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巨人(美国大帝国的代价)/国际问题新视野译丛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作者 (美)奈尔·弗格森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国际关系研究领域,这是一本最新版本、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具有权威性、真实性和客观性。对国际社会的现实状态和发展前景有不同凡响的判断和预测,这些不仅给国际关系研究的学者们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而且给关注国际问题的广大读者也带来了上乘之作。

内容推荐

一个叫做”帝国时代“的游戏是当今世界最风行的电脑游戏之一。游戏规则前提是,假定世界历史就是帝国冲突的历史。不同对抗政体之间竞相控制有限的资源:人口、沃土、森林、金矿和水上通道。在他们无休止的争战中,互相竞争的帝国必须在寻求经济发展和紧迫战事间找到平衡。太具侵略性的玩家如果不花功夫呵护现有的领土、扩张人口、囤积黃金的话,将很快耗尽资源。而过于专注致富的玩家如果忽略了其防御能力,则很可能遭到外敌入侵。

毫无疑问,许多美国人都玩“帝国时代”游戏,就像摩加迪沙的美国巡逻骑兵当初玩的棋盘游戏前身“孤注一掷”一样。但是显然很少有美国人——或者换句话说,特别是很少有美国士兵愿意承认他们的政府正在现实生活中玩着这场游戏。本书不仅要阐明美国是一个帝国,而且还要讨论美国从来就是一个帝国。

目录

引言/1

 帝国时代/1

 帝国否定说/3

 霸权与帝权/7

 两个英语帝国/12

 英国模式?/21

第一章 美国帝国的局限性/27

 帝国正式宣告成立/28

 边疆待售/29

 海上帝国/35

 强制来的民主/45

第二章 反帝国主义的帝国主义/53

 世界大战/53

 反帝国主义的帝国主义/57

 麦克阿瑟的卢比肯河/72

 帝国出局/82

 小凯撒们/90

第三章 冲突的文明/92

 涌向圣地/93

 起初的步调/94

 加沙与海湾之间/98

 恐怖的逻辑/105

第四章 光荣的多边主义/117

 美国和联合国/117

 第一次海湾战争/120

 永远不说“绝不再来”/123

 克劳塞维茨的再现/133

 布莱尔先生的特别答辩/141

第五章 支持自由帝国的理由/149

 对帝国说不?/149

 从帝国到民族国家/151

 为什么非殖民地化失败了/153

 全球化/162

 英式全球化/165

 帝国的疏忽罪/172

 自由帝国的教训/175

第六章 撤退和“有组织的伪善”——孰优孰劣?/178

 重新思考美索不达米亚的先例/179

 一次性的帝国/180

 如何争取当地人民的合作/191

第七章 “帝国”:在布鲁塞尔与拜占庭帝国之间的欧洲/204

 势均力敌?/204

 欧盟的优势/207

 欧盟的劣势/215

 神话、故事和游行/230

第八章 关上大门/233

 第二次大趋同/233

 重新思考“过度扩张论”/236

 大炮与黄油/242

 走向临界/248

 负债帝国/252

结论:乡思/259

 平克顿和施瓦辛格/259

 三个缺陷/262

 走向无极化?/267

 终结者/270

 统计附录/274

试读章节

帝国正式宣告成立

人们普遍会认为,美国是反抗帝国统治的独立战争的产物,因此它本身不可能成为一个帝国。今天许多美国人将会接受历史学家鲁珀特·爱默生写于1942年的一个观点:“除了短暂的美西战争之外,美国人民对于征服海外领土及统治外邦人的想法深表疑虑。”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国的开国之父们却恰恰是最为自信的帝国主义者。

当然,他们想象中的帝国与他们摆脱的帝国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它不是为了效法西欧的海洋帝国。但是美国同过去存在过的大陆帝国有许多共同之处。同罗马帝国一样,它由最初相对较小的一块核心区域发展成为后来主宰半个大陆的帝国,其建国时期的领土总面积只有今日美国国土面积的8%。同罗马帝国一样,美国也是一个具有包容性的帝国,公民身份授予的机制比较开放(当然不是完全开放)。又好比罗马帝国,至少一个时期内,也存在被剥夺了选举权的奴隶。但与罗马帝国不同的是,美国共和制宪法至今成功地抵制了任何想要成为凯撒的种种野心家。(这当然是早期的情況。美国建国已有228年。公元前49年当凯撒横渡鲁比肯河之时,罗马共和国已存在460年。)

