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杨峰、杨宏峰主编的《中亚细亚的新月/回族当代文学典藏丛书》这本散发着浓郁回族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我们看到了一个承载着坚韧、清洁、挺拔与希望的博大、宽厚的精神载体,看到了记录时代、紧贴大地、挖掘普通人内心世界的民间情怀,此乃源于回族作家对生活的丰厚积累和深刻洞察。本书,是对回族优秀文明及其精神信仰之依赖与传承,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某种浮躁之风的抵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亚细亚的新月/回族当代文学典藏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杨峰 |
出版社 | 宁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透过杨峰、杨宏峰主编的《中亚细亚的新月/回族当代文学典藏丛书》这本散发着浓郁回族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我们看到了一个承载着坚韧、清洁、挺拔与希望的博大、宽厚的精神载体,看到了记录时代、紧贴大地、挖掘普通人内心世界的民间情怀,此乃源于回族作家对生活的丰厚积累和深刻洞察。本书,是对回族优秀文明及其精神信仰之依赖与传承,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某种浮躁之风的抵阻。 内容推荐 杨峰、杨宏峰主编的《中亚细亚的新月/回族当代文学典藏丛书》系回族作家杨峰的散文集。本书是作者精选出的反映回族生活,反映在中亚五国考察、访问的所感所想,他的作品无一不散发着深邃的历史感和浓浓的民族情结。本书包括他的经典之作《拓客马克之恋》《杜尚别之舞》《中亚细亚的新月》等。 目录 中亚细亚的新月 那片黑眸中的血缘之情 秋夜原野上的思绪 历史的真谛 “东干族”这一称谓的由来 闪耀在汗珠里的亮丽风景 亮晶晶的东干文化繁星 知识汪洋中的绿色船帆 信仰的绿洲 永不改色的心灵之花 苦难是坚强之母 热血造就民族忠魂 楚河流不尽乡思情 让心紧贴这片土地倾听 托克马克之恋 难忘的城 阿妈的故事 远归的鸽群 老歌手伊斯哈 楚河诗魂 一一记中亚著名东干族诗人雅斯尔·十娃子 民族文学夜空的启明星 高扬着民族精神的大树 楚河畔无比崇敬的怀念 普热瓦利斯克素描 尤素福坟前的遐想 遥远的中式清真寺 夕阳里的口弦声 响彻英雄国土的赞歌 一一记苏联英雄曼苏子·王阿洪烈士 千座峰峦托起的最高峰 一声巨响中永生的英雄 心中的花环将与世永存 民族心灵的镜子 一一记中亚著名东干族作家阿尔里·尔布都 他像一朵带着民族文化之电的云 勤奋燃烧着的一团民族精神之火 心灵之河 一 二 比什凯克抒怀 激扬的库木孜琴 伏龙芝故居感想 游唐勒乔克市场 邓小平大街巡礼 在玛纳斯雕像前 致广场卖花女郎 遥远的撒马尔罕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布哈拉巡礼 神往布哈拉 漫步古城区 杜尚别舞韵 雄鹰之舞 友谊之舞 塔什干随想曲 丝绸之路上耀眼的文化明珠 白色婚纱与黑色袷袢的遐想 唢呐与血染卡马兰门的故事 在塔什干的东干人家里做客 试读章节 仿佛不是一次迈过空间的相会,而更像是一种跨越历史的团聚一一自1877年他们被迫出走后,相互间的联系和了解留下了一百多年漫长的空白。 仿佛不是一次走出国门的访问,而更像是一次走出家门的探亲一一同根同族同姓同名同血缘,使我从来没有在心理上把他们当成通常意义上的外国人。 尽管是到了国境线西面了,尽管是到了他国的土地上了,尽管知道,这里是我从未来过的生活着信仰伊斯兰教的游牧的哈萨克人和吉尔吉斯人、到处是蓝眼睛黄头发的俄罗斯人的地方,但是,不要说在乡下,就是在比什凯克、阿拉木图、托克马克这些城市里,由于有着众多的东干族人的存在和活动,就到处都会给你一些非常熟悉的,似曾相识、似曾相逢的感受和感觉: 农贸市场上,占领着主导地位的头戴纱巾的卖菜的东干族妇女们。 宗教政策宽松后,正忙着兴建或者修复清真寺的东干族老人们。 手里有钱了,开着“拉达”或“伏尔加”汽车到处跑的东干族小伙子们。 在满是蓝眼睛、黄头发的公共汽车上,一群黑眼睛黑头发的相互之间一会儿讲俄语,一会儿讲汉语西北方言(东干语)或者两种语言混杂在一起讲的谈笑风生的东干族女大学生们。这一切和周围的背景组成了一种新鲜、奇特的景观。 游历东干族村镇,至少对我来说是一次充盈的历史体验和深长的文化思索,绝不是一次兴高采烈的猎奇和“开眼”。是一次久盼的心愿的实现和真诚的恋情的交付,绝不是一次纯粹学术的走访和“获取”。这其实是一次“树根寻找树叶”的访问一一如果我能代表身后高大粗壮的祖国之树的话。 当我在满马路跑着“拉达”和“伏尔加”汽车的大街上,长久地端详着一位偶尔走过的戴着白帽、留着山羊胡的东干族老人慈祥和蔼的东方型面孔的时候,当我在耸立着玛纳斯塑像的吉尔吉斯大剧院前,聆听着东干族老艺人神情专注地弹奏着三弦的时候,当我在有着各民族小朋友的幼儿园大门前,听到才牙牙学语的东干族小孩用“阿达”、 “阿妈”的稚嫩之声呼喊来接他们回家的父母的时候,我为民族之树的根深叶茂,为民族之河的源远流长而欣慰,而自豪。 