大家公认的、不好管的国企,对我而言真的很好玩儿,所以我要好好儿玩儿玩儿。
也就是说,对他而言,一般人无比关注的那些职场要素,比如说企业背景啦、工资待遇啦、发展前途啦,这些事情已然不再重要。他喜欢的,就是“管理”这一件事儿而已。所以,他要用他的余生,好好地将“管理”这玩意儿玩儿个痛快。
事实上,他做得很成功,无论走到哪家企业都能创造奇迹。
想一想,这也是应该的事情。一个能把管理本身当做人生最大乐趣的“玩家”,没有理由不成功。
其实,就算你认为我举的这个例子比较极端、不具备普遍性,你也会认同这样一个观点:能把工作当做“兴趣”的人,一定能取得成绩。
如果你认可这句话,那么你就不会反对“好的管理者,一定是个好玩家”的观点了。
其实,说句不谦虚的话,我的《给你一个公司,看你怎么管》系列书籍之所以还能有一个不错的销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读者认可了我的“玩管理”理论,并从其中感受到了管理的乐趣。
遗憾的是,依然有一些读者不理解这个道理,轻易地给这套丛书下了“肤浅”的定义,甚至有些朋友直接质疑——整天讲一些打扫卫生、捯饬厕所的事儿,难道管理就是这些无聊的琐事吗?那要保洁员干什么?
然后,他们又很快释然了——“哦,原来作者就是个区区小行政总监,难怪水平这么低。看来,管理书还得看‘大师’们的‘经典’作品最靠谱儿,看这些不入流的下三烂作品简直就是浪费时间!”
恕我直言,能发出这种感慨的人,没有一个有资格当管理者。
因为“打扫卫生、捯饬厕所”这些事儿,只有在我们中国才会被视为无聊,你拿到任何一个国外的世界五百强企业当中,都是能惊动董事长的“头等管理大事”(特别是服务行业),是许多管理者每天都要下很大工夫、乐此不疲地从事的工作,当然,也是让他们享受到无比的成就感、感到无上快乐的工作。
看来,我们的某些人是被严肃的东西虐待惯了,脑子里已经盛不下任何快乐的要素。对于他们而言,快乐就意味着无聊,只有严肃才意味着高雅。(顺便说上一句,尽管他们在看那些“大师”级的“严肃”作品时,往往好歹翻上两页就实在看不下去,顺手把它扔到了一边,但是,即使这样,毕竟还是看到了“高雅”的东西、“大师”的东西,这心里头还是高兴、满足的。)
所以,他们认为“打扫卫生、捯饬厕所”这些不入流的无聊琐事根本就是保洁员的事儿,和管理者无关。管理者应该关心的是战略战术、资金运用、组织架构、市场营销这些“严肃而高雅的正经事儿”。
但是,我们可以打个赌,让你有机会见识一下什么才是真正高手的管理手段。
如果我和你在一座城市里从事同一个行业(当然,最好是服务业),我天天抓“打扫卫生、捯饬厕所”,你天天抓“战略战术”,看看我们谁会在竞争中获胜。
我敢拿我所有值钱的东西跟你打赌,你会被我打得满地找牙。
所以,抛开那些自虐狂般的矜持,对自己诚实一些吧!
让自己快乐一些不好吗?
在快乐中管理,在快乐中获胜不好吗?
让我们放松心态,尽情地玩儿管理吧!
理由很简单,因为管理归根结底应该是一种娱乐。
所以,没有娱乐精神,还是别玩儿管理了。
因为即便玩儿,你也玩儿不过人家。
现如今,99%的中国企业都在管理方面犯有严重“不人道”的错误,员工赖以生存的人文环境处在一种极其恶劣与腐朽的状态,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
所以——
《给你一个公司看你怎么管(第3季)》作者南勇以大无畏的精神,大胆质疑、挑战传统权威,用最凶狠的“狼性”语言、最富穿透力的犀利文风,猛烈地抨击长期弥漫于中国企业中的反人类的狼性管理思维,热情地讴歌最温暖的人性化管理理念,为你带来“耳目一新”的“大彻大悟”之感。
本书是《给你一个公司看你怎么管》系列的第三部,作者南勇继续在书中分析中基层管理者天天都会面对的各种问题。作者认为现如今百分之九十九的中国企业都在管理方面犯了严重的“不人道”的错误,员工赖以生存的人文环境处在一种极其恶劣与腐朽的状态,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所以,南勇以飞蛾扑火般的精神,大胆地质疑、挑战传统权威,用最凶狠的“狼性”语言,最富穿透力的犀利文风,猛烈地抨击了长期弥漫于中国企业之中的,反人类的“狼性管理思维”,热情地讴歌了最温暖的人性化管理理念,为你带来“耳目一新”“大彻大悟”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