美国的扩张倾向几乎从一开始就已经确定了。1776年7月的联邦条款草案中,约翰·迪肯逊提议设定各州西部边界,这个想法在委员会成立阶段就被摒弃了。对乔治。华盛顿而言,美国最初是个“初生的帝国”,后来变成一个“婴孩帝国”。托马斯·杰斐逊告诉詹姆斯·麦迪逊,他接受这样一种观点,就帝国的延伸和自治而言,我们宪法的设计水平是史无前例的。最初的13个州组成的“联邦”将会成为“整个美洲的发源地,南北美洲(将)人丁兴旺。毫无疑问,杰斐逊将自己1801年的就职演说用来评述了“美国短期历史已经证明孟德斯鸠的理论是错误的,孟德斯鸠认为共和国只可能在小片疆域中被保留下来,而现实恰恰相反”。麦迪逊对此观点表示认同。在《联邦党人文集第十篇》中,他极力主张“扩展疆域”,建立一个更大的共和国。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亦在《联邦党人文集开篇》中提到美国在“许多方面是世界上最有意思的帝国”。他热切期盼一个“伟大美国体系的诞生,这个体系将胜出大西洋两岸所有的影响力并能够支配新老世界的关系”。

这种自高自大的宣扬是很普遍的现象。南卡罗来那州的首席法官威廉·亨利·德雷顿在1776年宣称:“帝国有其顶峰时期和衰落时期直至它的解体……大英帝国始于1758年,那时他们在全世界四处乘胜追击他们的敌人…而全能的上帝拣选了现在新的一代树立起美国帝国……于是乎一个被称之为美利坚合众国的新帝国赫然跃世。这是一个从成立伊始便吸引了全世界注意力,同时又似乎特别蒙上帝眷顾的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帝国。”13年之后,公理教会牧师杰迪亚·摩尔斯出版的《美国地理》预言“最后一个并且最为宽广的帝国将会坐落在美国”,“这是历史上疆域最大的帝国”,“我们必定能够预期,在密西西比河以西将聚集起美国帝国的数百万人的时代很快就会到来”。欧洲开始对西印度群岛的将来表示担忧,因为它们是这片大陆的自然馈赠。一旦美国达到可以对这片土地伸张它的权力时,西印度群岛的归属毫无疑问非美国莫属了。

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一个大陆帝国的设想已经大致实现。然而摩尔斯关于美国的扩张将超出大陆东西海岸线的预言却勉强得以成功。这是为什么呢?

边疆待售

陆路扩张很容易,这一点经常被遗忘。一方面,美国本土土著居民人口数量非常之少,技术非常落后,同潮水般涌来的白人定居者无力抗衡,只能进行一些零星的、无效的抵抗活动。这些白人殖民者正是受到那片处女地远景诱惑而蜂涌西进的。1820年到1869年间,大约600万移民来到美国,到1913年的几十年时间里几近1,600万。在1820年,土著居民人口不过只有32万5干人(仅占总人口数的3%),由于疾病和多次的小规模战争,他们的数字几乎是前一个世纪的一半。新的共和国只是继续了老的英式做法将士著居民传统的狩猎场地作为无偿的、免费的、无主的土地进行使用。杰斐逊曾提出过一种“并非基于攻占的扩张,而是基于契约与平等原则的扩张”。然而,与他写的关于平等主题的诸多文章一样,这个提法是隐含修正条件的。正如“人权”并不适用于他的或其他任何庄园主的奴隶一样,领土的扩张也不会征求北美土著居民的同意。早在1817年,战争部长约翰。西.卡尔洪就炮制了将“印第安人”赶出经度95度范围以外的政策,此项政策于1825年正式成为法律。安德鲁·杰克逊总统在宣扬人道主义时几乎无需掩盖那正在发生着的残酷的现实:“(这)正义而人道的政策是劝告……(印第安人)放弃他们的财产……到一个西部的土地上去,在那里,他们将完全有可能永远免于受到唯利是图的白人的影响……在这种情形下.他们的酋长政权就可以对他们的利益进行家长式的控制并有可能使他们的种族得以永存。”一句话,美洲土著部落被迫将“其财产”同种族生存的“可能性”进行交换,这种交换将在外族强盗家长式的控制下进行。在他的重要学术著作《边疆在美国历史中的重大意义》(1893年)一书中,弗里德里克·杰克逊·特纳后来寻求将大陆扩张描绘成为美国所谓民主活力的源泉所在。实际上,扩张是通过那样一个顺序——先是对于土地的饥渴,然后是宗教的狂热,最后才是军事武力——来实现的。土地开拓者与宗教狂热分子的人数大大超过士兵的数量。1816年到1860年间,美国军队平均人数少于20,000人,略微超过1%人口的十分之一——按照欧洲标准来看,这是一个微乎其微的军民人口比率。屠杀印第安人的战争无疑是残酷的,但它们只是一些规模战役。肖尼和森米诺尔印第安部落需要一个欧洲盟友以获取任何胜利的机会。1815年之后,获取这种支持的可能性消失了,印第安人只能孤军奋战了。P28-30