这又像是一次“合家寻找游子”的旅行一一假如我能代表血脉相连着的回族大家庭的话。 当东干族老人们在楚河边向我倾诉他们的父辈们在辞世前如何思念着陕西老家的时候,当东干族女教师在远离楚河东干群体的奥什地区的东干族学校里,对我讲述给孩子们教授东干语的艰辛与许多困难以及期望着怎样才能寻回母语的时候,当东干族文化界朋友在有着俄式摆设的家里用雅斯尔。十娃子的诗句表达他们对中原老家的思念之苦的时候,我为国门的打开,为阻隔了几十年甚至一个世纪的看不见的高墙被拆除而感到由衷的高兴。 总之,应该说,这是一次告别旧的时代的访问,又是一次迎接新的历史的寻亲。广场上列宁的铜像犹在,可飘扬的不是镰刀锤子的红旗。曾经是那样地向往过这里,却不能如愿以偿;如今如愿以偿了,又想寻找过去的那种向往…… P3-4 序言 在全球化语境中,面对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的迅速发展与变化,民族心理结构的重组与来自各种渠道的文化交汇,当下的回族文学正处于觉醒与嬗变、返璞与升华之阶段,明显表现出一种认知本土、多维建构之态势,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之成就。这是广大回族作家选择既开放又坚守之文化策略,以其先进性与科学性认知回族文学的价值取向与民族现代性之建构。 回族文学是中国文学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多样的民间口头文学遗产,其历史悠久、区域性影响广泛,同中亚与西亚以及世界历史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同时拥有众多作家创作的书面文学传统,构成现代文学之雄厚基础,成为考察其回族现代民族性之前提与依据。华夏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丰富多彩而又极具特质的物质与精神文化,从古代回族神话、口头文学一直延续到当代回族作家文学,其间浩浩乎经历了几百年之历史烟云,成就了璀璨的回族文化。尤其是近代以来,回族作家文学浸润着古老的民族文化精神,凸显着一股蓬勃鲜活之气。回族文学在新时期以来的发展,基础扎实、步伐持重,故成就突出,百花满园,涌现出了强大的文学队伍,老中青三代回族作家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文学艺术共同体,共同体成员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并在文化想象与文化表达上具有一致性,皆能展现出其独特的自我意识。他们共同努力,勤奋耕耘,一批叫得响、立得住、受读者欢迎的精品力作不断涌出,不仅在少数民族文学界形成优势阵容,在中国文学长廊里亦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宁夏人民出版社历来关注和助推回族文学的发展,力荐优秀作家与作品,为回族文化留下丰富的心灵传记与动人的时代乐章,这是我们一贯坚持的主张。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就曾推出一套“当代回族作家丛书”,相继编辑出版了木斧、胡奇、张承志、马犁、马连义、张宝申等在中国文坛具有代表性的一批回族作家的作品。 后来,又陆续策划出版了一批以回族题材为特色的文学作品和理论著作,有力地促进了回族文学的持续发展与繁荣。这一时期的回族文学,在历史记忆、文化想象、族群认同等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局面。文学的民族性是以该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美学观作为一种本质性之精神实体,艺术地表达一定社会与民族独特的历史与精神生活,在精神与实践之具体运动过程中不断变化与深化,并在文学文本中圆满地得到反映。民族文学一方面体现民族历史、社会特征,另一方面展示地域文化形态,两方面皆存在于民族文学的每一个结构层面里,最终体现在多层面组成的民族文学总体风格特色中。一个民族总是生存在特定之社会环境中,传承着特定的文化基因,有同其他民族文化特定之交汇,这是寻觅民族文化心理轨迹之出发点。长期的游牧农耕文化铸就了少数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之特性,这就是少数民族文学生存繁荣之土壤。在民族社会生活之表层,揭示出一种深刻的意蕴,亦即那些能够左右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之特质,民族赖以生存之自然地理环境,特有之历史文化氛围以及特定的文化归属、情感归属、灵魂归属、信念归属、民族心理结构与民族性格。回族作家追溯本民族特定之精神文化与族群记忆,并对文化的积淀、地域的影响、生活的特质与当下现实进行深入探索,通过异彩纷呈的民族生活、特有的民族韵味,创作出了具有民族审美特质的作品。作品挖掘民族精神,向世人展示回族人民的勤劳质朴、豪爽宽厚、勇敢机智的性格内涵;让世人真实地了解到这一民族之所以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不断发展之内在因素。与此同时,回族有着很强的内聚力,这是回族人民生存之需要。有许多有识回族作家反思内聚力之二重性.在讴歌本民族这种内聚力所形成的勤奋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之同时,还揭示了这种内聚力的消极之一面,即它所带来的封闭、对新事物的不敏感等,皆是阻碍本民族进步之痼疾。很多回族作家的作品触及与揭示了这些心理细节之复杂内涵,这表明了回族作家已经认识到困扰本民族发展之因素,这种反思与觉醒,对于文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助推作用。 每个时代的乐师,皆应弹奏出自己时代之乐章。时代精神既包含着现代意识,又囊括了当下人们可以感知的文学风格、审美习性、哲学思考、价值取向、社会情绪等多种社会基体中确定自己的文化身份,这是形成民族性之首要一步,也是最关键之一步。如果没有这种身份上之自觉认同,也就不会有民族性之形成。但这里的认同,不仅仅是一种身份之认同,不是那种一厢情愿地认为我就是那个民族的简单表述,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一种文化的归属感。即是说,认同共同体的历史记忆,认同共同体的文化行为与文化价值,认同共同体的精神信仰;在想象中,将自己的命运与共同体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将自己的信仰、情感、价值理念等归属于共同体中,从共同体中寻找历史渊源、精神渊源、文化渊源、情感渊源,在共同体中塑造与被塑造。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文学的民族性是在文化想象中建构起来的。 决定一个共同体之成为共同体的是文化,体现民族文学中民族性的也是文化。民族文学怎样获得民族性,说直接一些就是怎样表达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从本质上来看,文化是日常性的,就是人们日常之生活,人们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情感形式,人们的精神信仰,以及人们为表达精神信仰所创造的一系列仪式符号。建构民族文学的民族性,就是要求作家在文学中表达民族的生活,关注民族个体生命的存在状态与现实处境,从民族之日常生活中发现民族精神与文化品格,皆是民族命运。而要表达民族生活,揭示民族命运,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的回族作家有丰富的文化想象力与感受力,而这种想象力与感受力则是在回族作家对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日常生活有皈依感之前提下才能获得的。回族作家对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生活之认同,对于作品民族性之获得,是具有决定意义的。 “生活在自己的民族中具有更多的优点。它提供了被重要的他者承认的可能性,不管这个他者是自己的长辈还是同辈。他们理解我,就像我理解他们一样。而这种理解在我的内部创造了在这个世界上我并非无足轻重的感觉……民族生活使个体能够享受到一定程度的、光凭自身不能体验的自我实现。”(耶尔·塔米尔:《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80页)当民族与民族生活对我们的回族作家有这样的意义的时候,回族作家创作中的民族性,就一定是一个自然之过程。亦即说,回到民族文化中去,回到民族传统中去,回到民族生活中去。这样,回族文学的民族性就一定能够得到彰显与强化,这是保证回族文学获得民族性之根本。 透过这些散发着浓郁回族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我们看到了一个承载着坚韧、清洁、挺拔与希望的博大、宽厚的精神载体,看到了记录时代、紧贴大地、挖掘普通人内心世界的民间情怀,此乃源于回族作家对生活的丰厚积累和深刻洞察。这些作品,是对回族优秀文明及其精神信仰之依赖与传承,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某种浮躁之风的抵阻。因为昨天的文化自觉,回族作家开始了对自我的审视与书写;因为今天这些作品的呈现。使我们对未来的回族文学充满更多的文化自信与美学期待。 我们由衷地希望这套“回族当代文学典藏丛书”所传递的民族精神延伸至全国与世界。因为回族文学的意义与价值,不仅在于对本民族的精神表达与民族性建构,还为构建文化强国贡献着独有的精神智慧;即便在全球化语境中,回族文学对维系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并拓展华夏文明与世界文化对话,仍有不可替代之效用。我想,这正是“智慧天下”之意涵所在。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