序言

国际关系究竟应当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科?依笔者之见,它注定是一个学术交叉的前沿学科,绝非现行的任何一个单一学科,比如政治学所能包括的。国际关系涉及历史传统、国际经济和国际政治关系。因此,对它的研究也必须具备这三方面的知识,缺一不可。本套书挑选的这批著者正是符合这个条件的杰出人才。

象牙塔中研究国际关系是没有意义的。中国传统史学观点是“究天人之际”,不承认任何普世原则,坚持政治与历史、时间与空间的有机联系。研究国际关系必须为现实服务,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世界已经进入经济全球化的阶段,国际关系研究当然离不开经济问题。在国际经济关系的领域里,很多重大问题是经济学无法解释的,因为世界经济体系本身反映的是大国实力消长的关系。国际政治关系说到底还是国内政治的延伸。中国人强调“政者正也”,将政治关系定位在伦理道德之上。也就是说,中国传统的政治观不可能将历史与政治截然分开,并创造出让政治单独操作的空间,为所谓的“科学”方法打开大门。换句话说,中国人没有海外扩张和殖民的癖好乃传统观念使然。张之洞有言,“为国舍理而言势,为人舍势而言理”。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一国的软实力和硬实力同样重要。中国人不接受依靠军事经济实力寻求霸权的逻辑。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幸存的、有长期历史延续的“帝国”。近年来关于帝国研究的兴起不但同美国“一超独强”的后冷战世界格局有关,也是对中国历史地位的恢复的反应。本套书中的奈尔·弗格森的《巨人:美国大帝国的代价》,是近10年帝国研究的佳作。帝国历史的演变和存在的种种问题对中国刚刚起步的“全球政策”应当有所借鉴,对我们重新思考今后的国际关系体制不无裨益。

关于国际关系的准则问题,冷战后多边机制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特点已经越来越明显。本套书中的里查德·哈斯的《良机:美国改变历史进程的时刻》,是美国政治精英在伊拉克战争后对美国“软实力”急剧下降的一种良性的反思。哈斯曾在小布什第一届政府中担任要职,他的分析不是基于纯学术的思考,而是根据国际政治和经济关系的现实进行立论,对我们了解美国的温和派的思路十分重要。

小布什政府自诩的一个重大创新是用颠覆的手段建立民主。这在历史上其实已有先例。史蒂文·金泽是《纽约时报》资深记者,他对美国的“颠覆”活动做了很有启发的历史总结。至少应当从兼并夏威夷算起的美国颠覆史表明,小布什政府的手段未必比历史上的同类行动高明,而且它也没有吸取很多有益的历史经验。

美国对硬实力的青睐也反应出一种新的军国主义思潮的兴起。安德鲁·巴塞维奇的《美国新军国主义》,是对美国崇尚武力的精神在历史上的演变过程的一个总结。他指出,“新军国主义”并非是小布什政府的独创,而是在美国两党的政治精英以及政策制定人当中的根深蒂固的一个理念,其核心是要保持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地位。这样,美国的“新军国主义”,将21世纪的战争变成了先进军事科学技术的“表演赛”,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其生命不可能是短暂的。

本套书选择了一批有创见的著作,作者中既有曾参与决策的高级官员,也有专家、学者和新闻记者。着眼点是对近年来发生的一些重大国际事件提供较为理性的、历史的分析,我们希望这套书对读者了解西方对这些问题的前沿思路有所帮助。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29 17:0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